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期病变的手术治疗原则和方法。方法:2009年1月~2010年12月武汉总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颌面颈部急性化脓性炎症125例,其中淋巴结脓肿45例、囊肿伴感染35例、间隙感染24例、化脓性颌下腺炎10例、良性肿瘤伴感染5例、淋巴瘤病变6例。94例行脓肿及包块整体切除术、严密关闭手术创,部分伤口置负压引流;31例行脓肿切开引流术,伤口内置半管或橡皮片引流。术后均进行常规抗炎治疗。结果:94例急性期包块整体切除后,患者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明显好转,局部炎症反应在1~3天内控制,伤口大部分一期愈合。脓肿切开引流者,伤口持续渗出和反复换药,愈合延迟10天以上。结论:口腔颌面部急性炎症期包块大部分可以同期整体切除并严密关闭创口,少数病例只能行脓肿切开引流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回顾性分析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及治疗效果,探究合适的治疗策略。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1月~2018年4月在我院颌面外科收治的咽旁间隙感染和纵隔感染患者共18例。其中男12例,女6例。年龄16~75岁,中位数年龄为54岁,应用封闭负压引流持续治疗。结果: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2例,极重度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6例,17例患者共有62个并发症,8例患者伴有系统性疾病,脓肿在入院后中位数6.125 h切开,植入封闭负压引流,多学科联合治疗,早期经验性抗生素对症支持治疗后,所有患者均好转,无死亡病例。结论:严重的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须准确诊断,早期切开,多学科支持联合治疗,封闭负压引流植入后脓液引流效果好。  相似文献   

3.
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65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提高对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预防、诊断和治疗水平。方法:收集1998~2002年行切开引流的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的住院患者65例,分析多间隙感染的来源、起始部位、易联合感染的间隙及细菌培养结果。结果:本组56例痊愈,9例出现并发症,经抢救和治疗8例痊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应早期积极治疗,发生多间隙感染后,根据患者情况采取选尉敏感抗生素、切开引流、冲洗换药等综合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妊娠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对2006年6月—2012年9月我科住院的12例妊娠期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平均年龄26.8岁,孕周平均24.6周。对所有的患者均采用全身运用头孢菌素抗感染及营养支持治疗,口外和(或)口内切开排脓及每日换药。患者平均换药天数为13d,平均使用抗生素时间为7 d。所有患者治愈后均安全分娩,其中5例人工分娩,7例自然分娩。新生儿各项指标均正常。结论妊娠期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应及时明确诊断,早期对感染区切开引流,全身运用抗生素应兼顾效果和对母体胎儿的影响,可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流行病学分析及诊疗经验。方法:回顾分析311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的病案资料。结果:牙源性感染(70.4%)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最常见的病因。56.6%的入院患者病程超过1周。多间隙感染(70.5%)较单间隙感染(29.5%)更常见。60岁以上患者为患病最高的年龄段(38.9%)。血液链球菌是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细菌培养检出率最高的致病菌(34.2%)。下行性纵隔炎是最常见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78.1%的患者行脓肿切开引流术合并抗生素治疗。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治疗过程中需明确感染来源,从而指导治疗方案;B超、CT及MR等影像学检查对于间隙感染患者的诊断及治疗有指导意义;经验性抗生素使用合并脓肿切开引流仍是感染患者的首要治疗手段。在控制感染的基础上控制患者基础病的水平,避免可能出现的危及生命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负压封闭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在治疗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中的优势。方法 复习2016年6月—2017年9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口腔外科收治的8例儿童(5~10岁)口腔颌面间隙感染患者的病历资料,3例患者采用VSD治疗,5例采用局部切开、常规引流治疗,分析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病因、细菌感染类型,比较炎症指标、住院天数变化,评估治疗效果。采用SPSS 17.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术前白细胞计数(WB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指标呈下降趋势,VSD组比传统组下降更显著(P<0.05);常规引流住院天数平均10.17 d,VSD治疗患者平均9.8 d(包括复发后VSD治疗患者)。传统组有2例患者出院后复发,最后采用VSD技术治疗痊愈。结论 适时采用VSD技术,可提高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愈率。  相似文献   

7.
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对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比较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与常规广泛切开引流术在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中,伤口愈合时间及术后瘢痕形成方面的差异。方法: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确诊病例37例分为2组,对照组行颌面颈部脓肿广泛切开引流术,实验组行小切口并负压吸引引流治疗,所有病例均根据血培养、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给予足量抗生素行全身抗感染治疗,统计对照组与实验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及皮肤瘢痕长度、宽度。结果:对照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1.3d,实验组平均伤口愈合时间为10.8d(P〉0.05)。对照组伤口愈合后平均瘢痕长度为11.5cm,平均瘢痕宽度为1.3cm;实验组伤口愈合后平均瘢痕长度为2.3cm(P〈0.05),平均瘢痕宽度为0.6cm(P〈0.05)。结论:小切口负压吸引引流治疗颌面颈部间隙感染并不显著缩短伤口愈合时间,但明显减小术后瘢痕形成,患者易于接受。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颌面颈部深部化脓性感染的微创手术加负压引流的临床效果。方法:2009年1月。2013年12月颌面颈部深部化脓性感染病例87例,其中淋巴结坏死形成的脓肿32例、囊肿伴感染21例、间隙感染24例、化脓性颌下腺炎10例。所有病变在全麻下微创切口,行脓肿切开及包块的整体切除,伤口内放置持续负压引流管,严密关闭创口。术后次日开始药物和生理盐水冲洗,配合常规抗炎、支持和对症处理。结果:87例患者术后全身发热、不适等症状明显好转,局部炎症反应基本在1-3天内控制,伤口大部分可以一期愈合,创面小而美观。合并有糖尿病、艾滋病等疾病时,伤口愈合延迟。结论:颌面颈部深部化脓性炎症大部分可以一期切除,脓肿行微创切口,并严密关闭伤口,伤口通过负压引流结合冲洗,是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保证。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的临床特点及诊治经验。方法:2005—2010年共收治4例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合并化脓性心包炎病例,对其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7~52岁,病因均为牙源性感染。自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至确诊纵隔感染0~12 d,平均6 d;纵隔感染至确诊心包炎0~7 d,平均2.5 d;治疗时间9~63 d,平均42.5 d。病原菌包括唾液链球菌、粪肠球菌、阴沟肠杆菌及嗜麦芽寡氧单孢菌等。经头颈、纵隔、心包脓肿切开引流,静脉注射抗生素,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通气及全身支持治疗后,3例治愈,1例死亡。结论: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导致化脓性心包炎病情凶险,而下行扩散的过程隐匿,须重视患者的胸部症状。早期诊断,及时、充分的引流是治疗关键;细菌培养对抗生素使用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是外科感染中常见的疾患。诊断明确,抗生素有效,切开引流及时是颌面部间隙感染处理时疗程缩短,减少并发症关键所在。现将1977年以来在我科经治的43例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体会予以总结。1一般资料1977~1997年期间在我科经治的颌面部间...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技术与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在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2014年6月—2017年5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73例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的患者资料,对运用负压引流辅助冲洗技术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术的2组患者在疾病治愈时间、切口长度、医师工作量(换药次数)、治疗费用方面进行对比,采用SPSS 22.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73例患者中,38例行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35例行传统脓肿切开引流,所有患者均治愈。在脓肿治愈时间、手术瘢痕长度、医师工作量等方面,前者显著优于后者(P<0.05);在治疗费用方面比较,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负压封闭引流辅助冲洗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颈部重症多间隙感染具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切开引流治疗相比,具有治疗时间短、疼痛轻、疗效高等优势,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评价封闭负压引流(VSD)技术持续负压引流并生理盐水持续冲洗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疗效。方法 对116例颌面间隙感染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临床资料,比较常规手术切开引流(传统治疗组,58例)和手术切开VSD(VSD组,58例)这2种治疗方法的治疗效果。结果 VSD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白细胞计数、瘢痕长度、换药次数、疼痛程度均低于传统治疗组,张口改善度优于传统治疗组(P<0.05)。结论 封闭负压引流技术是治疗口腔颌面间隙感染的更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6月~2019年9月医院口腔颌面外科收治的89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临床资料,按治疗方式分为常规组(常规切开引流,n=42)与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vacuum sealing drainage,VSD)组(n=47)。评估两组疗效,并比较两组手术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计数(NEUT)、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手术前后脓肿范围以及术后张口受限程度变化。采用Wong-Baker面部表情量表评估术后不同时间患者创面疼痛程度。结果:VSD组疗效分级优于常规组(P<0.05);术后3 d VSD组WBC、NEUT、hs-CRP均低于常规组(P<0.05);术后1周,VSD组脓肿直径低于常规组,张口度及张口度缓解值均高于常规组(P<0.05);术后24 h、72 h、1周两组疼痛评分均较术前降低(P<0.05),VSD组术后不同时间疼痛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结论:VSD技术治疗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整体疗效优于传统切开引流,可快速降低患者全身炎症反应,促进术后创面修复,缓解张口受限及创面疼痛感,减少换药次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应用持续的负压引流术治疗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观察其疗效。方法 采用持续负压引流术治疗18例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患者。在患者感染部位肿胀最明显或波动处用小切口切开引流,放置负压引流装置,同时缝合封闭创口,持续负压引流。结果 18例患者中,14例患者经持续负压引流至肿胀及疼痛消退,然后拔除引流管;4例患者术后创口破溃,负压消失而拔除引流管,改用其他无负压引流方法。所有患者术后肿胀疼痛未加重,无窒息、感染性休克、纵膈脓肿等并发症发生,均痊愈出院。结论 持续负压引流术为治疗严重颌面颈部间隙感染的方法多了一种选择,该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脓肿切开引流的治疗方式,减少了患者的痛苦,同时也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担。  相似文献   

15.
??Abstract??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clinical effect of different treatments for relaxation incision in palatoplasty??postoperative reaction and incision healing. Methods Totally 113 patients with cleft palate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randomly??who underwent palatoplasty. Iodoform gauze ??nothing or absorbable hemostatic gauze was used on both sides of the relaxation incision. After surgery??the diet??temperature changes??wound healing and bleeding??postoperative cleft or perforation were observed and analyzed. Results In Iodoform gauze group??2 cases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were found in all cases??12 patients had fever on the 3ird day??16 patients developed bleeding and one patient had postoperative cleft perforation. There were 4 and 5 patients with fever on the 3rd day of postoperation in the other two groups. Conclusion Nothing and filling into relaxation incision with absorbable hemostatic gauze are more helpful for wound healing and postoperative recovery in palatoplasty.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