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制备姜黄素-奎纳克林脂质体,优化其处方工艺并评价其质量,为姜黄素的药物开发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薄膜分散-硫酸铵梯度法制备姜黄素-奎纳克林脂质体,HPLC测定姜黄素和奎纳克林的含量,流动相分别为甲醇-水(含0.3%冰乙酸)(70:30)和乙腈-水(含0.6%冰乙酸和1.5%三乙胺)(50:50),流速分别为1.0,1.5 mL·min-1,检测波长依次为423,269 nm。以包封率为评价指标,通过单因素试验优选姜黄素-奎纳克林脂质体的处方工艺,考察脂质体的粒径和Zeta电位。结果:最优处方为磷脂-胆固醇摩尔比(2:1),姜黄素-膜材(1:40),奎纳克林-膜材(1:48),硫酸铵浓度250 mmol·L-1。脂质体中姜黄素和奎纳克林平均包封率分别为(95.33±0.85)%和(94.13±0.49)%,粒径(117.73±0.15) nm,Zeta电位(-8.56±0.22) mV,多分散系数0.12±0.01。结论:姜黄素-奎纳克林脂质体的粒径均一、包封率高、稳定性良好,具有一定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2.
新型抗癌药依托泊苷脂质体的制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制备依托泊苷脂质体,测定其含药量及包封率,对其体外释放及原料药的体外释放进行比较,并对脂质体灭菌后的稳定性进行考察。方法 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依托泊苷脂质体,通过均匀设计优化处方,利用透析法测定其含药量及包封率,进行热压灭菌及60Co灭菌两种灭菌方式,以粒径和包封率为指标考证灭菌后的稳定性。结果 按均匀设计的最优组合制备脂质体的含药量为(574.3±30.7)μg·mL-1,平均包封率为(61.58±0.83)%,依托泊苷脂质体50 h累积释药(96.13±1.11)%,而其原料药3 h累积释药(97.10±1.84)%,热压灭菌的渗漏率比60Co灭菌的渗漏率高。结论 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的依托泊苷脂质体外观圆整,粒径小而均匀,体外释药达到了长效缓释的作用,60Co灭菌后脂质体较稳定。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制备重酒石酸长春瑞滨(vinorelbine tartrate, VRT)热敏脂质体,建立脂质体中VRT含量和包封率的测定方法方法 pH梯度法制备VRT热敏脂质体,HPLC测定脂质体中VRT的含量。微柱离心法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考察葡聚糖凝胶类型、洗脱溶剂、柱高、洗脱体积等因素对VRT游离药洗脱的影响。结果 VRT热敏脂质体的平均粒径为(94.6±1.6)nm,含量为(1.83±0.03)mg·mL-1。选择葡聚糖凝胶G-25制备微柱,最佳柱高4 cm,以PBS缓冲液为洗脱溶剂,梯度洗脱体积法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测得3批VRT热敏脂质体的包封率分别为(95.75±1.42)%、(91.12±1.21)%、(94.10±2.03)%,洗脱回收率分别为(98.3±2.42)%、(93.5±1.83)%、(96.6±1.65)%。结论 VRT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稳定,载药量大,包封率高。含量及其包封率测定方法简单、快速、准确。本实验可为VRT静脉注射用热敏脂质体新制剂的开发提供研究基础。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醇质体与脂质体作为非那甾胺经皮传输载体的给药特性。方法制备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用透射电镜观察它们的形态,测定其粒径、电位、包封率及载药率等参数,并用人皮进行体外经皮渗透研究。结果非那甾胺醇质体和脂质体粒径分别为(92±4.0)和(129±6.1)nm,两者的表面荷电性相反。醇质体的包封率与脂质体接近,但是前者的载药率是后者的6倍多。醇质体的经皮渗透速率(1.34μg·cm-2·h-1)是脂质体的3.2倍;24 h时药物在皮肤中滞留量为醇质体(24.3±3.0)μg·cm-2比脂质体(9.7±1.1)μg·cm-2,药物在表皮层和真皮层的分布比例呈明显的倒置现象。结论醇质体与脂质体相比较,能显著促进非那甾胺的经皮吸收,而脂质体在减少全身吸收、突出局部疗效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5.
陈军  王玮  蔡宝昌  胡巍  王立杰 《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7):2100-2104
目的:制备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并与普通脂质体比较体外性质。方法: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了0.9 g·L-1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及普通脂质体,并比较了两者的包封率、粒径、释放度、稳定性等药剂学性质。结果: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和普通脂质体的包封率分别为(80.7±0.5)%,(80.5±0.3)%,粒径分别为103.5,169.4 nm。无论加血浆与否,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的释放度均显著低于普通脂质体。隐形脂质体更加稳定。结论:作为抗肿瘤药物载体,马钱子碱隐形脂质体的体外性质比普通脂质体更加理想。  相似文献   

6.
常子晨  李颖  张颖  阴龙飞  刘春艳 《中草药》2019,50(24):5963-5969
目的 制备聚酰胺-胺树枝状大分子包载白藜芦醇纳米载体复合物(Res-PAMAM-Ac),并考察其稳定性和安全性。方法 采用发散法合成空白载体,并进行乙酰化修饰,核磁共振图谱(1H-NMR)、红外光谱(IR)对载体进行表征,粒径及Zeta电位检测考察载体性质;逆相蒸发法制备Res-PAMAM-Ac,HPLC检测载药量、包封率以及稳定性;MTT法考察载体和复合物对人肺癌A549细胞的细胞毒性;溶血性试验评价载体和复合物的生物安全性。结果 成功合成Res-PAMAM-Ac,大小均匀,平均粒径(167.30±21.70)nm,PDI为0.115±0.006,电位(19.27±0.35)mV;平均载药量(76.99±1.30)mg/g,包封率(29.63±2.70)%,稳定性参数(KE)小于0.15,且药物无明显析出;复合物质量浓度在30 μg/mL以下时对人肺癌A549细胞具有较小毒性;载体及复合物溶血率低于5%,视为生物安全。结论 制备的Res-PAMAM-Ac粒径均匀、载药量较好、稳定性高、毒性小。  相似文献   

7.
胰岛素柔性脂质体经小鼠皮肤给药的降血糖作用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2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胰岛素柔性脂质体的制备及其对正常小鼠经皮给药的降血糖效果。方法以逆相蒸发-探针式超声法制备胰岛素柔性脂质体,对其形态、大小和包封率进行测定;以0.60U·cm-2的剂量,将其非封闭性涂布于小鼠皮肤,用酶-苯酚法测定小鼠血糖,并与胰岛素普通脂质体、胰岛素溶液比较。结果胰岛素普通脂质体和柔性脂质体的粒径分别为(61.82±6.89),(74.O±7.65)nm,多分散性指数分别为(50.61±6.32)%,(14.62±4.01)%,包封率分别为(31.61±1.23)%,(35.35±3.49)%)n=3)。胰岛素柔性脂质体在1h内降糖百分率为(21.42±10.19)%,5h时达到(61.48士8.97)%,维持降糖时间18h。胰岛素普通脂质体和胰岛素溶液几乎没有降糖作用,与给予生理盐水对照组相当。结论柔性脂质体有较强的皮肤穿透作用,可能成为大分子药物经皮渗透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8.
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及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制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方法:采用乙醇注入法制备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应用微柱离心法测定包封率,以包封率为指标,分别考察缓冲液种类、药脂比、胆固醇用量、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PEG-胆固醇、不同pH、离子强度等对脂质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用正交设计[L9(43)]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经乙醇注入法制得的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8.27±2.16)%,平均粒径为(136±18)nm,粒度分布均匀,呈单峰分布,4℃放置30 d包封率无明显变化。结论: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制备工艺简单可行,姜黄素长循环脂质体制剂学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9.
β-谷甾醇替代胆固醇制备槲皮素脂质体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喻樊  杨锦明 《中草药》2013,44(23):3303-3308
目的 探讨用β-谷甾醇替代胆固醇制备槲皮素脂质体的可行性,并筛选最佳制备工艺与处方。方法 以卵磷脂和β-谷甾醇为膜材制备不含胆固醇的槲皮素脂质体;以离心沉淀法测定脂质体的包封率;以包封率和载药量为评定指标,筛选该新型槲皮素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方法;用正交设计优化该脂质体的制备工艺;用粒径、Zeta电位、AFM电镜、体外释放表征该新型槲皮素脂质体。结果 该新型脂质体的最佳制备方法为薄膜分散法,通过正交设计得最佳工艺为槲皮素与卵磷脂的质量比为1∶5,卵磷脂与β-谷甾醇的质量比为6∶1,PBS缓冲溶液pH值为6.0,水化时间为2 h。制备的槲皮素脂质体的包封率为(82.55±1.10)%,载药量为(11.40±1.14)%,粒径为(194.60±4.38)nm,Zeta电位为(?30.45±0.42)mV;AFM电镜验证表明该新型脂质体呈规则球形,粒径均一;新型脂质体体外释放与普通脂质体无差异。结论 用β-谷甾醇替代胆固醇制备槲皮素脂质体方法可行,采用最佳工艺制备的槲皮素脂质体包封率高,形态和粒径均较好,重现性好,可应用于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0.
蜂毒多肽长循环脂质体的制备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制蜂毒多肽长循环脂质体。方法采用薄膜超声分散法制备蜂毒多肽长循环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分别考察药脂比、胆固醇用量、磷脂种类、不同相对分子质量PEG-胆固醇、不同pH值、离子强度等对脂质体的影响,在此基础上采用正交设计[L9(43)]对处方进行优化。结果制得的长循环脂质体包封率为(86.13±0.51)%,平均粒径为(74.43±5.53)nm,4℃放置10d包封率无变化。结论蜂毒多肽长循环脂质体包封率、稳定性较高,且制备工艺简单、重现性好。  相似文献   

11.
丹酚酸B及其磷脂复合物在SD大鼠的生物利用度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SD大鼠血浆中丹酚酸B含量的测定方法,观察丹酚酸B磷脂化后生物药剂学性质的改变。方法 将随机分组的SD大鼠分别灌胃给丹酚酸B及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药液,剂量2 g·kg-1,HPLC测定不同时间间隔的血药浓度,运用DAS1.0药动学程序计算药动学参数。 结果 丹酚酸B与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给SD大鼠口服后在大鼠体内均为单室开放模型,丹酚酸B口服的AUC、ρmaxtmax分别为(46.044±11.341)μg·h·mL-1,(11.35±2.078)μg·mL-1,(0.642±0.113)h,而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口服的AUC、ρmaxtmax分别为(74.959±17.493)μg·h·mL-1,(17.94±2.541)μg·mL-1,(0.887±0.176)h,丹酚酸B磷脂复合物的相对生物利用度为162.80%。结论 丹酚酸B磷脂化后口服生物利用度提高,生物药剂学性质改善。  相似文献   

12.
莱菔子提取液中萝卜苷的大鼠肠吸收特性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考察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吸收特性。方法:采用大鼠在体单向肠灌流法考察不同药物质量浓度(0.02,0.05,0.1 g·mL-1)对萝卜苷肠吸收特性的影响,计算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吸收系数(Papp)。采用HPLC测定萝卜苷含量,流动相0.1%磷酸溶液-乙腈(87∶13),检测波长225 nm。结果:萝卜苷在pH 5.12的K-R试液中稳定性最好。不同质量浓度的莱菔子水提液中萝卜苷在大鼠小肠的Ka分别为(7.750±1.744)×10-3,(7.204±1.045)×10-3,(7.148±0.837)×10-3min-1,Papp分别为(1.519±0.507)×10-3,(1.504±0.617)×10-3,(1.592±0.345)×10-3cm·min-1,均无显著性变化。结论:萝卜苷为易吸收成分,在大鼠小肠中的吸收机制为被动扩散。  相似文献   

13.
熊果酸脂质体的制备及体外释放特性考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优化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并研究其理化性质及体外释放特性。方法:采用摇瓶法考察熊果酸在不同pH介质中的油水分配系数;采用薄膜-超声法制备熊果酸脂质体,以包封率为指标,通过正交试验优选熊果酸脂质体的处方工艺。采用透射电镜观察其形态,激光粒度测定仪测定其粒径和zeta电位,动态透析法考察其体外释放的特性。结果:熊果酸油水分配系数lgPo/w随pH增大而降低,且均>0.5,说明熊果酸具有较好的亲脂性。优选的处方工艺为载药量6 mg,磷脂-胆固醇2∶1,PBS摩尔浓度0.01 mol.L-1,超声时间3 min。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透射电镜下呈球形或椭圆球形,平均粒径(223.7±68.4)nm,zeta电位-20.63 mv,包封率(89.85±1.66)%,48 h体外累计释放率>80%,体外释放符合一级动力学模型。结论:制备的熊果酸脂质体包封率高,体外释放性能良好,具有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研究上海天汇化学制药有限公司研制的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市售紫杉醇注射液的单次静脉滴注人体药动学特征,了解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在人体内的吸收、分布、消除规律,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采用单周期设计与双周期自身交叉设计相结合的单剂量给药方式,分别静脉滴注175 mg·m-2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或市售紫杉醇注射液,采集受试者血样,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HPLC-MS/MS)测定其血药浓度。 结果 患者单次静脉滴注175 mg·m-2剂量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和市售紫杉醇注射液后,平均ρmax分别为(883.11±353.69)和(6 250.00±1 635.12)μg·L-1,tmax分别为(1.94±1.01)和(3.00±0)h,t1/2分别为(5.00±1.87)和(3.37±0.61)h,AUC0-tn分别为(2 828.40±1 113.36)和(17 304.28±5 064.30)μg·h·L-1,AUC0-∞分别为(3 077.96±1 195.39)和(17 400.43±5 053.15)μg·h·L-1。4例完成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双周期自身交叉药代试验患者的平均药动学参数如下, ρmax分别为(767.75±182.94)和(6 805.00±881.38)μg·L-1,tmax分别为(2.50±1.0)和(3.00±0)h,t1/2分别为(5.16±2.42)和(3.30±0.88)h,AUC0-tn分别为(2 675.39±385.24)和(18 036.51±5 239.99)μg·h·L-1,AUC0-∞分别为(2 913.80±238.66)和(18 186.84±5187.37)μg·h·L-1。 结论 在给予相同剂量下,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ρmax和AUC0-tn明显低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t1/2高于紫杉醇注射液。对比于市售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紫杉醇脂质体具有明显缓释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制备包封率高和缓释作用好的曲马多PEG2000修饰多囊泡脂质体,并与逆相蒸发法制备的曲马多普通脂质体比较其体外释药性能。方法 用复乳法制备曲马多PEG2000修饰多囊泡脂质体;L9(34 )正交实验设计进行处方筛选和优化,测定包封率和粒径,以pH 6.8 PBS为释放介质考察体外释放特性。结果 未修饰和PEG2000修饰的多囊泡脂质体平均粒径分别为22.5和32.2 μm;PEG2000修饰和未经过PEG2000修饰的MVLs包封率分别为(85.1±11.2)%和(80.7±9.4)%;2种脂质体体外释放符合一级释药规律,半衰期t1/2分别为5.8和19.9 h,增加了3.4倍。结论 PEG2000修饰多囊泡脂质体包封率高,并具有良好的缓释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制备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微丸.方法:以包封率为考察指标,大豆磷脂-胆固醇、水相-有机相,药物质量浓度,脂类用量为考察因素,通过正交设计优选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冻干粉的处方工艺,采用塑制法制备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微丸.结果: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冻干粉的最佳处方工艺为大豆磷脂-胆固醇(6∶1),水相-有机相(1∶4),药物质量浓度20 g·L-1,磷脂用量150 mg.制备的脂质体微丸溶解后脂质体的平均粒径220.5 nm,Zeta电位-71.21 mV,1h内溶出度达81.41%.结论:制备的三七总皂苷脂质体微丸体外溶出度较高,脂质体的粒径分布较好、质量稳定.  相似文献   

17.
邢潇琳  范春雷  丛晓东  杨培培  蔡宝昌 《中草药》2015,46(11):1645-1648
目的比较姜黄素葡甲胺共晶(MGC,姜黄素与葡甲胺通过氢键连接的新共晶化合物)与姜黄素的肠吸收参数变化。方法采用大鼠在体肠段单向灌流模型,用紫外分光光度法(UV)对药物的质量浓度进行检测,分别计算在大鼠各肠段的吸收速率常数(Ka)和表观渗透系数(Papp)。结果 MGC在十二指肠与结肠的Ka和Papp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其他各肠段间吸收特征相近(P0.05)。各肠段Ka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回肠结肠;Papp数据排序:十二指肠空肠结肠回肠,MGC的全肠段Ka为(9.966±0.030)×10-3 min-1,Papp为(6.871±0.013)×10-3 cm/min,较姜黄素分别提高了1.53和2.21倍。结论 MGC较姜黄素有更好的肠吸收特征,提示MGC生物利用度可能提高。  相似文献   

18.
吴玉  陈军  方芸  董洁 《中国中药杂志》2016,41(16):3009-3015
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和传递体,对其药剂学性质进行表征,并比较其体外透皮性质。采用硫酸铵梯度法制备马钱子碱脂质体和传递体,考察其粒径、包封率和变形性等药剂学性质;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以大鼠皮肤为透皮屏障,比较不同处方的脂质体和传递体的体外透皮性质。结果显示,马钱子碱脂质载体的粒径在100~150 nm,粒径分布比较均一;马钱子碱复合磷脂传递体较大豆磷脂传递体的包封率有显著提高;复合磷脂传递体的变形性分别是大豆磷脂(SPC)脂质体和传递体的2.09,1.76倍,马钱子碱复合磷脂传递体的稳态透皮速率分别是SPC脂质体和传递体的3.43,1.41倍;马钱子碱与复合磷脂空白传递体的物理混合物组的稳态透皮速率是溶液组的2.20倍,复合磷脂浓度对空白传递体的促渗效果有影响。与脂质体相比,传递体可以提高马钱子碱的透皮速率,而复合磷脂技术可以改善传递体膜结构的相形为,进一步提高传递体的变形性和透皮速率;空白传递体对马钱子碱的透皮吸收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焦放  侯子言  尹登科  杨晔  桂双英 《中草药》2016,47(8):1357-1360
目的考察黄连水煎液中不同固体微粒组分对有效成分小檗碱在体肠吸收的影响。方法以高速离心法去除黄连水煎液中较大粒径固体微粒;以大孔弱碱性阴离子交换树脂对上清液中固体微粒进一步分离;以大鼠在体肠吸收模型评价黄连水煎液中固体微粒对小檗碱肠吸收特性的影响。结果小檗碱在小肠各肠段均有吸收,空肠段吸收最好,吸收速率常数(Ka)和有效渗透系数(Peff)分别为(3.587 9±0.005 2)×10-4/s和(4.529 4±0.009 7)×10-5 cm/s;黄连水煎液经高速离心分离和离子交换色谱柱分离后,得到粒径相近、电位差异较大的微粒P1[粒径(272.7±25.2)nm,电位(-6.85±0.16)m V]和P2[粒径(264.8±21.4)nm,电位(-18.20±0.71)m V];在体肠循环灌注实验表明,微粒P1可显著提高小檗碱的在体肠吸收[Ka为(5.853 6±0.970 1)×10-4/s、Peff为(8.082 4±1.004 2)×10-5 cm/s]。结论黄连水煎液中固体微粒可以显著增加小檗碱的肠吸收,其中微粒表面电位可能是微粒影响小檗碱肠吸收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