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肺部肿瘤。本文分析了我科在2012~2013年间遇见的2例肺IMT的临床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作如下报告。病例资料病例1患者男57岁,一周前无诱因下反复发作咳嗽,为刺激性干咳,无咳痰、咯血,无胸闷及呼吸困难,有右侧背部发胀及乏力,无畏寒发热,无盗汗,无胸痛,在当地医院就诊胸部CT示右上肺占位。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有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变化及其与胰岛素抵抗的相关性。方法:检测199例无临床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的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1c)、稳态模型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hs-CRP、IL-6、TNF-α水平,并测量这些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将IMT≥0.9mm分为亚临床大血管病变组(A组),IMT<0.9mm为无大血管病变组(B组)。结果:A组的FPG、HOMA-IR、hs-CRP、IL-6均高于B组(P<0.05);A组的HOMA-IR与hs-CRP、IL-6呈正相关(P<0.05)。结论:hs-CRP、IL-6可能是2型糖尿病亚临床大血管病变患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3.
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直肠神经内分泌瘤(rectal neuroendocrine tumor,RNET)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回顾2012年12月—2021年1月就诊于黑龙江省医院消化病院消化一科,肿瘤最大径≤15 mm,行ESD治疗,经病理证实为RNET且临床资料完整的71例患者(男43例、女28例),年龄(46.66±10.15)岁,分析流行病学、内镜表现、手术时间、并发症、病理结果、内镜超声检查术(endoscopic ultrasonography,EUS)与病理的一致性以及预后等。患者中69例病变为单发,2例病变为多发(2个);内镜下病变位于直肠中下段70个(70/73,95.89%),上段3个(3/73,4.11%);肿瘤最大径(8.54±3.12)mm。肿瘤均整块切除,无并发症,肿瘤完整切除率为87.67%(64/73),8例肿瘤紧邻垂直切缘,1例见脉管内瘤栓。EUS评价全部病灶均未累及固有肌层,与病理诊断符合率100.0%。随访(4.52±3.85)年(1~9年),患者均未发现局部复发或远处转移。可见ESD治疗最大径≤15 mm的RNET安全、有效;对于术前充分评估无转移迹象的G1级肿瘤,即使切除标本中肿瘤紧邻切缘或有一定程度的脉管浸润,也可考虑密切随访。  相似文献   

4.
俞晖  李勇 《山东医药》2011,51(35):11-11
2008~2011年,我们采用胸腔镜切除纵隔肿瘤1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临床资料:纵隔肿瘤患者16例,其中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46.2岁。其中胸腺瘤4例,神经源性肿瘤4例,畸胎瘤2例,心包囊肿3例,支气管囊肿2例,胸腺囊肿1例;前、中纵隔12例,后纵隔4例。瘤体直径1.5~9.0cm。其中胸闷3例,咳嗽1例,其它12例无症状。所有患者入院后胸部增强CT或胸部增强核磁,术前检查同普通开胸手术。  相似文献   

5.
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nflammatory myofibrblas tictumor,IMT)是一种较为罕见的好发于肺组织的肿瘤,以往在临床上将其称为炎性假瘤、浆细胞肉芽肿等。近年来的研究表明,IMT实际上为一种真性肿瘤。临床资料 患者男,年龄5l岁,因左侧胸痛,无其他不适,不吸烟,在当地医院胸部CT提示左肺下叶占位病变,转入我科,  相似文献   

6.
<正>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IMT)是一种较为少见的好发于肺组织的肿瘤,无症状或缺乏特征性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极易发生误诊,收集近3年间在我院肺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资料,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表现,以此提高对本病的了解和认识。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本组6例,4例女性,2例男性,年龄在49-71岁,平均年龄59岁。2例患者无症状,体检时发现肺部病灶,3例短期内咳嗽,痰中带血,1例反复咯  相似文献   

7.
临床资料患者男,47岁。体检发现右上肺结节1周。胸部CT平扫提示:右肺上叶见22mm×13mm结节,境界尚清,胸腔无积液,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图1、2),CT重建提示:结节轮廓不规整,呈“分叶状”,临近奇静脉和右上叶支气管(图3、4),全身PET-CT提示:右肺上叶后段结节灶伴FDG代谢异常增高;生化检查提示:血清降钙素明显增高;肿瘤标志物检测:细胞角质蛋白19片段高于正常。诊断右上肺癌。1胸部CT平扫提示右肺上叶后段结节,境界尚清图2胸腔无积液,纵隔淋巴结无肿大图3冠状位CT重建提示结节轮廓不规整,呈“分叶状”图4结节临近奇静脉和右上叶支气管2019年4月在全麻下行单孔胸腔镜手术。术中右肺上叶后段见20 mm×12 mm×21 mm结节,质韧,与奇静脉粘连,行右上肺楔形切除,快速冰冻病理提示:肺间叶性肿瘤,低度恶性可能。考虑楔形切除范围足够,未行肺叶切除手术。术后痊愈出院。随访3月无异常。  相似文献   

8.
<正>病例资料患者为女性,66岁,体检发现肺结节,无畏寒、发热,无咳嗽、咳痰,无胸闷、气促等不适,行CT增强检查。CT图像示(见图1~4):左肺上叶下舌段实性小结节,大小约7mm*8mm,可见浅分叶,邻近胸膜牵拉,CT值约16HU,增强动脉期CT值约35HU,静脉期CT值约62HU,纵隔及双肺门未见肿大淋巴结,考虑为肿瘤性病变,周围型肺癌可能性大。患者肿瘤标志物的血清水平均正常,包括癌胚抗原、糖链抗原125、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患者无吸  相似文献   

9.
病历摘要 患者女,19岁。因反复咳嗽、咳痰1 a余,于2008年12月入院。患者于1 a前始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咳痰,痰量较少,色微黄。2008年12月于外院行胸部CT检查提示肿块位于左肺下叶背段,大小约60 mm×51 mm,边缘清晰,密度均匀,平均CT值41 HU;增强扫描显示肿块呈中-重度强化,与邻近肺动脉强化程度几乎一致,CT值80-160 HU。电子纤维支气管镜检查示左下叶前内基段外压性狭窄(考虑为管外肿瘤)。  相似文献   

10.
1995~2003年,我们采用切除后以带蒂肺组织瓣包埋吻合口的方法治疗17例胸段气管肿瘤患者,取得了良好效果。临床资料:本组17例胸段气管肿瘤患者中,男6例,女11例;年龄37~62岁,平均47岁。均表现为程度不同的呼吸困难,休检时均在胸骨上周围闻及哨音样哮呜音,呼气期明显。螺旋CT示胸段气管腔内肿块占位,气管狭窄,肿块长10~25mm,平均为15mm。气管镜检查证实为胸段气管内肿瘤。  相似文献   

11.
高频超声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与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利用高频超声检测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形成情况,并与冠状动脉(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进行分析。方法应用ASPEN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428例健康人(对照组)及89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进行颈动脉IMT、斑块形成的检测。冠心病组患者以冠脉病变支数分为3个亚组。结果冠心病组患者颈动脉IMT为(1.19±0.14)mm,而对照组为(0.92±0.13)mm,(P<0.01);IMT增厚检出率及斑块形成检出率冠心病组为43.21%、74.65%,而对照组为14.49%、34.35%,(P<0.01)。1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00±0.014)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42.86%;2支冠脉病变组IMT为(1.15±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65.52%;3支及以上冠脉病变组IMT为(1.31±0.018)mm,斑块形成检出率为74.49%,(P<0.01)。结论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对冠心病具有预测价值;颈动脉IMT增厚、斑块形成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韩浩  朱涛  王琮 《山东医药》2013,(43):46-47
目的 探讨上颈段髓外肿瘤的术前诊断方法及手术入路.方法 对经手术治疗的24例上颈段髓外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所有患者术前行MRI检查,确诊并明确肿瘤特点.均行手术治疗,其中采用枕后正中入路20例,肿瘤全切15例;采用远外侧入路4例,肿瘤全切3例.术后2例患者出现单纯性脑脊液漏,及时清创缝合后无颅内感染发生;1例高龄患者术后第16天死于肺感染导致的呼吸衰竭.结论 上颈段髓外肿瘤的术前诊断以MRI检查为首选,诊断明确后应积极手术治疗.枕后正中入路和远外侧入路是最常用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分析超声检查颈动脉病变和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冠脉病变之间的联系,并以颈动脉超声参数预测冠状动脉疾病。方法:对598例临床疑诊CHD患者行颈动脉超声和冠脉CTA检查。分析比较颈动脉IMT、斑块与冠脉病变程度、数量的关系,并通过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冠脉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示性别、年龄、高密度脂蛋白、糖尿病、高血压、吸烟、颈动脉斑块、颈动脉IMT≥1 mm在有、无冠脉病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脉狭窄组、多支病变组颈动脉IMT均显著高于无病变组(P0.05)。冠脉无狭窄、狭窄程度为0%~25%、25%~50%、50%~75%、75%~100%时各组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6.8%、64.3%、80.7%、83.5%、9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0支、1~2支、3支及4支冠脉病变各组间颈动脉斑块的发生率分别为56.8%、75.3%、89.6%、8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男性、老年、高血压、颈动脉斑块、颈动脉IMT≥1mm和结合颈动脉斑块与颈动脉IMT≥1mm二指标来预测冠脉血管病变的OR分别为2.037、3.074、1.968、1.615、1.829及2.258。结论:颈动脉斑块和增加的颈动脉IMT与冠脉病变的存在、严重程度及其病变数量相关。颈动脉斑块、颈动脉IMT≥1mm为独立于性别、年龄及高血压的冠脉血管病变的预测因子;并且两者结合起来预测冠脉病变更有意义。  相似文献   

14.
袁勇  孔凡斌  吉永  高辉 《心脏杂志》2021,33(1):53-56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血脂的关系,为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7年7月至2018年11月在昆明医科大学附属延安医院就诊的患者共236例,根据超声测量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IMT),将入选病例中IMT<1 mm的患者纳入非AS组(共39例),IMT≥1mm的患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止血夹预防早期胃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后出血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3年6月—2020年8月就诊于北京友谊医院确诊为早期胃癌行ESD患者资料459例,将其分为病变切除后使用止血夹预防性夹闭创面的A组162例、病变切除后未使用止血夹夹闭创面的B组297例,观察术后2周患者是否发生出血。对患者进行单因素及亚组分析,分析每组患者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及临床病理特征。结果 A组术后出血发生率3.1%(5/162),B组术后出血发生率8.1%(24/29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18,P=0.036)。A组与B组进行亚组比较,肿瘤长径>20 mm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5%(2/57)比15.3%(13/85),χ2=5.016,P=0.025];肿瘤位于胃下部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1/97)比10.4%(20/192),χ2=8.425,P=0.004];肿瘤浸润深度为M/SM1时,两组术后出血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2%(5/157)比8.1%(23/285),χ2=4.072,P=0.044]。当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肿瘤浸润深度为SM2时,A组与B组的术后出血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止血夹可预防早期胃癌ESD术后迟发性出血的发生,且主要体现在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下部、肿瘤浸润深度在M/SM1的病变上,对肿瘤长径≤20 mm、肿瘤位于胃上/中部病变的预防作用不大。  相似文献   

16.
肺畸胎瘤1例     
肺畸胎瘤是原发于肺内而无纵隔畸胎瘤的肺部肿瘤,它是临床上一种罕见的肺部肿瘤。我院胸外科从1994年~2004年在肺切除术中发现1例右肺畸胎瘤。患者男,52岁,因咳嗽、咳痰、发热、胸痛1月入院。查体:体温37.9℃,右中肺叩诊呈浊音,双肺未闻及干、湿罗音。X线示右肺上叶片团状影。C  相似文献   

17.
上气道阻塞性疾病早期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不易被 X线所发现 ,临床误诊及漏诊率较高。我们收治 7例上气道阻塞患者 ,均在外院误诊为哮喘 ,现将误诊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5例、女 2例 ,平均年龄 42 .6岁。主要症状为咳嗽、咳痰、胸闷、憋喘 ,其中以憋喘为主、偶尔痰中带血丝 1例 ,声嘶 1例。查体示肺部哮鸣音 6例 ,喉部哮鸣音 1例 ,其中哮鸣音呈金属性、高调、夜间加剧者 2例 ;发生时相为双相者 5例 ,呼气相 1例 ,吸气相 1例。出现症状至确诊时间为 6个月至 4年 ,平均 11个月。确诊为喉部肿瘤 1例 ,支气管肿瘤 6例。胸部 X线检查示…  相似文献   

18.
中央气道是指气管、左右主支气管和右中间段支气管。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IMT)是一种少见的具有恶性潜能的梭形细胞肿瘤,2002年WHO定义为“由分化的肌纤维母细胞性梭形细胞组成,常伴大量浆细胞和/或淋巴细胞的一种间叶性肿瘤”,归类为纤维母细胞/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中间型、少数可转移类型。IMT可发生于各个年龄段,但以小于16岁的儿童多见,成年人相对少见。IMT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肺,但发生于中央气道的IMT则很少见。  相似文献   

19.
1 病例报告例 1,女 30岁 ,周期性咳嗽、咯血 8个月入院。患者于 8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咳嗽、咯血 ,月经期尤甚。原有肺结核 4年前治愈 ,现因咯血又自服抗结核药物、半年无效。入院查体无明显阳性体征。纤维支气管镜检查 ,见右肺下叶肺段支气管 ,管壁粘膜上有一大小约 2× 5 mm紫蓝色实质结节 ,行手术治疗 ,切除病灶处肺段、术后病人咯血症状消失。病理报告 :结节处可见子宫内膜腺体及间质。术后七日拆线全愈出院。例 2 ,女 ,35岁 ,因反复大量咯血 3个月入院。入院前 3个月无诱因经常咳嗽 ,咯少量暗红血液。每于月经来潮时症状加重。曾口服…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血压及脉压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的关系进行分析,以期为2型糖尿病患者预防早期心脑血管疾病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中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研究——CDCPSⅠ期及Ⅱ期研究中1567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年龄30~70岁,其中女性698例,40.9%)行B超检查测量颈动脉IMT,并通过对血压的测量,分析血压及不同脉压(PP)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同时分析内膜增厚组(IMT≥0.8 mm)与内膜正常组(IMT<0.8 mm)血压和PP水平有无差异结果(1)合并高血压组与不合并高血压组比较,颈动脉IMT显著增厚[高血压组(0.76±0.15)mm,非高血压组(0.74±0.14)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6)]。(2)直线相关分析发现,颈动脉IMT与年龄(r=0.19548)、BMI(r=0.07252)、LDL(r=0.06523)、SBP(r=0.11173)、DBP(r=0.05962)、PP(r=0.10592)显著正相关(均为P<0.05)。(3)以PP 50mm Hg为界限将患者分为两组,脉压≥50mm Hg组颈动脉IMT(0.77±0.14)mm较脉压<50mm Hg组(0.74±0.15)mm显著增厚(P=0.0006);即使在非高血压患者,脉压≥50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4)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增厚(P=0.046);在<60岁的患者脉压≥50 mm Hg组的颈动脉IMT(0.75±0.15)mm较脉压<50 mm Hg组(0.73±0.14)mm也有显著增厚(P=0.008)(4)颈动脉IMT≥0.8 mm组SBP、PP均较IMT<0.8 mm组显著升高(P值分别为0.001和0.002),而两组间DBPIMT增厚组(78 2±9.8)mm Hg,正常组(79.1±10.0)mm 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5)。结论在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PP与颈动脉IMT的正相关性与SBP相近,而强于DBP。对于PP≥50mm Hg的患者要尽早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IMT以早期发现可能存在的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尽早进行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