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具有强大生物活性的磷脂类介质,在生物体内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PAF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B淋巴细胞及大多数B细胞株上存在组成性PAF受体,受到刺激后还可诱生性表达;PAF能直接促进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并能抑制B淋巴细胞的凋亡。T淋巴细胞及大多数T淋巴细胞株上没有PAF受体表达,一般不产生和代谢PAF;PAF能引起T淋巴细胞的趋化反应。PAF参与NK细胞的趋化反应及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2.
血小板活化因子及其受体与淋巴细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platelet activating factor,PAF)是一种具有强大生物活性的磷脂类介质,在生物体内与其特异性受体结合而发挥作用。本文主要综述了PAF对淋巴细胞功能的影响及相关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B淋巴细胞及大多数B细胞株上存在组成性PAF受体,受到刺激后还可诱生性表达;PAF能直接促进B淋巴细胞免疫球蛋白的分泌;并能抑制B淋巴细胞的凋亡。T淋巴细胞及大多数T淋巴细胞 株上没有PAF受体表达,一般不产生和代谢PAF;PAF能引起T淋巴细胞的趋化反应。PAF参与NK细胞的趋化反应及杀伤肿瘤细胞。  相似文献   

3.
血小板活化因子的生理、病理作用及机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血小板活化因子 (Platelet activatingfactor,PAF)是至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具强烈活性的脂类介质 ,参与了生殖、哮喘、过敏、炎症、凋亡、肿瘤、休克等多种生理及病理效应 ;PAF主要和细胞膜上的PAF 受体 (PAF Receptor,PAF R)结合 ,通过Ca2 ,IP3 和Zn2 ,NF κB ,TNF ,LFA 1,丝氨酸蛋白酶等参与介导生物学反应。  相似文献   

4.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一种磷脂细胞因子,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其生物效应是通过PAF受体产生。本文概述了PAF受体的组织细胞分布、亚型、分子结构、表达调控及细胞内信息传导等。  相似文献   

5.
血小板活化因子抑制T细胞早期活化信号的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是一种脂类介质 ,可由多种细胞分泌。PAF除能引起血小板凝集外 ,还能活化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巨噬细胞。PAF对T细胞的活化亦有调节作用 ,例如 ,PAF可抑制由PHA或CD3McAb诱导的T细胞增殖、IL 2和IL 4的合成、IL 2R(CD2 5 )的表达[1] 。本实验通过分别观察PAF对CD3McAb和PMA/iono mycin诱导的T细胞活化的作用 ,研究PAF对淋巴细胞活化的抑制作用是否与其对早期信号转导过程的调节有关。材料和方法淋巴细胞的制备和培养 :利用Ficoll Hypaque(Biochrom)密度梯度离心技术和E花结形成…  相似文献   

6.
脑内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及其信号转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是一种磷脂性活性介质、调质及细胞因子 ,机体中广泛存在 ,尤其在中枢神经系统 ,PAF参与了神经突触传导调节、神经细胞损伤与修复、免疫反应、聚集血小板、舒缩小血管等过程。因此 ,PAF也必然与某些神经系统疾病发生、发展密切相关。PAF的多种生物学效应是通过与其受体结合而实现的 ,涉及到PAF受体信号转导的关键酶及环节复杂多样 ,且详细机制仍未完全明了  相似文献   

7.
李树清  杨丽君  张利能  孟强  张颖 《中国微循环》2005,9(5):301-304,310
目的研究树鼩血栓性脑缺血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活化介导的缺血半暗区微环境改变,并探讨PAF受体拮抗剂—银杏内酯B(ginkgolide,GB)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采用光化学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性脑缺血模型,用3H?PAF放射免疫标记法检测缺血区微环境脑细胞PAF受体亲合性(Kd值)和结合特性(Bm ax值)的变化;用密度梯度法及原子吸收分光法分别测定缺血微环境水含量及Na+、Ca2+含量,并于光化学反应后6 h静注GB(5 mg/Kg),观察其对脑血栓形成后24 h时缺血微环境的改善效应。结果树鼩脑血栓形成后缺血半暗区微环境的改变以24 h为著,脑细胞膜高亲和性、低亲和性PAF受体的Kd值及Bm ax值明显降低,其中Kd1及Bm ax1分别为(0.611±0.9)nM和(419.4±72.6)fmol.mg-1蛋白,Kd2及Bm ax2分别为(4.08±0.5)nM和(676.8±98.66)fmol.mg-1蛋白(与对照组相比P<0.01);GB可促使缺血微环境脑细胞PAF受体Kd及Bm ax的恢复,并具有改善局部脑水肿和缓解Ca2+超载(P均<0.01)。结论PAF受体活化在介导缺血半暗区微环境改变中具有重要作用,GB可改善缺血半暗区微环境和逆转PAF受体活化介导的神经元泵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的消长变化,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鼩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鼩脑细胞膜蛋白,用[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受体)。结果:树鼩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其亲和力(kD)分别为(3.61±0.72) nmol/L(kD1)和17.04±2.41) nmol/L(kD2)相应的最大结合容量(Bmax)分别为(1 457.94±168.01) pmol/g蛋白和(5 017.40±742.16) pmol/g蛋白。脑缺血4、24及72 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高、低亲和性受体的kD值、Bmax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1),中心区及半暗区尤为明显,其中以缺血后24 h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PAF受体在介导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机能代谢的不同与PAF受体亲和特性及最大结合容量改变不同有关,亦是PAF介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血栓性局部脑缺血过程中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受体的消长变化 ,探讨PAF在脑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神经元继发性脑损伤中的分子机制。方法 :建立光化学诱导树鼠句血栓性局部脑缺血模型并提取树鼠句脑细胞膜蛋白 ,用 [3H]-PAF放射配体结合试验检测中枢神经细胞膜不同特性的PAF结合位点 (受体 )。结果 :树鼠句脑细胞膜上存在两种亲和性不同的PAF受体 ,即高亲和性和低亲和性受体 ,其亲和力 (kD)分别为 ( 3 61± 0 72 )nmol/L(kD1)和 ( 17 0 4± 2 4 1)nmol/L(kD2 ) ,相应的最大结合容量 (Bmax)分别为 ( 14 5 7 94± 168 0 1)pmol/g蛋白和 ( 5 0 17 4 0± 74 2 16)pmol/g蛋白。脑缺血 4、2 4h及 72h中心区、半暗区及对侧区高、低亲和性受体的kD值、Bmax值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 (P <0 0 1) ,中心区及半暗区尤为明显 ,其中以缺血后 2 4h的变化最为显著。结论 :PAF受体在介导缺血性脑损伤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缺血中心区及半暗区机能代谢的不同与PAF受体亲和特性及最大结合容量改变不同有关 ,亦是PAF介导继发性脑损伤的重要分子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大鼠气道平滑肌细胞(ASMC)增殖活性的影响,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以10^-7mol/LPAF作为刺激因素,以20mmol/LN-乙酰半胱氨酸(NAC)进行干预。用四唑盐(MTT)比色法检测细胞增殖活力;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周期;免疫细胞化学染色(SABC法)检测细胞核增殖抗原(PCNA)的表达;EMSA法检测ASMC中NF-κB的活性。结果发现PAF能显著促进ASMC的增殖,明显增加细胞增殖指数及其PCNA阳性表达率,并使ASMC细胞核内NF-κB活性明显增加。预先用NAC干预可显著缓解上述变化(P〈0.05)。结论PAF能促进ASMC的增殖,这一调控部分是通过激活NF-κB通路而发挥作用。提示PAF是气道重建的重要刺激因子。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PAF对T细胞PKC激活的调节作用。方法:以CD3mAb(30ng/ml)或PMA(50ng/ml)/ionomycin(500ng/ml)活化T细胞,T细胞增生以3H胸腺嘧啶掺入法测定,IL-2生成用MTTI地测定,IL-2R(CD25)表达以流式细胞仪测定,PKC活性用Hauschildt所述方法测定。结果:PAF抑制由CD3mAb诱导的T-细胞增生,IL-2生成,CD25的表达和PKC的激活,虽然PAF对PMA/ionomycin诱导的T-细胞增生和CD25的表达也具有抑制作用,但是,对IL-2生成的抑制作用并不显著,结论:PAF除抑制PKC激活外,对PKC激活之前的信号传导过程亦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小板活化因子(PAF)是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的磷脂,能够活化血小板和其他炎症因子,在变态反应及呼吸、消化等系统的炎症反应中扮演重要的角色。血小板活化因子乙酰水解酶(PAF-AH)能够水解PAF和相关的氧化磷脂并使之失活,从而发挥有效的调节作用。本文对PAF-AH的结构特性以及对相关疾病的未来治疗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拮抗剂对实验性肾病综合征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实验大鼠均复制成阿霉素(ADR)肾病模型,分为2组:ADR肾病组和ADR肾病+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受体拮抗剂(BN52021)组。结果: ADR肾病+BN52021组大鼠各期尿蛋白量、血清总蛋白下降幅度、血清胆固醇上升幅度均显著低于ADR肾病组(P<0.05),第21 d时血清肌酐含量显著低于ADR肾病组(P<0.05);电镜下肾组织病理改变显著轻于ADR肾病组。ADR肾病组中,肾皮质PAF最大产量在14 d(先于最大蛋白尿量),而肿瘤坏死因子(TNFα)最大含量在21 d,而且, ADR肾病+BN52021组肾皮质内PAF、TNFα含量显著低于ADR肾病组。结论: PAF可能直接或间接通过刺激肾小球固有细胞(肾小球系膜细胞、上皮细胞等)产生TNF导致肾小球损伤,PAF拮抗剂可能通过抑制肾皮质内PAF、TNFα合成,而减轻肾小球损伤。  相似文献   

14.
高糖高脂对系膜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及PAF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高糖高脂对系膜细胞产生细胞外基质(ECM)和血小板活化因子(PAF)的影响。方法:人系膜细胞单独培养,分为对照组、甘露醇组、高糖高脂组、PAF受体拮抗剂BN52021+高糖高脂组, 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纤维连接蛋白(Fn)、IV型胶原(Col IV)、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系膜细胞血小板活化因子受体(PAF-R) mRNA表达。结果:高糖高脂可引起系膜细胞培养上清液Fn和Col IV含量升高(均P<0.05),BN52021可抑制高糖高脂引起的Fn和Col IV含量升高(P<0.05);高糖高脂可引起系膜细胞培养上清液PAF含量升高(P<0.05);高糖高脂可上调系膜细胞PAF-R mRNA表达(P<0.05)。结论: 高糖高脂刺激系膜细胞Fn、Col IV、PAF产生,高糖高脂刺激的ECM分泌增加部分与PAF有关; 高糖高脂可促进系膜细胞PAF-R基因表达,使PAF的生物效应进一步放大。  相似文献   

15.
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引起的脑血管痉挛,是多种颅脑疾病的常见病理变化过程,脑血管意外后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可趋化和激活多形白细胞,合成和释放多种炎性介质,促使血管痉挛的发生.其拮抗剂对SAH后脑血管痉挛有明显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小板活化因子(PAF)对体外培养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E2分泌的影响,初步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原代细胞培养和放免技术。结果:PAF、FSH、forscolin、PMA都能明显刺激大鼠卵巢颗粒细胞E2的分泌(P〈0.05),PAF对FSH、forscolin、PMA诱导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E2分泌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P〈0.05)。结论:PAF能明显促进体外培养的大鼠卵巢颗粒细胞E2的分泌,并且受FSH及PKA、PKC信号转导通路的调节。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趋化性细胞因子受体9(CCR9)在白血病病人中的功能改变。方法:对38例T淋巴细胞性自血病病人的血液标本进行分析。采用趋化试验和黏附试验检测胸腺表达的趋化性细胞因子TECK/CCL25(CCR9的配体)对病人CD4 T细胞的趋化功能和黏附功能的改变。结果:TECK/CCL25可以诱导几乎所有的急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ALL)患者的CD4 T细胞产生强趋化移动,也可介导其发生较强的黏附作用,而对慢性T淋巴细胞性白血病(T-CLL)患者的CD4 T细胞仅显示出中度的趋化和黏附作用。结论:CCR9及其配体TECK可能与促进T-ALL CD4 T细胞的迁移和浸润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激发型抗gp130分子单抗B S12对树突状细胞 (DC)分化成熟和功能的影响。方法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在GM CSF和IL 4作用下分化为未成熟DC后 ,加入B S12单抗 ,观察它对DC表型、摄取抗原的能力以及DC分泌IL 12、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趋化T细胞能力的影响 ;同时比较B S12和激发型抗CD4 0单抗 5C11对DC的作用。结果 :激发型抗gp130分子单抗B S12作用于未成熟DC ,可以上调DC上CD1a和共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成熟DC的标志CD83分子的表达 ,下调CD14的表达 ,降低DC摄取抗原的能力 ,增强DC分泌IL 12、进行混合淋巴细胞反应及趋化T细胞的能力 ,但这些作用都稍弱于 5C11对DC的作用。结论 :未成熟DC上gp130分子的直接活化可以诱导DC的分化和功能成熟。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高糖高脂条件下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相互作用对PAF产生、系膜细胞paf-R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阿托伐他汀的干预作用。方法: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共培养和系膜细胞单独培养后随机,分为对照组、甘露醇组、高糖高脂组、阿托伐他汀组,培养24h后,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PAF含量,实时荧光定量检测系膜细胞paf-RmRNA表达。结果:(1)高糖高脂促进共培养组和单培养组PAF升高(P0.05),共培养组PAF均较单培养组升高(P0.05);(2)高糖高脂可上调系膜细胞paf-R mRNA表达(P0.05);(3)共培养和单培养条件下,阿托伐他汀可抑制高糖高脂引起的PAF升高(P0.05),并可抑制高糖高脂引起的系膜细胞paf-RmRNA表达上调(P0.05)。结论:(1)高糖高脂环境下,系膜细胞和内皮细胞存在异常的相互作用,这种作用促进PAF产生;(2)高糖高脂促进系膜细胞paf-R基因表达,使PAF的生物效应进一步放大;(3)阿托伐他汀可影响高糖高脂条件下内皮细胞与系膜细胞之间的相互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的T淋巴细胞有着能结合红细胞(E)的受体,B淋巴细胞无这种受体,但易测出免疫球蛋白(Ig)成分。还有两种受体:一种能与Ig的Fc分段起作用(Fc受体),一种能结合激活了的补体的某些成分(C受体),但这两种受体在T、B细胞上的相对分布还不确知。Bankhurst等人实验指出:小部分T细胞也可测出Fc受体(8%)及C受体(4%),而B细胞单有表面Ig者也仅少数,而大部分是Ig和C受体同时存在;还有相当多的淋巴细胞缺乏典型的T或B细胞标志,而具有Fc受体、C受体,或二者兼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