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的分子机制,为临床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用PCR法检测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gyrA、gyrB、parC、parE和质粒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qepA、aac(6’)-Ib-cr、oqxA和oqxB,并对gyrA和parC阳性结果进行测序分析。结果:98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中未检出parE、qnrC和qnrS基因。gyrA、gyrB和parC的阳性率分别为96.9%、87.8%和75.5%。测序证实84株菌(85.7%)发生gyrA或parC基因突变。90株菌(91.8%)携带质粒介导的耐药基因,qnrA、qnrB、qnrD、qepA、aac(6’)-Ib-cr、oqxA和oqxB的阳性率分别为31.6%、86.7%、15.3%、11.2%、53.1%、8.2%和26.5%,其中qnrB和aac(6’)-Ib-cr具有高携带率。结论:染色体介导的喹诺酮类耐药基因突变以及质粒携带qnr、qepA、aac(6’)-Ib-cr和oqxAB耐药基因是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的主要机制。首次在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qnrB基因和qnrD基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是否存在质粒介导喹诺酮类耐药(PMQR)机制.方法 收集2010年1-12月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分离的无重复铜绿假单胞菌256株,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测定环丙沙星最低抑菌浓度(MIC),应用PCR方法扩增PMQR基因qnrA、qnrB、qnrC、qnrD、qnrS、aac(6')-Ib-cr、qepA,并对PCR阳性产物进行测序分析以确定基因亚型.结果 25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的耐药株和敏感株分别为65株和180株,MIC50和MIC90分别为0.5 μg/ml、16 μg/ml;全部菌株中只有1株检测到qnrA基因,其PCR阳性产物经测序证实为qnrA1亚型,环丙沙星对该菌株的MIC为2μg/ml;未检测到qnrB、qnrC、qnrD、qnrS、aac(6′)-Ib-cr和qepA基因.结论 国内首次从铜绿假单胞菌中发现qnrA1基因,该耐药基因介导细菌对环丙沙星低水平耐药,PMQR尚未成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铜绿假单胞菌也称绿脓杆菌,为非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专性需氧,最适生长温度为25~30℃,生存能力与抵抗力极强,在干燥物体表面可存活数10d。铜绿假单胞菌是人体内的正常菌群,在健康人皮肤、呼吸道等部位均可存在,为条件致病菌,也是院内感染的重要致病菌之一。其多重耐药性日趋严重,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了极大困难。本文旨在通过对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特点、耐药机制及防治策略进行简要阐述,为院内感染监控和临床抗菌药物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铜绿假单胞菌(PAE)是主要的医院感染条件致病菌,常常感染免疫力低下的患者,同时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多药耐药性是导致其治疗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产生抗菌药物灭活酶或钝化酶、改变药物的作用靶位、外膜通透性下降、主动外排系统过度表达、形成生物膜及外源耐药基因的获得,是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的主要机制。笔者对铜绿假单胞菌  相似文献   

5.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81,自引:23,他引:58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的机制。方法:用纸片扩散法测定626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琼脂稀释法测定40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对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长度多态性分析检测耐环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的gyrA基因和parC基因突变,结果:626株铜绿假单胞菌中耐环丙沙星的180株(28.8%),耐左氧氟沙星的219株(35.0%),40株耐环丙沙星的铜绿假单胞菌有30株(75%)发生gyrA基因83位点突变,26株(65%)发生parC基因87位点突变,两种突变同时发生的25株(62.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耐氟喹诺酮的机制大多为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  相似文献   

6.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的耐药性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往往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PA的耐药机制主要有产生灭活酶或修饰酶(主要包括β内酰胺酶、氨基糖苷类钝化酶等)、外膜存在主动外排系统、外膜通透性降低、药物作用靶点改变、细菌生物被膜形成。本文对多重耐药PA的耐药机制进行分析,为临床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情况以及对氟喹诺酮类耐药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依据.方法 用E试验法测定83株铜绿假单胞菌对13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从中筛选28株氟喹诺酮类耐药菌,以标准敏感菌株ATCC 27853作为质控菌株,PCR扩增gyrA及parC基因的喹诺酮耐药决定区(QRDR),扩增产物片段进行直接测序分析.结果 83株铜绿假单胞菌在痰标本的阳性率最高71.08%;28株氟喹诺酮耐药菌株的gyrA基因在83位(ACC-ATC)有突变,导致氨基酸Thr-Ile的改变;有11株高耐药菌gyrA基因同时在87位(GAC-GGC)有突变,导致氨基酸Asp-Gly的改变;有14株耐药菌株的parC基因在87位有TCG-TTG突变,导致氨基酸由Ser-Leu的改变,未发现parC突变单独存在.结论 重症监护病房铜绿假单胞菌对美罗培南保持较高的抑菌活性;而亚胺培南和氟喹诺酮类药物的滥用,已造成细菌对其耐药率急剧升高,gyrA和parC基因突变与铜绿假单胞菌耐喹诺酮类药物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8.
9.
陆德胜 《中国保健营养》2012,(12):2349-2350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如土壤、水和人体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等部位,在特定条件下成为条件致病菌,在医院的感染中尤为多见。随着医学技术的进步,慢、重症得到有效诊治的同时,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的研究也在不断受到关注,所以本文就目前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新进展进行了分析,对于研究进行了归纳,并给出了总结。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对2004~2007年笔者所在医院临床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对抗生素的耐药分析,为临床提供基本的选药依据。方法 对门诊和住院患者分离的110株铜绿假单胞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监测其对11种抗生素的耐药率。结果 11种抗生素的平均耐药率达到61.4%,占前二位的分别是头孢唑啉(95.5%)、氨苄青霉素(92.7%)。结论 对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的耐药率差异明显,说明实验室对其正确检测,可帮助临床合理选药,减少耐药性的扩散。  相似文献   

11.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铜绿假单胞菌(PAE)为条件致病菌,该菌广泛分布在水、空气、土壤、医院环境中,同时也是人体的正常菌群.  相似文献   

12.
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SMA)是革兰阴性非发酵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和医院环境,也可寄居于人的呼吸道和肠道,是条件致病菌,是一种主要引起医院感染的病原菌,具有高度的耐药性,给感染的治疗和医院感染的控制带来了极大的困难.笔者主要针对SMA的病原学、流行病学、耐药机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铜绿假单胞菌(PA)是一种可广泛存在于人体各部位的条件致病菌,具有先天固有耐药性和后天获得耐药性,因为临床抗生素的广泛和不合理使用,其产生多重耐药或增强对抗生素的耐药,增加临床治疗难度.外排泵的表达是PA主要耐药机制,近年来随着研究技术不断进步,使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笔者通过阅读相关的文献,阐述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
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机制研究现状   总被引:20,自引:15,他引:5  
铜绿假单胞菌(PAE)属于非发酵革兰阴性菌,分布广泛,生存简单,是医院感染的主要条件致病菌之一,常常引起医院内免疫力低下患者的感染,据报道,铜绿假单胞菌性肺炎致死率>30%,败血症患者的病死率高达80%~90%~([1]).铜绿假单胞菌对多种抗菌药物表现出固有(intrinsic)与获得性(acquired)多药耐药,一旦感染,临床治疗十分棘手.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复杂,几乎具有目前所知道的细菌主要耐药机制.  相似文献   

15.
耐万古霉素肠球菌耐药机制及实验室检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肠球菌属属于人体消化道微生态环境中的正常微生物群,是革兰阳性需氧球菌。当肠球菌属异位寄生时,可引起心内膜炎、泌尿系感染、败血症及伤口感染等,甚至危及生命,病死率达21.0%~27.5%。肠球菌属是医院感染的常见重要病原菌之一,据全国医院感染监控网的统分析在革兰阳性菌中居第4位。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医院铜绿假单胞菌(PAE)耐药情况及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分布。方法对医院临床分离的150株非重复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IMP)等1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进行检测;进一步对耐亚胺培南铜绿假单胞菌(IRPA)64株作为受试株,进行耐药机制表型初筛试验及基因检测。结果 IRPA共64株,占42.6%,其中9株为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阳性,占试验菌株的14.06%,4株携带VIM基因和3株携带IMP基因,其他为阴性结果;17株主动外排表型筛选阳性,5株同时检测出oprM、mexB基因、有9株仅扩增出oprM基因而没有mexB基因、有3株未扩增出外排基因;oprD2基因缺失共11株,占17.19%。结论调查结果显示,铜绿假单胞菌对亚胺培南的耐药机制主要有金属酶的产生;主动外排的过度表达;孔道蛋白OprD2的缺失。  相似文献   

17.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机制与抗菌药物联合应用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了解铜绿假单胞菌(PAE)的耐药机制及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为临床治疗PAE感染提供最佳联合药物应用的实验室依据。方法常规培养分离细菌,应用VITEK-2全自动分析仪坚定细菌,MIC检测采用琼脂平板倍比稀释法,按CLSI法规进行。结果从临床感染的标本中分离出92株PAE,呼吸道感染标本占88.04%;92株PAE产金属β-内酰胺酶为48.91%,产AmpC酶为27.17%;有27株菌ESBLs基因扩增呈阳性占29.35%,其中tem-1有14株菌阳性占15.22%,oxa-10有10株菌阳性占10.88%,未检测到shv、ctx-m和ges基因;美罗培南与亚胺培南MIC比值≥1占18.48%;超级整合子检测的阳性率为10.87%;在亚胺培南或美罗培南耐药的40株PAE中,共有21株菌存在多药外排泵和孔蛋白表达异常;多黏菌素B和美罗培南对PAE的抑菌率分别为95.65%和80.43%,阿米卡星、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亚胺培南、头孢他啶等抗菌药物对PAE的抑菌率均在48.91%~71.74%,而头孢哌酮/舒巴坦对PAE的抑菌率为36.96%;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与阿米卡星的协同作用为60.87%和58.7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与米诺环素的协同作用为44.57%和43.48%;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头孢哌酮/舒巴坦与多黏菌素B的协同作用为28.26%和7.61%。结论 PAE的耐药性越来越强,已成为医院感染监控的最重要病原菌,其耐药性与多种耐药机制并存有关。对于PAE感染的治疗,临床应首选含酶抑制剂复合药物联合阿米卡星或米诺环素治疗,同时应密切结合患者病情及感染菌的耐药表型、药敏试验结果和经验用药的药物疗效等综合情况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药物外排泵系统及膜孔蛋白及产金属β-内酰胺酶在耐碳青酶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中的表达水平或携带状况,为临床了解其耐药机制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用SYBRGreenⅠ实时定量RT-PCR法检测多药耐药与全敏感铜绿假单胞菌中多药外排泵MexAB-OprM、MexCD-OprJ、MexEF-OprN、MexXY-OprM及膜孔蛋白OprD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在40株耐碳青酶烯类铜绿假单胞菌中,mexAB表达水平均无升高,mexCD、mexEF和mexXY升高的也分别仅有3、8、6株,其中还有3株同时有两种泵表达升高,即只有14株菌存在多药外排泵表达升高的现象(35.0%),40株菌中有10株菌oprD低表达,另外2株oprD表达缺失,与多药外排泵表达升高综合考虑,共有21株菌存在泵和孔蛋白表达异常(52.5%)。结论一株细菌中可同时存在多种耐药机制,这些机制间又并非简单的复合相加作用,探索耐药机制对新药研制及控制医院内感染的播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