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由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其管尖端位于上腔静脉或锁骨下静脉,临床已广泛应用于中、长期需要静脉输液的患者。随着PICC技术的推广使用,各种并发症也随之出现,有文献报道,各种置管并发症发生率中导管异位发生率占12.6%,而导管异位于胸壁静脉的报道却罕见。2008年1月,本院为1例患者行PICC置管,因导管顶端异位于胸壁静脉内并诱发迷走神经反射,经及时抢救处理,患者转危为安。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一种用于为患者提供中期至长期的静脉输液治疗(5d~1年)而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1].尤其适用于肿瘤患者的治疗需要.然而导管异位是置管过程中很难避免且发生率较高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0%~60%[2].我科在行PICC置管过程中异位的发生率为16%,为减少PICC导管在腋静脉处异位的发生,2010年2~6月,我科对进行PICC置管的患者改变了穿刺侧上肢摆放角度,并与按常规摆放角度进行比较,腋静脉处异位的发生率明显降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约束板下送管在PICC置管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行PICC置管患者160例,随机将其等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护理下PICC置管送管,研究组患者在PICC置管约束板下送管,比较两组患者导管异位率、首次置管成功率和舒适度评分。结果研究组患者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首次置管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置管过程舒适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PICC置管在约束板辅助下送管,可有效避免导管异位入颈内静脉,提高置管过程中的舒适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对导管异位率发生情况的影响。方法选取符合PICC置管标准的患者700例,按照导丝后撤长度分为7组,对照组108例不后撤,观察组592例按后撤不同长度分为6组(后撤2 cm、3 cm、4 cm、5 cm、6 cm、7 cm)。对照组PICC置管时采用传统常规方法进行送管,观察组当PICC置管管路行进至头臂静脉时,患者不需转头配合,采用后撤不同长度的导丝进行送管,比较两组患者的导管异位率。结果观察组送管方式和后撤3~6 cm导丝的送管方式,置管异位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后撤2 cm、7 cm长度导丝送管方式与对照组比较,置管异位率差异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管患者无需转头配合,采用后撤导丝3~6 cm送管,以改善PICC导管前端柔软性和顺应性不足的缺点,可以有效预防置管异位,明显降低置管异位率,提高患者舒适度,从而提高护理服务满意度,具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5.
初学PICC置管常见的问题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ICC置管初学者在最初的实践操作中遇到的常见问题及对策。方法对4名初学者进行的31例PICC置管操作进行分析,发现常见的置管问题有穿刺不成功、穿刺时出血过多、送管困难、穿刺口渗血、导管异位等,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结果31例患者29例置管成功,25例为首次置管成功,送管困难3例,导管异位入颈静脉4例,穿刺口渗血3例。结论初学者进行PICC置管要善于总结经验,置管前做好充分的技术及心理准备,才能提高置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PICC送管时的最佳体位,降低导管异位发生率。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在我科化疗的81例PICC置管患者,采取指压式颈内静脉阻断法结合上肢上举的体位送管法,观察患者一次送管成功率及导管异位发生情况。结果:本组患者无导管异位发生,一次送管成功率100%。结论:改良PICC送管体位能有效预防导管异位发生,提高一次送管成功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中心静脉置管(PICC)前患者行胸片定位法体外测量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在本科置入PICC乳腺癌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置入PICC前预测置管长度,对照组采用传统体外测量法,观察组采用结合患者入院时所拍胸片定位法行体外测量。观察比较两组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及置管满意度。结果观察组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对置管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置入PICC前预测置管长度,采用胸片定位法行体外测量,可降低PICC导管尖端异位发生率,提高导管置入长度准确率,并且简便易操作,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在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中的应用并分析其对置管效果影响。方法选取医院肿瘤放疗科2019年6月—2020年11月置入PICC导管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按照基础资料组间均衡可比的原则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置管方法,观察组采用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腔内心电图引导PICC置管尖端定位技术置管,比较两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PICC置管周围出血率、局部感染率情况。结果观察组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置管耗时、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率等风险事件发生概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构建基于特征性P波与QRS主波关系的PICC置管尖端定位流程,可有效提升PICC置管导管尖端一次性到位率,缩短置管耗时,降低异位率及二次修剪率,缓解PICC置管周围出血、局部感染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PICC异位的发生情况及置管时的最佳部位,以减少导管异位的发生,为临床PICC专科护士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4年2月本院300例行PICC置管的临床资料,对其中27例置管异位的置管途径、发生部位进行研究分析。结果发生导管异位27例,其中头静脉组占31.43%,肘正中静脉组占8.16%,贵要静脉占4.79%;头静脉导管异位发生率明显高于贵要静脉和正中静脉;左侧置管占9.18%,右侧置管占8.91%,左侧置管异位发生率高于右侧。结论 PICC异位发生率与置管部位有关,选择优先情况为:贵要静脉>正中静脉>头静脉,右侧>左侧,可降低PICC异位的发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穿刺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异位的原因与护理对策。方法收集2016年1月—12月行PICC置管的肿瘤、血液病行化疗的10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导管异位11例,分析其置管静脉、置管方式、患者体位与导管异位关系,并通过文献查阅给予相关护理对策。结果置管105例中发生异位11例,异位率10.48%,其中贵要静脉置管发生8例,头静脉置管发生3例。穿刺血管、置管方式、患者体位、操作者置管过程特殊体验、患者相关措施的执行力与导管异位的关系密切。结论穿刺血管避免头静脉、建议采用B超探查、专业人员置管与维护、置管过程中宣教到位使患者配合良好等措施可减少PICC异位的发生,遇导管异位可以采取改变体位配合呼吸运动等进行调整,PICC异位是可以规避和及时发现、纠正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综合ICU患者外周中心静脉(PICC)置管避免导管异位的有效方法。方法 选择2011年11月至2013年12月在上海市交通大学附属第一人民医院南院重症监护室接受床旁局麻PICC置管(APACHEII>15)危重症患者512例。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危重症患者265例为对照组,采用传统肘部血管盲穿置管方式。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危重症患者247例为干预组,置管过程中使用超声引导、脉冲冲管同时予以送入导管。比较两组导管异位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种类、病情危重度、所选择穿刺血管等方面比较无统计学差异。干预组导管尖端位置X线摄片显示在T5下至T8上水平,导管异位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成功为危重症患者静脉药物治疗提供保障,实施置管过程干预是防止导管尖端异位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2.
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的预防方法。方法将2007年4月至2009年4月的172例PICC置管者分成两组:研究组(86例)在送导管至患者肩部位置时,穿刺侧上肢向头部靠拢呈20°~30°;对照组(86例)采用传统的穿刺方法。结果研究组导管异位发生率(2.32%)低于对照组(15.1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护士在PICC置管时正确评估置入长度、适当调整患者置管侧上肢的体位、掌握熟练的穿刺技术有助于降低导管异位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回顾分析342例肿瘤患者PICC留置期间10例导管内凝血的临床资料,指出导管异位是产生导管内凝血、堵塞导管的主要原因,且导管异位还可诱发置管侧静脉血栓的形成。对导管内凝血单纯伴有导管异位者,先行正位后再进行导管内溶栓;对导管内凝血伴导管异位和置管侧静脉血栓者,先行抗凝治疗有效后再行正位和导管内溶栓。本组7例单纯伴有导管异位患者中,有6例导管正位成功后经尿激酶溶栓导管再通而得以保留,1例因正位失败而撤出导管;另3例同时还伴有置管侧静脉血栓者,因抗凝治疗无效,于上腔静脉置入滤网后终止PICC置管。建议临床上一旦发现导管内凝血,立即行胸部X线及静脉超声波检查,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神经外科病人在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过程中导致导管异位的原因。[方法]采用回顾性临床资料分析法,分析同一名护士对神经外科104例病人进行PICC置管过程中出现异位病人的各种资料。[结果]右心房异位率为20.19%、上腔静脉入口处发生率为6.73%,并有误入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锁骨下静脉反折异位发生,这些异位原因与病人的疾病、治疗史、体型、合作程度有关。[结论]神经外科在PICC置管过程中,导管异位率高,在置管前必须评估,置管后跟踪其胸片结果,及时处理异位的导管。  相似文献   

15.
多途径中心静脉置管(PICC)是指经外周静脉置入并开口于中心静脉的导管.经多途径的中心静脉置管因其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适用于需要大量、长时间输液及输入刺激性大的药物,近年来,在临床中应用广泛.但在置管后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导管异位就是置管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异位后的导管需要进行调管,否则,会因异位的不同部位而引起相应的并发症,如调管不成功,则需重新置管,不仅增加病人的痛苦也增加病人的经济负担.我科2010年1月-2010年6月经多途径置入中心静脉导管195例,异位24例,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血液病患者应用PICC的管理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血液病患者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s,PICC)置管期间的维护管理。方法:对32例采用PICC置管治疗的患者在置管期间严格管道管理,尤其注意并发症的预防和观察护理。结果:32例病例均成功进行PICC置管,置管期间无1例因导管并发症而拔管。结论:血液病患者应用PICC置管.护理方便,无禁忌证;而有效的、正确的导管维护管理.则是PICC置管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导引下在上臂置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置管(PICC)导管技术的效果。方法在血管超声的导引下,使用微插管鞘技术,在超声直视下穿刺和间接超声引导下穿刺,对患者上臂摸不到和看不见的血管进行PICC置管。结果261例血管条件差、用传统盲穿置管比较困难的患者在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成功率为99.23%。结论直视法和间接法混合应用有相互增效的功能。超声导引下PICC置管能极大提高置管成功率,可以改变传统PICC置管穿刺部位,减轻了过去在肘部弯曲部位置管时患者的不适感,无静脉炎的发生,用超声技术还可以及时纠正异位到颈静脉的导管,避免了事后调整导管异位的繁琐和导管感染机会的增加。  相似文献   

18.
[摘要]:目的 探讨护士对全程被动坐位下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术的体会,为临床PICC选择穿刺体位提供参考。方法 在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间,针对6例全程被动坐位患者,在血管超声的引导下,结合改良赛丁格技术行PICC穿刺置管术。结果 6例全程被动坐位患者PICC穿刺置管全部成功。穿刺成功后,经X线摄片,导管尖端均在上腔静脉,无颈内静脉异位发生。6位患者在带管期间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结论 操作者要熟练掌握操作技巧,术前做好置管患者的心理护理,置管后正确维护导管,加强出院指导,这样可以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弥补了PICC置管过程中患者需取平卧位的局限性,并且减少了置管时导管异位的发生,体现了PICC选择穿刺体位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患者发生继发性导管异位与上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相关性。方法对2011年—2013年资料完整的PICC置管记录及临床资料共51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了解继发性异位及DVT发生情况。结果 510患者中,发现继发性异位21例,占4.12%;发生上肢DVT21例,占4.12%,其中,继发性导管异位者9例,占42.86%。结论肿瘤患者实施PICC后发生继发性异位易导致上肢DVT的发生,临床上要加强PICC置管后的观察与维护。  相似文献   

20.
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与中心静脉置管并发症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杨小娟 《现代护理》2005,11(12):942-943
目的 比较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penl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与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的并发症,为置管前宣教和置管后护理提供根据。方法 将92例恶性肿瘤患者分2组,A组(n=52)采用PICC置管;B组(n=40)采用CVC置管,比较2组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A组静脉炎、导管堵塞、导管脱出、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B组导管相关感染,导管断裂发生率高于A组。结论 肿瘤终末期、机体抵抗力差、长时间卧床的患者行PICC置管较为方便;需要长时间化疗。化疗间歇期需要适当活动,特别是乳腺癌术后术侧肢体需要锻炼的患者,以CVC置管为宜。行CVC置管时,正确固定、严格换药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