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ICAP-9000型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和斯氏按蚊的初羽化和吸血后5d蚊血淋巴元素含量,比较了12种元素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嗜人按蚊与中华按蚊相比,2种元素有显著性差异,10种元素为非常显著性差异;嗜人按蚊与斯氏按蚊相比,12种元素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中华按蚊与斯氏按蚊相比,初羽化蚊有1种元素有显著性差异,11种元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吸血后蚊12种元素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不同蚊种其血淋巴元素含量亦明显不同。  相似文献   

2.
嗜人按蚊血淋巴微量元素与常量元素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应用ICAP-9000型等离子原子发射光谱仪检测嗜人按蚊血淋巴的元素组成,检出铁、锌、铜、锰、铬、钼、钴、镍、钒、锶、硼、铝、钡、锆、铅、镉、镓、锂等18种微量元素及钙、镁、钾、钠、磷、硫等6种常量元素。初羽化雌蚊血淋巴中6种常量元素含量均比吸血后5d蚊为高,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微量元素铁的含量也较高,有非常显著性差异,锌和铝含量则较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和显著性差异。比较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血淋巴中16种元素含量,显示初羽化雌蚊和吸血后5d的蚊血淋巴中分别为14种和13种元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嗜人按蚊与白纹伊蚊比较结果,初羽化雌蚊和吸血后5d蚊血淋巴均为13种元素,有非常显著性差异。结果提示,蚊虫血淋巴元素组成与其营养代谢、生长发育有密切关系,不同蚊种以及对疟原虫敏感性不同者也表现差异。  相似文献   

3.
用离心法收集雌蚊血淋巴,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血淋巴游离氨基酸的组成,并对三种蚊虫作了比较。羽化时,中华按蚊分别与斯氏按蚊和白纹伊蚊相比,各有14种氨基酸有显著性差异;斯氏按蚊与白纹伊蚊相比,有12种氨基酸有显著性差异。吸鼠血后第4d,中华按蚊与斯氏按蚊和白纹伊蚊相比,分别有15和16种氨基酸有显著性差异;斯氏按蚊与白纹伊蚊相比,有14种氨基酸有显著性差异。白纹伊蚊吸鼠血后第4d与吸鸡血后第4d相比,有17种氨基酸有显著性差异。这些差异是由蚊种和脊推动物宿主的不同引起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 ]论证我国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的分类地位。 [方法 ]采用分子鉴别法 (鉴别PCR和rDNA ITS2序列 )检测辽宁及山东两省现场按蚊标本 ,并依据ITS2区序列建立分子系统树。 [结果 ]分子鉴别显示 ,辽宁和山东两省均存在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我国雷氏按蚊 (辽宁和山东省 ,n =6 )和嗜人按蚊 (辽宁、云南、河南和四川省 ,n =10 )ITS2序列长度和GC含量分别为 45 1bp、 46 2 % ,44 8bp、 46 0 % ;各地雷氏按蚊和嗜人按蚊序列均无差异 ,但各地嗜人按蚊与对照组江苏的嗜人按蚊相比 ,种内序列差异为 0 88% ;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种间序列差异为 2 5 7%。分子系统树显示雷氏按蚊与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与凉山按蚊亲缘关系较近。 [结论 ]根据分子鉴别 ,确认我国雷氏按蚊与嗜人按蚊为同域分布的 2个独立种  相似文献   

5.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ITS2区段序列分析和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 分析和比较不同地区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ITS2区段的基因特征。方法 采用特异性ITS2引物对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江苏实验株以及从湖北省和越南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进行PCR扩增、克隆并对ITS2区段序列进行分析。结果 嗜人按蚊实验株的ITS2区段序列有452bp,与嗜人按蚊现场株的ITS2区段序列相同,中华按蚊实验株的ITS2区段序列有472bp,与中华按蚊现场株的ITS2区段序列也相同;但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ITS2区段基因序列存在明显差异并存在不同的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结论 可依据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ITS2基因序列内限制性内切酶切位点不同的基因特征,采用PCR-RFLP技术建立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基因鉴别技术。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嗜人按蚊群体产卵的生物学特征。方法 常规饲养已驯化的嗜人按蚊,羽化3d后放入小白鼠供吸血,扣取100只饱血雌蚊于蚊笼内产卵,产卵后再次吸血,如此反复,观察一个生命周期的产卵次数、卵数、蚊卵孵化率。结果 嗜人按蚊平均寿命为13.4d,—个生命周期可产卵1—7次,共获卵3619粒,1—7次产卵孵化率分别为73.1%、71.7%、64.5%、49.5%、74.4%、88.3%、84.4%。结论 已驯化嗜人按蚊在蚊笼内产卵能满足保种和一般实验对按蚊卵数的需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杀虫剂顺式氯氰菊酯 (奋斗呐 )灭蚊作用机理。方法 :分别用 0 .697nmol/ L、1.393nmol/ L奋斗呐处理嗜人按蚊和斯氏按蚊 3龄幼虫 ,待生长至 4龄 ,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及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用药组幼虫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蛋白酶与羧酸酯酶活力显著降低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0 .0 1)。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奋斗呐对蚊幼虫蛋白质含量及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嗜人按蚊是否存在亚种。方法 应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P_PCR),选用3种引物对嗜人按蚊江苏株、广西株、广东株的DNA扩段进行分析并以中华按蚊江苏株作对照。结果 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扩增条带存在明显差别,3种引物对嗜人方江苏株、广西株和广东株的扩增图谱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RP-PCR显示嗜人按蚊江苏株、广西株和广东株之间存在差异,但在这种差异在嗜人按蚊种或种下分类上的意义有待进一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嗜人按蚊是否存在亚种(或地理株)。方法应用随机引物聚合酶链反应技术(RP-PCR),选用3种引物对嗜人按蚊江苏株、广西株、广东株的DNA扩增片段进行分析并以中华按蚊江苏株作对照。结果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的扩增条带存在明显差别,3种引物对嗜人按蚊江苏株、广西株和广东株的扩增图谱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 RP-PCR显示嗜人按蚊江苏株、广西株和广东株之间存在差异,但这种差异在嗜人按蚊种或种下分类上的意义有待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0.
我国嗜人按蚊不同地理株基因鉴别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基因特征。方法 选择13种随机引物对嗜人按蚊江西,广西和四川实验株以及从湖北和广东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进行随机引物PCR扩增,并以中华按蚊江苏实验株为对照。结果 13种随机引物中有7种随机引物对中华按蚊和5个地区的嗜人按蚊PCR扩增的结果存在差别。S-随机引物对中华按蚊和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扩增结果出现明显差异。中华按是方和不同地区的嗜人按蚊均出现450bp较强扩增条带。但240bp的强扩增条带为中华按蚊所特有。嗜人按蚊江苏和四川实验株分别在230bp和320bp处有1条强扩增条带,而从湖北和广东现场采集的嗜人按蚊分别在400bp和260bp处出现较强的扩增条带。结论 采用随机引物PCR技术对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基因分析已显示明显差异。已发现的一些特有的DNA扩增条带可被用作进一步的基因特征分析和鉴别。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杀虫剂顺式氯氰菊酯 (奋斗呐 )灭蚊作用机理。方法 :分别用 0 .697nmol/ L、1.393nmol/ L奋斗呐处理嗜人按蚊和斯氏按蚊 3龄幼虫 ,待生长至 4龄 ,测定其蛋白质含量及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力。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用药组幼虫蛋白质含量显著增加 ,蛋白酶与羧酸酯酶活力显著降低 ,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 P<0 .0 1)。结论 :本研究结果表明奋斗呐对蚊幼虫蛋白质含量及蛋白酶和羧酸酯酶活性均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一种简便的赫坎按蚊复合体近缘种按蚊基因鉴别新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建立一种能鉴别赫坎按蚊种团内不同近缘种按蚊的基因鉴别技术。方法 依据赫坎按蚊种团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雷氏按蚊和八代按蚊4种近缘种按蚊ITS2区段的基因序列特征设计特异性引物,建立一种能鉴别赫坎按蚊种团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雷氏按蚊和八代按蚊4种近缘种按蚊的简便的PCR基因鉴别技术,并采用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和新建立的基因鉴别技术对从辽宁、河南省以及在朝鲜现场捕获的按蚊分别进行了形态学和基因鉴别及比较。结果与结论 新建立的基因鉴别技术能准确鉴别赫坎按蚊种团内中华按蚊、嗜人按蚊、雷氏按蚊和八代按蚊4种近缘种按蚊。具有比传统的形态学分类方法准确,比已有的PCR-RFLP蚊种基因鉴别技术更简便、价廉和省时的特点。适用于不同的复合媒介地区的疟疾媒介调查和监测。  相似文献   

13.
分别用0.697nmol/lT和1.393nmol/L顺式氯氰菊酯处理斯氏按蚊和嗜人按蚊3龄幼虫,采用SDSPAGE测定其4龄幼虫酯酶同工酶,与对照组相比,两种蚊酯酶同工酶均发生明显变化,表明顺式氯氰菊酯对两种蚊幼虫酯酶同工酶均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嗜血习性和传疟作用 ,为探索经济有效的疟防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血检阳性病人计算发病率。人工诱饵法观察通宵叮人率。半通宵叮人率与晨间蚊帐按蚊密度之和计算睡前睡后叮人率 ,捕获新吸血按蚊 ,制成滤纸血膜送上海寄研所测定嗜血习性 ,解剖卵巢观察经产蚊比率。结果 1 .嗜人按蚊通宵叮人率平均为 3只 /人·夜 ,中华按蚊为 3 3只 /人·夜 ;睡前睡后叮人率平均分别为 2 .2 8只 /人·夜 ,4.43只 /人·夜 ,与 1 982调查比较 ,下降显著。2 .嗜人按蚊分布区 95 .0 9%的疟疾病人由嗜人按蚊传播 ,4.91 %由中华按蚊传播 ,嗜人按蚊传疟作用相当于中华按蚊的 2 0倍。 3 .嗜人按蚊媒介能量为 0 .0 75 2 ,中华按蚊为0 .0 0 60 ,基本繁殖率 <1 ;临界叮人率大于实际值。结论灭蚊、防蚊和及时治疗病人是防治疟疾的两大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15.
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广东省疟疾传播媒介的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和传疟作用。方法:采用按蚊密度调查方法和生态习性调查方法在广东疟疾流行区进行传疟媒介普查。结果:广东有个县(市)发现嗜人按蚊,嗜吸人血,兼吸牛血;9-10月份为密度高峰,与疟疾发病高峰相一致。全省绝大多数县发现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的分布,三者均主吸牛血,兼吸人血。子孢子自然感染率嗜人按蚊为0.35%-0.54%,中华按蚊为0.15%-0.93%,微小按蚊为0.23%-5.94%,日月潭按蚊为0.05%。结论:在广东确认自然界有传疟作用的有嗜人按蚊、中华按蚊、微小按蚊和日月潭按蚊,其中嗜人按蚊和微小按蚊是当前广东省疟疾流行的重要媒介,中华按蚊是疟疾传播中起次要作用的媒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在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体内发育的差异。方法在我国间日疟流行区分别采集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病例的血样,采用体外人工膜饲感染系统在实验室同时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和嗜人按蚊,在感染后7~9 d和14 d分别解剖蚊胃和唾液腺,并检测蚊体内的卵囊和子孢子数。结果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中华按蚊的卵囊阳性率和阳性蚊比率、子孢子阳性蚊比率和感染度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临床发作期间日疟原虫感染嗜人按蚊的子孢子阳性率、阳性蚊比率和卵囊阳性蚊比率均低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感染,而子孢子感染度则高于间歇期疟原虫感染。结论临床发作期与间歇期间日疟原虫体外人工感染中华按蚊、嗜人按蚊卵囊和子孢子有差异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基因特征。 方法 选择 13种随机引物对嗜人按蚊江苏、广西和四川实验株以及从湖北和广东现场捕获的嗜人按蚊进行随机引物 PCR扩增 ,并以中华按蚊江苏实验株为对照。 结果  13种随机引物中有 7种随机引物对中华按蚊和 5个地区的嗜人按蚊 PCR扩增的结果存在差别。S-随机引物对中华按蚊和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扩增结果出现明显差异。中华按蚊和不同地区的嗜人按蚊均出现 4 5 0 bp较强扩增条带。但 2 4 0 bp的强扩增条带为中华按蚊所特有。嗜人按蚊江苏和四川实验株分别在 2 30 bp和 32 0 bp处有 1条强扩增条带 ,而从湖北和广东现场采集的嗜人按蚊分别在 4 0 0 bp和 2 6 0 bp处出现较强的扩增条带。 结论 采用随机引物 PCR技术对不同地区嗜人按蚊的基因分析已显示明显差异。已发现的一些特有的 DNA扩增条带可被用作进一步的基因特征分析和鉴别。  相似文献   

18.
不同媒介地区基本消灭疟疾后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广西1985~1989年达到部颁基本疟疾标准的26个县(市)进行5年的病原学和血清学监测。结果表明,以微小按蚊,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为媒介的地区,达标后5年来发热病人血检平均原虫阳性率分别为0.020%,0.041%和0.006%。在基本消灭疟疾达标后的第5年,微小按蚊地区年带虫发病率比达标发年年带虫发病率上升1.7倍,嗜人按蚊地区(第4年)上升1.9倍,中华按蚊地区下降67.86%,显示以中华按蚊  相似文献   

19.
四川省嗜人按蚊、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进一步了解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栖息习性和嗜血习性及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不同类型栖息场所进行按蚊密度调查,在人房、牛房分别安装外逸窗阱观察蚊虫外逸情况,采取全捕法将人房、牛房、猪房内捕获的吸血蚊作胃血沉淀试验。结果 人房、牛房、猪房中的嗜人按蚊密度分别为3.35、18.25和9.38只/人工小时;人房、牛房、猪房的嗜人按蚊平均数分别为0.63、9.55、1.68只/间。人房、牛房及猪房中的中华按蚊密度分别为2.72、88.86、61.25只/人工小时;人房、牛房、猪房的中华按蚊平均数分别为0.32、33、3.78只/间。胃血沉淀试验,人房中的嗜人按蚊吸人血率为94.57%(87/92),牛房为5.04%(6/119),猪房为6.15%(4/65)。中华按蚊吸人血率在人房、牛房和猪房分别为11.43%(4/35)、3.17%(2/63)和0。结论 嗜人按蚊和中华按蚊的主要栖息场所为牛房,其次为猪房和人房。嗜人按蚊主要嗜吸人血,中华按蚊则嗜吸其它动物血。  相似文献   

20.
取出吸血前后不同时间的雌蚊中肠,分别测定其蛋白含量、组分和蛋白酶活性。所有雌蚊吸血后中肠蛋白含量随时间增加,感染疟原虫的雌蚊中肠蛋白含量均高于同期正常雌蚊。中肠蛋白 SDS—PAGE 表明:斯氏按蚊羽化时和吸血后 d7正常蚊及感染蚊均为15条蛋白区带,吸血后 d10正常蚊为16条区带,感染蚊为14条区带。白纹伊蚊吸血后 d6和 d9正常蚊和感染蚊均为19条蛋白区带。感染雌蚊中肠蛋白酶活性均高于同期正常雌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