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CT灌注成像对大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 在活体状态下应用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技术,评价大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的可靠性及准确性.方法 用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急性脑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分别行CTPI检查、2,3,5-三苯基氯化四氮唑(TTC)染色及HE染色.结果 ①每组CTPI各时间点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flow,CBF)图核心区与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图低灌注区体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者所示体积与TTC染色梗死区体积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图缺血区体积比较有统计学筹异(P<0.05).MTT缺血区体积与TTC染色梗死区体积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②CTPI各参数图与TTC染色梗死体积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其中CBV相关性最好(r=0.74).③梗死区CBF、CBV较对侧均明显减低,MTT延长;缺血半暗带区(Ischemic penumbra,IP)CBF较对侧明显减低,CBV较对侧正常或升高,MTT轻度延长;周围相对正常区CBF、CBV及MTT较对侧未见明显改变.④取梗死区脑组织做HE染色,结果显示以神经细胞死亡表现为主;取IP区脑组织做HE染色,显示以神经细胞变性损伤为主.结论 CTPI可在活体状态下快速、准确、无创地评价脑缺血再灌注动物模型的脑部血流动力学改变,显示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的部位、大小、程度,对超急性期脑梗死治疗及复查具有较强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兔脑微栓塞模型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 CTPI)脑血流动力学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30只新西兰兔,随机分成两组,A组:假手术对照组5只,B组:微栓塞组25只。经颈外动脉向颈内动脉注入直径约0.5 mm的SiO2颗粒10枚,分别于栓塞后30 min、3 h、6 h、12 h及24 h行CTPI,24 h 处死动物取脑组织行HE染色。根据HE染色结果将模型分为缺血组和梗死组,分别观察其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 CBF)、脑血容积(cerebral blood volume, CBV) 和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 MTT)的动态变化规律。结果A组CTPI及HE染色均未见明显异常。B组3只因实验意外死亡,1只因下肢静脉穿刺失败导致CTPI失败,21只行CTPI,其中18只灌注异常,3只未见明显异常。18只灌注异常的兔中,HE染色10只脑梗死,7只脑缺血,1只未见明显异常。30 min时7只缺血兔脑不同程度低灌注,表现为CBF降低,MTT延长,CBV无显著变化,3~6 h 低灌注进一步加重,CBV值略降低,12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24 h进一步恢复。30 min 时10只梗死兔脑明显低灌注,表现为CBF及CBV显著降低,MTT显著延长,3只兔低灌注分别在3 h、6 h及12 h不同程度恢复,然后下一时间又迅速降低并随着时间延长进一步加剧,其余7只兔低灌注程度随时间延长逐渐加剧或在一定水平上波动。结论脑缺血3~6 h低灌注最明显,12~24 h低灌注不同程度恢复,而脑梗死随时间延长低灌注程度不断加重或一过性恢复后再次加重。脑缺血的特征是CBF和CBV的不匹配,缺血组织CBF显著降低,CBV无显著变化,而脑梗死则表现为这两个参数的一致性下降。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技术探讨脑梗死缺血半暗带情况。方法观察测量43例存在缺血半暗带脑梗死患者的梗死核心区、缺血半暗带区及其镜像对侧各灌注参数值。结果 43例缺血半暗带区表现为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均延长,脑血流量(CBF)下降,而脑血容量(CBV)表现为轻度升高、正常或轻度降低。缺血半暗带区与梗死核心区比较,CBV、CBF、MTT及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半暗带与健侧对应区比较,CBF、MTT、TTP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64排动态CT脑灌注成像,对脑梗死患者可明确病变部位、范围以及有无缺血半暗带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320排容积CT全脑灌注成像(CTPI)对发现良性脑缺血的作用。方法 3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进行全脑CTPI检查,分别重建灌注参数图,包括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延迟(Delay)图像。根据TTP与CBF图上异常范围的不相匹配区域定为良性脑缺血区,并分别测量各灌注参数图参数绝对值。本组全部病人治疗后48 h内均进行CTPI复查。结果 30例首次接受CTPI检查患者中,27例显示TTP延长,其中24例可见CBV/CBF减低,20例可见TTP/CBF不相匹配区存在;治疗后复查CTPI病例中,8例良性缺血区有不同程度的改善,14例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CTPI除能发现脑梗死区、半暗带外,还可诊断出良性脑缺血区,为临床提供早期诊断、及时干预治疗的依据。  相似文献   

5.
目的应用64排CTP技术观察米诺环素在活体兔脑缺血再灌注效果对比分析研究。方法选取雄性新西兰白兔5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实验组缺血再灌注前后分别给予米诺环素治疗,分析米诺环素治疗活体兔脑缺血再灌注组与对照组CTP的脑血流灌注图、脑血容积图、血流灌注峰值时间图及功能图像差异性及TTC染色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脑缺血模型CTP与病理对照:在缺血不同时间段,CBF图与MTT图的缺损面积间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CVB图缺损面积与TTB染色缺损面积在缺血不同时间段之间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在缺血2h组,CBF、MTT图与CBV图缺损面积、TTC染色缺损面积组之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在缺血6h组无显著差异(P0.05)。活体兔脑缺血再灌注用米诺环素治疗后脑缺血容积减少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米诺环素能够改善由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同时使用CTP成像评估活体兔血流改变准确、可靠,因此,应用64排CTP观察米诺环素对活体兔脑缺血再灌注效果良好、准确,值得临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6.
大鼠HCAO模型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与TTC染色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采用大鼠大脑中动脉栓塞(Middle cerebral artery octlusioil,MCAO)模型及CT灌注成像(CT perfusion imaging,CTPI),结合TTC(tripheilylte—trazol ium chloride,TTC)染色,研究CTPI在脑缺血模型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h组)、缺血2h组(B组)和缺血6h组(C组),每组各10只。各组动物于不同时间点行CTPI检查。扫描完成后立即处死大鼠行TTC染色。结果A组动物灌注图两侧对称,无灌注异常区。B组和C组灌注图可见右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明显的异常灌注。TTC染色显示A组两侧大脑半球呈均匀一致红染,B组见右侧纹状体及额顶叶皮质失染呈苍白色,C组失染区范围大于B组,而且边缘清晰。结论CTPI及MCAO模型适合于研究大鼠的脑血流动力学变化,可以反映脑缺血的范围。  相似文献   

7.
Wang YJ  Yao QL  Fang F  Teng GJ 《中华医学杂志》2010,90(25):1773-1777
目的 探讨高场强磁共振(7.0T)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在大鼠急性脑梗死缺血半暗带研究中的价值.方法 利用线栓法建立大鼠急性脑梗死模型.60只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即假手术对照组,栓塞0.5、1.5、3、6和24 h组,每组10只.各组大鼠于相应时间点行头颅MRI扫描:PWI、DWI、T1WI、T2WI及MRA.后处理获得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形态图,并分别计算rCBV、rCBF、rMTT相对值.测量DWI异常信号区相对体积(rVD)及PWI异常灌注区相对体积(rVP).将结果与四氮唑红(TTC)染色和病理对比.结果 假手术组各序列扫描、TTC染色及病理均未见异常.各栓塞组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rCBV、rCBF明显降低,rMTT明显延长,梗死核心严重,梗死边缘较轻.各栓塞组栓塞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于DWI和PWI均可见异常信号区;DWI异常信号区体积随栓塞时间延长而增大,PWI异常信号区体积随时间延长变化不明显,栓塞6 h前PWI异常信号区大于DWI异常信号区(P<0.05),6 h以后PWI、DWI梗死体积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h以后DWI梗死体积与24 hTTC梗死体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高场强磁共振灌注和弥散加权成像动态显示急性脑梗塞缺血半暗带的时间、空间变化,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基础.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CT灌注(CTP)与MR灌注(PWI)加权成像评价烟雾病血管重建术对烟雾病患者短期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47例经DSA证实的单侧血管重建术患者为研究对象,均行血管重建术治疗,术前术后接受CTP、PWI检查,获得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等参数,比较手术前、手术后大脑中动脉(MCA)分布和同侧小脑对照区灌注参数(r CBF、r CBV、r MTT、r TTP),比较术前、术后CTP与PWI灌注参数相对值差异。结果术后CT灌注图可见右侧MCA分布区CBF、CBV、MTT、TTP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变,术后PWI灌注图CBF、CBV、MTT、TTP与术前比较明显改变;术后术侧MCA分布区与对照区r CBF、r CBV值与术前比较显著较高(P0.05),r MTT、r TTP与术前比较则显著降低(P0.05)。结论 CT灌注与MR灌注加权成像均为行血管重建术烟雾病患者脑血流变化的有效观察方式,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袁芳  刘丽君  郭磊  张晨 《齐鲁医学杂志》2013,(6):501-503,506
目的探讨脑出血血肿周围组织的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对27例经临床及颅脑CT确诊为幕上脑出血的病人,于发病6h~2周行CT灌注成像检查,测量血肿体积及血肿中心、血肿周围水肿区、水肿区外(距水肿边缘1cm)及远隔皮质区不同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及脑血流平均通过时间(MTT),对不同区域间及与对侧相应区域间进行比较。结果血肿侧灌注参数图色差从血肿中心到外周均呈阶梯样分布,自血肿中心区向外CBF、CBV逐渐增大,MTT逐渐缩短(F=155.05~457.17,q=3.77~47.81,P<0.01),越靠近血肿边缘区的脑组织灌注越低。血肿周围水肿区内CBF与血肿体积呈线性负相关(r=-0.654,P<0.01)。结论脑出血血肿周围存在低灌注区域,灌注参数水平从血肿中心向外呈阶梯样分布,且低灌注程度与血肿体积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采用CT血管成像(CTA)与CT灌注成像(CTPI)相结合的技术,观察后循环缺血患者的椎基底动脉情况及局部脑血流灌注情况,探讨二者结合在后循环缺血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30例后循环缺血患者及30例健康人的临床资料,同时应用64排128层螺旋CT给予CTA与CTPI检查。结果 :30例PCI患者CTP上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的异常灌注区共27例,其中MTT图上27例,CBF图上22例,而CBV图上仅14例,另外3例在所有灌注参数图上均未发现异常。病例组中,患侧及健侧的平均MTT及平均CBF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侧及健侧的平均CB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中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比例均显著增加(P<0.01),椎基底动脉走行迂曲及椎动脉发育不良的例数也明显增多(P<0.05)。结论 :CTA联合CTPI能够清晰的显示后循环系统及脑供血情况,是判断后循环缺血病因及脑缺血严重程度的一项较实用的客观可靠的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炫速双源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超早期诊断中的价值,观察缺血再灌注对于神经元凋亡的影响。方法 健康杂种家犬12只,通过介入手段建立犬急性缺血性脑梗死模型,均在栓塞前以及栓塞后1、2、3、4、5、6 h,进行CT平扫检查、炫速双源CT脑灌注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perfusion,CTP)。测定梗死区和对侧正常对照区的血流灌注值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流容积(cerebral blood flow volume, rCBV),灌注达到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等,并获得相应脑灌注CT成像,做完CT检查后24 h后处死动物,取其脑组织行病理检查。结果 12只犬均成功建立脑梗死模型,CTP检查示11只梗死区CBF、CBV较对侧减少,TTP、MTT较对侧延长,1只无明显的变化。1 h组及2 h组ΔCBF、ΔCBV下降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1-6h组ΔTTP数值具有统计学意义;24 h后实验动物均未死亡,通过术后病理检查发现家犬脑组织出现梗死灶,直径约2.3~8.3 mm。结论 CT灌注成像能快速、准确反映犬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动物模型缺血半暗带的部位、范围,可以准确判断栓塞血管部位,对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和抓住动脉溶栓时机有较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16排CT全脑低采样灌注及血管成像在早期脑梗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早期脑梗死患者30例,应用16排螺旋CT行颅脑CT灌注及CTA扫描,测量并比较脑梗死区、缺血半暗带区与对侧正常对照区CBV、CBF及MTT的不同,从CTA图像观察脑动脉狭窄情况。结果 1.与对侧正常对照区相比,脑梗死区及缺血半暗带区CBF明显降低,MTT显著增加(P<0.05)。脑梗死区CBV及CBF明显低于缺血半暗带区,MTT显著长于缺血半暗带区(P<0.05)。2.CTA显示存在脑动脉局限性狭窄的比例为80.0%,以大脑中动脉比例最高。结论 16排CT灌注及血管成像能够为早期脑梗死诊断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有助于其早期和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Summary: To study the dynamic changes of CT perfusion parameters during the first 12 h in the embolic cerebral ischemia models. Local cerebral ischemia model were established in 7 New Zealand white rabbits. All CT scans were performed with a GE Lightspeed 16 multislice CT. Following the baseline scan, further CT perfusion scans were performed at the same locations 20 min, 1-6 h and8, 10 and 12 h after the embolus delivery. Maps of all parameters were obtained by CT perfusion software at each time point. The brains, taken 12 h after the scan, were sliced corresponding to the positions of the CT slices and stained by 2,3,5-triphenyltetrazolium chloride (TTC). On the basis of the TTC results, the ischemic sides were divided into 3 regions: core, penumbra and the relatively normal region. The changes of all parameters were then divided into 3 stages. In the first two hours (the first stage), the CBV dropped more remarkably in the core than in the penumbra but rose slightly in the relatively normal region while the CBF decreased and MTT, TTP extended in all regions to varying degrees. In the 2nd--5th h (the second stage), all the parameters fluctuated slightly around a certain level. In the 5th-12th h (the third stage), the CBV and CBF dropped,and MTT and TTP were prolonged or shortened slightly in the core and penumbra though much notably in the former while the CBV, CBF rose and MTT, TTP were shortened remarkably in the relatively normal region. We experimentally demonstrated that the location and extent of cerebral ischemia could be accurately assessed by CT perfusion imaging. The pathophysiology of the ischemia could be reflected by the CT perfusion to varying degrees.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CT灌注结合醋甲唑胺负荷试验评估原发性高血压大鼠(spontaneous hypertensive rat,SHR)脑血管储备功能变化的可行性,并与病理实验结果对照,评价其对亚临床期脑缺血患者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正常对照组、SHR组各10只行常规脑CT灌注扫描及醋甲唑胺灌胃后1.5~2.0 h脑CT灌注扫描,测量负荷前后感兴趣区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及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值,并作统计学分析;光镜下观察大鼠脑石蜡HE染色切片小动脉管壁厚度、微循环毛细血管网情况,通过TTC染色明确各组大鼠脑组织有无脑梗死灶。结果:CT灌注扫描:两组大鼠负荷前后自身比较,正常组CBV、CBF、MTT、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且负荷状态下CBV、CBF值增加,MTT、TTP值缩短;SHR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两组大鼠负荷前后CBV、CBF、MTT、TTP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lt;0.05),且SHR大鼠CBV、CBF值减低,MTT、TTP值延长。 HE染色示SHR组小动脉及微小动脉管壁重塑,管壁增厚、硬化,微循环毛细血管网数目相对减少。TTC染色示SHR大鼠脑组织无明确脑梗死灶。结论:SHR较正常大鼠脑血管储备减低,醋甲唑胺负荷CT灌注成像可反映脑血管储备功能改变,对亚临床期脑缺血患者的病情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初步评价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对正常脑血流动力学测定的可行性和价值?方法:从拟诊缺血性脑病行头颅平扫?头颅灌注成像及头颈部血管成像的114例患者中选取检查结果正常者35例,记录头颅灌注成像的辐射剂量,由两名高年资神经放射科医生分别对灌注图像进行分析,选择基底节层面和侧脑室体部层面的两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颞叶皮质进行测定,通过手动勾画选定层面的感兴趣区,CT灌注软件自动生成感兴趣区的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平均通过时间(MTT)?达峰时间(TTP)值,测得的灌注参数均值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35例正常人的辐射剂量为(2.307 ± 0.008)mSv?2名分析者所测得侧脑室体部层面和基底节层面的颞叶灰质的CBF?CBV?MTT?TTP值之间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 > 0.05)?2名分析者测得的两个层面的颞叶灰质的CBV?CBF值之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 < 0.05)?结论:256层螺旋CT全脑灌注成像辐射剂量低,脑灌注参数稳定,能够更真实的反应全脑血流动力学改变?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CT灌注成像在Moyamoya 病再灌注术后脑血流灌注状态评估中的应用价值。 方法 收集32例Moyamoya 病患者,年龄8~46岁,平均年龄31.4±11.0 岁;男性19例,女性13 例。应用16层螺旋CT于颞浅-大脑中动脉再灌注手术前后分别行CT灌注扫描 (CT perfusion,CTP)、重建脑血流量(cerebral blood flow,CBF)、脑血容量(cerebral blood volume,C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 及达峰值时间(time to peak,TTP) 灌注伪彩图。对术前、术后及复查灌注参数图进行比较;对于17例患者比较术后CTP图像与DSA结果。 结果 32例Moyamoya 病患者术前CTP检查显示,30例存在双侧额颞叶及基底节区不同程度的CBF降低,CBV增加,MTT及TTP 延长区域,伴局部无灌注区;术后CTP检查显示30例术前显示低灌注患者中,16例显示低灌注区域缩小或消失,10例未见明显变化,4例局部可发现血流高灌注征象;17例CTP与DSA结果比较显示,5例结果符合度不佳。2例术前检查显示正常患者,1例较术前无变化,1例显示轻度高灌注征象。8例患者进行了随访CTP检查,其中4例较术后好转,3例与术后比较未见明显变化,1例可见新发低灌注改变。 结论 CT灌注成像检查可对烟雾病患者的脑血流灌注状态进行有效评估。对烟雾病患者术后血流状态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Ma QF  Jia JP  Wu J  Xu EH  Yu YY  Lu J  Zhang M 《中华医学杂志》2011,91(47):3337-3340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早期CT灌注成像(CTP)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及其与患者临床预后的关系;并检测发病时间与CTP缺血参数的相关性.方法 对2006年1月至2008年5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急诊就诊的75例发病8h内的前循环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CT平扫、CTP检查,分别在发病当天、发病14 d、发病90d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BI)、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价临床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及预后功能残疾水平.结果 (1)超早期前循环脑梗死患者发病时间的长短与CTP各参数无相关性;(2)患者缺血区脑血流量(CBF)异常面积与发病8h内(r=0.391,P<0.001)、发病14 d(r =0.564,P<0.001)、发病90d的NIHSS(r=0.549,P<0.001)和BI以及mRS评分均有相关性,脑血容量(CBV)异常面积和达峰时间(TTP)异常面积也与三次的NIHSS、BI和mRS评分有相关性.结论 研究证明急性脑血管病起病8h内,发病时间不是推断脑梗死缺血程度和范围最敏感的指标;CTP可以成为评价急性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织缺血程度和范围的依据之一,并可据此推断患者的功能预后情况,其中灌注异常面积是最为敏感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双源CT容积脑灌注成像(VPCT)在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27例临床拟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4~72h内行颅脑CT平扫和VPCT,获得三维VPCT参数图:脑血流量(CBF)、脑血容量(CBV)、排空时间(TTD)及平均通过时间(MTT),并重建颅脑4D-CTA;于VPCT检查后48 h内复查MRI DWI,分析VPCT、4D-CTA及MRI DWI表现。结果  27例患者VPCT发现与临床症状相对应低灌注区70处,MR DWI表现为梗死灶53处;14处梗死灶4D-CTA显示相应责任血管病变。结论  双源CT容积脑灌注可同时获得VPCT和4D-CTA图像,为急性脑梗死临床治疗、预后评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128层4DCT灌注成像在急性脑梗死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28层4DCT全脑灌注成像对急性期脑梗死的初步应用。方法对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于发病24h内行CT平扫及CT脑灌注成像,比较CT平扫与脑灌注图像发现缺血灶的敏感性,测量缺血区的灌注参数值,并应用灌注扫描图像重建CTA,判断颅内大血管阻断或狭窄及分支缺损情况。结果 20例患者中常规CT15例未见明显异常,有5例早期脑梗死征象,其中8处表现为病变区密度轻度减低,脑灌注图像中发现14处异常灌注区。CTP均发现灌注异常区,表现为脑血流量及脑血容量降低、达峰时间和平均通过时间延迟;病灶侧与健侧、病灶中心区与周边区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15例CTA显示血管异常,其中左侧大脑中动脉狭窄或闭塞6例,右侧大脑中动脉狭窄5例。右侧大脑前动脉狭窄4例。结论 128层4DCT灌注成像可以通过一次注射对比剂,获得常规CT扫描、全脑灌注、CTA的数据,对早期发现脑缺血、全面评价缺血范围、避免病灶漏诊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