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 目的 本文旨在研究导尿管固定走向改良与尿路感染的关系,为临床提供导尿管固定走向改良的依据。方法 将留置导尿前尿常规报告示每高倍镜视野白细胞数小于等于5个无尿路感染的患者按照导尿管从大腿上方行走固定为实验组,大腿下方行走固定为对照组。留置尿管后都予常规护理措施,并行尿常规监测,比较尿路感染发生率,发生时间,本文重点讨论感染率。结果 实验组通过改良导尿管固定方向,感染率下降 12.5%。对照组感染发生率高达25%,显著高于实验组(12.5%);两组感染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改良导尿管的固定走向可以降低尿路感染发生率,同时改善舒适度,减少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2.
神经内科重症监护室病人具有卧床时间长、并发症多的特点,尽早拔除留置尿管并促进病人自主排尿是预防导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的重要措施,因此有必要对尽早拔除留置尿管的步骤进行探讨,从而指导临床护理工作。总结具体步骤,从而降低预防导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3.
4.
留置尿管病人尿道口消毒与清洁护理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33,自引:0,他引:33
目的探讨留置尿管病人尿道口消毒与清洁方法对尿路感染的影响。方法将62例留置尿管病人,随机分为2组,均使用Foley氏硅胶尿管、一次性密闭引流系统,不行膀胱冲洗。导尿前均无全身及泌尿系统感染,无糖尿病。两组分别用清洁水和0.5%洗必泰每日擦洗尿道口2次,观察并记录菌尿及尿路感染的发生率。结果留置尿管病人尿道口使用0.5%洗必泰或清洁水护理,对尿路感染的影响没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用清洁水擦洗能保持尿道口周围清洁,对皮肤无不良刺激,病人感觉舒适,且不增加尿路感染机会。 相似文献
5.
6.
7.
8.
张凤云 《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06,20(7):F0003-F0004
目的:为降低留置尿管患者的尿路感染发生率。方法:将64例留置尿管患者分为两组,每组各32例,采用新方法消毒与护理为观察组,常规方法为对照组,比较两组疗效。结果:观察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6.2%,对照组尿路感染的发生率为87.5%(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采用新法消毒与护理效果优于常规消毒和护理,可显著降低尿路感染的发生率,值得提倡。 相似文献
9.
改良尿管拔除法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气囊导尿管在临床已被广泛应用,采用气囊导尿管留置导尿,具有操作简便,固定稳固,刺激性小,插入后与尿道密合程度大等优点,但随着留置时间的延长,管周的分泌物及尿晶体附着,以及球囊表面结垢等,致使拔除尿管时擦伤尿道黏膜,造成尿道损伤,引起尿道水肿和出血心。2006年5月-2008年4月我科采用两种不同的拔除尿管的方法,观察对比两种方法对尿道损伤的差别,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建立病人留置尿管期间消毒与清洁护理措施,预防和控制留置尿管相关尿路感染。方法采用临床比较观察方法,观察消毒清洁护理方法对80例留置尿管患者尿路感染的防控效果。结果实验组在导尿第7~10d,无症状菌尿阳性率为10%,对照组阳性率为20%;实验组导尿第14 d阳性率为10%,对照组为22.5%;实验组与对照组尿路感染发生率基本无差别。结论采用清洁水擦洗能保持尿道口清洁,病人感觉舒适;用碘伏擦拭尿道口即时杀菌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1.
自行排尿法在留置尿管拔除中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尿和留置尿管是临床医疗护理技术的基本操作之一,广泛应用于排尿困难,麻醉和手术后以及危重病人的尿量观察等。但导尿和留置尿管以及拔除尿管的操作中容易引起尿路感染、尿道粘膜损伤及病人不适等。据文献报道,40%的医院感染为尿路感染,其中多数与导尿和留置尿管有关。为了降低医院内感染发生率,减轻病人痛苦,我科对需要导尿和留置导尿管的患者,在拔除尿管的护理工作中进行改进,采用自行排尿法拔除留置尿管,从2004年3月~2005年3月用此方法为200例患者进行留置尿管拔除,取得满意效果,方法已在全院各科推广,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与尿管留置有关的尿路感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金凤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2005,24(8):412-415
留置导尿是临床上常用的一项操作技术。不仅是观察病情的需要,也是治疗疾病的主要措施。留置导尿最常见,其主要并发症是尿路感染。因此,严格掌握适应症,尽可能缩短留置时间,加强留置尿管的护理,是预防和减少尿路感染发生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留置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以提高临床医疗安全性。[方法]纳入资料完整的留置尿管病人255例,以是否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为判断标准分为感染组(73例)和非感染组(182例)。采用单因素分析两组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的差异,并进一步通过 Logistic 回归分析影响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两组资料单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留置尿管时间≥7 d、应用激素、操作次数≥2次、膀胱冲洗〈7次/周及尿道口清洗〈7次/周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资料多因素分析表明,感染组年龄、留置尿管时间≥7 d、操作次数≥2次及尿道口清洗〈7次/周均高于非感染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结论]年龄大、留置尿管时间长、操作次数≥2次及尿道口清洗〈7次/周是发生导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临床上留置尿管患者中,大多使用双腔气囊尿管。笔者在临床观察中发现,患者拔管后排尿疼痛和拔管后血尿症状多见。2007年1—8月,我院对留置尿管患者的拔管方法 进行分析、改进,通过临床实践与观察,效果满意,减轻了拔管疼痛和拔管引起的尿道损伤。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的原因及护理措施,以降低留置尿管病人的尿路感染。[方法]选择166例留置尿管病人,针对存在的不同护理问题,采取相对应的护理措施。[结果]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与导尿操作、留置尿管时间过长、尿道口的污染等因素有关。[结论]加强留置尿管的各项护理,缩短留置尿管时间,提倡生理性膀胱冲洗等是减少留置尿管致尿路感染发生的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改良尿管固定法及高举平台尿管固定法两种方法在ICU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ICU101例留置尿管的患者进行随机数字分组,改良固定组54例,高举平台固定组47例,采用两种不同的固定方式,从护理花费时间、尿管固定牢固性、胶带更换频率、尿道损伤、尿管相关尿路感染这五方面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两种尿管固定方法在护理花费时间上无差异,但2组在胶带维持时间、尿管固定牢固性、尿道损伤情况存在明显差异性(P<0.05).结论 改良尿管固定法优于高举平台固定法,可以提高尿管固定依从性,减少相关留置导尿管并发症的发生,并且降低了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留置尿管的家庭病床患者进行护理干预,以预防尿路感染发生。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1月留置尿管出院的50例家庭病床患者,分成干预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于出院前接受医院常规口头留置尿管出院指导,护士上门为患者更换尿管和密闭式引流袋1次/15 d;干预组在常规出院指导的基础上,增加详细的书面指导,并加强照顾者护理知识培训、规范无菌技术操作、做好会阴清洁、尿道外口护理、预防导尿管阻塞、扭曲等。观察两组患者出院后4周内尿路感染的发生情况。结果干预组4周内尿路感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综合干预能有效预防和控制家庭病床留置导尿管患者的尿路感染。 相似文献
18.
19.
不同护理行为对留置尿管后尿路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不同护理行为对引起院内尿路感染相关因素的影响,以确定对留置尿管患者是否需要给予膀胱冲洗.方法 将60例留置尿管的患者随机分成2组,即实验组和对照组,排除已有泌尿系感染病例,实验组留置尿管后不常规行膀胱冲洗,对照组留置尿管后按医嘱常规给予膀胱冲洗每日2次,2组追踪监测拔除尿管后尿液以及尿管与引流袋连接处细菌培养结果,对比2组之间的差异.结果 2组细菌培养结果阴性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留置尿管不行膀胱冲洗不是引起尿路感染的直接原因,而对留置尿管为预防尿路感染而常规给以膀胱冲洗无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0.
李霞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3,(11):111-112
目的分析留置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的危险因素,进一步规范留置导尿管的管理。方法对180例留置导尿管患者进行前瞻性调查,分析相关危险因素。结果180例患者发生尿路感染43例,导尿管相关感染发生率为23.89%,其中女性患者29例占67.44%。在发生尿路感染患者中〉60岁的患者32例占74.42%,尿管留置时间〉7d的患者38例占88.37%。女性患者、〉60岁患者、尿管留置时间〉7d的患者分别与男性患者、≤60岁患者、尿管留置时间≤7d的患者比较,其导尿管相关感染发生率明显增高(P〈0.05或P〈0.01)。结论尿管留置时间长、年龄大是导尿管相关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尽可能缩短尿管留置时间,规范管理是预防、控制导尿管相关感染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