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8 毫秒
1.
近年来,对于肿瘤细胞的粘附、增值、迁移、分化等分子机制的研究逐步深入。人们认识到肿瘤的侵袭、转移是一个复杂的、多步骤的过程,其幕后的细胞信号转导机制起着决定性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黏着斑激酶(FAK)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水平与侵袭、转移及分化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方法检测63例结直肠癌及对应的癌旁组织中FAK的表达.结果 正常结直肠黏膜、结直肠癌与癌旁组织中FAK表达率分别为16%(4/25)、84.13%(53/63)、34.92%(22/63),有显著性差异(P<0.01).癌旁组织中FAK表达率在分化程度(P=0.015)、浸润深度(P=0.005)和淋巴结转移(P=0.008)中有显著性差异,在有无远处淋巴结转移中无差异(P=0.912).结论 结直肠癌中FAK的表达水平与分化程度、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有关.故检测结直肠癌黏膜及癌组织中FAK表达水平有助于进一步了解结直肠癌生物学行为,有利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检测黏着斑激酶(FAK)、整合素Src、c-Jun氨基末端激酶(JN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8例结直肠癌组织与癌旁组织中FAK、Src、JNK的表达,结合结直肠癌临床病理指标分析相关性.结果 68例结直肠癌标本中,FAK、Src、JNK的表达水平均与癌旁组织差异显著(P值分别为0.012,0.002,0.012).3者的表达水平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值分别为<0.001,0.002,0.004;r值分别为-0.346,-0.356,-0.340),FAK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及UICC分期相关(P值分别为0.006和0.013),但与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的大小及位置无显著相关.FAK蛋白的表达与Src及JNK蛋白的表达呈正相关(r=0.357,P=0.001;r=0.318,P=0.047).结论 FAK、Src、JNK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均呈高表达,与肿瘤分化程度呈负相关,且Src、JNK的表达与FAK呈正相关,提示FAK/Src/JNK信号通路在结直肠癌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USP14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选取225例结直肠癌患者肿瘤组织及对应的远端正常组织,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USP14表达情况,并分析其与临床病理参数间的关系。 结果 结直肠癌组织中USP14表达显著高于正常组织(χ2=11.62,P<0.05),USP14表达情况与患者性别(χ2=0.205,P=0.651)、年龄(χ2=1.274,P=0.259)、远处转移(χ2=0.739,P=0.390)、TNM分期(χ2=3.082,P=0.079)无显著相关。生存分析发现,USP14阳性表达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63.78个月,95% CI:57.37~70.19)明显短于USP14阴性表达患者(83.09个月,95% CI:75.40~90.78,P=0.003)。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表明,USP14表达(HR=2.213,P=0.002)和TNM分期(HR=3.237,P=0.000)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结论 USP14在结直肠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USP14表达是结直肠癌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黏着斑激酶(FAK)在急性白血病(AL)病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半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检测50例AL病人白血病细胞FAK mRNA的表达水平,以10例健康人作为正常对照。收集病人骨髓细胞,用24h常规培养方法制备染色体,采用R显带技术分析其染色体核型。结果正常对照组FAK mRNA阳性表达率为20.0%,AL病人为66.0%,差异有显著性(χ2=5.49,P<0.05)。其中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ANLL)病人FAK mRNA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4,χ2=4.44,t=7.98、5.60,P<0.05),但ALL和ANLL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初诊和复发AL病人白血病细胞FAK mRNA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均高于正常对照组(χ2=9.38,P=0.02,t=8.79、7.58,P<0.05)。缓解组病人FAK mRNA阳性表达率和表达水平明显低于初诊组和复发组(χ2=10.26,P=0.02,t=4.43、7.82,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L病人异常核型检出组FAK mRNA的表达率和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未检出组(χ2=5.82,t=6.72,P<0.05)。结论 FAK mRNA在AL中存在较高的表达,且与疾病的转归相关,可能为白血病的治疗提供新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黏着斑激酶(FAK)在肝细胞癌,尤其是乙肝病毒相关性肝细胞癌中的作用。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细胞癌患者67例(其中53例有乙肝病毒感染)。本组手术切除标本均经石蜡包埋,病理检验。结果FAK在HBsAg(+)组的癌组织与HBsAg(-)组癌组织中表达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肝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的表达的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结论FAK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其可能成为治疗乙肝相关性肝细胞癌的治疗靶点。  相似文献   

7.
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探讨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用结直肠癌组织标本80例及相应的癌旁组织标本40例,通过免疫组化法检测p53在结直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分析p53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结直肠癌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p53在结直肠癌组的阳性表达率为66.3%,在癌旁组的阳性表达率为20.8%。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直肠癌组织中p53的阳性表达与结直肠癌的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有相关性(P<0.05),而与结直肠癌的发病年龄、性别无关(P>0.05)。结论p53的突变在结直肠癌的形成和发展中起了促进作用,同时说明p53有可能作为结直肠癌发生、发展及预后的肿瘤标志。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上皮性卵巢癌中黏着斑激酶(FAK)和肾上腺髓质素(ADM)蛋白表达的临床意义及两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FAK、ADM在10例正常卵巢组织、10例良性卵巢肿瘤及50例上皮性卵巢癌组织中的蛋白表达。结果:FAK和AD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及良性卵巢组织(P<0.01),正常和良性卵巢肿瘤组织中两者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FAK表达与病理学分级、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不良预后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ADM表达与病理分级、淋巴结转移及预后明显相关(P<0.05),而与年龄、临床分期、组织学类型无关(P>0.05);FAK和ADM的表达呈Spearman等级相关(r=0.314)。结论:FAK和ADM在卵巢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及良性卵巢肿瘤组织,FAK可能促进ADM的表达,共同促进卵巢癌的浸润和转移,它们可作为判断卵巢癌恶性程度及评估不良预后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9.
李华  罗欣月  陈文熙  柳茜  朱春玲  严瑞 《医学综述》2021,(17):3357-3362
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蛋白质酪氨酸激酶,广泛分布于体内多种细胞的胞质中,是介导多种细胞功能的支架蛋白,也是细胞内多条信号转导通路的交汇点,在细胞的黏附、运动、增殖、迁移和存活中发挥重要的调节作用.随着对FAK在糖尿病肾病、急性肾损伤及肾脏肿瘤等肾脏疾病中作用机制的研究进一步加深,其在肾脏疾病中所起作用也逐渐明确.  相似文献   

10.
黏着斑激酶(FAK)是一种非受体型酪氨酸蛋白激酶,起介导细胞外信号由整合素向细胞内转导的作用,FAK的磷酸化激活以及由此所产生的一系列下游蛋白质的磷酸化,是细胞外基质与细胞相互作用并产生一系列生物学效应的关键环节,参与细胞增殖、迁移与凋亡的调节过程。研究显示,黏着斑激酶表达及活化与肿瘤、心血管疾病密切相关,已成为生物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及治疗的新靶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沉默信息调节因子2相关酶1(SIRT1)在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86例直肠癌组织和30例癌旁正常直肠组织中SIRT1的表达情况,并与临床病理资料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直肠癌组织中SIRT1的阳性表达率为88.4%,癌旁正常组织阳性率为16.6%,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直肠组织(P<0.001);直肠癌组织中SIRT1的表达与TNM分期(P<0.05)、淋巴结转移的有无(P<0.05)、肿瘤浸润深度(P<0.05)呈正相关;与肿瘤组织分化程度(P<0.05)呈负相关;而与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无关(P>0.05)。结论 SIRT1在直肠癌中表达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直肠组织,且与TNM分期、淋巴结转移、浸润深度及肿瘤分化程度密切相关。提示SIRT1在直肠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具有重要作用,可以作为直肠癌判断预后的重要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粘着斑激酶(focaladhesin kinase,FAK)的表达与大肠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30例癌旁5cm组织、癌组织中FAK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FAK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大肠组织(P〈0.05);在淋巴结转移组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淋巴结未转移组(92.9% vs 50%,P〈0.05);Dukes分期中的B期组、C期组及D期组的阳性率分别高于A期组,差异具有显著性(77.8%、85.7%、87.5% vs 16.7%,P〈0.05)。结论:FAK高表达的大肠癌组织具有更强的浸润及淋巴结转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FAK在大肠上皮不同病变中的表达及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ABC法,分析49例结直肠癌、23例腺癌、10例非肿瘤型息肉.结果49例大肠癌中FAK表达分别是34例(84.4%),FAK的高表达与大肠癌的Duke's分期、浆膜浸润、淋巴结转移、均呈正相关.23例腺癌标本中,FAK表达水平相一致.结论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与相关基因协同作用密切相关,在大肠癌的侵袭转移中,FAK的表达具有正负调节的协同作用可能,FAK可为预测大肠癌侵袭转移潜能新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14.
结直肠癌缺陷基因蛋白在大肠肿瘤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缺陷基因在大肠腺瘤-癌演序中的蛋白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以结直肠癌缺陷基因蛋白胞内部分独特氨基酸链的单抗15041A为一抗,免疫组化ABC法检测21例大肠粘膜、40例伴不同程度不典型增生大肠腺瘤、21例大肠癌组织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结直怕癌缺陷基因蛋白表达率,大肠粘膜及轻度不典型增生大肠腺瘤100%,中度不典型增生腺瘤93%,明显高于重度不典型增生腺瘤(45%)及大肠瘤(33%),P<0.05。结论:结直肠癌缺陷基因蛋白表达缺失与大肠腺瘤演变及大肠癌发展相关,免疫组化法检测结直肠癌缺陷基因蛋白发现癌前病变,研究大肠瘤演变及大肠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MMP 2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其与肿瘤浸润和转移的关系。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 6 0例大肠癌中MMP 2的表达状态。结果 MMP 2在大肠癌中阳性率为 43.3% ,侵及浆膜层及浆膜外的MMP 2的阳性率明显高于侵及深肌层者 (P <0 .0 5 ) ,MMP 2在有淋巴结转移者中的阳性率显著高于无淋巴结转移者 (P <0 .0 1)。结论 MMP 2在大肠癌侵袭及转移过程中可能发挥其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检测细胞骨架连接蛋白(membrane cytoskeleton cross linker protein,Ezrin)、焦点黏附激酶(focal ad-hesion kinase,FAK)在肝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手术切除肝癌标本79例(其中62例附癌旁正常组织),应用免疫组化检测Ezrin,FAK的表达。结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Ezrin和FAK的表达与肝癌的浸润、转移呈正相关,与分化程度呈负相关(P<0.05)。结论:Ezrin,FAK的高表达与肝细胞癌的侵袭转移关系密切,它们可能是影响肝癌患者预后以及癌细胞转移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37L mRNA及蛋白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大肠癌发生进展中的意义&#65377; 【方法】 运用实时荧光定量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及冰冻切片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大肠癌组织及癌旁组织中CD137L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表达情况与各临床因素的相关性&#65377; 【结果】 54例大肠癌组织中CD137L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为 0.035 ± 0.013,显著高于癌旁组织的0.008 ± 0.005(P < 0.05)&#65377;但在不同性别&#65380;年龄&#65380;肿瘤发生部位&#65380;Dukes分期&#65380;病理分化及血清CEA水平情况下,CD137L mRNA的表达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 > 0.05)&#65377;随机抽取8例大肠癌肿瘤组织及3例癌旁组织,进行免疫组化检测,结果显示6例CD137L蛋白呈阳性表达,CD137L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3例癌旁组织该分子的表达均为阴性&#65377;【结论】 CD137L mRNA在大肠癌组织中高表达,CD137L分子表达于大肠癌肿瘤细胞表面,提示该分子可能在大肠癌的发生进展中发挥作用&#65377;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TIP30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采用S-P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58例结直肠癌组织及20例结直肠黏膜慢性炎症组织中TIP30蛋白表达。结果:TIP30蛋白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为36.20%(21/58),显著低于慢性炎症组的95%(19/20),差异有显著性(P〈0.01);TIP30蛋白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P〈0.05)、浸润程度(P〈0.05)及预后(P〈0.05)有关。结论:TIP30的表达在结直肠癌中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中可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LncRNA BC200在大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大肠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术中取出的新鲜癌组织及癌旁组织(经病理证实为正常大肠组织),分别经液氮冷冻和石蜡包埋处理,采用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式扩增(reverse tran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