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神经源性膀胱是指与排尿功能有关的中枢或周围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排尿困难。可表现为逼尿肌和括约肌过度活动和(或)功能低下,导致尿失禁,膀胱出口梗阻、膀胱输尿管反流,反复泌尿系感染,甚至肾功能衰竭。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患儿首选保守治疗,清洁间歇导尿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重要方法。另外还有膀胱功能训练、药物治疗及电刺激神经调控等;对于保守治疗无效的患儿,如有适应证可考虑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伴膀胱输尿管反流(VUR)的临床特征,为其临床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儿童肾内科收治并诊断为NB伴尿路感染的26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VUR分为反流组(11例)与无反流组(15例),分析比较两组的临床特点.结果 相比无反流组,反流组患...  相似文献   

3.
4.
目的 探讨神经源性膀胱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120例神经源性膀胱的临床资料。结果 120例中获随访96例,平均随访2年,症状好转者82例。结论 对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手术治疗,术前应作全面的评价,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才能取得满意效果。  相似文献   

5.
小儿神经管发育缺陷是一组疾病,是导致患儿神经源性膀胱的主要病因,严重影响患儿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该文就神经管的发育,生理、病理及其所致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治疗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任何与排尿有关的中枢和神经受到损伤引起的膀胱功能障碍,即为神经源性膀胱。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多见,其病因、下尿路解剖、功能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于成人NBSD。常伴有脊柱发育畸形和脊髓发育障碍;小儿NBSD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两个不同类型障碍阶段间无显著界限;正常小儿随着年龄增长和发育成熟,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也发生持续变化;目前缺乏正常小儿尿动力学参数,尤其是较小年龄组,影响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7.
任何神经病变或损害导致膀胱或/和括约肌功能障碍称为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在十九世纪70年代以前未治疗NBSD患儿10岁前上尿路损害发生率可达50%~90%(Kurzrock EA,et al.J Urol,1998)。近年来婴幼儿和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进步以及下尿路功能障碍术语的标准化使得我们可以更加准确诊断和治疗小儿NBSD。随着治疗小儿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新药物和新技术的出现,显著降低了小儿NBSD的病死率。本文就小儿NBSD的治疗现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再植术治疗伴输尿管反流的小儿神经源性膀胱的效果。方法收集2014年1月至2020年8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小儿外科诊断为神经源性膀胱伴膀胱输尿管反流并接受手术治疗的患儿临床资料, 共36例, 根据行膀胱扩容术的同时是否行输尿管再植术, 将其分为单纯膀胱扩容术组(A组, 22例、33条输尿管), 膀胱扩容术联合输尿管膀胱再植术组(B组, 14例、18条输尿管);两组患儿年龄、性别、膀胱输尿管反流级别、既往史及临床症状比较, 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 以及两组手术前后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最大逼尿肌压力、输尿管反流残余率、尿路感染发生率、远端输尿管直径比等情况。结果所有患儿手术顺利, A、B两组手术时间[(152.6±24.4)min比(232.4±44.9)min]及术后输尿管反流残余率(57.58%比16.67%)比较,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19.8±4.8)mL比(21.1±5.3)mL]、术后住院时间[(30.2±6.5)d比(29.6±5.1)d]、...  相似文献   

9.
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括约肌功能障碍(neuropathic bladder-sphicter dysfunction,NBSD)多见,仅脊髓脊膜膨出(MMC)发病率为1‰~2‰,5岁前病死率达14%。小儿NBSD病因、下尿路解剖、功能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于成人NBSD。常伴有脊柱发育畸形和脊髓发育障碍。小儿DNBSD随着时间会发生变化,两个不同类型障碍阶段间无显著界限。正常小儿随着年龄增长和发育成熟,逼尿肌和括约肌功能也发生持续变化。目前缺乏正常小儿尿动力学参数,尤其是较小年龄组,影响其准确诊断和有效治疗。最近婴幼儿和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进步使得可以更准确评估小儿NBSD,为其提供更新的病理生理认识,进行科学有效治疗。  相似文献   

10.
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清洁间歇导尿在小儿神经源性膀胱治疗巾的临床意义.方法 脊髓栓系综合征患儿64例.男49例,女15例,年龄3~13岁.均已行脊髓栓系松解手术.临床表现为尿失禁,611例合并大便失禁.52例合并足畸形.就诊时和就诊后1年分别行尿动力学和排泄件膀胱尿道造影以及超声检查,治疗期间36例坚持间歇导尿.28例未能坚持间歇导尿.结果 导尿组开始有9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4例为单纯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76±34.5)ml、(3.5±0.6)ml/cmH2O、(54.6±13.2)cmH2O.1年后3例输尿管反流消失,2例肾积水减轻,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88±30.3)ml、(3.7±0.9)ml/cmH2O、(50.6±11.8)cmH2O,4例发生尿路感染(11.1%).未导尿组开始有7例合并Ⅲ°以下输尿管反流,5例为单纯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68±37.2)ml,(3.2±0.7)ml/cmH2O,(59.6±15.6)cmH2O.1年后13例合并输尿管反流.9例合并肾积水.膀胱容量、顺应性、逼尿肌压分别为(142±23.6)ml,(1.6±0.7)ml/cmH2O,(72.4±9.3)cmH2O.3例发生尿路感染(10.7%).结论清洁间歇导尿可保护膀胱功能.避免或减轻上尿路功能的损害,并不增加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对于神经源性膀胱治疗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输尿管膀胱反流(VUR)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分析2012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因发热性尿路感染住院治疗并经排泄性尿路造影(MCU)确诊VUR的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90例患儿中男41例、女49例,中位年龄0.90岁;双侧反流46例,其中神经源性膀胱4例。51例1岁以下患儿中,男性28例、女性23例;10例5岁以上患儿中,仅1例男性患儿。6例手术治疗,其余84例内科保守治疗,其中随访到48例。随访患儿中,15例尿路感染复发,5例因肾瘢痕、患侧肾小球滤过率下降转为手术治疗;25例于一年后复查MCU,1例反流级别加重、12例无变化、5例减轻、7例消失。8例患儿首次肾静态显像(DMSA)发现肾脏缩小、肾瘢痕形成,36例患儿半年后复查DMSA发现10例出现肾瘢痕。结论婴儿期发热性尿路感染患儿,尤其是男孩应注意是否存在VUR。DMSA、MCU等检查不能相互取代。双侧VUR患儿应排除神经源性膀胱及合并其他畸形。  相似文献   

12.
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和膀胱输尿管反流的诊疗标准日臻完善, 但对于同一患儿上述两种疾病并存时的诊疗方式却不统一, 在精准治疗和个体化治疗日益发展的形势下, 准确地找到疾病病因、精确地做出疾病诊断以及合理地选择手术方式一直是小儿外科医生努力的方向。本文就肾盂输尿管连接部梗阻合并同侧膀胱输尿管反流的发病率、病因学的争议、排尿期膀胱尿道造影检查的争议、手术方式选择的争议作一综述, 以提高临床医生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的诊断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发病率高,患儿生活质量差,并发症多。随着儿童尿动力学检查技术的进步和普及,不仅可准确反映神经源性膀胱尿道功能障碍的类型和严重程度,而且为制定正确的治疗方案和有效预测上尿路损害风险及评估术后疗效和长期跟踪随访提供重要依据。其诊断模式已发展为多学科协作模式。其治疗随着新型药物及清洁间歇导尿术的出现及对康复治疗的重视,使得患儿的生活质量得以提高,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有输尿管反流的神经源性膀胱(NB)患儿有或没有逼尿肌过度活动(DO)时的尿动力学差异,为临床治疗此类患儿提供理论参考依据.方法 选取2013~2015年就诊并经影像尿动力学检查发现膀胱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68例,男30例,女38例,年龄4~12岁,平均7.5岁.按照充盈期有DO,将其分为DO组(n=20)与无DO组(n=48).观察记录两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灌注量、逼尿肌压并计算发生反流时的膀胱顺应性;记录两组充盈结束时最大膀胱测压容量、最大逼尿肌压、并计算充盈期膀胱顺应性.结果 DO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98.7±16.1)ml和(5.2±1.9) ml/cmH2O,无DO组发生膀胱输尿管反流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27.3±36.3)ml,(7.1±2.1)ml/cmH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逼尿肌压分别为(21.6±9.2)cmH2O、(19.2±7.4)cmH2O,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DO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与顺应性分别为(182.7±31.2)ml、(5.4±1.7) ml/cmH2O,与无DO组充盈结束时的膀胱容量(230.6±34.6)ml与顺应性(6.5±1.1)ml/cmH2O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尿动力学检查结束时逼尿肌压分别为(33.8±7.8)cmH2O、(36.4±8.1)cmH2O,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膀胱容量小,膀胱顺应性差是有输尿管反流的NB患儿伴发DO时的尿动力学特征.  相似文献   

15.
儿童神经源性膀胱(PNB)多为腰骶部脊髓和神经发育不良所致,至今仍无理想的治愈方法。PNB常发生纤维化,如何预防和治疗PNB的纤维化也是世界难题。PNB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多发生膀胱纤维化,表现为膀胱壁增厚、膀胱顺应性减小和膀胱出口梗阻等。研究提示膀胱纤维化不仅与膀胱平滑肌细胞有关,膀胱上皮细胞和间质细胞也参与其中,但纤维...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经间歇性清洁导尿(CIC)治疗和长期随访的临床资料,总结这一方法 的治疗效果.方法 2001年1月至2006年5月共治疗57例.男38例,女19例,年龄3个月至17岁.反复尿路感染病例35例,尿失禁45例.上尿路扩张积水SFU分级3~4级38侧,0~2级39侧.尿动力检查逼尿肌无收缩或功能低下12例,逼尿肌过度活动10例,括约肌关闭功能不全39例.逼尿肌括约肌不协调或括约肌过度活动20例.结果 57例中36例获长期随访.完全采用CIC排尿27例,采用crede动作辅助排尿4例.两者均有5例.导尿2~3次2例,4~6次25例.6次以上5例.每次尿量80~400 ml.36例患儿中31例治疗前有反复发热性尿路感染,导尿后21例有菌尿,8例出现发热性尿路感染.治疗前尿失禁Likert评分平均为2.25,治疗后为4.04,t检验差别有统计意义.治疗前SFU分级2级以下为30侧,3级以上为42侧,治疗后2级以下40侧,3级以上32侧.卡方检验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IC在神经源性膀胱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它对控制尿路感染.缓解尿失禁,改善上尿路扩张积水都有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初步探讨膀胱顺应性对神经源性膀胱活动低下(NUB)儿童自我清洁间歇导尿(CISC)的并发症和膀胱功能发育影响.方法 选取经尿动力学证实为NUB的学龄儿童109例进行CIFCS治疗,最终成功对93例(85%)进行2年随访.依据开始CISC膀胱顺应性(BC)分为正常顺应性组[49例,男30例,女19例,平均年龄(6.3±0.9岁)]和低顺应性组[44例,男29例,女15例,平均年龄(7.0±1.0岁)].比较二组随访2年后尿动力学参数和随访过程中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ISC 2年随访时正常顺应性组最大膀胱压测定容量(MCC)和相对安全容量(RSCC)显著高于CISC治疗前,而低顺应性组RSCC显著低于治疗前.逼尿肌漏尿点压(DLPP)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同时,随访时低顺应性组BC、MCC和RSCC显著低于正常顺应性组,DLPP显著高于正常顺应性组(P<0.05).随访时菌尿和膀胱输尿管反流以及随访过程中出现发热性泌尿系感染和肉眼血尿发生率分别为33.3%(31例)、12.9%(12例)、24.7%(23例)和15.1%(14例).其中,低顺应性组发热性泌尿系感染和膀胱输尿管反流发生率均显著高于正常顺应性组(P<0.05).结论 膀胱顺应性可以影响NUB患儿CISC的并发症和膀胱发育,低顺应性患儿膀胱发育多进行性恶化,应进行严密随访监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儿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儿32例.男23例,女9例;8例术前合并双肾输尿管积水及双侧输尿管扩张,3例单侧膀胱输尿管返流,2例有轻度肾功能损害.对比手术前后主观症状[国际尿失禁咨询委员会问卷简表(ICI-Q-SF问卷)]、尿流动力学检查、泌尿系超声及逆行膀胱造影,评价术后疗效.术后所有患儿定期复查血电解质、肾功能及泌尿系超声,监测并发症.结果 随访5~12 a,26例(81.25%)临床症状好转或痊愈,6例(18.75%)无明显改善.术前ICI-Q-SF问卷评分为(18.1±1.0)分,随访结束为(7.8±2.5)分,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688,P=0.000).尿流动力学检查显示术后最大膀胱容量、膀胱顺应性较术前明显增加,充盈末逼尿肌压较术前降低.术后电解质、肾功能均正常.远期并发症5例:4例并症状性泌尿系感染,1例并膀胱结石.结论 回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患儿并发症少,远期疗效比较理想.  相似文献   

19.
神经源性膀胱扩大术远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保留膀胱黏膜的双层肠管浆肌层膀胱扩大术的远期疗效.方法 病例选择条件:术前有明确支配膀胱的神经性损害,膀胱容量明显小于同龄儿童的正常值,同时伴有Ⅳ度以上膀胱输尿管反流,经过一段时间的口服抗胆碱能药物、清洁间歇导尿等保守治疗后,膀胱内压仍然较高,输尿管反流无明显改善,我们对符合上述条件的75例神经源性膀胱患儿行切除部分逼尿肌保留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同时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选择性联合应用膀胱输尿管移植抗反流、膀胱颈紧缩、膀胱颈悬吊等手术方式,术后对患儿进行长期随访,对手术前后临床症状、肾脏功能、尿流动力学(膀胱容量、残余尿、逼尿肌压和顺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 75例手术患儿中68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4.3年,术后无一例发生肾脏功能衰竭,45例获得一定的临床治疗改善.23例术后在尿流动力学、临床症状方面无明显改善.结论 术后膀胱容量不能有效扩大是导致术后疗效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保留膀胱黏膜的双层肠浆肌层膀胱扩大术是治疗神经源性膀胱的一种方法,但该方法有待改进.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CT)在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第一次发热的尿路感染患儿进行血清PCT检测,并对所有患儿进行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VCUG)以确定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从而评估PCT对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的预测作用。结果膀胱输尿管反流组血清PCT值为(1.26±0.07)ng/ml,明显高于无膀胱输尿管反流组[(0.57±0.08)ng/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13例轻度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血清PCT水平为(1.02±0.14)ng/ml,6例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PCT水平为(1.79±0.20)ng/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血清PCT≥0.5ng/ml对所有膀胱输尿管反流患儿诊断的敏感度为84%,特异度为64%,对重度膀胱输尿管反流诊断的敏感度为100%,特异度为64%。结论血清PCT值可用于鉴别是否存在膀胱输尿管反流,且与反流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