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当前,对温病的传变规律认识不一,归纳起来,对温病传变规律中的顺传、逆传认识,不外有两种观点。其一、认为: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顺传;肺传心包,肺卫不解传入营分为逆传。其二、认为:手太阴肺传入足阳明胃为顺传,卫传气传营传血,上焦传中焦传下焦依次传变为温病传变的一般规律,不属顺传。手太阴肺传入手厥阴心包为逆传,卫传营不属逆传。就此,谈谈以下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2.
略论温病的传变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温病的传变,有常有变,有顺有逆。就其常而言,一般是由卫及气,由气及营,由营及血;或由上焦及中焦,由中焦及下焦。此即叶天士“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以及吴鞠通“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之意。言其变者,有一开始即现气分证或血分证者,有卫分之邪不经气分而迳入营血者,更有卫气同病,气营两燔者。影响病邪传变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兹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一、逆传心包与逆传入营叶天士在《外感温热篇》中指出:“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所谓逆传是与顺传相对而言。上焦肺卫之邪依次传入气分、营分、血分,或依次传入中焦、下焦者称谓顺传。代表病情的逐步深入和顺势发展。如果肺卫之邪不解,不经气分而直陷心营,病情急剧变化,病势凶险危重,称谓逆传。代表病情  相似文献   

4.
一则:逆传与陷入温病的传变有逆传和顺传。温邪入于肺卫,可传阳明胃经,即见气分热盛症状;肺胃相系,易见卫气同病。但也有肺热炽盛入心,出现心包症状,“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心肺同属上焦,邪毒极盛,正气亏损,病变易于由肺入心,由气及血。前者是顺传,后者谓逆传。故叶氏开首即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至于“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又是怎样理解逆传呢?叶氏分析得很清楚:“若病仍不解,是渐欲入营也。”如何入营?有从风热陷入,也有从温热陷入。也就是说气之后,病仍不解,  相似文献   

5.
(一)温热病种类甚多,由于时令的关系,因素的复杂和症状的特异,有风温、温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等,现在把单纯的温热病作为主体。温热病的感染和途径只有两条,一是顺传,从上焦肺到中焦胃(包括肠),再到下焦肝肾;一是逆传,从上焦的肺直达心包络。逆传的症候在顺传里也有出现,并不是常例,也不是特异。所以从全面来研究,应该把顺传当作中心,如果明白了共同性,其它方面的不同情况都易理解。顺传的过程,可分为下列几个时期:  相似文献   

6.
肺癌的发生发展及传变,与温病学说的三焦辨证不谋而合,符合"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脾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上焦,终下焦"的传变规律。肺癌病在上焦,多见肺热痰瘀证、脾虚痰湿证,治宜清肺除痰,化瘀散结;病在中焦,多见肺热腑实证,治宜清热宣肺,泄热通腑;病在下焦,多见气阴亏虚证,治宜益气养阴,滋补肝肾。  相似文献   

7.
(二)三焦病机上焦病侯:上焦所属心肺,温邪首犯肺经。恶寒发热与头疼,喘咳口渴脉盛(数)。表邪入里壅肺,身热咳嗽苔黄。邪入心包窍不通,灼热昏谵肢冷。中焦病候:中焦统属脾胃,阴阳燥湿宜分。无寒恶热日哺增,燥化之机已定。邪入太阴湿化,则见身热常恒。胸脘痞满脉濡寻,利湿清热为顺。下焦病候:邪在下焦病候,表现肝肾二经。邪热羁留耗真阴,口燥咽干热甚。若见虚风内动,瘛疭肢厥心忡。脉虚舌绛肾阴空,养肾滋肝为重。三焦证候传变:三焦证候传变,始自上焦肺经。由上而下有始终,此属常规为顺。病邪性质不一,不定皆始肺经。湿温初  相似文献   

8.
认为逆传心包是指邪入营血,非指窍闭神昏的证候而言。“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是对温病卫气营血顺次传变规律的高度概括。所谓逆传只是相对于伤寒足六经顺传而言,温病本身并无顺传、逆传之分。  相似文献   

9.
呃逆之病机 ,一般认为是由胃气上逆所致 ,治宜降气和胃。而笔者认为 ,其病机准确地表达应为肺胃不和 ,而不单纯是胃气上逆。顽固性呃逆则多由邪郁化火所致 ,故针刺治疗宜从调和肺胃、降气清火着手。今分述如下。1 肺胃不和 ,肺还邪于胃是形成呃逆之关键肺主一身之气 ,人身气机失调均可责之于肺。而肺与胃密切相关 ,从经络论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 ,下络大肠 ,还循胃口”;又足阳明胃经“胃之大络 ,名曰虚里 ,贯膈络肺”。再从生理论 ,肺位最高 ,禀清肃之气而下走 ,胃居于肺之下 ,承肺之气 ,亦以下降为顺。肺气的肃降有助于胃气的下行 ;胃气…  相似文献   

10.
<正> [逆传]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温病传变有逆传、顺传之分;从上焦肺卫,传至中焦气分为顺传;从上焦肺卫直接传入上焦心包营分为逆传,其表现为温病初起很快即见神昏、谵语、斑疹、舌绛等心包营分证状。[秽浊]指有形、污浊、重浊的邪气。在六谣之中,风寒燥火均无形,唯有湿邪有形,而其性重浊,伤人之后常引起呕吐腹泻等症,所以在温病医籍中,秽浊常指湿邪和疫疠之气而言。[络]络是经脉中最细小的部分,有行气血、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的作用。与经相比,络更易停留瘀血和邪气,而且部位也较偏里。叶天士提出治络法,总是以化瘀为主,视  相似文献   

11.
“逆传心包”是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通过长期的临床实践,并总结了历代医家对温病发展的认识,而提出的温病常见传变形式之一。究竟何谓“逆传心包”,众说不一。笔者通过对温病原著的学习,并参考诸家之说,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传变是指邪气在人体内的变化过程,病邪的传变,必然反映在征候的变化上,故传变是疾病的发展演变过程。逆传是湿病过程中的传变形式之一,是指肺卫之邪不解,又出现神昏话语、舌春肢厥等温邪内陷心包的症状。由于病情急剧恶化,且有意识障碍(即神志的改变),病势重睑,故称为“逆传心包”。也就是叶无土所说的“温…  相似文献   

12.
温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温热之邪初起多由口鼻而入,首先犯于上焦。即叶氏所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上焦不治,邪即可依次下传中焦、下焦,故叶氏有“河间温热,须究三焦”之说。吴鞠通则更进一步地指出:“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在温病的某个阶段中,其病变往往侧重于某个层次和部位,所以在治疗上就必须结合病变浅深的层次和病变部位的高低而进行针对性的治疗。在方药的选择上,亦应有升浮、沉降之别,以使药力直趋病所,而不致诛伐无过。所以药物的升降浮沉学说,在温病针对三焦辨证的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现仅略举数例说明: 一、邪犯肺卫,药用辛凉轻清人体中肺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温病初起,邪由口鼻而入,邪客于肺,势必肺卫  相似文献   

13.
一、保津滋阴疗法的基本規律 吳鞠通运用“內經”三焦名目,并吸取叶天士学說,將温病分列上、中、下三焦;“俾閱者心目瞭然,胸有成局,不致临証混淆,有治上犯中,治中犯下之弊”。“条辨”三焦为温病辨証論治的纲领。其基本涵义有下述三个方面:1.在病程上:上焦代表初期,中焦代表极期,下焦代表末期。2.在病位上:上焦指肺和心包,中焦指胃和脾,下焦指肝和腎,3.在病理上:上焦多屬表热,中焦多屬实热,下焦多屬虛热。  相似文献   

14.
中医三步治疗干燥综合征述要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志勤 《中医药学刊》2005,23(3):545-545
干燥综合征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中医归属“燥痹”范畴,病因为燥邪,致病机理是阴虚燥热,病变可累及多脏多腑出现津亏液竭的综合表现,治疗采取中医分步辨证方法。病之初在肺,清热润燥治其上焦;病及中焦脾胃,补脾益胃,养阴生津治其中焦;病及下焦肾阴不足,滋补肾阴治其下焦为治疗关键环节。临证时尚需根据病情.病程的轻重缓急综合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15.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继承前人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治上焦如羽,治中焦如衡,治下焦如权"三焦辨证理论,并强调滋阴应贯穿温病治疗始终.干燥综合征是一种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并可累及多个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属中医"燥证"、"痹证"范畴.多年来,笔者临证以滋阴润燥为主,且以三焦辨证分治干燥综合征,取得满意疗效.现结合案例介绍如下. 1 病在上焦,治以甘寒滋阴 温病在上焦,用清热散邪之法使温邪不能进一步伤及津液即是养阴之道.病变部位多涉及手太阴肺和手厥阴心包经.  相似文献   

16.
叶天士所云“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此乃温病发病机转。外感温热之邪,必须首先侵犯于肺而出现肺卫见症。温病邪在肺卫,病尚轻浅,如治疗得法,可使邪从外解;如邪不外解,则可由肺内陷心包,造成病情恶化。所谓“逆传”,乃是与“顺传”相对而言。张鸿祥老师认为,温病产生逆传证候,主要决定于邪正两个方面。凡心气或心阴不足以及受邪太重的患者,最易出现逆传的证候。《内经》亦有“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心  相似文献   

17.
1.清代医家吴塘在叶桂卫气营血辨证的基础上,根据温病的发展传变规律,提出以三焦辨证作为温病的辨证纲领,将卫气营血的变化列入其中。即温病始于上焦,病在肺与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病在脾与胃: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病在肝与肾。三焦辨证补充了卫气营血辨证的不足,又是脏腑辨证在外感热病方面的具体运用。  相似文献   

18.
甲型H1N1流感中医辨治的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甲流的根本致病因素是时行疫毒感染而非普通的风寒、风热之邪,较六淫病邪损害更强、更具有强烈传染性.又称为时气、非时之气、异气、疠气、杂气、毒气等。甲流主要病理机制是热毒壅肺、肺失宣肃,时邪疫毒沿三焦传变。本病初始,外邪柬表,卫阳被遏;每易入肺,顺传中焦阳明,可逆传心包;病之后期,则耗劫下焦肝肾阴液。甲流的治疗大法是清热解毒、宣肃肺气,用麻杏石甘汤合加减泻白散为基本方加减治疗。附病案一则以说明。  相似文献   

19.
清代温病学家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下焦篇中较为详细地论述了下焦温病的证候及治疗。真阴欲竭证即是对下焦肝肾真阴耗竭为主要病机的一系列证候的概念与总结,今就其机理及证治探析如。l温病顺传下焦,并非真阴欲竭证的唯一成因吴鞠通在辨治温病中立三焦辨证,以上中下三焦来反映温病的病理发展过程。真阴欲竭证作为其下焦篇之主证,从中焦病变发展而来实为常见。吴氏在《温病条辨》中焦篇第一条自注指出:"温病由口鼻而入,鼻气通于肺,口气通于胃。肺病逆传则为心包,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胃与牌也,中焦病不治,即传下焦,肝与肾也。始…  相似文献   

20.
重点阐述了顺传、逆传的含义、机理及其在儿科温病中的临床意义。顺传、逆传是反映了温热病在上焦病情发展中的两种病变趋势。其逆传心包是热性病暴发性发展过程中的特有见证。小儿患热性病居多,病后易发生逆传心包之变,为使临床中处于主动地位,洞察病情发展变化,及时把握治疗关键,故探讨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