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变化以及不同部位起搏对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的影响。方法22例难治性心力衰竭患者,纽约心功能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55 mm,QRS波时限>120 ms,组织多普勒显像(TDI)证实心脏机械活动不同步,且经最优化药物治疗无效,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后定期随访。以常规体表12导联心电图QT离散度及Tpeak-end间期以及Tpeak-end离散度作为心室复极异质性的指标。于CRT术前、术后1、3、6、12个月,分别在右室起搏、左室起搏、双室起搏三种不同起搏模式下测量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结果QT离散度及Tpeak-end、Tpeak-end离散度在双室起搏时最小,左室起搏时最大,双室起搏与右室起搏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CRT治疗后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明显改善,并且随着时间延长,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逐渐变小。结论CRT治疗可以明显改善心室复极异质性,右室起搏下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与双室起搏相似,但左室起搏则明显增加心室复极异质性指标。  相似文献   

2.
常丽  周丽  尤蕴  苏宏 《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1,17(36):4439-4442
目的探讨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比较63例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术前及行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治疗术后的心功能NYHA分级、心电图QRs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以及运动耐量6min步行距离,并对患者的护理措施进行总结。结果患者治疗后6个月NYHA从术前(3.40±0.50)级改善为术后(2.30±0.60)级,QRS时限从(144.68±16.40)1]ms降至(100.02±14.76)ms,LVEF(%)从(33.18±5.60)提高至(41.8±7.45),6min步行距离从(305.40±30.30)m提高至(406.20±70.50)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1.18,4.562,6.728,10.426;P〈0.01);术后跟踪随访3—24个月,无一例死亡。结论双心室再同步化起搏是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能明显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及生活质量。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心电监测、术后观察和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及重视出院后跟踪随访等都是取得较佳疗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探求最有利的永久性右心室起搏部位。方法 54例Ⅱ度Ⅱ型或Ⅲ度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性起搏器的患者,按起搏部位分为右心室心尖(RVA)组、右心室流出道(RVOT)组、右心室流入道(RVIT)组,分别观察三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QRS间期(QR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每分输出量(CO)、左心室收缩末内径(LVESD)、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的差异,并比较三组间术后6个月上述参数的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QRSd均显著增加(P<0.01);RVA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显著降低(P<0.05);RVOT组与RVIT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F、SV、CO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起搏术后6个月LVESD、LVEDD均无显著变化(P>0.05)。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QRSd有统计学差异,QRSd依次为RVA组>RVOT组>RVIT组(P<0.01);而三组间起搏后6个月LVEF、SV、CO、LVESD、LVEDD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右心室流入道起搏QRSd最小,可能是理想的右心室起搏部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比较5种不同起搏模式的血流动力学效应及其对QRS宽度的影响。方法 在安置永久起搏器前分别行右室心尖部、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左室基底部、双室同步起搏(ⅤⅥ,60~80次/min)5min,测定心脏指数(CI)、平均肺动脉压(mPAP)、肺毛细血管嵌顿压(PCWP)以及QRS宽度。结果(1)与右室心尖部起搏相比,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CI显著增加、PCWP明显降低(P均<0.01);(2)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较右室流出道、左室基底部起搏的CI增高而PCWP降低(P均<0.05);(3)右室双部位与双室同步起搏、右室流出道与左室基底部起搏间CI和PCWP无显著差异;(4)右室流出道、右室双部位、双室同步起搏的QRS宽度较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显著缩短(P<0.01),而左室基底部起搏与右室心尖部起搏时无显著差异。结论 在无束支阻滞、心功能Ⅰ~Ⅱ级患者中,双部位起搏的效果明显优于单部位起搏;双部位起搏的QRS宽度也比单部位起搏明显缩短。在单部位起搏中,右室流出道和左室基底部起搏优于右室心尖部起搏,但左室基底部起搏的QRS宽度无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5.
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产生非生理性的电机械不同步,影响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有可能会产生心肌重构.长期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产生病理性左心室重构,而右心室流出道(RVOT)及双部位右心室起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左心室重构为一系列复杂的分子和细胞机制造成心肌结构、功能和表型的变化,临床上可见心肌重量和心室容量的增加,以及心室形状的改变,横径增加呈球状.心肌重构是导致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基本机制,是影响多种心脏疾病预后的重要因素.而随着对生理性起搏的认识,长期右心窒不同部位起搏其电机械激动顺序、血流动力学不同,对左心室结构和功能产生影响,有可能会导致左心室重构.现对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左心室重构的影响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苗志林  荆全民 《现代康复》2000,4(12):1874-1874
目的:比较生理性起搏与心室起搏对缓慢型心律失常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安置心室起搏器(VVI型起搏器)338例,生理性起搏器82例(其中双腔起搏器32例)术后进行随访。结果:安置两种起捕器后患心脏耐力生存质量提高,心功能明显改善,晕阙症全部消失,尤以生理性起搏明显。结论:生理性起搏对患心脏耐力、生存质量及心功能的改善作用更好。  相似文献   

7.
季亢挺  李继武  林加锋 《新医学》2007,38(10):F0003-F0003
患者男,62岁因扩张型心肌病、第三度房事传导阻滞于2006-09-08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起搏器(carl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defibrllator,CRT-D)植入术。起博器为美国圣尤达公司产品,型号为EPICTM HF V-350.手术顺利,历时5小时余。术后调试时发现左心室电极(冠状窭电极)无信号,遂改起搏馍式为左心室起搏,  相似文献   

8.
自1958年第一例埋藏式起搏器问世以来,人工心脏起搏经历了50余年的发展,起搏器植入技术已成为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手段。心脏起搏治疗已不仅局限在维持患者的基本心率及患者生存率,更重要的是提高患者生活质量,而这与起搏器激动心肌的顺序、心肌细胞重构程度、心脏电-机械活动的同步性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稳定性密切相关。在心脏起搏方式、起搏参数一定时,起搏部位的选择是决定临床疗效的重要因素之一。人工心脏起搏器技术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已取得了长足发展,电生理专家们在积极探索更为接近生理状态的起搏部位。如何提高良好的安全性及可操作性,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越来越成为当今起搏器发展过程中最需要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价超声心动图在心力衰竭患者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 therapy,CRT)中的应用价值,探讨起搏模式及起搏部位对其产生的影响。方法:34例患者植入双室起搏器后随机进行4种不同模式起搏(双腔起搏,左室起搏,右室起搏和不起搏即窦性心律状态)。行常规超声心动图及二维彩色组织多普勒(Doppler tissue imaging,DTI)检查,测量左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节段心肌作功指数(MPIr)和每个节段心电图QRS波起始至该节段收缩达峰时间(Ts),并比较左室电极放置在不同位置对心功能的影响。结果:左室起搏和双腔起搏提高SV(均P〈0.02)和LVEF(均P〈0.001)。左室起搏和双腔起搏下左室节段MPIr改善(均P〈0.0001),下壁和前壁基底段Ts差缩短(均P〈0.0001)。电极放置在心脏侧后静脉或侧静脉时SV、LVEF和Ts较后静脉或前静脉明显改善。结论:左室起搏和双腔起搏可明显改善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超声心动图可以无创评价CRT治疗效果,并随访预后。  相似文献   

10.
充血性心力衰竭是心内科常见的临床疾病,是造成患者丧失工作能力,具有较高病死率的严重疾患,每年有成千上万的患者死于心力衰竭。单美国每年有300多万人受到充血性心力衰竭的折磨。充血性心力衰竭的临床症状主要由于心腔扩大、心功能减退、心输出量减少造成,30%中重度心衰患者往往合并房室传导或心室内传导延迟(intraventricular conduction delay,IVCD),后者又进一步加重心力衰竭。目前心衰的主要治疗仍以药物为主,包括应用强心、利尿、ACEI及ARB类、β受体阻滞剂等综合治疗,以减轻心脏的前负荷、后负荷及增加心脏收缩力、减少心室重构。虽然应用药物可缓解症状,但仍有相当数景的患者.即使应用最佳的药物治疗.仍不能改变心功能衰竭进行性加重及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1.
扩张型心肌病患者双心室起搏治疗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洁源 《护理学报》2003,10(1):48-49
双心室起搏可使左、右心室同步收缩,增加心输出量,改善心功能,纠正心衰。笔通过对7例行双心室起搏治疗扩张型心肌病患的护理,认为做好术前心理护理,术中密切配合,术后加强心电监护,密切观察起搏器的感知功能及起搏功能,对促进患康复、杜绝术后并发症起到重要作用。7例患双心室起搏治疗成功,心功能明显改善,生活可自理。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不同ST段形态早复极人群心率变异性(HRV)、心率减速力(DC)及心室复极离散度。方法研究对象早复极个体100例,分为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50例和ST段上升或上斜型上升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三组患者均行24 h动态心电图检测,分析HRV、DC、心室复极离散度等指标。结果 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组患者心率变异性明显降低,心率减速力下降,心室复极离散度增加。结论 ST段水平上升或下斜型下降的早复极个体发生恶性心律失常风险大,心率变异性、心率减速力及心室复极离散度等可以作为相关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右心室不同起搏部位对起搏依赖性患者心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6例需行心脏起搏器治疗的缓慢性心律失常患者随机分为RVS组与RVA组。RVS组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间隔部,RVA组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观察及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6、12个月的QRS波时限,左心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左室舒张末期内径、6 min步行试验的变化。结果:RVA组治疗后6、12个月的QRS波时限较同期的RVS组长;治疗后6个月及12个月RVS组的LVEF、CO、CI、6MWT较RVA组高,LVEDd较RVA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间隔部起搏对心功能的影响较右心室起搏部位为右室心尖部小。  相似文献   

14.
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患者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总结21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植入心脏再同步起搏除颤器的护理。植入术前做好评估和心理护理,完善准备工作;植入术后严密监测起搏器功能,及时发现及处理并发症,同时做好健康随访教育,出院后重视随访管理,使CRT-D发挥最佳疗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右室5X部位及双室起搏心衰模型犬急性心功能及心室同步的影响。【方法】选取12只左束支传导阻滞的心衰模型犬,采用自身对照方法随机行右心房一右室双部位(或双室)起搏,起搏频率180次/分钟,每种方式起搏前及起搏稳定15min后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室间机械延迟(IVMD)、室间隔与左室后壁运动延迟(SPWMD)、左心室12个节段达峰时间的标准差(Ts—SD)。【结果】右室双部位起搏:与起搏前相比,LVEDd、IvMD、SPWMD、Ts—SD减小,LVEF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O.05);与双室起搏相比,SPWMD、Ts—SD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LVEDd、IVMD、LVEF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在改善室间不同步及心功能方面,右室双部位与双室起搏有近似效果,但改善左室内不同步前者不及后者。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优化A-V、V-V间期在提高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中的疗效。方法 49例CRT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于术后1周、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进行个体化参数程控(在超声心动图指导下优化A-V间期,在组织多普勒显像下优化V-V间期),观察心脏同步性和心功能变化,达到CRT最佳治疗目的。结果临床症状:45例CRT后心功能得到改善,心功能NYHA分级,从Ⅲ~Ⅳ级提高为Ⅱ~Ⅲ级,6分钟步行距离增加。超声指标:反映左室收缩功能的指标左室射血分数(P0.01)、血流速度积分(VTI)增加,反映左室舒张功能的指标左室舒张充盈时间延长,评价心腔大小指标改善,术后3、6个月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舒张末期容积小于术前(P0.01,P0.05);二尖瓣反流量减少;12节段达峰时间标准差术后较术前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个体化的参数优化可以提高CRT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患者置入具有工作模式转换功能的双腔起搏器术后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脑钠肽(BNP)水平的关系.方法入选置入双腔起搏器的患者22例,采用自身前后交叉对照研究方法,观察同一患者在AAISafeR和DDD两种工作模式下的心室起搏百分比,通过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患者血浆BNP水平,并分析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与术前相比,所有患者血浆BNP水平术后均显著升高,与AAISafeR模式相比,DDD模式时患者血浆BNP水平明显升高,比较有统计学意义.与DDD模式比较,AAISafeR模式下心室感知百分比明显增加[(34畅69±9畅02)% vs.(73畅18±13畅08)%,P<0畅05],心室起搏百分比明显减少[(73畅24±11畅38)%vs.(23畅11±7畅05)%,P<0畅05],有统计学差异.相关分析显示,心室起搏百分比与血浆BNP水平显著正相关(r=0畅157,P<0畅001).结论AAISafeR模式可有效减少心室起搏百分比,心室起搏可能产生起搏依赖性的心功能损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右室流出道间隔部起搏(RVSP)与右室心尖部起搏(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化影响的差异.方法:收集我院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共15例,均因心动过缓在入院后行临时右室心尖部起搏.术后24~48 h行右室流出道间隔部永久起搏.分别在两次术后观察心室起搏状态下心电图QRS时限,左右心室延迟时间(IVMD),室间隔与左心室后壁间的收缩延迟时间(SPWMD),QRS波起点距左心室12节段收缩速度峰值的时间标准差(Ts12SD).通过上述指标来评估RVSP与RVAP对心室电机械同步性影响的差异.结果:与RVAP相比较,RVSP组心电图QRs时限更短(P=0.007),心室收缩同步化指标IVMD,SPWMD,Ts12SD明显优于RVAP(P=0.000 9,P=0.000 5,P=0.000 4).结论:RVsP较RVAP更有利于保证心室电、机械同步化.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在运动状态下索他洛尔对心室复极作用的性别差异。方法 研究以随机、双盲、安慰剂、自身对照为原则 ,对 31例男性和 30例女性健康志愿者 ,通过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分别观察口服索他洛尔后静息时和运动时男女之间体表心电图上反映心室复极过程的QTc和JTc间期的不同变化 ,并用安慰剂做对照。结果 口服索他洛尔后 ,静息时女性的JTc间期显著长于男性 ,分别为 :(2 71 0 5± 18 0 9)ms比 (2 2 9 75± 15 5 9)ms ,P <0 0 0 1;男、女运动高峰时JTc缩短的百分率 :服索他洛尔时为 3 6 4 %±4 93%比 13 2 6 %± 6 0 9% ,P <0 0 1;此时男、女JTc间期的差异消失 ,分别为 :(2 2 0 17± 13 0 4 )ms比(2 19 4 8± 10 85 )ms,P >0 0 5。结论 口服索他洛尔后 ,虽然静息时女性的心室复极时间明显长于男性 ,但运动中女性心室复极时间的缩短比男性显著 ,这种性别之间的差异比口服安慰剂时更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对比研究右心室不同部位起搏对患者心脏结构和左心功能的影响.[方法]90例Ⅲ度或高度房室传导阻滞患者, 随机分为三组, A组行右室流入道(RVIS)间隔部起搏,B组行右室流出道(RVOT)间隔部起搏,C组行右心室心尖部(RVA)起搏. 观察三组手术中情况,监测术中血流动力学变化及手术曝光时间,比较三组术后随访的起搏器工作情况,心电图QRS波宽度,左心功能及血浆中B型钠尿肽(BNP)的差异.[结果]术中监测血流动力学,A组及B组明显优于C组.术后随访观察,A组及B组心电图QRS波宽度明显窄于C组,A组及B组具有更好的心脏功能.[结论]右心室间隔部起搏无论右室流出道起搏还是右室流入道间隔部起搏都是安全,有效的,比右室心尖部起搏更有利于双心室电激动的同步性,且长期对心脏结构及心功能影响也较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