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为了探讨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包膜糖蛋白gp120引起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的长时程增强效应(Longtermpotentiation,LTP)作用的影响。方法应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CA1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研究了Genistein对gp120引起的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的突触传递和可塑性变化的影响。结果gp120对高频电刺激(HFS,100Hz,1000ms×2,串间隔20s,共2次)Schaffer侧支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LTP产生抑制作用,而对PTP没有影响。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Genistein可以反转这种抑制效应。结论gp120可能通过抑制海马CA1区LTP而参与艾滋病痴呆(HIV1associateddementia,HAD)的形成,且这种抑制作用可能与酪氨酸蛋白激酶抑制剂Genistein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1)的包膜糖蛋白gp120特异抗体gp120mAb对gp120引起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的突触传递及可塑性变化的影响.方法应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记录大鼠海马CA1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研究gp120mAb对gp120抑制高频电刺激Schaffer侧支引起的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LTP)作用的影响.结果gp120对高频电刺激(HFS,100 Hz,1 000 ms×2,串间隔20秒,共2次)Schaffer侧支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LTP产生抑制作用,而对其基础EPSP没有影响.用浓度为200 pmol/L的gp120灌流脑片,可引起LTP的维持发生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可被gp120特异抗体gp120mAb(50 ng/ml)所拮抗.结论gp120mAb可能是通过拮抗gp120抑制海马CA1区的LTP诱发和维持而参与艾滋病痴呆(HIV-1 associated dementia,HAD)的形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类免疫缺陷病毒I型(HIV-1)的包膜糖蛋白gp120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及突触传递的影响。方法用盲法全细胞记录技术,观察gp120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电生理特性及对高频电刺激Schaffer侧支引起的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LTP)的影响。结果①在电流钳,gp120可使终末去极化电流激发快速动作电位的数目增加;②在电压钳,gp120对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的全细胞电流无明显作用;③将gp120(100 pmol/L)与海马脑片共孵育1h后,在钳制电压为-60 mV时,发现HFS后海马CA1区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PSC)显著减小,LTP的强度减少到(108.5±8.0)%(n=11,P<0.01)。结论gp120可使海马神经元的兴奋性增加,并可能通过抑制海马CA1区的LTP诱发参与艾滋病痴呆(HIV-1 associated dementia,HAD)的病理生理过程。  相似文献   

4.
<正>目的:观察姜黄素对gp120 V3环所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可塑性损伤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制备离体大鼠海马脑片,1mol/L姜黄素或10 mol/L尼莫地平单独或分别与1 nmol/L gp120 V3环共同作用于大鼠海马脑片1h后,采用细胞外微电极记录技术,分别记录Schaffer侧支-CA1区神经元的输入/输出曲线(input-output curve,I/O curve)、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field-ex-  相似文献   

5.
HIV-1包膜糖蛋白V3环对大鼠海马长时程增强效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人免疫缺陷病毒Ⅰ型 (HIV 1)的包膜糖蛋白V3 环对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的突触传递及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应用离体脑片记录技术 ,记录大鼠海马CA1区的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fieldexcitatorypostsynapticpotentials,f EPSP) ,研究了V3 环对高频电刺激Schaffer侧支引起的鼠长时程增强效应 (long termpotentiation ,LTP)的影响。结果 V3 环对高频电刺激 (HFS ,10 0Hz,10 0 0ms× 2 ,串间隔 2 0s,共 2次 )Schaffer侧支引起的大鼠海马CA1区LTP产生抑制作用 ,而对其基础f EPSP没有影响。用浓度为 2 0 0pmol/L的V3 环灌流脑片 ,可引起LTP的维持发生抑制。这种抑制作用可被V3 环特异抗体V3 McAb(4 0ng/ml)所拮抗。结论 V3 环可能是通过抑制海马CA1区的LTP诱发和维持而参与艾滋病痴呆 (HIV 1associateddementia ,HAD)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海洛因戒断期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生物电活动,以分析海洛因慢性给药戒断期,海马在“毒瘾”产生中的作用和可能机制。方法: 复制海洛因慢性给药戒断大鼠模型,并设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取各组离体海马脑片进行细胞内生物电记录。结果: 戒断期大鼠海马CA1锥体细胞的被动电学性质与各组无显著差异,但锋电位的半幅时程、10%-90%衰减时间显著缩短(P<0.01)、去极化后电位减小(P<0.05);给予0.4-1.4 nA刺激时,细胞放电频率低于对照组(P<0.05),1.6-2.0 nA刺激时,放电频率大于对照组(P<0.01);此外,可见CA1区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PSP)有显著增强(P<0.01)。结论: 海洛因慢性给药使大鼠海马CA1区细胞在不改变被动电学特性前提下,对动作电位和EPSP有明显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皮质发育障碍(DCD)大鼠模型空间学习记忆及离体海马长时程增强(LTP)变化,探讨DCD大鼠模型认知功能损伤的机制。方法:建立DCD大鼠模型,采用Morris水迷宫实验对DCD大鼠模型和正常对照组进行空间学习、记忆的行为学检测,应用膜片钳技术研究DCD大鼠模型海马脑片CA1区LTP的改变。结果:Morris水迷宫实验中DCD大鼠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逃避潜伏期延长,穿过原平台位置次数和在原平台象限探索时间百分率下降;DCD大鼠模型海马脑片CA1区LTP诱出率、幅值增加百分率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40%vs100%,P〈0.05;(108±5.6)%vs(132±15.4)%,P〈0.05)]。结论:DCD大鼠模型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降低,海马突触可塑性也发生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抑制剂硝基苯-甲磺酸(NS-398)对幼鼠痫样放电的作用及其对海马CA1锥体神经元突触电活动的影响,研究NS-398在幼鼠痫性发作中的作用。方法:用生后第14天龄SD大鼠制作海马组织脑切片,记录其CA1区锥体神经元场电位,以群峰电位(PS)个数和波幅作为指标来评价脑片放电的变化。给脑片用不同浓度青霉素,建立离体海马脑片痂样放电模型,在脑片灌流液中用不同浓度NS-398,观察对PS个数和波幅的影响。全细胞记录模式下,观察NS-398对海马CA1锥体神经元递质释放和突触活动的影响。分别记录自发性兴奋性突触后电流(sEPSC)和自发性抑制性突触后电流(sIPSC),观察NS-398对其波幅和频率的影响。结果:NS-398浓度为10μmol/L时,对青霉素诱发的痼样放电没有多大的抑制效应;当浓度为20gmol/L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为30μmol/L时抑制作用很强,明显降低PS的波幅和减少其频率。NS-398能明显抑制致痴大鼠海马锥体神经元sEPSC的频率,但是对其波幅及衰减时间没有明显的影响;同时NS-398能明显增强致痫大鼠海马脑片锥体神经元sIPSC的频率,明显延长sIPSC的衰减时间,对波幅影响不大。结论:COX-2抑制剂NS-398能减少sEPSC的放电和增强sIPSC的抑制功能,导致兴奋性神经递质的释放减少,降低神经元的兴奋性,从而抑制神经元异常放电。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全脑缺血-再灌注对成年大鼠海马CA1区抑制性突触功能的影响。方法成年雄性大鼠,随机分为:1)假手术组(SH)、2)缺血-再灌注3 d组(IR-3)、3)缺血-再灌注7 d组(IR-7)。用四动脉阻断法制作全脑缺血模型,使用全细胞电压钳技术记录海马脑片CA1区锥体细胞诱发的抑制性突触后电流(eIPSCs)。结果与SH组相比:低刺激强度时,IR-3及IR-7组eIPSCs的幅值明显降低(P<0.05);IR-7组eIPSCs的上升时间明显变短(P<0.05);IR-3组eIPSCs的配对抑制明显变大(P<0.05)。结论全脑缺血-再灌注降低了大鼠海马CA1区抑制性突触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内侧隔核(MS)注射淀粉样蛋白25-35片段(Aβ25-35)对大鼠海马CA1区theta节律和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选用成年雄性SD大鼠,在其MS分别注射Aβ25-35和生理盐水,经一周恢复后,乌拉坦麻醉状态下进行海马CA1区theta节律和场兴奋性突触后电位的在体记录。结果:MS注射Aβ25-35后,经夹尾诱发的大鼠海马CA1区theta节律(3-4 Hz)的功率(22.7±1.84 dB)明显较对照组(30.6±1.91 dB)降低(P<0.01),但与对照组相比Aβ25-35不影响海马CA1区基础性突触传递和高频刺激诱发的LTP(P>0.05)。结论:MS注射Aβ25-35可显著抑制海马CA1区theta节律,提示这可能会影响动物的探索行为,但Aβ对MS造成的伤害尚不足以改变海马CA1区的突触可塑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突触结构和突触蛋白synapsin I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探讨血管性痴呆大鼠突触传递障碍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夹闭再灌注同时腹腔注射硝普纳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在15 d、1月、2月和4月等时点,电镜观察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结构的病理改变,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测定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synapsinⅠ及其磷酸化水平的变化。结果: 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未见明显病理改变,突触前小泡聚集成簇,模型组突触前后膜界限不清,突触后致密物减少,突触前囊泡分布分散、聚集囊泡簇减少,并随造模时间的延长,病理改变加重;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synapsin I阳性产物表达明显减少(P<0.01),DG区分子层无明显变化(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磷酸化synapsin I(p-synapsin I)阳性细胞明显减少(P<0.01,P<0.05),15 d和1月时点大鼠海马DG区和CA1区p-synapsin I阳性细胞表达较假手术组增强(P<0.01),2月和4月时点CA1区p-synapsin I阳性细胞表达较假手术组减弱(P<0.01),而DG区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 VD模型大鼠海马突触结构受损,突触小泡簇减少;synapsinⅠ及其磷酸化水平表达降低,突触传递前机制受损可能是VD突触传递障碍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在不同浓度海洛因灌流时电生理特性的变化。 方法: 运用神经元胞内记录技术,对大鼠离体海马脑片给予3种浓度海洛因(heroin)急性灌流,分别记录CA1区神经元灌流前、后电生理参数,进行对比。 结果: 随着海洛因灌流浓度的增加,神经元静息电位和阈电位绝对值小于灌流前(P<0.05)。0.3 mmol·L-1灌流时,动作电位振幅低于灌流前(P<0.05),锋电位半幅时程,10%-90%上升时间和10%-90%衰减时间延长(P<0.05,P<0.01)。0.1-0.3 mmol·L-1灌流时,电流-电压(I-V)关系曲线显示膜斜率电阻显著高于灌流前(P<0.05,P<0.01)。电流-频率(I-F)关系曲线表明,0.03 mmol·L-1海洛因灌流15 min时,0.1-1.8 nA胞内电流刺激,神经元放电频率与对照相似,但1.9-2.0 nA刺激时可保持较高放电频率(P<0.05)。3种浓度海洛因对神经元兴奋性突触后电位(excitatory postsynaptic potential,EPSP)均有抑制作用,以0.1-0.3 mmol·L-1明显。 结论: 不同浓度海洛因对海马CA1区神经元膜电特性具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3.
快速老化小鼠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放电特征模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快速老化对记忆脑区海马CA1神经元电活动兴奋性的影响。方法应用脑片和细胞外记录技术,记录快速老化(sAM.P/8)组和正常对照组小鼠在海马脑片CA1区的锥体神经元自发放电序列,通过计算2组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和神经元放电间隔(ISI)研究快速老化对海马CA1区神经元兴奋性的影响。结果快速老化组小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自发放电频率为(1.052±0.364)Hz(样本数n1=14),正常对照组为4.416+1.306Hz(样本数n1=22),前者比后者显著降低(P〈0.05);快速老化组ISI≥1s,占80.5%,正常对照组ISI均≤1S,其中95.6%≤0.5S,前者比后者显著延长。结论快速老化组小鼠海马脑片CA1区神经元的发放频率降低,ISI延长。提示快速老化对小鼠海马区神经元兴奋性电活动起到了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研究马桑内酯致痫时癫痫样放电与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变化的关系。方法:实验采用大鼠海马脑片技术,细胞外微电极记录的方法,观察了ATP敏感钾通道激动剂腺苷对海马脑片CA1区细胞群体锋电位的作用。结果:腺苷对马桑内酯所致的成串癫痫样放电具有抑制作用。结论:ATP敏感的钾通道可能是马桑内酯致痫时神经元内在兴奋性增高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电针对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研究电针对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激光多普勒微循环血流分析仪,实时监测大鼠双侧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研究电针人中、内关以及曲池、足三里对大鼠海马微循环的影响,并与电针地机、空白组对照。结果 电针人中、内关可使大鼠双侧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升高,与同组同侧电针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电针曲池、足三里可使大鼠双侧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降低,与同组同侧电针前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 电针人中、内关可促进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电针曲池、足三里可降低大鼠海马CA1区微循环血流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皮质发育障碍(DCD)大鼠模型海马CA1区N-甲基-D-门冬氨酸(NMDA)受体及α-氨基-3-羧基5甲基异恶唑-4-丙酸(AmPA)受体介导的兴奋性突触后电流(eEPSC)的变化,探讨DCD大鼠模型的致痫机制。方法:选取出生10~20dDCD幼鼠模型和正常对照组,应用可视法脑片膜片钳记录方法,记录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神经元的NMDA受体及AmPA受体介导的eEPSC幅度及衰减时间常数。结果:DCD模型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NMDA受体介导的eEPSC的幅度有明显增高r(119.54±10.97)pAVS(83.69±10.23)pA;P〈0.053;衰减时间常数明显延长[(154.59±3.92)VS(117.18±4.04);P〈0.05]。而AmPA受体介导的eEPSC的幅度[(139.99±23.41)pAVS(135.50±26.44)pA;P〉0.05]及衰减时间常数[(47.23±2.28)VS(48.68±2.20);P〉0.053无明显改变。结论:NMDA受体介导的异常突触后反应在DCD的致痫机制方面起到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比长期培养大鼠海马脑片与在体生后发育海马结构中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亚单位NR1、NR2A和NR2B表达变化的异同,为利用海马脑片研究NMDA受体亚单位在生理和病理状态中的作用提供资料。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海马脑片培养技术及图像分析。结果:NRI、NR2B在海马脑片各区和生后大鼠海马结构各区表达模式相似,均呈“先升、后降”的趋势,但升降幅度不同;NR2A在海马脑片各区是“先升、后降”的趋势,在生后海马结构各区则呈现“先降后升”的模式。NRI、NR2A、NR2B在脑片和在体发育海马的相似期间,在CA1、CA3、PG区表达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3w/C2w时NRI和NR2B在海马脑片各区的表达强度,和其在生后大鼠海马结构中的表达较相似。  相似文献   

18.
长时程增强(LTP)是突触效能的重要表现形式,是研究学习与记忆突触机制的客观指标.近年来随着脑片技术的发展,很多关于LTP的实验研究都在脑片水平上进行.介绍了海马脑片CA1区LTP的调节表达机制的研究,海马脑片上诱导产生的LTP的特征和脑片条件的关系,多巴胺转运蛋白阻断剂通过活化D3多巴胺受体增强海马脑片CA1区LTP,以及激活大鼠海马脑片CA1区突触β-肾上腺素能受体增强联合LTP的研究,综述了在脑片水平上研究LTP的诱导表达维持及调节等方面的研究动态和进展.  相似文献   

19.
为观察链脲佐菌素(streptozotocin,STZ)双侧侧脑室注射对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的影响,本研究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模型组大鼠分别于第1、3d双侧侧脑室重复注射STZ3mg/kg,对照组以人工脑脊液代替STZ。21d后,取大鼠海马,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 blotting方法观察突触素、活性调节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ctivity-regulated cytoskeletal-associatedprotein,Arc)的表达;电镜观察海马CA1区神经元突触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海马内突触素蛋白表达显著减少,而Arc蛋白表达显著增多;模型组海马CA1区神经毡内突触结构异常,突触小泡聚集增多。以上结果提示:脑室注射STZ可影响大鼠海马突触相关蛋白的表达,引起突触超微结构异常,干扰了神经元突触信号的传导。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尼氟酸(HCN2特异性阻断剂)对慢性内脏痛大鼠海马CA1(cornu ammonis 1)区突触长时程增强(LTP)的影响。方法:选用新生SD大鼠(雌雄不分)出生后8~14 d内,每天固定时间给予1次60 mmHg压力的结直肠扩张刺激建立慢性内脏痛模型,大鼠成年后通过测量腹外斜肌对结直肠扩张引起的放电反应来评估肠道痛觉的敏感性。采用离体脑片场电位的记录方法,观察慢性内脏痛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LTP的变化,并观察不同浓度(25~75 mg/L)的尼氟酸对慢性内脏痛大鼠海马CA1区场电位LTP的影响。结果:慢性内脏痛大鼠海马基础场电位的幅值及斜率与正常大鼠比较无显著性差异,但高频刺激后模型大鼠诱导出的LTP幅值及斜率的变化率与正常大鼠比较均显著增加(P<0.05);尼氟酸对正常大鼠离体海马场电位LTP的峰值和斜率没有任何影响,但是不同剂量(25~75 mg/L)的尼氟酸可剂量依赖性显著降低慢性内脏痛大鼠离体海马场电位LTP的峰值及斜率。结论:HCN2通道可能参与慢性内脏痛大鼠海马场电位LTP的易化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