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电针治疗肠黏膜损伤大鼠基本腧穴配伍“肠病方”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选用临床治疗肠病最常用的3个腧穴即中脘、天枢、上巨虚,通过观察不同组合配伍的效应,选出最优的穴位组合。方法:SD大鼠126只,按随机数字表分为空白组、模型组、中脘组、天枢组、上巨虚组、中脘+上巨虚组、天枢+上巨虚组、中脘+天枢组、中脘+天枢+上巨虚组。采用8%冰乙酸灌肠法造模。各治疗组在相应穴位施以电针,每日1次,共治疗3次。治疗结束后,分别观察各组大鼠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病理学损伤积分及超微结构变化。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5),病理学损伤积分显著升高(P<0.05);7个电针组与模型组比较,结肠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升高(P<0.05),病理学损伤积分显著降低(P<0.05);天枢+中脘+上巨虚组与其它6个电针组相比,两项指标变化更显著(P<0.05)。超微结构观察表明,各电针组结肠黏膜损伤程度较模型组减轻,天枢+中脘+上巨虚组更加明显。结论:同时电针"中脘"天枢"上巨虚"减轻结肠黏膜损伤的作用优于其它单穴或双穴使用,因而可作为治疗肠病的基本处方。  相似文献   

2.
冀来喜  燕平  郝重耀  阎丽萍  杨恩来 《针刺研究》2002,27(2):136-139,135
目的 :探讨腧穴不同组方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大鼠胃粘膜形态学的影响。方法 :以乙醇造成大鼠急性胃粘膜损伤后 ,动态观察针刺“足三里”不同组穴对模型胃粘膜组织学及超微结构的影响。结果 :①“足三里”不同穴组对急性胃粘膜损伤均具有保护作用。②在不同穴组中 ,以“足三里” +“内关” +“中脘”组效果最好。结论 :“足三里” +“内关” +“中脘”可考虑做为临床针灸治疗胃病的基本处方  相似文献   

3.
《针刺研究》2009,34(3)
目的:探讨电针促胃黏膜修复过程中对相关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20只SD大鼠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针刺非穴组和针刺穴位组,每组5只。使用无水乙醇灌胃法制作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针刺非穴组取"足三里"梁门"四白"穴旁的对照点,针刺穴位组取"足三里"梁门"四白"穴,每次电针30 min,每日1次,共治疗7 d。对大鼠的胃黏膜细胞分别进行磷酸化抗体蛋白芯片检测,同时筛选720种磷酸化蛋白的表达差异,并进行比较。结果:模型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与空白组比较显著升高(P<0.01);针刺穴位组胃黏膜损伤指数低于模型组和针刺非穴组(P<0.01),而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蛋白芯片分析示:针刺穴位组与针刺非穴组均可上调模型大鼠的蛋白磷酸化的水平(≥1.5倍),但针刺穴位组上调的蛋白大多数参与了细胞的增殖,而针刺非穴组只有几种蛋白参与细胞增殖;同时针刺穴位组与针刺非穴组还可下调蛋白磷酸化水平(≥1.5倍),且针刺组下调的蛋白参与抑制细胞凋亡,而针刺非穴组下调的蛋白基本不参与细胞活动。结论:电针足阳明胃经穴可引起大鼠胃黏膜损伤后修复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水平发生变化,提示电针促进胃黏膜修复的机制与胃黏膜损伤后修复信号蛋白的磷酸化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在预防和治疗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1组、模型2组、治疗组、预防组,每组8只。采用乙醇灌胃法造成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治疗组先造模后针刺,预防组先针刺后造模;模型1组和模型2组的造模时间分别同治疗组和预防组。穴选"足三里"中脘"内关",针刺干预5 d。实验结束前1 h各组用10%炭粉混悬液灌胃,然后取材,计算炭粉推进百分率(胃肠推进百分率),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浆和下丘脑中β-内啡肽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两个模型组的胃肠推进百分率均明显降低(P<0.05),肉眼可见胃黏膜损伤明显,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5,P<0.01),血浆及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均明显升高(P<0.01);与相应的模型组相比,预防组的胃肠推进百分率显著提高(P<0.05),治疗组和预防组大鼠的胃黏膜损伤程度明显减轻,损伤指数明显降低(P<0.05,P<0.01),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明显降低(P<0.05,P<0.01),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显著升高(P<0.01)。结论:针刺能促进胃黏膜损伤的修复,提高胃肠功能,与其降低血浆中β-内啡肽含量,增加下丘脑中β-内啡肽含量有关。针刺"足三里"中脘"内关"预防胃黏膜损伤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的影响以了解不同配伍其效应有何差异。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6组,即足三里组、足三里配内关组、足三里配公孙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mL/100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黏膜EGF、血清和胃黏膜N0含量。结果:各电针组胃黏膜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血清和胃黏膜NO含量高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足三里内关组、足三里公孙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而足三里内关公孙组对比这三组均有显著差异。结论:电针足三里与内关、公孙不同配伍能提高胃黏膜EGF含量,促进NO的合成与释放,起到对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内关、公孙与足三里单独配伍没有明显地增效作用,而两穴合用时可有明显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足三里与中脘配伍电针对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0)、胃泌素(GAS)的影响,来探讨单穴或多穴配伍治疗对胃黏膜损伤修复作用的差异。方法:50只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足三里组、中脘组、足三里配中脘组、模型组、空白对照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 ml/100 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各组检测胃黏膜EGF、血清和胃黏膜N0、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NO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5),GAS含量明显低于模型组(P0.05);足三里组、中脘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足三里配中脘组与这两组相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足三里、中脘两穴配伍对胃黏膜损伤修复有协同增效作用。  相似文献   

7.
胃黏膜损伤的穴位组方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 观察足三里不同配方对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的保护作用,寻求最佳处方。方法 用酶法测定乙醇所致胃黏膜损伤大鼠黏膜NO的含量,胃黏膜血管流量及损伤指数,分析足三里不同配方各组之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 足三里不同配方均可使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下降,胃黏膜NO水平、胃黏膜血流量明显升高,但以足三里+中脘+内关穴组改变量为明显,且与其他3组之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足三里不同配方均对胃黏膜有保护作用,但以足三里、中脘、内关3穴相配保护作用最显著。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足三里配不同穴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作用,探讨其机理。方法:100只大鼠随机分为10组,即“足三里”组(A组)、“足三里”配“内关”组(B组)、“足三里”配“中脘”组(C组)、“足三里”配“公孙”组(D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组(E组)、“足三里”配“内关”“公孙”组(F组)、“足三里”配“中脘”“公孙”组(G组)、“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H组)、模型组(I组)、空白对照组(J组),每组10只。用无水乙醇按0·6mL/100g灌胃,造成胃黏膜损伤模型。检测各组治疗结束后胃黏膜损伤指数(UI)、表皮生长因子(EGF)、一氧化氮(NO)、胃泌素(GAS)含量。结果:各电针组EGF含量明显高于模型组(P<0·01),并能提高NO含量,降低GAS含量,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A组、B组、D组之间比较差异无显蓍性意义,而C组、F组、H组与A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H组与其他各电针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足三里”不同配穴能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程度,尤以“足三里”配“内关”“中脘”“公孙”组改善急性胃黏膜损伤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9.
艾灸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艾灸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保护作用及抗炎症损伤机制。方法: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空白组、模型组、艾灸穴位组、艾灸非穴组。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模型,按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UI),光镜下观察大鼠胃黏膜组织学改变,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IL-1β,TNF-α和IL-10的含量。结果:与艾灸非穴组比较,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使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UI明显下降(P0.01)、血清IL-1β含量降低(P0.05)、TNF-α含量降低(P0.01)、IL-10含量升高(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预处理可促进束缚水浸应激所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修复、减轻急性炎症反应,该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炎症反应的免疫促炎因子IL-1β、TNF-α和促进抗炎因子IL-10而达到其抗胃黏膜损伤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艾灸预处理对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血清前列腺素E2(prostaglandin E2,PGE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 related peptide,CGRP),胃黏膜金属硫蛋白(metallothion,MT)、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 70,HSP 70)的影响,探讨艾灸预处理对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中保护因子的调节作用。方法:将48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4组,即正常组、模型组、艾灸非穴组、艾灸穴位组。束缚冷应激法制作大鼠应激性胃黏膜损伤模型,在造模之前,艾灸组选取足三里、中脘、脾俞和胃俞等穴位行艾灸预处理8 d,艾灸非穴组选取非穴对照点进行预处理。以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PGE2与CGRP的含量,酶免法检测胃黏膜组织中MT与HSP 70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加(P0.01),血清PGE2、CGRP含量明显降低(P0.01);与模型组和艾灸非穴组比较,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可使应激性胃黏膜损伤大鼠胃黏膜损伤明显减轻(P0.01),血清PGE2、CGRP含量升高(P0.05),胃黏膜组织MT、HSP 70含量升高(P0.05)。结论:艾灸足三里、中脘等穴位预处理可减轻束缚水浸应激所造成的大鼠胃黏膜损伤,通过上调胃黏膜损伤过程中保护因子(PGE2、CGRP、MT和HSP 70)而达到其保护胃黏膜的作用,这可能是艾灸温补脾胃的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1.
电针不同穴组对胃癌大鼠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针刺"足三里"合谷"三阴交"3个穴位不同配穴组对胃癌大鼠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用Walker-256细胞株复制种植性胃癌模型,并行手术根治。术后第3天,将大鼠随机分为9组:足三里组、合谷组、三阴交组、足三里+合谷组、合谷+三阴交组、足三里+三阴交组、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组、非穴位针刺组和模型组,每组6只;另设正常组6只。电针治疗选择疏密波,频率2~100Hz,电流强度1~3mA,每日1次,持续30min,共7d。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各组大鼠外周血中体液免疫指标:免疫球蛋白IgG、IgM、IgA,补体C3、C4含量;流式细胞仪测定细胞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4+、CD8+细胞百分率及CD4+/CD8+比值。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非穴位针刺组IgG、IgM、IgA、C3、C4、CD4+、CD8+及CD4+/CD8+比值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针刺各组,其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增高,与模型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与正常组比较,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组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电针"足三里"合谷"三阴交"对大鼠胃癌根治术后低下的免疫功能有明显促进作用,3个穴位同时使用刺激机体免疫功能作用最好。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在治疗胃黏膜损伤及改善睡眠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治胃组、安神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治胃组穴选"中脘""足三里",安神组穴选"照海""申脉",联合组穴选"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针刺干预5d。末次针刺后,各组用40mg/kg戊巴比妥钠腹腔注射,记录注射后大鼠的睡眠持续时间。然后断头取材,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HE染色后光镜观察胃黏膜病理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和纹状体中多巴胺(DA)的含量。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阈剂量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大鼠睡眠时间明显缩短(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胃组和安神组大鼠睡眠均得到显著改善(P0.05),联合组效果更加明显(P0.01)。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肉眼可见胃黏膜损伤明显,损伤指数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胃组和联合组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安神组也有所降低(P0.05);安神组与联合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各治疗组胃黏膜完整。与正常组比较,模型组血清DA含量明显减低,纹状体中DA含量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治胃组、联合组血清DA含量显著升高(P0.05,P0.01),联合组纹状体DA含量显著降低(P0.05);联合组血清DA含量高于安神组(P0.05)。结论:针刺"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能够促进大鼠胃溃疡的愈合,同时延长睡眠时间,这与其降低纹状体中DA含量,增加血清中DA含量有关。说明胃肠疾病与睡眠之间相互影响,为临床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3.
电针抗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机理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针对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 用无水乙醇灌胃建立大鼠急性胃黏膜损伤模型 ,观察指标包括胃黏膜血流量 (GMBF)、血清一氧化氮 (NO)、血浆内皮素 (ET)、胃黏膜损伤指数 (L I)含量的变化及其 NO与 ET含量变化的关系。结果 大鼠无水乙醇灌胃后 ,GMBF减少 ,NO含量降低 (P<0 .0 1) ,血浆 ET含量和 L I增高 (P<0 .0 1) ;各电针组 GMBF、血清 NO含量均升高 (P<0 .0 1或 P<0 .0 5 ) ,血浆 ET含量和 L I均有所下降 (P<0 .0 5或P<0 .0 1) ;电针不同穴位对上述改变的影响效果不同 ,其中尤以“足三里” “中脘” “内关”组疗效最显著。结论 电针具有抗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血中 NO/ ET含量 ,改善胃黏膜血流 ,从而起到抗胃黏膜损伤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大鼠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Wistar大鼠3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电针“足三里”组,每组10只。采用乙醇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大鼠模型,观察电针“足三里”对损伤指数(LI)、胃粘膜血流量(GMBF)、血清一氧化氮(NO)、血浆内皮素(ET)的影响。结果:胃粘膜损伤模型存在GMBF下降、LI升高、血清NO下降及血浆ET升高。电针“足三里”后可使NO回升,ET回降,GMBF亦明显增加,LI下降。结论:电针“足三里”对胃粘膜损伤起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调节血中NO、ET水平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15.
目的:从脑-肠轴角度探讨针刺在治疗胃黏膜损伤及改善睡眠方面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胃组、安神组和联合组,每组8只。采用无水乙醇灌胃法造成大鼠胃黏膜损伤模型,和胃组选"中脘""足三里"穴,安神组选"照海""申脉"穴,联合组选"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穴,针刺治疗5d。末次针刺后,用戊巴比妥钠溶液腹腔注射,记录注射后大鼠的睡眠诱导时间。肉眼观察大鼠的胃黏膜形态,Guth法计算胃黏膜损伤指数,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和海马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介素-25(IL-25)的含量。结果: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睡眠诱导时间和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增高(P0.01),血清与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显著升高(P0.01)。与模型组相比,3个治疗组睡眠诱导时间和胃黏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P0.01),血清与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显著降低(P0.01,P0.05)。和胃组与联合组较安神组胃黏膜损伤指数、血清IL-25含量、海马TNF-α和IL-25含量降低明显(P0.01,P0.05),安神组与联合组在缩短睡眠诱导时间方面的效果均优于和胃组(P0.01,P0.05),联合组血清TNF-α含量显著低于和胃组与安神组(P0.05)。结论:"中脘""足三里""照海""申脉"联合针刺能够更好地促进大鼠胃溃疡的愈合,同时缩短睡眠诱导时间,这与其降低血清及海马中TNF-α及IL-25含量有关。说明胃肠疾病与睡眠之间相互影响,为临床治疗"胃不和则卧不安"提供了初步的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针刺四肢远端穴位对健康志愿者急性缺氧时心功能的调节规律。方法:20名健康志愿者,采用同体对照方法,分为对照组、曲泽组、手三里组、足三里组、光明组。在吸入低氧混合气体条件下,电针曲泽、手三里、光明、足三里各20min,采用血液动力学监护仪记录心输出量(CO)、心率(HR)、左心做功(LCW)、左心室射血时间(LVET)在针刺前后的变化。结果:电针曲泽、足三里穴能显著降低急性缺氧所致的CO、LCW、HR升高(P0.05),显著延长LVET(P0.05);电针手三里、光明穴无上述作用。结论:四肢远端穴位的功能主治与神经节段支配无明确关联,与所属经络的循行路径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电针足阳明经穴对家兔胃粘膜损伤细胞保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20  
本实验采用无水乙醇灌胃造成胃粘膜损伤后 ,分别电针足阳明经“四白”、“梁门”、“足三里”三个不同段代表穴 ,及“足三里”外 2cm的对照点 ,观察其对胃粘膜损伤后的细胞保护作用 ,以证实足阳明经与胃的相关性。结果发现 ,分别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7日后 ,均能使胃粘膜损伤指数显著降低。电针“足三里”后 ,胃液及胃粘膜PGE2 与其他各组比较均显著增高 (P <0 0 5或 0 0 1 ) ,血清NO与模型组、电针“足三里”外 2cm组比较亦见明显增高 (P <0 0 5) ;电针“四白”、“梁门”、“足三里”以及空白组胃粘膜EGF与未经电针的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 (P <0 0 5或0 0 1 )。提示 ,电针家兔足阳明经不同节段的腧穴均对胃粘膜损伤细胞有保护作用 ,其中以“足三里”最满意 ,说明足阳明经与胃具有相关性 ,与此同时 ,同一经脉的穴位对相关脏腑的作用亦有着相对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18.
Itiswellknownthatvagalnerveisoneoftheprincipalfactorsforinducingimbalancebe tweentheinjuryfactorsandprotectionfactorsofthegastricmucous.Inrecentyears,alongwiththepropoundingresearchonintestinalnervesys tem ,theincreasingfactsdisplaythatpeptidergicneurom…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电针"足三里"穴以及"足三里"联合"内关"穴对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TLESR)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健康成年猫随机分为8组:足三里组、内关组、足三里联合内关组(简称联合组)、非经非穴组、单纯胃扩张组(模型组)、生理盐水组、L-精氨酸组、他克林组,每组5只。通过逐次向胃内注气的方法建立胃扩张诱发TLESR的动物模型。各治疗组在胃扩张的同时给予电针刺激,持续60min。用低顺应性毛细管灌注测压系统记录、分析TLESR频率、共腔发生率和下食管括约肌压力(LESP)。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足三里组、内关组和联合组均可以显著降低TLESR的频率及其合并共腔的比率(P<0.05);与电针前相比,电针"足三里"穴可以显著增加LESP(P<0.05),其它组与电针前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他克林可以逆转电针"足三里"穴对TLESR的抑制,而L-精氨酸则不能逆转。结论:电针"足三里"能够减少胃扩张引起的TLESR频率的增多和共腔的发生,此作用的发挥可能与胆碱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