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分册》1997,20(2):66-68
腹膜后纤维少见,多为良性过程,预后良好,但易与腹膜后肿瘤及恶性淋巴结肿大相混淆,因而对其应有一定认识。本就腹膜后纤维经的病在、病理及影像学诊断做一综述,并简单介绍其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3.
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简称RPF)为一少见病,1948年Ormond首先提出,RPF为一独立存在的临床疾病。此后,文献中RPF大部分以个案形式报道。本文复习近几年的有关文献并结合作者所遇4例RPF的临床、病理及CT特征,现总结如下,以加深对RPF的认识。 相似文献
4.
腹膜后纤维化的影像学诊断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了1996年11月~2006年2月收治的15例腹膜后纤维化患者的X线、B超、CT及MRI表现。结果:RPF的影像学表现为腹膜后弥漫性斑块或肿块及腹膜后脏器的浸润,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CT和MRI在腹膜后纤维化的诊断中起重要作用,并能进行分期及疗效监测。X线和B超对RPF的诊断起辅助作用,综合分析X线、B超、CT、MRI影像学表现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5.
6.
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属罕少见病 ,目前认为系机体的一种自身免疫性反应 ,易引起腹膜后多脏器受累。自 1948年Or mond首先报道 2例以来 ,国内范氏仅报道2例 ,由于以往缺乏对本病的认识 ,易误诊。我院影像中心共遇到 3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 ,现报道如下。病例资料 病例 1,女 ,42岁。左下肢麻木 3个月余 ,2周后发现右腹股沟区近骨盆处有约 3cm× 3 .5cm的圆形肿物 ,固定、压痛、分界不清 ,以占位性病变收入院。超声检查 ,见右侧腹股沟区近骨盆处有一 3cm× 4cm的实性肿物 ,回声较好 ,逆行肾盂造影见右侧输尿管下段狭窄 ,长约3 .5c… 相似文献
7.
腹膜后纤维化是一罕见的炎性疾病,大约2/3为原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奥蒙德氏病),1/3为继发性腹膜后纤维化,后者可由感染、刨伤、放射治疗、恶性肿瘤或者使用某种药物引起。大约15%患者出现腹膜后腔以外的纤维化。腹膜后纤维化的临床症状无特异性。B超检查该病表现为腹膜后低回声团块影,其可包绕输尿管甚至引起肾积水。IVU和MRU可见输尿管外侧受压、输尿管向内侧移位及肾积水。CT和MRI是诊断和随访该病的最好检查方法。该病常起始于4、5腰椎水平处,典型表现为盘状团块影,包绕腹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其收缩可使输尿管向内侧移位。在CT平扫中,腹膜后纤维化表现为与肌肉一样的低密度团块影。在MRI平扫中,T1WI表现为低信号团块影,T2WI上不同时期表现不同,早期表现为高信号,晚期表现为低信号。增强时早期表现为明显强化,晚期轻度强化。动态增强对于评价该病的活动性、监测治疗效果及是否复发具有重要意义,DWI有利于腹膜后肿块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8.
患者 男 ,38岁。于 1982年起出现双眼痛伴眼混和性充血和畏光流泪。全身乏力 ,腰酸痛 ,午后低烧 ,每次持续 1月左右。查体见两侧小腿伸侧中下交界区皮肤非隆起红斑、局部疼痛 ,愈合后局部色素沉着。于 1985年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行剖腹探查术 ,于腹膜后肾门附近仅取活检 ,病理诊断为纤维肉芽组织 ,符合急慢性炎症。于 1990年眼部症状进一步加重 ,并出现口腔溃疡 ,在上级医院诊为“角膜炎”且疑诊“白塞氏病” ,应用激素、中药等药物治疗有一定效果。近期腰痛加重 ,并出现恶心、呕吐 ,遂于 2 0 0 2年 11月 19日来我院就诊。CT表现 :肾门至腹… 相似文献
9.
10.
患者 男 ,5 3岁。因右腰部绞痛 3天 ,加重 1天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右肾区叩痛 ,血压 2 10 /13 0mmHg ,余未见异常。CT检查 :右肾周围绕 1圈厚薄不均的高密度软组织影 ,内、后侧薄 ,外侧厚达 4.5cm ,其内密度尚均匀 ,肾门区结构增粗。右肾实质密度正常 ,肾门变扁 ,右肾实质与周围高密度软组织影分界欠清楚 (附图 )。手术所见 :右肾增大 ,表面呈灰白色 ,质硬韧 ,右肾盂变形并向正中移位 ,右肾蒂处右肾血管粘连紧密。病理诊断 :腹膜后纤维化。讨论 腹膜后纤维化是腹膜后纤维组织异常增生 ,临床少见。 190 5年法国Albrran首次…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PF)的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经穿刺活检病理证实的IRPF患者的MRI图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腹部MRI常规扫描,其中5例同时行增强扫描,4例行DWI检查,5例行MRU检查。结果:IRPF呈类圆形或不规则形软组织信号,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及输尿管等腹膜后器官,早期病变呈稍长T1、稍长T2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示病灶明显强化,DWI上呈稍高信号;中晚期病变T2WI信号逐渐减低,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及静脉期无明显强化,延迟期呈轻度不均匀强化,DWI上呈不均匀稍低信号。当病变包绕输尿管时,MRU检查可见一侧或双侧输尿管变细,病变段以上输尿管积水及肾盂积水。结论:MRI多序列检查有助于IRPF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14.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
目的:探讨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sis,RPF)的影像学表现及其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经病理证实为RPF的影像学表现。5例均行CT、MRI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5例中弥漫型4例,肿块型1例。CT平扫可呈低密度或等密度,增强扫描显示不同程度强化,MRI T1WI、T2WI呈低信号。结论:RPF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可提示其诊断。 相似文献
15.
16.
超声检查诊断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IRPF)的超声图像特点及其诊断价值。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IRPF患者的声像图表现。结果:11例患者均表现为腹主动脉周围低回声肿块,包绕腹主动脉。其中,4例包绕下腔静脉,3例病变延伸及髂动脉,9例伴肾积水。结论:IRPF具有特征性声像图表现,超声检查在该症的发现及定性诊断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回顾两所紧密型医疗联合体医院腹膜后纤维化的患者人口特征、临床特征、放射学特征、治疗及部分随访结果,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更多循证依据。方法 预先统一制定好采集电子病历信息表,通过检索两所医院的电子病历系统,收集2008-01至2019-06被诊断腹膜后纤维化的患者40例,通过统一的病例回顾表格,进行病例数据采集,包括人口学、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数据、治疗方式、治疗结果及部分患者随访结果。采用scheel影像学评估方法,分为Ⅰ型腹主动脉和(或)髂血管受累,Ⅱ型下腔静脉受累,Ⅲ型单侧或双侧输尿管受累,Ⅳ型肾门或肾动脉或肾静脉受累。结果 40例中,年龄24~83岁,平均(59.13±14.7)岁,其中男31例,女9例,男女比例3.5∶1,男性29例有不同程度吸烟史,女性均不吸烟。首发症状腰背痛、腹痛及腰背痛腹痛同时存在占65%,其次是下肢肿胀发病,无症状体检发现占5%。部分患者炎性反应指标增高,影像学结果显示Ⅰ+Ⅲ型比例最高,其次为Ⅰ型。10例进行了IgG4水平检测,5例提示IgG4水平增高,其中1例IgG4增高达正常水平的10倍以上。IgG4增高的4例患者都有高吸烟指数。治疗方式中手术联合药物比例最高,药物治疗中,激素为基石治疗。结论 老年男性患者居多,腹部CT及MRI为最普通和实用的影像学检查工具。PET-CT有助于疾病诊断,病理诊断进一步明确疾病病因,激素免疫抑制药为主要的治疗策略,配合泌尿外科D-J管治疗是改善急性症状的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18.
磁共振成像技术在腹膜后纤维化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颜宝云 《实用医学影像杂志》2010,11(3):153-155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PF)的MRI表现特点,提高其早期诊断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7例特发性RPF患者的MRI特点。结果腹膜后纤维化MRI表现为腹膜后不规则形的软组织信号肿块影,包绕腹主动脉,常累及下腔静脉及一侧或两侧输尿管;T1WI呈较低信号,T2WI信号强度不等。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RPF的范围和并发症,有助于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影像诊断腹膜后纤维化(RPF)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临床病理证实的9例RPF的IVP、CT、MRI表现。5例行IVP检查;9例均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采用CT三维重建成像技术处理;2例行MRI平扫及增强扫描。结果:影像学表现腹膜后不规则形软组织病变,包绕腹膜后大血管,多伴有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IVP、CT、MRI检查是发现和诊断本病的重要手段,CT和MRI能很好显示RPF病变的各种表现,有利于分期及疗效监测。综合分析各种影像学检查有助于RPF的诊断。 相似文献
20.
孙常胜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2013,11(3):285-287
目的:通过分析腹膜后纤维化(retroperitoneal fibrolsis,RPF)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加深对此病的认识,提高早期诊断水平。方法:收集我院经病理证实的RPF患者11例,分析其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均行CT平扫,其中9例同时行增强扫描;6例行MRI检查;6例行IVP;11例行彩超检查。结果:11例中病变位于腹膜后9例,1例为弥漫型并累及肾周;1例位于盆腔内骶骨前方;肿块型8例,弥漫型1例。CT平扫可见腹膜后软组织肿块及纤维索条影,增强扫描示6例不同程度强化,3例强化不明显。6例行MRI检查,T1WI呈低信号,T2WI为信号不均,5例等低信号,1例略高信号。11例超声表现为一侧或双侧输尿管不同程度的扩张积水,1例显示骶骨前方不均匀低回声团块,形态不规则,8例显示腹主动脉周围见团块状、索条状低回声包绕。6例IVP检查者中5例表现为双侧肾盂、输尿管中上段扩张积水,下段输尿管逐渐变细;1例表现为右侧肾盂、输尿管扩张积水。结论:影像学检查是发现和诊断RPF的重要手段,通过病变CT、MRI信号的不同表现,结合临床检查,可为疾病的分期和疗效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