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过节必饮酒"、"无酒不成宴"、"酒缝知己千杯少".自古酒就与过节、交友连在了一起.近年全国开展了严查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一些酒后驾车、醉酒驾车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有些司机怀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解酒药来醒酒或应对交警的检查.专家提醒目前没什么药能真正解酒.看看"解酒药"如何忽悠人市场上热销的所谓解酒"药",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药品",都是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如药店店员最常推荐的某种解酒药,包装盒和说明书并没有任何与解酒有关的字样,只在其产品保健功能上看到"对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店员也承认:"从来没有真正药字号的解酒药,现在的解酒药都是保健食品,但卖得特别好."店员在推荐另外一种解酒药时说,前一种解酒药需每天服用,而后一种只需在喝酒前30分钟服用就行,见效更快.但在后一种解酒药的说明书上同样未看到任何有关"解酒"功效的宇样,只在其包装上看到"酒前酒后的必备佳品"的文字.药店店员推荐的解酒药还有一种,据药店店员称:"这是国外进口的解酒药,现在卖得最火,喝前吃两片,你喝多少酒都没事,要是实在喝得太多,酒后你再吃两片就行."  相似文献   

2.
"过节必饮酒"、"无酒不成宴"、"酒缝知已千杯少"。自古酒就与过节、交友连在了一起。一些单位负责招待"关系户"的陪酒人员以及平时就爱喝几杯的爷们节前老早就备好了"解酒药"并收集了一些"解酒秘方",做好了"战前准备",就等到时放心地"畅饮一回"。去年以来,全国开展了严查酒后驾车违法行为,一些酒后驾车、醉酒驾车者受到了应有的惩罚。但有些司机怀着侥幸心理,寄希望于解酒药来醒酒或应对交警的检查。专家提醒:目前没什么药能真正解酒。  相似文献   

3.
余俊先 《大众健康》2009,(11):68-68
最近,全国各地都在严查“酒后驾车”。有些自以为聪明的司机,喝酒之后还要“顶风作案”,以为几粒解酒药就能“药到酒除”。这样是否真的有效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相似文献   

4.
马亚平 《健康》2012,(11):54-55
近几年,全国严查酒后驾车等违法行为,一些酒后驾车、醉酒驾车者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但有些司机仍然怀着侥幸心理,希望通过吃解酒药快速醒酒。对此,专家提醒——目前没什么药能真正解酒。A看看"解酒药"如何忽悠人市场上热销的所谓"解酒药",没有一个是真正的药品,都是保健食品或普通食品。这类产  相似文献   

5.
<正>"过节必饮酒"、"无酒不成宴"、"酒逢知己千杯少"。自古酒就与过节、交友连在了一起。一些单位负责招待"关系户"的陪酒人员以及平时就爱喝几杯的爷们节前老早就备好了"解酒药"并收集了一些"解酒秘方",做好  相似文献   

6.
道路交通伤害一直是全球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酒后驾车是重大的危害因素之一。酒精因其化学特性,对驾驶员的驾车带来严重的生理影响。随着驾驶员血酒精浓度的升高,发生道路交通伤害的危险度迅速上升。酒后驾车的驾驶员主要以男性、低年龄层、低教育或文化程度、离异或单身、较高家庭收入、蓝领阶层、较早开始饮酒、有过酒后驾车经历的驾驶员居多。对酒后驾车的预防及控制需要从强制干预、经济干预、教育干预和工程干预四个方面共同进行。本文主要阐述了酒后驾车对人体产生影响的机制、危害,酒后驾车的研究历史,目前全球及国内酒后驾车现状以及酒后驾车最新预防控制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7.
江岚 《健康博览》2012,(6):18-19
著名音乐人高晓松因醉驾肇事获刑,让公众更清楚了酒后驾车、疲劳驾驶是引起车祸的重要原因,但诱发车祸的另一隐患——"药驾"却往往被人们所忽略.那么"药驾"的危害有哪些?吃过哪些药后不能开车? 所谓"药驾",是指开车人服用了某些药物后驾车出行.国外一份有关致命性交通事故中用药情况的调查表明,在用药后驾车的人群中,服用抗抑郁药物和镇静剂后驾车造成的事故率高达97%,而饮酒后驾车的事故率是87%.  相似文献   

8.
吕斌 《药物与人》2010,(3):65-65
编辑同志:随着打击酒后驾车的力度加大,不少人改掉了坏习惯,可也有人始终在寻找“喝酒驾车两不误”的良方,最近我听一些司机朋友说有一种无醇啤酒,不会含有酒精,驾驶员喝了也就会没事。而在一些酒店,商家也打出“劲爆推出,连交警都检测不出来的啤酒。”在推销这种无醇啤酒。请问这是在诱导酒后驾车,还是无醇啤酒真的只是一种普通饮料呢?  相似文献   

9.
李定国 《健康世界》2011,(12):70-71
2011年5月9日晚,音乐人高晓松酒后驾车发生追尾事故,造成四车连撞,四人受伤。高晓松因涉嫌酒聒驾车被警方带也。5月17日下午,北京市东城区法院开庭审理高晓松醉驾案。最终,高晓松以“危险驾驶罪”被判拘役6个月,罚金4000元人民币。  相似文献   

10.
酒是个“好东西”.它可以调节气氛、增添喜庆、消除烦恼,有时还能显示高雅.也是”外交“之必需。然而.酒真不是个“好东西”。酒后驾车.易发生交通事故,危害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醉酒闹事.不仅有失体面、扰乱公共秩序,还有可能违法乱纪;  相似文献   

11.
酒后驾车危害猛于虎。有关调查显示,酒后驾车已成为危害交通安全的第一大"杀手"。为了切实维护公共安全,遏制酒后驾车行为,政府开始颁布实施刑法修正案和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仅对酒后驾驶的处罚更加严厉,而且规定醉驾与飙车将入刑定罪,这令广大驾驶员谈酒色变,如今,"开车不喝酒,喝酒不开车"已成  相似文献   

12.
新年假期,又到了饭局酒宴的高峰,广州各大医院肝科、消化内科接诊的饮酒不适者人数也开始攀升,其中不少患者是因公务被迫饮酒的老病号。记者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饮酒前后采取保护措施,比如提前服用XX金樽、xx护肝解酒药等产品,或者按照民间"秘方"指点,酒前先喝酸奶、多吃肉,酒后吃草莓、香蕉、饮解酒汤,甚至吃片阿司匹林。吃了解酒药就能放心大胆饮酒?中医和西医专家均指出,大多数解酒办法对缓解酒后不适的作用有限,很多时候起到的是心理安慰作用。更重要的是,解酒药并不能解除酒精对肝脏和肠胃等器官的伤害。护肝保肠胃最"靠谱"之策还是少喝酒,尤其不能在短时间内大量饮酒。  相似文献   

13.
<正>"兰陵美酒郁金香""暂凭杯酒长精神"……国人对酒的喜爱,在欢度年节的聚宴上尤为明显。节前节后,所谓的解酒药销量迎来高峰,在电商平台搜索关键字"解酒药",五花八门的解酒药扑面而来。这些解酒药的价格从几十元到几百元不等,有片剂、胶囊、口服液等多种剂型。而且成分多样,有枳椇子、人参、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人的酒文化源远流长,从两千多年前,杜康酿出了酒,发展到现在各式各样的酒品,有白酒,黄酒,保健酒等,进而衍生出了酒桌文化,君不见有多少合同或者协议的签订是在酒桌上促成的,所谓的"感情深,一口闷",诚然,有时候酒品能一定程度的反映出人品,但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还是奉劝大家,酒能伤身,不光伤己,还能伤人,最为直接的就是酒后驾车,危险性也最大,在这里我主要说说与喝酒相关的疾病——胰腺疾病。  相似文献   

15.
统计调查,每年由于酒后驾车引发的交通事故有数十万起。酒后驾车的致命车祸风险,比未受酒精影响的驾驶员高17倍。  相似文献   

16.
醉酒9伤     
自古以来,人们在饮食中往往喜欢以酒为伴。不论是朋友聚会,还是老同学相逢总会以酒助兴表示友好和亲热。然而现实生活不止一次残酷地告诫我们因过量饮酒而导致的意外事故层出不穷,每年许多酒后驾车的朋友惨死于交通事故之中已不足为奇,而其他各种因过度饮酒而引发的意外死亡常会引起人们的深思。[编者按]  相似文献   

17.
"老孙酒后驾车了!"消息不胫而走。等见到老孙时,他额头上还裹着纱布,看来伤的不轻。"你没被拘留啊?正准备给你送毛巾、牙刷去呢。"一个同事对他说。"什么啊,我哪里敢酒后驾车!车开的好好的,不知怎么就来了睡意。忽然觉得一阵震动,发现自己的车已经撞上了路边护栏,顿时惊出一身冷汗!"老孙身体肥硕,嗜好烟酒。最近,莫名其妙的车祸让他惊恐万分。老孙说:"说实话,已经不是一次了,我怀疑自己脑子得什么病了,那时脑子就像不是自己的!"老孙摸着额头上的伤口,请求同事阿明陪他去医院。  相似文献   

18.
酒驾危害猛于虎。有关调查显示,近年来我国每年死于酒精中毒的人数达到11万之巨,由酒驾造成的交通事故更呈直线上升趋势,酒后驾车已成为危害交通安全的第一大"杀手"。为了切实维护公共安全,遏制酒后驾车行为,2011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刑法修正案和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不仅对酒后驾驶的处罚更加严厉,而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因酒后驾车导致的交通事故越来越多,“酒精”正在成为越来越凶残的“马路杀手”。  相似文献   

20.
季楠 《大众健康》2009,(10):69-69
近期,我国各城市都在严查酒后驾车。其实,引起人们意识不清、增加驾车危险的物品,除了酒精浓度不一的酒类外,药物也是其中之一。有的司机说:吃过感冒药之后会产生昏昏沉沉的感觉,但从没有谁提醒过他们驾车时要避免吃这类药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