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李丹  史宏  李蕙  周敏  徐鸣  刘文丽  邝平兰 《四川医学》2012,33(3):426-428
目的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临床特点,总结治疗经验。方法分析20例初发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诱导化疗期间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院感率高达95%,皮肤粘膜和呼吸道为最常见感染部位,常见的病原菌为G-菌;中性粒细胞绝对值≤0.2×109/L者,感染发生距化疗开始的时间早,发热持续时间长;所有感染均采用广谱杀菌剂,其中7例发生真菌感染;除1例中途放弃外,18例均控制感染,19例获得缓解。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采用2006年全国ALL方案诱导化疗期间,骨髓缓解率高,但感染发生率高,感染程度重,真菌感染的概率大,及时而强有力的抗感染能有效提高患儿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缓解期间院内感染发生相关因素.方法:分析51例儿童ALL接受诱导缓解治疗期院内感染的临床资料.结果:化疗中患儿均发生院内感染,中性粒细胞减少时感染不易控制.常见感染部位为呼吸道、消化道和皮肤粘膜,结论:病原学检查阳性率低,儿童ALL院内感染死亡率低于成人.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的特点及规律, 实施个体化给药避免或减少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 (ADR) 的发生.方法 收集2014年3月至2015年2月新发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不良反应184 3例, 对患者性别, 年龄, 危险度、药物、ADR累及器官或系统等方面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不良反应涉及高危组患者居多;涉及药物以左旋门冬酰胺酶、长春新碱、阿糖胞苷居前3位;不良反应累及的系统或器官以血液系统最为常见;骨髓抑制并发感染与危险度及患儿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 与性别无统计学差异 (P>0.05) .结论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ADR以骨髓抑制最为常见, 其中以骨髓抑制及并发感染对患儿生活质量及治疗效果的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强化疗期间感染的防治措施。方法对23例122例次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强化疗期间的87例次感染进行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外周血白细胞(WBC)<4.0×109/L者与WBC>4.0×109/L2组间感染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感染与白细胞降低有明确关系,通过使用广谱抗生素,G-CSF及IVIG可使感染得到较好的控制。  相似文献   

5.
高珊  屈丽君  陈天平 《安徽医学》2022,43(7):813-816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首次诱导化疗期间并发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6月安徽省儿童医院血液肿瘤科92例ALL患儿首次诱导化疗期间感染的发生率、部位及病原菌的分布情况,按照是否发生血流感染,分为血流感染组(n=22)和非血流感染组(n=70),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92例ALL患儿诱导化疗期间76例(82.61%)发生感染,首次感染的发生时间为化疗后第1~33天,中位时间为第5天,呼吸道(包括上、下呼吸道)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43.16%)。血培养检出阳性致病菌22例(23.91%),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多因素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时间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是发生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 儿童ALL诱导化疗期易合并感染,呼吸道是常见感染部位,血流感染发生与中性粒细胞缺乏发生时间及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总结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护理体会。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46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并行化疗治疗的患儿,对其护理措施与注意事项进行分析和总结。结果:本组中,42例出现消化道反应,3例出现过敏反应,4例出现口腔溃疡或溃疡破溃,11例出现骨髓抑制,经积极治疗与合理护理后均有所缓解。结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期间应实施合理的护理措施,尽量减少化疗不良反应的发生,以达到良好预后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6年6月— 2019年6月天津市儿童医院住院治疗的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患儿714例。收集患儿年龄、性别、住院时间、住院季节、感染部位、病原微生物物培养结果、实验室检查指标等资料,分析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结果 化疗后感染发生率为51.12%,主要感染部位为肺部(26.58%),其次为上呼吸道(15.89%);获取83株病原菌包括革兰阴性菌(48.19%)、革兰阳性菌(32.53%)、病毒(9.64%)、真菌(6.02%)、肺炎支原体(3.61%);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糖皮质激素治疗、预防性抗菌药物、是否诱导缓解期、住院时间、最低中性粒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最低血红蛋白、化疗次数及不同住院季节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年龄及最低血小板计数的感染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缓解期、住院时间>14?d、最低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中性粒细胞缺乏持续时间>7?d及化疗次数>3次 是化疗后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临床应针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化疗后感染的危险因素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降低化疗后感染率,减少对患儿病情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9.
目的对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后出现低钠血症的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低钠血症的发病率、病因及临床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收集该院血液肿瘤科2011年1月—2014年6月ALL化疗后发生低钠血症的患儿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患儿规律治疗103例,发生低钠血症50例,发病率48.5%,其中22例(44%)发生2次或多次低钠血症。发生低钠血症事件74次,血钠水平(129.94±4.82)mmol/L,主要原因为SIADH(31.1%)及摄入不足或经胃肠道丢失(39.2%)。有症状低钠血症26次(35.1%),血钠水平(126.68±6.71)mmol/L;无症状低钠血症48次(64.9%),血钠水平(131.75±1.88)mmol/L,二组间比较,t=-4.92,P=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生低钠血症时静脉液体钠浓度有症状组为(0.33±0.03)%,无症状组为(0.35±0.03)%,t=-1.76,P=0.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低钠血症可发生于化疗各阶段,但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无明显统计学意义(F=2.51,P=0.06;F=1.91,P=0.14)。CAM方案化疗后低钠血症发病时间明显短于VDLD及VALD阶段,F=6.78,P=0.00。结论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化疗中应积极监测电解质水平,如出现恶心、呕吐、意识改变及抽搐等症状时应及时完善相关检查,明确有无低钠血症及其病因,采取合适的治疗。  相似文献   

10.
11.
分析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为医院感染防治措施的制定提供客观依据。方法对江西省儿童医院血液科2009年1月~2011年1月住院的81例接受治疗的急性白血病患儿进行研究统计。结果急性白血病患儿化疗后医院感染发生率为40.9%,为死亡的重要原因,好发于呼吸道、口腔及消化道,与中性粒细胞减少程度相关,诱导缓解期较巩固化疗期发生率高,感染病原菌以革兰氏阴性菌为主,真菌感染率高。结论儿童急性白血病医院感染率高,因此,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是提高儿童急性白血病治疗水平和延长患儿生存期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AL患者化疗期间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预防措施。方法对125例次AL化疗后医院感染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感染的病原菌主要是革兰阴性杆菌,医院感染感染者部位以呼吸道最多见。结论应针对危险因素加强预防措施,积极预防医院感染,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3.
【目的】回顾和探讨45例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强化疗的疗效和预后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995年1月~1998年3月收治的45例ALL,其中坚持治疗者39例,标危型ALL(SR-ALL)32例,高危型ALL(HR-ALL)7例;22例按新华(XH)88方案治疗,5例早期治疗按荷兰改良方案治疗,12例按中山医科大学97方案。【结果】45例4周内完全缓解(CR)率SR-ALL组为97.14%,HR-ALL组为80.00%;6周内CR率SR-ALL组为100%,HR-ALL组为90.00%。HR-ALL组1年持续完全缓解(CCR)率和3年CCR率分别为85.71%(6/7)和71.43%(5/7);SR-ALL组1年和3年CCR率分别为96.88%(31/32)和85.00%(17/20)。两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按寿命表统计预期5年CCR率和生存百分率分别为80.30%和83.21%。【结论】早期联合强烈化疗缩小了HR-ALL与SR-ALLCCR无病生存(EFS)的差距;白细胞数的高低不能完全决定其预后;如何更准确地诊断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值得认真探讨。  相似文献   

14.
儿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 Blastic Leukemia,ALL)是儿童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也是导致儿童死亡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综合分析儿童ALL预后的影响因素。为更科学判断儿童ALL预后,正确评估ALL患儿危险度,选择合理个体化化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分析我院1980~1985年间27例存活5年以上的急性白血病患儿的自身状况、疾病内在特征及医疗策略等,探讨其长期生存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合并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和病原菌分布特点,为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提供依据。方法:以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本院血液科210例急性白血病化疗后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患者院内感染的发生部位、危险因素、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治疗转归等临床特点进行分析。结果:21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共接受化疗830例次,发生院内感染250例次,感染部位主要为呼吸道,其次为胃肠道、肛周、血液、皮肤及软组织等。单因素分析表明年龄、住院时间、粒缺持续时间、疾病未缓解、中心静脉置管、伴发系统疾病、是否使用层流罩进行感染预防和糖皮质激素使用与院内感染有关(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中心静脉置管、粒细胞缺乏持续≥7 d、住院时间≥20 d、疾病未缓解为其独立危险因素(P<0.05)。院内感染病原学检查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阳性率59.6%,其中病原菌以大肠埃希氏菌、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氏阳性球菌占31.2%,以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为主;真菌占9.2%,以白色假丝酵母菌为主。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敏感的抗生素有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他啶、头孢吡肟和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对阳性菌敏感的抗生素有万古霉素、利奈唑胺等,多重耐药菌阳性率22.9%,该250例次院内感染治疗的总体有效率96.0%。结论: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后院内感染发生率高,应结合本病区病原菌和耐药监测数据等临床特点,及时给予经验性的有效抗生素和防护措施,对于降低感染致死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急性白血病合并院内感染患者的患病特点。方法:对自2009年5月~2011年2月我院收治的急性白血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3例患者感染21例,感染率33.33%,其中14例为单一部位感染,7例为多部位感染。感染部位以上呼吸道为主8例,下呼吸道次之4例,以后为口腔3例,泌尿系2例,皮肤2例,肛周1例,皮肤疖肿1例等。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克雷白、大肠埃希菌以及真菌。结论:急性白血病并发院内感染的机率较高,临床医务人员应提高警惕,及时给予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