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 毫秒
1.
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对微小膜壳绦虫作用的形态学和组织化学的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对微小膜壳绦虫的杀虫作用机理。实验结果表明,阿苯达唑与氟苯达唑作用机理相同,均使虫体破坏,对糖代谢有明显干扰作用,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变化,甲苯达唑无上述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浓度阿苯达唑体外抗微小膜壳绦虫形态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比较了不同浓度的阿苯达唑体外对微小膜壳绦早及卵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48h各实验组体活力明显下降,72h高浓度虫体均死亡。虫体损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皮层损伤,出现皮层水肿增粗、绒毛脱落,皮层区基底及皮下肌细胞脱落;(2)实质区损伤。海绵状实质区呈空网格状高度透亮,出现空泡,排泄管明显扩张,细胞有核固缩、核碎裂现象发生,且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组织损伤愈加严重。4 相似文献
3.
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比较了不同浓度的阿苯达唑体外对微小膜壳绦虫及其虫卵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 ,48h各实验组虫体活力明显下降 ,72 h高浓度组虫体均死亡。虫体损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皮层损伤。出现皮层水肿增粗、绒毛脱落 ,皮层区基底膜及皮下肌细胞脱落 ;2实质区损伤。海绵状实质区呈空网格状高度透亮 ,出现空泡 ,排泄管明显扩张 ,细胞有核固缩、核碎裂现象发生。且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 ,组织损伤愈加严重。48h虫卵出现形态改变 ,数量明显减少。表明阿苯达唑对微小膜壳绦虫及其虫卵均具有较强的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4.
5.
阿苯达唑和氟苯达唑对旋毛虫作用的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对旋毛虫幼虫的杀虫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药物作用机制同,均使旋毛虫囊包破坏,虫体破损,囊包炎性细胞浸润,终至虫体被完全机化;对糖代谢有明显干扰作用,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6.
阿苯达唑作为一种广谱、高效、低毒的驱虫新药,在临床上成为驱治肠道蠕虫的首选药物。在驱治短膜绦虫的病例中,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实验选用不同浓度阿苯达隆进行体外杀短膜完绦虫实验观察,旨在探讨本药对短膜壳绦虫的杀虫机理,为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1材料与方法1.1虫种的采集实验用虫体采自粪检阳性小白鼠。将小鼠处死取出肠管纵向剖开小心取出虫体。置用.5℃无菌生理盐水清洗后,再置于用.5℃无菌Ilislll‘’s液中保存备用。1.2培养基的制备参考文献[门配制。采用无钙、镁Ilaill‘’s液与RPMliop完全培养基按41比例配制… 相似文献
7.
吡喹酮、阿苯达唑及其二者配伍治疗微小膜壳绦虫病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寻找一种安全、方便、有效的治疗微小膜壳绦虫病的药物和方法,将 105 例微小膜壳绦虫感染者随机分为5 组(包括对照组),分别用吡喹酮 60 m g/kg 顿服、吡喹酮 15 m g/kg 顿服同时伍用阿苯达唑100 m g/d×3d、阿苯达唑200 m g/d×3 d 和吡喹酮15 m g/kg 顿服4 种方法进行治疗。各治疗组的阴转率和对照组的自然阴转率在治疗后 1 周分别为 90.48% 、95.00% 、40.00% 、100% 和 12.5% ;治疗后 1 个月分别为 95.24% 、95.00% 、35.00% 、84.21% 和 20.00% ;治疗后半年为 76.19% 、63.16% 、46.15% 和62.50% (无对照组)。结果表明,小剂量与大剂量吡喹酮治疗的效果均很明显,集体驱虫防治微小膜壳绦虫病以15 m g/kg 为宜。阿苯达唑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协同增效作用不明显。 相似文献
8.
9.
应用形态学、组织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对旋毛虫幼虫的杀虫作用机制。实验结果表明两种药物作用机制相同,均使旋毛虫囊包破坏,虫体破损,囊包炎性细胞浸润,终至虫体被完全机化;对糖代谢有明显干扰作用,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10.
应用虫体活力、产卵、幼虫孵化、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芬苯达唑、氟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对隐藏管状线虫的杀虫机理。实验结果表明3种药物的作用机理相同,均能使排卵减弱、停止,幼虫不能孵化,虫体结构破坏、消失,对糖代谢有明显干扰作用,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11.
阿苯达唑和甲苯达唑对蛔虫和钩虫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体个美洲钩虫成虫接触药物后活动性明显下降,体表皱缩,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蠕动缓慢,咽收缩无力并且不规律,体态膨胀不均匀,48小时虫体趋于不动。药行对体内蛔虫和体外钩虫作用的超微结构显示:微绒毛变性且部分消失;肠细胞分泌颗粒积聚并融合,出现自噬空泡,糖原减少,线粒体一。蛔虫卵细胞间出现溶酶体,子宫细胞内质网疏松,分泌颗粒融合,糖原缺乏;精细胞充满蜜小体,线粒体广泛变性。未见钩虫生殖细胞超微结构明显 相似文献
12.
13.
14.
应用虫体活力、产卵、幼虫孵化、形态学及组织化学方法,观察比较芬苯达唑、氟苯达唑和阿苯达唑对隐藏管状线虫的杀虫机理。实验结果表明3种药物的作用机理相同,均能使排卵减弱、停止,幼虫不能孵化,虫体结构破坏、消失,对糖代谢有明显干扰作用,对酸性磷酸酶、碱性磷酸酶活性无变化。 相似文献
15.
16.
17.
在体外美洲钩虫成虫接触药物后活动性明显下降,体表皱缩,随着作用时间延长,蠕动缓慢,咽收缩无力并且不规律,体态膨胀不均匀,48小时内虫体趋于不动。药物对体内蛔虫和体外钩虫作用的超微结构显示:微绒毛变性且部分消失;肠细胞分泌颗粒积聚并融合,出现自噬空泡,糖原减少,线粒体变性。蛔虫卵细胞间出现溶酶体,子宫细胞内质网疏松,分泌颗粒融合,糖原缺乏;精细胞充满致密小体,线粒体广泛变性。未见钩虫生殖细胞超微结构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了解阿苯达唑、氟苯达唑和吡喹酮对犬钩蚴的作用。方法将药物与标本充分混匀,置于固体培养基滤纸上,均匀按压后,盖上平皿盖。置35℃培养(孵化)箱培养24h,分别将药物与培养物钩蚴混匀,用水洗沉淀法镜下分别观察药物作用24、48h的沉淀物中钩蚴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药物作用24、48h后,与对照组相比,阿苯达唑效果明显,钩蚴发育停止、轮廓模糊、内部结构不清消失。氟苯达唑几乎无作用。吡喹酮结果与对照组相同,可见钩蚴明显长大,体态自然、虫体透明、轮廓明显、结构清晰。结论阿苯达唑对犬钩蚴发育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氟苯达唑和吡喹酮对犬钩蚴发育无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