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就腹证的含义,对《伤寒论》中主要腹证归纳为悸、痛、痞、满、胀、硬、急、冲等八大方面,并列细目逐一辨析,尤结合名贤与个人体会加以阐发。文中呼吁振兴腹诊,发扬光大,这是历史赋于当代中医的使命。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伤寒论》涉及脾骨证候的有关条文,分别从阐述病因病机、诊断主证病名、鉴别病证病位、揭示误治变证、确立治疗原则、推测传变预后等六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为后世医学家以脾胃为本作为治疗指导思想开了先河.  相似文献   

3.
毛德西 《河南中医》2006,26(7):9-11
张仲景在阴阳学说指导下,将伤寒证候分为两纲,即三阴三阳,然后在两纲之内辨其六目,即表里部位、寒热之性、虚实之体,这就是后世人们所概括的“六经辨证”。在具体分析方法上,张仲景用比较分类法、考论虚实法、设喻达旨法、对偶举证法等,对397条进行了交叉印证、反复推论,使得这些条文井然有序,病证分明。  相似文献   

4.
在《伤寒论》复杂多变的六经病证中,有许多证候具有非常重要的辨证论治意义,仲景常抓住这些证候的变化,仔细地观察其实质,以此确定疾病的性质、转归和预后,并作为治疗用药的依据。因此抓住这些较为突出的证候特点,对认识六经病证的全部辨证过程,有很大帮助。一、发热发热属正邪交争,正气抗御邪气的反应。时氏、万氏、俞氏等都认为六经病皆有发热。詹氏指出,阳明发热系表邪入里化热,其热甚炽,自内达外,且阳明经气又旺于申酉戌时,阳明发热具有但热不恶寒、蒸蒸发热、日晡潮热等特征。阳明病发热,在临床上也可能出现恶寒,时时恶风,  相似文献   

5.
<正> 祖国医学对腹诊积累了极丰富的经验,《内经·腹中论》诸篇,就较为详细地论述了腹证的病机与外候。《难经》又明确地把腹部疾患归隶于五脏。张仲景更给合临床实践,总结出许多腹证诊法的经验,在全书397条中,有关腹证诊治条文就有近百条,至今仍为腹证诊治的准绳。现就《伤寒论》腹证诊法谈谈个人的肤浅认识。腹诊内容一、腹部证: 《伤寒论》中把腹部划分为心下、胸胁、胁下、大腹、少腹等部位。(一)心下证:心下指胃脘,胃属阳明,足阳明胃经脉循行于胃脘部。其病证有:心下痞、心下坚满、心下硬痛、心悸等。1.热入成痞:见于159条“心下痞,按之  相似文献   

6.
所谓“中喝”,即伤暑,属夏令暑气外感所致之病,故属时病。  相似文献   

7.
<正>风温犯表《伤寒论》虽然是讨论外感风寒所致伤寒病的专书,但其不可避免地须在书中谈到其他疾病,谈到伤寒病与温病等其他疾病的鉴别。《伤寒论》第6  相似文献   

8.
素体阴虚 风寒郁热 在世界各种医学之中,中医对人类体质的研究是颇具特色的。在这方面,中医研究不但更为全面,而且理论研究渊远丰富,尤其难能可贵之处在于,中医体质学说一直贯穿于临床诊断与治疗。  相似文献   

9.
<正>本证系医生强用冷水喷淋患者身体,以致变成邪水郁热于肤表的证侯,故将其列入太阳变证表证。【相关原文】病在阳,应以汗解之,反以冷水之,若灌之,其热被却不得去,弥更益烦,肉上粟起,意欲饮水,反不渴  相似文献   

10.
<正>风淫经脉(柔痉)在临床上,外感病中的刚痉与柔痉均较常见。痉病的临床表现,以项背强急、角弓反张、抽搐口噤为特征,刚痉与柔痉亦不例外。张仲景依据痉病的不同兼症,以及不同的病因属性,将痉病分类成  相似文献   

11.
营卫不和此证系根据《伤寒论》第52、53条列出的证候。此证属营卫自身不和,而非卒中风寒所致“太阳中风表证”与“太阳伤寒表证”,亦非直接由风寒表证所致的营卫不和;此种营卫不和,以营或卫自身的偏虚、或营卫不相和谐为“原发病变”。从《伤寒论》原文叙症来看,52条53条列出的症状各有侧重,似提示两条的病机存在差异,但处方却又同用桂枝汤,所以不易理解。因此,本节不得不详加分析。  相似文献   

12.
13.
里证 热结膀胱 【相关条文】 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方。  相似文献   

14.
<正>风湿(湿痹之一)本证所讨论的是风湿犯太阳的病变,非太阳伤寒,故属太阳病的变证。若属风湿犯太阴的病证,则又当别论,因为"太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中所述之“下利”,包括大便次数增多,粪便清稀,甚者如水状;以及泻下粘液脓血而不畅。论中所述超出炎症性腹泻范围,有的属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有的则是周身性疾病伴有腹泻或以腹泻为主要表现的疾病。兹将论中有关下利条文,分析如下: 一、表邪入里:太阳病初起发热、恶寒、无汗而见下利者,是由外感风寒侵袭肌肤,从表入里,邪热伤及脾胃,使脾胃升降功能失调,运化失常,清浊不分而引起下利。如论中第32条:“太阳与阳明合病者,  相似文献   

16.
结语阳明是正盛邪实,病情发展高潮阶段,呈现胃府邪实,充沛表里。阳明病的成因,多由外邪化热传里,主要是从太阳、少阳发展而来。也有素蕴里热,或素有宿滞,实热相结而成。个别也有在太阳病,阳气渐复,  相似文献   

17.
<正> 仲景《伤寒论》中,有关腹部诊断与治疗的条文凡110余条,将腹部症状的诊断作为辨证论治的重要依据,对指导临床有重大意义。本文拟从《伤寒论》中的腹证描述与设立,探讨其涵义、形成及对后世医学的影响。1 《伤寒论》腹证的涵义《伤寒论》记载的腹部症状较详尽,如腹部按自濡、腹胀满、少腹里急、腹硬满、腹胀如臌等。但在临床实践中如何识别与掌握腹证,这对我们中医理论和临床工作者是值得研究的课题。《伤寒论》提出的腹证,  相似文献   

18.
《伤寒论》对腹证的描述,有“心下痞”、“心下痞硬”、“胸胁苦满”、“少腹急结”、“腹满”等等。兹就常见腹证之诊法介绍如下: 1.心下痞:自觉心下胸胁痞闷堵塞,按心下部腹壁紧张,多为泻心汤证。2.心下痞硬:除心下痞外,按之坚硬有物,并有抵抗压痛,亦多为泻心汤证。3.心下急:指胃脘部有急迫不快之感,按心窝部有明显抵抗,为大柴胡汤证。  相似文献   

19.
九、原文(25)、(26)条同为服桂枝汤后大汗出、脉洪大,在治疗上为何前者用桂枝汤而后者用白虎加入参汤? 答:这两条虽文字近似,但其病机、治法大不相同。前者之大汗出,是服桂枝汤汗不如法所致,故虽汗出而表邪并未解除。其脉洪大,是正气随汗外泄,阳气浮盛于外所致。因无里热津伤之征.故其脉虽变而证未变,所以仍使用桂枝汤,  相似文献   

20.
四、原文55条说“伤寒脉浮紧,不发汗,因致衄者,麻黄汤主之”,而86条又说“衄家,不可发汗”,应如何理解?答:55条之“伤寒脉浮紧”,是概言太阳伤寒诸症。“不发汗,因致衄”,是太阳伤寒当汗失汗,邪郁不解,损伤血络,因而导致衄血。从伤寒失汗致衄而仍用麻黄汤治疗来看,其衄血量一定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