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应用改良肌皮瓣法下睑袋整复术180例临床体会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史绯绯  沈海燕  杨军 《中国美容医学》2007,16(12):1650-1652
目的:探讨提高下睑袋整复术的手术效果。方法:对180例下睑袋整复求术者,术中根据设计先去除多余的皮肤,用电刀切开眼轮匝肌、眶隔,将膨出的三团脂肪予以去除,伸展眼轮匝肌,再去除多余皮肤,将切口上、下缘眼轮匝肌重叠缝合,依次缝合皮肤。结果:术后恢复迅速,下睑皮肤平整,无睑退缩且睑缘有适度"眼轮匝肌门槛"形成,远期瘢痕不明显。出现暂时性睑外翻1例,随访效果满意。结论:通过对下睑袋整复术式的改良,有效地加快恢复、减轻了术后的并发症,改善下睑外形,达到微创年轻化矫治目的。  相似文献   

2.
为提高高龄睑袋患者的整复效果,防治睑外翻及术后睑袋的复发,自1994年12月以来我们对33例存在明显眼轮匝肌松弛的睑袋进行了整复。术前按SnapTest检查眼轮匝肌张力,发现该组病例均存在较明显的肌松弛。术中我们按常规去除睑袋内膨出的脂肪团后行下睑眼轮匝肌提紧。方法为:先在切口下作皮下分离,至睑板下部转向深面作肌下分离,如此双重分离的优点是保留了睑板前轮匝肌。该部分肌肉对睑板起着护托支持作用,保留该肌的目的在于预防术后睑外翻的发生。而对睑板下部及下眶缘前的轮匝肌通过在近外眦部的楔状部分肌剪除断端行内翻缝合以收紧松弛的肌肉,恢复眼轮匝肌张力,为防止睑袋的复发打下了基础。结果所有病例经手术后均获得满意疗效。术后随访一年亦未见有睑袋复发者。因此,我们主张对存在明显眼轮匝肌松弛的高龄睑袋患者行睑袋整复时,应在常规术式上辅以眼轮匝肌提紧术,以加强手术疗效,防止睑外翻及术后睑袋的复发。  相似文献   

3.
皮肤肌肉分层切除睑袋整复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们自 1988年开始做睑袋整复手术 ,主要采用皮瓣法和肌皮瓣法两种术式 ,手术共计 30 0 0余例。 1996年以来 ,在传统术式的基础上 ,我们对手术方法进行了改进 ,即皮下和眼轮匝肌下两层分离 ,皮肤与肌肉分层切除 ,脂肪切除与常规方法相同 ,缩紧眶隔。临床应用改进术式共 6 5 0例 ,并与传统手术的效果进行了比较研究。1 临床方法1 1 手术方法 局部麻醉和皮肤切口与常规方法相同。以皮肤与眼轮匝肌之间分离至眶下缘 ,外侧达颧突上部。将已分离的下睑皮肤平展地铺向创面及下睑缘 ,嘱患者张口、眼上视 ,用有齿镊在多余的皮肤上与切口上缘平齐…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行睑袋整复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在眶肌筋膜韧带松解及提紧睑袋整复术的基础上,将下睑眼轮匝肌近外眦部分斜行切断,并悬吊固定在眶外缘骨膜或外眦韧带上,使下睑皮肤得到充分上提。结果本组共19例患者,均施行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睑袋整复术,有明显的眶下沟者,释放下睑疝出眶隔脂肪填充。随访2~6个月,手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结论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睑袋整复术,可作为眶肌筋膜韧带(王韧带)提紧术的有益补充,获得了更好的眶区年轻化效果。  相似文献   

5.
阶梯状分离法在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合珍  马桂贞  胡茜  李娜 《中国美容医学》2003,12(4):404-405,I007
目的:在传统睑袋整形术式分离层次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以便获得更佳的术后矫治效果,减少术后并发症。方法:在切口下缘皮下轮匝肌表面分离5-10mm,顺肌纤维走行方向由外向内剪开轮匝肌,在眶隔浅面分离轮匝肌肌皮瓣达眶缘,在眶骨表面分离轮匝肌的附着及外眦部肌肉,皮下悬吊固定于外眦眶缘骨膜上,观察手术效果。结果:术后通过3-6个月随访无一例出现睑球分离、睑外翻、下睑退缩、外眦下垂、眼袋复发等并发症。结论:阶梯状分离法是睑袋整形术中的技术改进,术后效果确切、可靠。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下睑皮肤已有轻度松弛的 2 5~ 41岁中青年睑袋膨出者 19例 ,探讨一种无下睑切口瘢痕的睑袋整复新术式。方法 利用其尚好的皮肤弹性 ,根据皮肤结构重塑原理 ,设计结膜入路摘除眶隔脂肪 ,辅助外眦小切口行下睑皮肤皮下分离 ,真皮内切割 ,同时提紧眼轮匝肌。结果  19例随访 3~ 6个月效果满意。结论 对中青年这一特定年龄段本术式能在不留下睑切口瘢痕的条件下收缩下睑皮肤 ,提紧眼轮匝肌 ,避免单纯内切口可能遗留的下睑皮肤皱折松弛 ,可以取得满意的睑袋整复效果。  相似文献   

7.
睑袋手术中皮肤及眼轮匝肌处理原则及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睑袋手术时皮肤切除及眼轮匝肌处理的最佳方案。方法:摘除膨出的脂肪球后,患者眼睛向头顶注视时行垂直于睑缘的多个纵形切口切开皮肤至与下睑缘对应位置,再以各纵形切口前端为连线切除多余皮肤及松弛的眼轮匝肌,将切除后分开的眼轮匝肌纤维缝合,并向外眦部提拉固定,缝合皮肤。结果:本组50例,男性9例,女性41例,年龄30岁-63岁,术后下睑平整,皱纹消除,美容效果满意。结论:该方法可以最适度地祛除下睑部松弛的皮肤及肌肉,并保证术后下睑平整及适度的皮肤和肌肉张力,恢复下睑的支持结构,防止睑袋的复发,延长手术的有效时间。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行睑袋整复术的治疗效果. 方法 在眶肌筋膜韧带松解及提紧睑袋整复术的基础上,将下睑眼轮匝肌近外眦部分斜行切断,并悬吊固定在眶外缘骨膜或外眦韧带上,使下睑皮肤得到充分上提. 结果 本组共19例患者,均施行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睑袋整复术,有明显的眶下沟者,释放下睑疝出眶隔脂肪填充.随访2~6个月,手术均取得良好的效果,无并发症发生. 结论 下睑眼轮匝肌及其筋膜部分切断加悬吊睑袋整复术,可作为眶肌筋膜韧带(王韧带)提紧术的有益补充,获得了更好的眶区年轻化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我国维吾尔族人的睑袋手术整复.方法 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切口,皮下分离0.5 cm后,在眼轮匝肌下与眶隔之间分离至眼轮匝肌下缘,形成阶梯状肌皮瓣.在眶下缘处,释放突出眶隔内的多余脂肪,形成几组脂肪瓣,将脂肪瓣填充,固定于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并缩紧眶隔.切除多余的皮肤和部分眼轮匝肌,将肌皮瓣上的眼轮匝肌与外眦部的骨膜悬吊固定.睑缘松弛者,行睑缘缩短术.结果 本组患者29例,21例获随访2~12个月,均获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 本法整复维吾尔族人睑袋,不但可以预防传统睑袋手术的并发症,而且年轻化效果显著,同时适用于眶下缘凹陷的患者.  相似文献   

10.
眶隔缩紧在改善睑袋整复效果中的作用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19  
目的:评价缩紧眶隔在提高睑袋整复效果中的作用。方法:①采用经皮肤入路下睑成形术切口,在眼轮匝肌与眶隔之间剥离至眼轮匝肌下缘,形成皮肤-肌肉瓣。②向下牵拉皮肤-肌肉瓣,显露眶隔与眶下缘。③沿眶下缘剪开眶隔,释放眶内脂肪,如眶内脂肪过多,可做部分切除。④将眶隔下缘连带眶脂肪下缘缝合固定于眶下缘下方3--5mm处的骨膜上,以缩紧眶隔和填充眶下缘前方的凹陷区。⑤切除多余的皮肤与肌肉,缝合切口。结果自1999年以来,共施术52例,其中27例患者随访3~12个月,除1例术后因发生下睑退缩做第2次手术矫正外,其余均获得满意的美容效果。结论眶隔紧缩对提高睑袋整复的美容效果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应视为继发性睑袋整复术的一个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11.
垂直提升联合整形术治疗眼睑松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从整体上解决眼周松驰的状况,改善眼眉形态,一次性完成眼周整形。方法:根据眼睑松驰程度,选择重睑,眉部、眼袋切口去除松驰的眼睑皮肤、多余脂肪;悬吊轮匝肌韧带,对眶缘新月形凹陷,释放眶脂充填、固定,紧缩眶隔筋膜,垂直向上、外上提升松驰之上睑,固定轮匝肌于眉弓骨膜或眶外缘骨膜上,皮肤切口向上垂直提升缝合,一次完成上、下睑松驰的矫正。结果:经治疗的34例上、下睑松驰患者术后上、下睑松驰均得到矫正,眉位置得到上提,下睑眶缘凹陷得到充填。眼角额部皱纹减少。结论:上、下睑松驰经联合手术垂直提升皮肤、肌肉、改善眉位置后,一次性完成了眼周整形,达到了较好的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索眶隔后脂肪移位睑袋成形的手术方法及效果。方法 采用睑缘切口,显露眶隔及眶隔后脂肪,将内侧脂肪团释放并向下睑中央拉拢缝合于睑囊筋膜的弓状扩张部,以横向收紧松弛的下睑,在此基础上再修补加强眶隔及处理肌肉和皮肤、睑袋。结果 38例术后效果满意。结论 眶隔后脂肪移位消除睑袋成形的方法,可以减少出血,防止眼球内陷,减少术后复发概率,远期效果更为理想。  相似文献   

13.
伴有显著眶睑沟凹陷型睑袋的手术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眶睑沟凹陷型睑袋的手术方法。方法采用内侧眶隔脂肪释放填充眶睑沟状凹陷,利用眼轮匝肌瓣与脂肪瓣结合,在眶隔与眼轮匝肌之间增加一层由脂肪和肌肉组成的复合组织作为衬垫,以增加组织厚度,弥补或缓解眼眶凹陷。结果本组42例,其中33例医患双方均满意,4例凹陷区矫正不足,5例凹陷区矫正过度,再次手术去除适量脂肪。结论被释放并下移的脂肪组织或被释放的眶隔脂肪组织和返折的眼轮匝肌充填于睑袋凹陷区,眶隔脂肪一眼轮匝肌复合组织瓣的形成加强了下眶前壁的张力,保证了眶内外的生理屏障及充填脂肪、肌肉的血供,使其在生理、解剖学方面,更趋于合理、自然,避免了术后远期内的组织因缺血退化而引起的组织退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改良肌皮瓣法在混合型睑袋整形术中的应用价值和注意事项。方法 2004年7月~2010年4月以斜切口改良肌皮瓣法行混合型睑袋整形术733例1466只睑袋。于下睑缘下方1~2mm处作横行皮肤切口,再于皮肤切口下方1~2mm作眼轮匝肌斜行切口,钝性剥离肌皮瓣达眶骨缘水平。切开眶隔(横向,长1.5cm),切除突出的眶隔内脂肪。嘱求美者双目向额部凝视,将肌皮瓣平铺后呈斜面剪去多余的眼轮匝肌和皮肤。以7-0单股尼龙美容线连续缝合皮肤。结果术后7d~14个月随访,最终满意率为100%。733例1462只睑袋术后下睑紧绷,皱纹减少或消失;4只睑袋局部脂肪轻度膨出。术后即刻出现复视2例,12h内消失;下睑淤血发青711例1375只睑袋,21只睑袋术后2周消失,其余均在1周内消失。术后睑外翻189例,其中187例于1周内消失,另2例于术后2个月内消失。结论对于混合型睑袋,采用皮肤与肌肉切口错开1~2mm的改良肌皮瓣法,切除突出的眶隔内脂肪、松弛的皮肤和多余的眼轮匝肌,方法安全可靠,疗效显著,睑缘下外形自然。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Tr eacher-col l i ns综合征眼睑畸形的治疗方法。方法:应用上睑重睑线切口,形成上睑眼轮匝肌蒂皮瓣,转移修复下睑缺损,同时行外眦复位。结果:2007~2010年间笔者共治疗了3例患者,术后恢复良好,皮瓣均完全成活,随访半年,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结论:应用上睑眼轮匝肌蒂皮瓣修复Treacher-col l i ns综合征眼睑畸形,可Ⅰ期完成下睑缺损和外眦移位的修复,手术方法简单可靠,可获得满意的长期效果。  相似文献   

16.
睑袋形成原因分析及整复术式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麦慧 《中国美容医学》2009,18(10):1441-1442
目的:探讨睑袋整复术眼睑年轻化的更好术式。方法:自2007年8月~2009年5月采用将眶隔脂肪回纳或移位,眶隔膜固定的方式行各种类型的睑袋整复术34例。结果:随访4~21个月,所有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下眼睑袋状外观完全消失,疝出的眶脂及下眶缘沟、眶鼻沟的凹陷得到明显矫正,恢复自然、圆钝的下眼睑轮廓;外眼角及下睑缘形状自然;无术后复发、下眼睑凹陷等并发症。结论:将眶隔脂肪回纳或移位,眶隔膜固定的方式行睑袋整复术是从解剖学的角度矫正睑袋形成的原因,疗效更为满意。  相似文献   

17.
张兵  王英霞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3):1393-1396
目的:探讨改良传统下睑袋整形术式,摒弃传统眼袋术式中去除正常组织的方法,利用眼袋切口提升中面部,尽量达到术后自然,减少并发症的出现。方法:沿用传统的外切眼袋入路,眶隔浅层剥离,释放眶隔脂肪填充下眶缘沟,递进式提升眶区下垂软组织,保留眼轮匝肌折叠并固定,去除多余皮肤缝合切口,术后加压包扎24h。结果:95例术后回访基本满意,术后2例为二次眼袋手术的病例,双眼出现睑球分离现象,l例出现单侧睑球分离现象。分析原因为反复眼袋手术损伤后,眼轮匝肌瘢痕挛缩及下睑缘张力下降所致,重新按修复手术加固后壁防止粘连;外眦锚着术收紧下睑缘使其张力加强后均得到满意改善。结论:该术式尽量保留了正常组织不被去除,膨出的脂肪添加在凹陷的下眶缘沟处,提升后的眼轮匝肌被叠加利用,因此也称加法术式,术后外观自然效果明显;并发症减少,“递进”式中面部提升确保了提升效果,顾客满意度很高。  相似文献   

18.
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结合前壁组织加强的下睑袋整复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采用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转移,切除部分皮肤,结合眶隔前壁组织加强矫治松弛膨隆型下睑袋的美学效果。方法:对36例中老年下眼睑松弛并睑袋膨隆突出的就医者,采用传统皮肤入路,眶下缘松解眶隔,分组释放出眶隔脂肪,根据就医者各自情况,选择性摘除部分脂肪,其余脂肪组织充填修复眶下缘凹陷畸形,再紧缩眶隔、眶肌筋膜固定,眼轮匝肌悬吊以加强眶隔前壁,适当去除多余皮肤,关闭切口。结果:本组36例就医者,其中30位获随访3~20个月,除1例切1:3痕迹较为明显外,其他就医者下睑区皮肤平坦紧致,无睑外翻、下睑退缩、外眦下垂等并发症,对下睑皱纹的去除及中面部提升效果明显,医患满意。结论:眶隔脂肪选择性释放结合眶隔前壁组织加强是矫治老年性下睑袋膨突合并眶缘“沟槽样”凹陷畸形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The presence of puffy, baggy lower eyelids is one of the first signs of the aging face. Baggy eyelids can result from excessive eyelid skin, hypertrophied orbicularis muscle, and/or periorbital fat herniation. An exact diagnosis of which components are contributing to the problem must be made in the preoperative period so that proper correction can be made during surgery. The concept of true periorbital fat herniation in the causation of baggy lower eyelids is presented. The surgical correction of this anatomic defect involves identification and approximation of the dehiscent orbital septum to the capsulopalpebral ligament. Thirty-five patients who presented with true lower eyelid fat herniation and who underwent direct suture repair are reviewed.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新型超脉冲CO2 激光用于眼袋成形手术的结果。方法 :选择脂肪疝型眼袋患者 ,用新型激光行结膜囊内切口眼袋成形手术。结果 :眼袋成形手术共 10 7例 ,均一次手术成功 ,获得满意的效果。结论 :超脉冲CO2 激光用于眼袋成形术方便、快捷、出血少、周围组织热损伤小、无焦痂形成及伤口延迟愈合等并发症 ,具有普通手术刀或传统激光不可比拟的优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