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肝硬化患者脾脏中乙肝病毒分布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解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脾脏中乙肝病毒(HBV)的分布以及牌在肝硬化过程中的作用,检测9例外周血HBV消失的肝硬化患者脾组织的肝炎病毒标志物以及手术前后外周血白细胞介素I(IL-1)、IL-6及肿瘤坏死因子(TNF)、纤维连接蛋白(Fn)、层粘连蛋白(Ln)的变化。结果显示,3例脾组织中存在HBV感染,手术后IL-1、IL一6、TNF、Fn、Ln均下降。结论:脾脏中肝炎病毒的持续存在可能与肝炎慢性化或复发有关,脾参与了肝硬化形成。  相似文献   

2.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V型胶原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对208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血清IV型胶原,其结果提示急性肝炎患者与正常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慢性迁延型、慢性活动型及慢性重症肝炎+肝硬化(失代偿)三组患者中,其含量均高,其升高程度与肝病的临床和组织学严重性相关。在各组肝炎活动期和恢复期,其含量变化无统计学意义。血清IV型胶原的测定对慢性肝病纤维化严重程度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Ⅳ型胶原(Ⅳ、c)四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联合检测已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hpc:Ⅲ、Ⅳ.c含量与肝细胞功能指标、肝纤维化严重程度(Child分级)进行比较、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中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显著增高是肝炎后肝硬化的1.48倍。在肝炎后肝硬化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中同时分别伴有Ⅳ.c与HPC:Ⅲ含量的升高,且与肝纤维化程度、门脉高压,Child分级呈正相关(P<0.05),与肝细胞功能指标相比较,结果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联合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LN、hpc:Ⅳ.c含量,可以反映肝硬化患者在不同临床阶段的肝损害程度和肝纤维化的活动,较常规肝功能指标敏感,是判断慢性肝病患者肝硬化发展趋势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4.
应用火箭电泳法检测227例肝病患者的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并与血清谷丙酸转 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AFP异常 率,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急性肝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肝硬化<重症肝炎<原发 性肝癌,AFP异常均值:慢迁肝<急性肝炎<重症肝炎<慢活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 癌AFP升高多>400μg/L,其AST多异常且增高比ALT明显,慢活肝、肝硬化AFP增高在150~ 300μg/L,ALT、AST异常较原发性肝癌明显;ALP增高在原发性肝癌为71%,且幅度较大,其余呈 不同程度、不同比例增高,慢迁肝则均正常。提示原发性肝癌与AFP升高幅度呈正相关,急性肝炎 和重症肝炎MP为一过性升高,慢活肝和肝硬化为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5.
慢性肝病患者骨代谢变化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下称慢乙肝),乙肝肝硬化(下称肝硬化)与骨代谢的关系,分别对32例慢乙肝,32例肝硬化和3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了骨钙素(BGP),甲状旁腺激素M(PTHM),血钙,血磷及尺桡骨骨密度(BMD)检测。结果显示,肝硬化组血清BGP水平较肝炎组和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0.01),血清PTHM水平较肝炎组及对照组升高(P<0.05,<0.05),两肝病组血钙水平较对照组明显下降(P均<0.001),BMD较对照组降低(P<0.001,<0.01);肝硬化组和肝炎组BGP均与BMD呈正相关。提示慢性病毒性肝病可出现调钙激素异常变化,且其骨质疏松随肝病加重而呈加重趋势。  相似文献   

6.
肝硬化患者血清1,25(OH)2D3对骨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竞争性放射受体法及入免法测定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1,25(OH)2D3、PTH水平,并与32例慢性乙型活动性肝炎、31例健康者对照。发现:肝硬化组血清1,25(OH)2D3较肝炎组和对照组明显下降(P〈0.01,P〈0.001),并与血钙、尺桡骨密度呈下相关(P〈0.01,P〈0.05);肝硬化组血清PTH较肝炎组和组明显升高(P〈0.05,P〈0.05),但与血钙、尺桡骨密度无相关性。提  相似文献   

7.
肝病患者内毒素血症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57,自引:14,他引:43  
目的探讨四种肝病内毒素血症(endotoxemia,ETM)的发生率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997-02/1998-06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传染病科住院的急、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变及重症肝炎患者320例采用基质显色法鲨试验定量检测血浆内毒素(endotoxin,ET)水平,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umornecrosisfactorTNF)水平,采用琼脂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血浆纤维连接蛋白(fibronectin,Fn)含量,采用速率法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测定血浆丙氨酸转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活性.结果肝病患者血浆ET,ALH,TNF含量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而在肝炎肝硬变、重症肝炎组Fn含量均明显低于对照组重症肝炎、肝炎肝硬变、慢性肝炎、急性肝炎患者肠源性内毒素血症(Intestinalendotoxemia,IETM)发生率分别为93.3%,84.3%,79.0%与75.0%.结论肝病患者长期持续存在的IETM可加剧肝细胞损伤,在急性肝炎重症化与慢性化中均具有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及IL-18水平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为探讨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IL-12、IL-18的变化规律及其临床意义,应用ELISA法测定血清中IL-12及IL-18含量。各组肝炎及肝硬化患者IL-12及IL-1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以重型肝炎水平最高。重型肝炎死亡病例IL-12及IL-18明显高于生存组(P<0.01)。IL-12和IL-18与AST、ALT及TBil正相关,且IL-12与CⅣ及HA水平正相关。IL-12、IL-18可能参与了病毒性肝炎和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肝脏炎性损伤过程,重型肝炎患者联合检测血清IL-12及IL-18有助于判断其预后。  相似文献   

9.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 DNA水平与临床的分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清HBVDNA水平与HBV血清标志物(HBVM)构成模式和临床分型的关系。方法对260例临床诊断的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DNA定量检测。结果HBeAg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最高·HBeAb阳性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次之。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急性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重型肝炎及肝炎肝硬化患者;重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结论血清HBVDNA水平与HBV血清标志物构成模式密切相关,不同临床类型患者血清HBVDNA水平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比检测乙型肝炎不同临床类型患者血清维生素C含量及其它氧化损伤指标,为维生素C在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乙型肝炎患者共45例[慢性乙型肝炎(重度)20例、肝炎肝硬化(代偿期)15例、重型肝炎10例],健康对照组15例,采用紫外分光光度仪测定血清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及丙二醛,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⑴与健康对照组比较,乙型肝炎组血清维生素C、总抗氧化能力明显降低(P〈0.05);不同临床类型间均存在显著差异: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正常组(P〈0.05);乙型肝炎组丙二醛较健康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重型肝炎组〉慢性肝炎组〉肝硬化组〉正常组(P〈0.05)。⑵乙型肝炎组血清维生素C的含量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与丙二醛水平呈负相关。结论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维生素C水平及总抗氧化能力较健康对照组明显降低,丙二醛含量明显升高,维生素C的浓度与与总抗氧化能力呈正相关,与丙二醛含量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血清肝纤维化标志物[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Ⅲ型前胶原(hPC Ⅲ)、厂型胶原(CⅣ)对肝纤维化判断较好;核医学测定心/肝(N/L)比值换算门静脉压较方便;我们试图探讨两者的关系,报告如下。 1.对象:正常对照(20例)和肝病患者(49例)平均年龄36.5岁,性别和年龄具有可比性。患者分为肝炎、早期肝硬化和肝硬化3组;肝炎和肝硬化按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诊断。早期肝硬化是指临床上无门一体分流和肝硬化症状,H/L比值高于肝炎,达不到肝硬化的患者,进行归纳分析,结合《病毒性肝炎防…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视黄醇结合蛋白(RBP)、前白蛋白(PA)、总胆汁酸(TBA)、胆碱酯酶(CHE)在不同类型肝脏疾病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分别检测110例不同类型肝脏疾病患者RBP、PA、TBA、CHE、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水平,观察不同肝病组各项指标的变化,并与68名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重症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RBP、PA浓度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五组肝病患者TBA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重症肝炎组、肝硬化组及肝癌组中的CHE活力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 P<0.01);急性病毒性肝炎组、重症肝炎组ALT、AST活力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 P<0.01)。结论检测血清RBP、PA、TBA、CHE对肝脏疾病的诊断、治疗和判断预后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在反映肝脏实质性病变程度方面优于ALT、AST。 ALT、AST检测同时联合RBP、PA、TBA、CHE检测能更好地反映肝脏功能。  相似文献   

13.
腺苷脱氨酶活性与肝脏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腺苷脱氨酶在肝脏疾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肝病患者血清腺苷脱氨酶(ADA)及肝功能各项指标。结果:脂肪肝患者血清ADA无明显升高;慢性乙型肝炎、急性肝炎、肝硬化及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明显增高,与正常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硬化患者、肝硬化合并肝癌患者血清ADA活性较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明显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急性肝炎患者经治疗血清ADA明显降低,与发病早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肝病患者血清ADA与白球蛋白比值、前白蛋白呈负相关,与总胆红素呈正相关。结论:肝病患者血清ADA增高提示肝病慢性化、逐渐进展,反映肝脏损害程度加重,肝脏储备、合成功能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14.
肝癌、肝硬化患者血清TNF-α,IL-2,sIL-2R检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了解原发性肝癌、代偿期肝硬化、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2(IL-2)、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水平的变化,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原发性肝癌33例,肝炎后肝硬化60例。分为肝癌组33例,肝硬化代偿期组30例,肝硬化失代偿期组3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法检测血清TNF-α、IL-2、sIL-2R水平。肝癌组织患者追踪2月至2年,观察其变化情况。结果:1.原发性肝癌组血清TNF-α、sIL-2R水平明显高于各期肝炎后肝硬化组,而血清IL-2水平较各期肝炎后肝硬化组显著降低。2.肝硬化失代偿期组血清TNF-α、sIL-2R水平明显高于肝硬化代偿期组,而肝硬化失代偿期组IL-2水平低于肝硬化代偿期组。3.原发性肝癌组经有效手术治疗及导管化疗者血清TNF-α及sIL-2R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IL-2则较前升高,而未经有效治疗或治疗时已是晚期者TNF-α及sIL-2R水平逐渐升高,IL-2则逐渐降低。结论:本文提示原发性肝癌及肝炎后肝硬化与TNF-α、IL-2及sIL-2R有密切相关性。TNF-α、IL-2及sIL-2R水平的变化有助于了解肝硬化的进展情况,早期发现恶性肿瘤并决定治疗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血小板计数及血清纤维连接蛋白对评价肝硬化病情的意义。方法:对63例肝硬化病人按Child-Pugh分级,采用免疫比浊法分别测定其血清Fn水平,并在日本MEK-8118K全自动血液分析仪上对其进行血小板计,与61例健康对照比较。结果:肝硬化组PLT、Fn检测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且随着肝硬化病情的加重,PLT、Fn呈渐进性下降差别有显著意义。结论:血小板计数、血清Fn水平测定可作为诊断肝硬化的一种补充指标,对筛查肝硬化有一定价值,并对肝硬化病情评估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肝炎后肝硬化及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透明质酸(HA),层粘蛋白(LN)人Ⅲ型前胶原(hpc:Ⅲ)Ⅳ型胶原(Ⅳ,c)四项肝纤维化血清学指标含量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放射免疫法(RIA)联合检测已确诊的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hpc,Ⅲ,Ⅳc含量与肝细胞功能指标,肝纤维化严重程度(Child分级)进行比较,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肝炎后肝硬化,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清中H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软肝冲剂对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ET)的影响。方法:选择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97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口服软肝冲剂,对照级以西药常规治疗,观察治疗后的总有效率、肝功能,门静脉主干内径及血流量、血流速度和血清NO、ET的变化。结果:经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优于对照组(P<0.05),患者ANT,TBil明显降低,Alb和A/G均明显升高,门静脉内径变窄,血流量增多,血流速度变快,同时NO及ET亦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0.01)。结论:软肝冲剂治疗肝炎肝硬化门脉高压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肝功能,降低门静脉压力,其作用机制之一是降低血清NO、ET水平。  相似文献   

18.
肝炎患者血清SOD活性与分型的关系赵军涛,秦洪勤,许晓曦,李家富,于亚莉,牛聪敏检测108例肝炎患者血清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患者血清中SOD含量均低于正常人,提示肝炎的发病及病程的进展与自由基(FR)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Th1/Th2、Tc1/Tc2亚群比例在慢性HBV感染的临床分型中的变化,以及在慢性HBV感染免疫病理损伤中的作用。方法用PMA、Ionomycin作为刺激剂,采用流式细胞仪(FACS)胞内细胞因子法对慢性HBV感染者外周血CD3+CD8+T细胞和CD3+CD8-T细胞内IFN~y和IL-4的表达进行分析,比较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活动性)、慢性重症肝炎各组Th1/Th2、Tc1/Tc2亚群比例变化。结果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活动性)、慢性重症肝炎患者的Th1、Tc1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组。慢性重症肝炎组Th1、Tc1显著高于慢性肝炎、正常对照组(P〈0.01),慢性重症肝炎组Tc1显著高于活动性肝炎后肝硬化组(P〈0.05)。肝炎肝硬化(活动性)组Tc1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Th1、Tc1细胞随着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炎症活动的加剧而增高。而Th2、Tc2细胞则在各组中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慢性重症肝炎患者恢复期Th1和Tc1细胞显著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结论在慢性HBV感染中,机体免疫平衡偏向Th1类反应,Th1、Tc1细胞与肝脏炎症活动严重程度呈正相关。提示Th1和Tc1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肝脏病理发生中可能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41例肝肺综合征(Hepato pulmonary syndrome HPS)患者进行临床分析,认为HPS患者的发病机理是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和肺内毛细血管扩张,而临床上以低氧血症为首要表现,血氧饱和度小于10kPa占66%。对将HPS并重症肝炎患者与单纯重症肝炎患者的死亡率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无显著性差异(P〉0.1),而HPS并肝硬化患者与单纯肝硬化患者的病死率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