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37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进行多中心硫氮酮治疗试验,随访观察25±8个月,以了解AMI后用硫氮酮治疗的长期疗效。在2377例中,855例(36%)既往有一次或一次以上的心肌梗塞(MI)史,而1 522例(64%)为首次MI.在首次AMI者中,409例(27%)为非Q波型,664例(44%)为Q波型下壁梗塞,449例(30%)为Q波型前壁梗塞。本文回顾性分析显示:首次AMI者的非Q波型和下壁Q波型使用硫氮酮患者,在追踪观察的过程中,其心脏意外事件的发生率较对照组显著减少,而首次前壁Q波型和既往有MI史的患者,应用硫氮酮治疗后追踪结果与前者相反。硫氮酮-安慰剂危险比率(95%可信限):当试验终点为心性  相似文献   

2.
无Q波性心肌梗塞: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 Q 波心肌梗塞(MI)患者的短期预后相当好,其住院死亡率约2%。然而,晚近报告无 Q 波 MI 患者与有 Q 波 MI 患者相比,远期并发症导致死亡、再梗塞及心绞痛的危险性更高。本研究对无 Q 波 MI 和 Q 波性MI 两组患者,就其运动试验特征、冠脉解剖及预后进行比较。病人和方法研究对象为339例确诊 MI 的患者,年龄34~70岁,所有患者均无接受过溶栓治疗。于出院前完成次极量平板运动试验。运动试验后所有患者服用β阻滞剂至少1年。结果 339例 MI 患者中无 Q 波者87例(26%),Q 波性 MI 者252例(74%)。两组年龄相似,但无 Q  相似文献   

3.
地尔硫预防再梗塞研究资料库建立于1982年至1985年间,其中576例经 ECG 检查和CK-MB 测定确诊为非 Q 波型急性心肌梗塞(AMI)。发病后53±14小时随机分组:287例接受地尔硫(艹卓);289例接受安慰剂。根据发病后50±10小时记录的基础 ECG:544例没  相似文献   

4.
近年把心肌梗塞(MI)划分为Q波型和非Q波型。尽管非Q波型MI的心肌坏死数量较少,住院死亡率比Q波型低,早期预后好,然而,长期存活率与Q波型相似,甚至更短。现已证明非Q波型MI病人更易发生再梗塞。由于β阻滞剂对非Q波型病人未显示疗效,作者选用钙拮抗剂硫氮(?)酮(Diltiazem)用于预防非Q波MI早期再梗塞的研究,并对药物的预防效果作出评价。方法:9所医疗中心共576例非Q波型MI患者作随机双盲对照研究,其中硫氮(?)酮组287例,安慰剂组289例,两组病人临床和实验室资料相类似。治疗开始于非Q波型MI发作后24-72小时,两组病人首次分别服硫氮(?)酮(每片30毫克)和安慰剂1片,第二次各服2片,此后各服3片,每天4次,直至第14天。也允许同(?)用β阻滞剂、硝酸  相似文献   

5.
在大多数心肌梗塞(MI)后危险度分层和干预试验中,心原性死亡被单独或与非致死性心肌再梗塞共同作为主要转归终点,但非致死性再梗塞对于随后的心原性死亡所构成的危险性缺乏定量研究。本文探讨心原性死亡和非致死性再梗塞的临床决定因素,确定非致死性再梗塞对于随后的心原性死亡所构成的独立危险性。资料来源为在1983~1986年间进行的多中心地尔硫草心肌梗塞后试验,对象为安慰剂组的1234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塞患者  相似文献   

6.
无 Q 波(非透壁)或有 Q 波(透壁)初发心肌梗塞病人出院后的预后问题已引起关注。作者曾报道无Q 波初发心肌梗塞病人的梗塞范围通常较小,与有Q 波心肌梗塞者相比有较低的住院期死亡率(分别为3%与11%,p=0.007)。本文报道初发梗塞者出院后的预后,指出初发梗塞的某些特征可作为梗塞后存活的预测指标。方法与结果:593例年龄≤75岁不伴持续LBBB、有典型病史、心电图或/和酶学改变的初发心肌梗塞出院患者,其中499例有 Q 波(84.2%),  相似文献   

7.
影响急性心肌梗塞病人预后因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随着冠心病(CHD)监护病房的普及和各种治疗措施的发展,急性心朋梗塞(AMI)后存活者逐年增多。但是许多研究证实,仍有10~15%的AMI患者死于出院后第一年内。现就影响AMI病人预后的几个有价值的因素综述如下,旨在识别心肌梗塞(MI)的高危人群,制订正确的康复治疗措施。心肌梗塞部位心肌梗塞部位(前壁和下壁)是决定MI预后的重要因素。B0urke等观察756例首次MI患者中,705例(93.3%)为Q波型;51例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测不同时间左心室注射地尔硫对大鼠顿抑心肌功能的影响。方法 Wistar雄性大鼠25只,随机分为5组,假手术组(A组)、顿抑心肌组(B组)、缺血期注射地尔硫组(C组)、再灌注早期注射地尔硫组(D组),再灌注晚期注射地尔硫组(E组),每组5只,观察心率(HR)、左心室收缩末期压(LVE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心室内压最大上升速率及最大下降速率(±dp/dt_(max))的变化。结果与A组大鼠比较,除C组再灌注30、60、90、120 min,D组再灌注60、90、120 min时,其他各组在缺血及再灌注后均出现HR增快,LVESP、LVEDP、±dp/dt_(max)降低(P<0.05);C组再灌注30 min、D组再灌注90 min时HR、LVESP、LVEDP、±dp/dt_(max)已恢复至术前水平。与B组大鼠比较,C组再灌注15、30、60、90、120 min,D组再灌注90、120 min HR下降,LVESP、LVEDP、±dp/dt_(max)明显改善(P<0.05)。结论在缺血和再灌注早期左心室注射地尔硫可促进顿抑心肌功能的恢复,而再灌注晚期应用则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9.
作者研究339例心肌梗塞(MI)患者,着重分析了87例(26%)非Q波型MI的运动试验特征,冠状动脉解剖和预后。病人与方法:339例MI患者年龄34~70岁。出院前行运动试验,未用溶栓治疗。运动试验后以β-阻滞剂治疗,至少持续一年,期间记录死于心脏事件,再梗塞和心绞痛。运动实验阳性规定为:以J点后80ms为测定点,ST段下斜或水平压低≥0.1mv者为阳性。发生心绞痛或有下列指标之一停止运动试验:①、心率最大预测达85%;②、ST段水平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应用美托洛尔与地尔硫对X综合征患者的疗效。方法收集2005年7月至2006年5月山东省医学科学院附属济宁市第一人民医院诊断的X综合征患者42例,将其随机分为美托洛尔组(20例)和地尔硫组(22例),随访治疗3个月后的临床情况并复查平板运动试验及冠状动脉血流储备(CFR)。结果与用药前相比,用药后2组平板运动试验到达终点时间均明显延长(P<0.05),CFR均明显升高(P<0.05)。临床胸痛及平板运动试验阳性显著减少(P<0.01)。与地尔硫组相比,美托洛尔组平板运动试验中到达运动终点时间显著延长(P<0.05),CFR显著升高(P<0.05)。结论美托洛尔与地尔硫能提高心脏X综合征患者的运动耐量及CFR,美托洛尔较地尔硫更为有效。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冠脉)闭塞段近端注射地尔硫?及肾上腺素对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中无复流的影响。方法:82例诊断为STEMI行急诊PCI患者,随机分为地尔硫组与地尔硫?+肾上腺素组,每组41例。两组患者均术中行血栓抽吸,于冠脉支架植入前后冠脉内注射地尔硫?或地尔硫?联合肾上腺素,观察冠脉血流(TIMI)及心肌灌注(TMPG)情况,检测患者PCI术前、术后、术后12h、术后24h静脉血中内皮素-1(ET-1)、血小板内皮细胞黏附分子(PECAM-1)及内源性一氧化氮(NO)水平,1~2周后记录患者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ED)、氨基末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结果:支架植入前(初次)与支架植入后(末次)造影结果提示,地尔硫?+肾上腺素组达到TIMI 3级血流和TMPG 3级比例显著高于地尔硫组(均P0.05);地尔硫?+肾上腺素组患者术后ET、PECAM-1及内源性NO水平较地尔硫组明显改善(均P0.05),且发生低血压的患者少于地尔硫组(P0.05)。结论:地尔硫联合肾上腺素可改善冠脉血运及内皮功能,有效减少冠脉无复流及术中低血压发生,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12.
对象为列入心梗后地尔硫(艹卓)多中心试验的2377例患者,随访25±8个月,以评价急性心梗后用地尔硫(艹卓)对远期转归的影响。其中855例(36%)本次急性心梗之前至少曾有一次急性心梗。另1522例(64%)初发急性心梗,包括409例(27%)非Q波型心梗,664例(44%)下壁Q波型心便和449例(30%)前壁Q波型心梗。分析表明:地尔硫(艹卓)组同安慰剂的相应亚组相比,初发非Q波型心梗亚组和初发下壁Q波型心梗亚组随访期间心脏意外较少。本试验的主要观察终点(心原性  相似文献   

13.
大约三分之一的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不出现穿壁性心肌坏死的特征性 Q 波。然而无 Q 波心肌梗塞(NQMI)患者再梗塞的发生率,死亡率、猝死发生率明显高于有Q 波心肌梗塞(QMI)患者。因此,对 NQMI 患者在梗塞后早期应进行全面评价,并给予积极治疗实属必要。现将近年来的研究概况作一简要综述。一、定义:传统上从心电图(ECG)角度将心肌梗塞分为二种类型:①穿壁性心肌梗塞.②非穿壁性或心内膜下心肌梗塞。这种分类是以体表 ECG 有无病理性 Q 波为依据的:即穿  相似文献   

14.
目的采用门控心肌灌注显像(gated myocardial perfusion imaging,GMPI)评价盐酸地尔硫对冠状动脉慢血流(coronary slow flow,CSF)的治疗作用。方法选取经冠状动脉造影检查诊断为CSF的患者51例(男30例,女21例),并随机分为地尔硫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地尔硫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加服盐酸地尔硫30mg/次,4次/d。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分别行GMPI检查并采用门控分析软件定量评估心肌受损程度。结果地尔硫组治疗后的心肌缺血总评分[(3.49±2.03)分vs(4.65±2.53)分,P=0.007]和缺血心肌节段数[(1.81±0.95)个vs(3.01±1.95)个,P=0.000]较对照组显著性降低。结论地尔硫能改善CSF患者心肌缺血状况。  相似文献   

15.
为探索非梗塞性Q波存在的规律,本文统计了我院心电图室存档23016份,并复习有关临床资料,对其中出现异常Q 波者进行重点分析,结果如下:一、非梗塞性Q 波的出现率统计我院自1963年3月至1979年5月止心电图室存档心电图共23016份,其中有明显异常Q 波者为506例(占2.2%),其中可确定为心肌梗塞引起的347例(占1.5%),无心肌梗塞根据的非梗塞Q 波159例(占0.7%),异常Q波中非梗塞Q 波约占31%。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在急性心肌梗死(AMI)行急诊介入治疗(PCI)过程中,冠状动脉(冠脉)内给予替罗非班和地尔硫,对预防微血管栓塞及改善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20例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I)患者,入院后行急诊PCI术,术中常规行血栓抽吸。随机分为3组:常规治疗组,替罗非班药物组;地尔硫药物组。分析各组患者的CK-MB、pro-BNP、心电图ST段回落幅度、肌钙蛋白I变化情况。结果:1CK-MB峰值水平:替罗非班组酶峰时间较常规治疗组提前,有统计学差异。2pro-BNP水平:地尔硫组与替罗非班组proBNP水平低于常规治疗组,而替罗非班组低于地尔硫组,有统计学差异。3各组间术后ST段回落情况:术后1h地尔硫组与替罗非班组ST段回落程度大于常规治疗组,有统计学意义,地尔硫组略低于替罗非班组,无统计学意义;术后3h替罗非班组ST段回落程度大于地尔硫组。结论:两种药物治疗组在术后心肌酶峰时间、ST段回落程度、心功能恢复情况方面,均较常规治疗组改善。而在酶峰提前时间及pro-BNP水平方面,替罗非班组较地尔硫组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使用的数据资料来源于Framingham心脏研究中心。Q波型心肌梗塞(Q-wave MI)患者在1年后的静息心电图(ECG)检查中,可从ECG的变化获得重要的预后信息。例如:某份ECG检查显示有其它异常改变而缺乏Q波者,意味着其预后不良,这种ECG表现以女性患者多见,故作者认为,这点可能有助于解释在心肌梗塞(MI)后早期死亡率中女性高于男性的临床现象。 1948年Framingham的5209例登记患者中,Q-waveMI存活者251例,1年后静息ECG检查;无异常者31例(12.4%);无持续性Q波而有其他异常者37例(14.7%):有持续性Q波而无其他异常者108例(43.0%);有持续性Q波伴其他异常  相似文献   

18.
无Q波型心肌梗塞的临床特征与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Q波型心肌梗塞的发病率很高,占全部急性心肌梗塞的1/3左右。有明显的临床特征,例如冠脉通畅率高,能被挽救的缺血心肌数量多,再梗塞率和远期死亡率高等。地尔硫(艹卓)与阿司匹林并用能使再梗塞率下降50%,死亡率下降40%,是标准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9.
本文探讨了糖尿病,高血压、梗塞前心力衰竭及梗塞后心绞痛与老年人再发性心肌梗塞(MI)的相关性,并将34例老年再发性MI患者随机地与同期非再梗塞的42例老年MI患者作了对照分析,说明糖尿病,高血压,梗塞前心力衰竭及梗塞后的心绞痛是老年人再发性MI的相关因素。针对这些相关因素进行防治,才能减少再梗率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20.
对75例 MI 患者行左室和冠脉造影研究,MI 后病理性 Q 波消退(10例),提示 MI减小和左室功能改善与冠脉再通或侧支循环形成提供梗塞区前向或逆向血供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