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移植物血流量恢复的影响.[方法] 48只新西兰兔一期行双侧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一侧保留韧带残端纤维,对侧切除韧带残端纤维.重建术后6、12、18、24周时,采用SPE-CT、激光多普勒血流计定量检测移植物血流量恢复情况.[结果]重建术后6周时SPE-CT检测结果显示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流量较切除残迹组明显增加(P<0.05).重建术后6、12周时激光多普勒检测发现保留残迹组移植物血流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保留残迹重建前交叉韧带可以促进移植物血流量恢复.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保留残迹对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移植物愈合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方法]新西兰兔30只(封闭群,体重2.9~3.5 kg,平均3.2 kg)随机分为3组,每组10只.取其跟腱为移植物,切断双侧前交叉韧带,随机一侧保留ACL残迹,对侧切除残迹,行前交叉韧带重建.分别于术后4、8、12周处死动物,取关节内重建ACL移植物标本10%多聚甲醛固定、10%EDTA脱钙、包埋、切片,HE染色及Masson、PAS特殊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成纤维细胞密度及观察组织学形态,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移植物HE染色组织切片成纤维细胞密度均高于切除残迹组,两组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两处理组8周时细胞密度高于4、12周,不同时间段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各时间段保留残迹组移植物的组织学表现均优于切除残迹组.[结论]保留残迹ACL重建有利于新生细胞长入替代移植物,促进移植物组织结构成熟.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中选择最佳的移植物目前仍存在争议,在给每个患者选择合适的移植物之前,很多因素必须被考虑。目前常用的自体移植物包括腘绳肌腱和骨-髌腱-骨有着较为长期和广泛的研究,但存在不少供区并发症。近年来对于同种异体移植物及人工韧带的使用和研究也越来越多。异体移植物没有供区并发症,但存在愈合时间延缓和机体排异反应的风险。本文的目的是列出目前国内外主流移植物的优缺点,以便为骨科医生针对每个患者选择最佳移植物提供方便。  相似文献   

4.
金葡素促进兔前交叉韧带重建后腱骨愈合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兔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CL)重建后,金黄色葡萄球菌滤液制剂(金葡素)对移植肌腱与骨隧道愈合的作用。方法:将3月龄新西兰大白兔24只(体重平均2.56 kg,雌雄不限)随机分为实验组和空白对照组,每组12只。采用兔自体趾长伸肌腱建立膝前交叉韧带重建后的腱骨愈合模型。实验组分别于术中及术后第2天向胫骨端腱骨界面处缓慢均匀注射金葡素0.1 ml,对照组以相同时间和方法注射等量0.9%Na Cl注射液。术后双膝不予制动,以青霉素注射液80万U/d连续肌肉注射3 d。分别于术后4、8和12周各处死动物8只,完整获取腱骨愈合标本并分别进行组织学分析,肉眼观察判断ACL重建大体情况,苏木精-伊红染色进行Yamakado腱骨界面组织形态分型评价,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观察腱骨界面胶原纤维情况,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定量评价腱骨界面再血管化情况,甲苯胺蓝染色定量评价腱骨界面新骨生成情况。结果:大体观察显示全部动物术后伤口Ⅰ期愈合,关节功能恢复良好,未见感染、死亡及金葡素注射不良反应。腱骨界面形态学分型结果显示术后各时间点实验组腱骨界面愈合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苦味酸-天狼猩红染色显示实验组胶原纤维术后4周生成少,8周大量生成,12周Sharpey纤维有序排列,集结成束,各时间点胶原纤维生成情况均优于对照组。基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的定量分析显示实验组术后4、8和12周腱骨界面新生血管面积和新骨生成面积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金葡素能够在葡萄球菌肠毒素C等多种明确成分的协同作用下,通过局部启动无菌性炎症反应,加快腱骨界面血管生成和血液供应,激活骨细胞和纤维细胞大量增殖,有效促进兔ACL重建后腱骨愈合,有望成为促进ACL重建后腱骨愈合的新的临床方法。  相似文献   

5.
<正>前交叉韧带损伤后修复能力差,完全断裂保守治疗效果不佳,临床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重建前交叉韧带,术后的腱-骨愈合的时间、愈合牢固程度等成为衡量手术质量的重要指标。手术中残端的保留、移植物初始的张力、骨隧道角度的选择等都会影响到腱-骨界面的愈合。目前从细胞因子、血小板血浆复合物等相关研究发现具有促进移植物的腱-骨界面愈合的作用,但随着移植物的选择、移植物固定方式、手术的方法、骨隧道定位等技术的更新,现有促进腱-骨愈合的研究是否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保留韧带残端对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20-01—2022-12采用关节镜手术治疗的33例前交叉韧带损伤,其中15例保留韧带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观察组),18例未保留韧带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对照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术后6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结果 33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6~28个月,平均16个月。随访期间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术后感染、膝关节不稳、Cyclops病变。观察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6个月膝关节IKDC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膝关节Lysholm评分较对照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关节镜下前交叉韧带重建术中无论是否保留韧带残端均能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而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患者膝关节功能Lysholm评分相对更高。然而本研究着眼于功能性评价,缺乏对患者本体感觉、生物学改变、组织病理学研究,上述结论还需要纳入更多样本量的临床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7.
Ao Y  Qu M  Tian D 《中华外科杂志》1997,35(12):725-727
为充分有效利用髌腱组织重建前交叉韧带,确保移植关节内段均为髌腱组织,增加移植物的有效长度,同时在关节外矫正前内旋不稳及改进移植物的固定方法,作者设计应用骨-髌腱-髌前骨膜-股四头肌腱条游离移植骨块嵌入法重建ACL38例。术后经平均2年7个月随访,效果良好,优良率89.7%。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Kartogenin(KGN)联合脂肪干细胞(adipose-derived stem cells,ADSCs)对兔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重建术后腱骨愈合的影响。方法 取原代ADSCs传代培养,将第3代细胞与10μmol/L KGN溶液培养72 h后,取KGN-ADSCs上清液与纤维蛋白胶以1∶1比例混合备用;另取第3代ADSCs与纤维蛋白胶混合作为对照。取成年新西兰大白兔80只,随机分为4组,分别为生理盐水组(A组)、ADSCs组(B组)、KGN-ADSCs组(C组)、假手术组(D组)。A~C组制备ACL重建模型后,分别于腱骨界面和肌腱间隙中注射生理盐水、ADSCs与纤维蛋白胶混合液、KGN-ADSCs上清液与纤维蛋白胶混合液;D组仅暴露ACL,不作其他处理。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于6、12周取腱骨界面组织及ACL标本,通过HE染色、c-Jun氨基末端激酶(c-Jun N-terminal kinase,JNK)免疫组织化学染色、TUNEL细胞凋亡检测观察腱骨愈合情况,计数成纤维细胞,测算JNK蛋白阳性表达率及细胞凋亡指数...  相似文献   

9.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5,(24):2283-2288
[目的]观察比较自体、异体及自体一异体混编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移植物腱骨愈合的组织学变化过程。[方法]取45只新西兰兔,随机平均分为自体组、异体组及混编组。切除兔右膝前交叉韧带,取其双侧趾长伸肌腱,两两随机合成双股自体、异体及混编待移植物后重建兔右膝前交叉韧带。采用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观察重建术后3、8及12周时移植物腱骨愈合的变化情况。[结果]重建术后3周时,各组移植物腱骨界面均表现为明显的组织坏死及炎性细胞浸润;8周时,3组腱骨界面均可见大量新生组织细胞,胶原纤维纵向无序排列:12周时,自体组腱骨界面间的胶原纤维排列较其他2组更有序,止点4层结构也更清晰;术后各期腱骨界面软骨细胞含量,自体组混编组异体组。[结论]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在相同的时间点,自体移植物腱骨愈合最优,而混编后的移植物介于自体和异体之间。  相似文献   

10.
膝关节镜下同侧骨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前交叉韧带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可能导致关节不稳 ,继发性半月板损伤及加速膝关节退行性变 [1] 。关节镜下重建 ACL与关节切开相比具有关节损伤小 ,恢复快 ,并发症少 ,还可一次进行关节内其它手术等优势 [2 ]。我院自 1996年 2月~ 2 0 0 0年12月 ,在关节镜下以中空加压螺丝钉固定自体同侧骨 -髌腱 -骨 (bone- patellar tendon- bone,B- PT- B )中 1/ 3重建 ACL,共 12例手术 ,取得满意疗效。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 12例 ,男 7例 ,女 5例。年龄 2 0~ 38岁。右膝 8例 ,左膝 4例。单纯 ACL损伤 6例。伴有后交…  相似文献   

11.
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韧带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的近期临床效果,探讨ACL胫骨残端在重建术后韧带化及膝关节本体感觉恢复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2007年1月至2009年1月,对82例ACL断裂患者行关节镜下保留韧带残端的ACL单束重建,男53例,女29例;年龄18~41岁,平均2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周~22个月,平均3个月.82例患者均为ACL完全断裂,其中体部断裂77例,股骨起点断裂5例.术中病理检查观察韧带残端血管分布,尽可能保留韧带残端及表面滑膜鞘,重建的韧带自ACL残端中通过并被残留的滑膜鞘包裹.术后随访时通过Rolimeter试验检测膝关节前向稳定性,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Tegner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等评价术后疗效.结果 ACL残端病理检查显示残端韧带纤维间有血管分布,炎性细胞浸润,靠近胫骨止点处和新鲜损伤时血管分布较多.82例患者术后随访13~37个月(平均20个月).末次随访时,79例患者(96.3%)Lachman试验阴性.Rolimeter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由术前平均(7.3 ±2.6)mm减少至末次随访时(2.3 ±1.5)mm(t=1.981,P=0.023).Lysholm评分由术前平均(61.2 ±7.6)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1.5 末4.5)分(t=2.915,P=0.002).Tegner评分由术前平均(3.7 ±1.4)改善至末次随访时(6.5±1.2)分(t=2.189,P:0.012).IKDC主观评分由术前平均(65.1±7.9)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93.4±5.7)分(t=3.286,P=0.001).所有患者轴移试验检杏均为阴性,膝关节活动度正常.结论 保留牵张胫骨残端的ACL重建能够建立具有良好稳定性的膝关节,近期临床疗效良好.ACL胫骨残端组织有利于韧带的组织再血管化过程及本体感觉的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保留并牵张胫骨残端的前交叉韧带(ACL)双束重建方法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对56例急性股骨附着端撕裂的ACL损伤患者,在外伤后6周之内进行保留残留纤维的ACL双束重建。双束重建方法为采用八股胭绳肌肌腱的反向构型的四隧道重建,术中残留纤维近端用PDS线穿缝,将缝线从深束股骨隧道拉出以维持张力。术后随访1年以上,按照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最后随访时,55例患者(98.2%)Lachman试验阴性,1例患者Lachman试验I度阳性。KT-1000检查显示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平均为(-0.48mm±1.41mm)(术前8.09mm±1.86mm,t=36.09,P〈0.01);其中29例(51.8%)〈0mm,即患侧关节稳定度高于健侧;26例(46.4%)为0~2mm;1例(1.8%)〉2mm。所有患者轴移实验检查均为阴性。活动度检查发现49例伸屈活动度均正常,1例有5°屈膝欠缺,1例患者有10°屈膝欠缺,4例有5°过伸欠缺。从膝关节稳定性方面分析,55例(98.2%)IKDC评级为正常,1例(1.8%)评级为接近正常。综合分析,51例(91.1%)IKDC评级正常,5例(8.9%)为接近正常。术后IKDC膝关节主观评分为(94.9±3.7)分,Lysholm评分为(93.71±3.3)分。受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7.3,最后随访时为6.9。结论在亚急性期进行保留并牵张胫骨残端的ACL双束重建,能够建立具有高度稳定性的膝关节,使所有患者获得IKDC评级正常或者接近正常的结果。  相似文献   

13.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前瞻性对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ong L  Li X  Wang XS  Zhang H  Feng H 《中华外科杂志》2011,49(7):586-591
目的 前瞻性评估保留残端对于前交叉韧带重建临床疗效的意义.方法 2008年8月至2009年9月共70例有韧带残端存留的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入选本研究组,随机分为保留残端组(n=35)和对照组(n=35).分别采取关节镜下保留残端重建前交叉韧带和切除残端的前交叉韧带重建手术技术,移植物均使用同种异体肌腱.术后随访分别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分(IKDC分级和Lysholm评分)、客观稳定性评估(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和KT-1000测量)、本体感觉功能测量和二次关节镜手术探查.结果 70例患者中共61例(87%)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13.1个月.两组的功能评分无显著差异:Lysholm评分:保留残端组96.4分,对照组94.9分(P=0.71);IKDC分级中A和B级:保留残端组30例,对照组29例(P=0.586).两组的客观稳定性评估无显著差异:KT-1000测量的侧-侧差值:保留残端组1.69 mm,对照组1.65 mm(P=0.83);Lachman试验阴性例数:保留残端组29例,对照组28例(P=1.00);轴移试验阴性例数:保留残端组31例,对照组27例(P=0.225).本体感觉的角度重复试验结果无显著差异:保留残端组4.56°,对照组4.28°(P=0.522).二次手术探查时发现的移植物滑膜覆盖率无显著差异:保留残端组85%,对照组84.2%.结论 保留残端同时使用异体肌腱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对术后膝关节主观功能评分、稳定性和本体感觉和移植物滑膜覆盖程度并无促进作用.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arthroscopic 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ACL)reconstruction using the remnant-preserved technique.Methods From August 2008 to September 2009,70 cases with the remnant of injured ACL were included in the trials,which were randomized into the remnant preservation(RP)group and the control group,35 cases in each group.All patients in the two groups underwent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surgeries,with ACL-remnant preserving technique in RP group and ACL-remnant resection in control group,respectively.The injured ACL was reconstructed with allograft in all cases.Postoperative follow-up assessment included the 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grading and Lysholm score,Lachman test,pivot shift test and KT-1000 measurement,proprioception measurements and the arthroscopic second look evaluation.Results Sixty-one(61/70,87%)cases were available for an average of 13.1 months follow-up assessment postoperatively.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RP and control group in functional outcome as evaluated with Lysholm score(96.4 vs.94.9,P = 0.71)and IKDC grading(cases with A and B gradings:30 vs.29,P = 0.586).Regarding objective stability,there were no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2 group in mean side-to-side difference of KT-1000(1.69 mm vs.1.65 mm,P =0.83),Lachman test(negative cases:29 vs.28,P = 1.00)and pivot shift test(negative cases:31 vs.27,P =0.225).There was also no difference between the groups in proprioception evaluation measured with angle repetitive test(4.56°vs.4.28°,P=0.522).During second look arthroscopic examination,the grafts synoveal coverage rates were found to be 85% in the RP group and 84.2% in the control group,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P>0.05).Conclusions Arthroscopic ACL reconstruction with the remnant preserving technique using tendon allograft do not improve the postoperative knee-joint function scores,stability,proprioception and synovial coverage of grafts.  相似文献   

14.
保留并牵张残留纤维的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估在亚急性期进行保留并牵张残留纤维的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6年1月至2006年6月,对56例前十字韧带损伤患者在亚急性期进行保留并牵张残留纤维的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采用四隧道八股肌腱移植的方法.使用PDS缝线穿缝胫骨侧残留纤维,经深束股骨隧道牵张固定.使用IKDC及Lysholm评分标准评估疗效.结果 53例随访2年以上.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Lachman试验均为阴性.屈膝25°KT-1000检测结果显示双侧膝关节松弛度差值为(-0.44±1.53)mm,与术前(8.01±1.83)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3,P=0.0001).29例(54.7%)双侧膝关节松弛度差值小于0mm,提示患膝相对于健侧更为稳定或紧张.24例(45.3%)双侧膝关节松弛度差值为0~2mm.所有患者轴移试验均阴性.48例膝关节活动度正常,2例有5°屈曲受限,1例有小于5°屈曲受限,2例有5°过伸受限.根据IKDC评估标准,51例(96.2%)正常,2例(3.8%)接近正常.IKDC主观评分为(95.6±3.1)分,Lysholm评分为(94.8±2.9)分.受伤前Tegner评分平均为7.3分,末次随访时为7.1分.结论 根据2年以上随访结果,以IKDC为评估标准,保留并牵张残留纤维的前十字韧带双束重建能够使96.2%的患者恢复正常,3.8%的患者接近正常.  相似文献   

15.
四股半腱肌腱重建兔前十字韧带骨道内的末端形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兔四股半腱肌腱移植物重建前十字韧带后骨道内末端形成和转归的情况。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0只,体重2.9~3.5kg,平均3.2kg。行下肢双侧半腱肌腱反折四股重建右膝前十字韧带,按术后3、6、12、26、52周随机分组,按时间段处死实验动物,每组有2只取材成功后,剩余实验动物即进入下一时间段。实验动物处死后,取右膝关节,打开关节腔,取骨道部分标本常规固定、脱水、透明、包蜡、切片、HE染色,组织学观察骨道内移植物及腱骨交界处生长情况。结果3周时腱骨交界处形成一富含血管的纤维结缔组织;骨道内肌腱部分发生坏死,周边细胞已长入。6周时各处连接情况不十分平行,骨道内腱组织亦被替代。12周时界面组织不同部位也出现生长明显不平行情况。26周时界面组织的成熟程度比较平行,可以见到比较典型的直接止点结构。52周时界面组织基本以直接止点连接为主,但在骨道内仍有部分不成熟的腱,仍可见到不同束之间的界限。结论四股半腱肌腱作为前十字韧带的移植物,同样在骨道内通过界面组织的不断成熟,逐渐形成连接,并向直接止点过渡,但因不同股的存在而不平行。由于应力屏蔽的作用,骨道内部的移植物无法完全塑形,仍保留分束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自2007年10月至2009年11月,对17例前交叉韧带断裂患者进行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其中男10例,女7例;年龄28~62岁,平均39.3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9例,日常生活摔倒受伤6例,运动创伤2例。伤后至手术时间平均8.5d(2~14d)。采用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分级及Lysholm评分等评估患者手术疗效。结果:17例均获随访,时间24~39个月,平均29.5个月。所有患者未发现腘窝动脉、胫神经或腓总神经损伤等并发症。12例膝关节活动度达到正常;1例出现关节僵硬,术后6个月予以关节镜下松解,术后积极功能锻炼,术后膝关节屈曲20°缺失,伸直正常;3例有屈曲5°~10°缺失;1例有5°过伸受限。17例后抽屉试验和Lachman试验均阴性。17例IKDC评分均达到或接近正常。IKDC总评分16例正常,1例接近正常。末次随访时IKDC主观评分为94.3±5.1,Lysholm评分为94.7±3.1。结论:关节镜下保留残端纤维的前交叉韧带单束解剖重建术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保留并牵张缝合固定胫骨残迹的前交叉韧带(ACL)重建方法,评估其临床效果。方法自2006年10月~2008年12月经关节镜下确诊ACL断裂,胫骨附丽处有残存纤维瘢痕组织79例(79膝)患者,采用保留残迹自体胭绳肌腱单束重建ACL,术中对原ACL残迹不做切除,分离、梳理其近端,用PDS线穿缝;将缝线经股骨道从Rigidfix横孔拉出以维持张力,打人横钉固定。术后随访30~37个月,平均32个月,依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IKDC和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评价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获随访,2例出现小腿肌支血栓,抗凝治愈;1例切口浅层感染,引流抗炎治愈;1例出现关节纤维化,通过麻醉下手法松解康复。终末随访时稳定性检查:所有患者轴移试验阴性,4例前抽屉试验I。不稳,LachmantestI。阳性15例,Ⅱ。松弛2例。KT2000检查显示膝关节前向松弛度术后差值平均为(5.2±2.4)mm,术前为(10.1±2.7)mm,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6.835,P〈0.05)。关节活动度:7例伸膝滞缺5°,9例屈膝欠缺5°,有10°屈膝欠缺2例。Daniel单腿水平跳跃试验53例(67%)为正常,23例(29%)接近正常,3例异常。综合分析:Lysholm评分术前为(63.27±6.74)分,术后为(91.36±3.72分),手术前后有统计学差异(t=7.354,P〈0.05);24例(30%)IKDC评级正常,53例(67%)为接近正常,2例异常。结论本方法能最大程度地保留、并发挥ACL胫骨残端可能的功用,且可避免其发生髁间窝撞击;并能建立稳定的膝关节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估保残与否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对膝关节术后运动学特征及临床疗效的影响,指导临床治疗及选择更优康复方案。 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3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关节外科/运动医学科所收治50例行ACL重建患者,根据术中是否保留ACL胫骨残端分为保残组(25例)与非保残组(25例),以及健康受试者(25例)纳入本研究,纳入标准:年龄≤55岁;身体质量指数(BMI)≤30 kg/m2;术侧或健侧膝关节无活动受限;无神经系统疾病;不伴同侧膝其他韧带损伤,对侧膝关节亦无损伤;留存术后1年完整资料。排除标准:年龄>55岁;BMI>30 kg/m2;术侧或健侧膝关节活动受限;伴有膝关节其他韧带损伤或对侧膝关节存在损伤;存在神经系统疾病;临床资料不完全而无法统计者。采用三维膝关节动态功能分析系统(Opti_Knee)计算膝关节6自由度数据及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并分析患者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国际膝关节文献委员会(IKDC)评分及Tegner膝关节运动评分、本体感觉(位置觉和运动觉)数据,以及胫骨隧道内口(术前为ACL足迹)中心至外侧半月板前角韧带足迹前后向及内外向距离偏差,其中,各组6自由度统计学差异采用双因素方差分析及t检验,各组基本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检测及t检验、计数资料则采用卡方检验,各组运动功能评分、主观评分、本体感觉数据、中心距偏差均采用t检验分析。 结果保残组术后3个月内外旋、屈伸范围、术后6个月内外旋范围低于对照组(t=-2.365,P<0.05;t=-3.123,P<0.01;t=-2.419,P<0.05);非保残组术后3个月内外翻、内外旋、屈伸、上下位移、内外位移范围、术后6个月内外旋、屈伸范围低于对照组(F =9.554,P<0.05;t=-5.067,P<0.01;t=-5.119,P<0.01;t=-2.655,P<0.05;t=-2.863,P<0.01;t=-3.516,P<0.01;t=-4.100,P<0.01),术后6月前后位移范围大于对照组(t=2.464,P<0.05),术后12月内外旋范围小于对照组(t=-3.076,P<0.01)。非保残组术后3月内外旋、屈伸角范围、术后6月屈伸角范围低于保残组(t=2.512,P<0.05;t=2.428,P<0.05;t=2.267,P<0.05)。保残组术后3月术侧膝关节运动功能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272,P<0.05)。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Lysholm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4.706、P<0.01;t=2.106,P<0.05),保残组术后3月IKDC评分高于非保残组(t=2.987,P<0.01),保残组中心内外向距偏差小于非保残组(t=-2.600,P<0.05),保残组术后3月及6月60°位置觉小于非保残组(t=-2.063,P<0.05;t=-2.147,P<0.05)。 结论保残重建ACL患者较非保残者在运动学特征上更接近于正常人,而且在术后前中期恢复更优于非保残者。  相似文献   

19.
膝关节持续被动活动对兔重建前交叉韧带腱骨愈合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兔半腱肌腱腱后固定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ACL)实验动物模型,研究持续被动活动(CPM)对移植物隧道内腱骨界面的组织学转归影响.方法 对12只雄性新西兰大白兔右侧后肢膝关节行自体双股半腱肌腱移植重建ACL.术后随机分为两组:CPM组(n=6)术后第2天开始早期CPM康复6周;自由活动组(n=6)笼养.分别于术后第6、12、24周取材,采用HE和甲苯胺蓝染色观察腱骨愈合过程.结果 前侧腱骨界面纤维组织较多且较后侧腱骨界面宽;后侧腱骨界面的成骨细胞和类软骨细胞较多,新骨沉积较多.在骨道内口(关节腔入口),破骨细胞较多.与自由活动组比较,CPM组界面组织改建塑形更成熟、胶原排列更有序,潮线结构出现较早,类软骨细胞、成骨细胞和类似潮线的结构较多.结论 腱骨界面前侧张力较大,纤维较多;腱骨界面后侧压力较大,软骨较多.半腱肌腱重建ACL术后早期CPM加快移植物止点潮线结构恢复,增强移植物与骨组织之间整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