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何首乌(PolygonummultiflorumThunb.)的根中分离出11个化合物,根据光谱学分析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e,Ⅱ)、大黄素(emodin,Ⅲ)、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Ⅳ)、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Ⅴ)、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Physci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Ⅵ)、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Ⅶ)、决明酮8-O-β-D-吡喃葡萄糖苷(torachrys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Ⅷ)、2,3,5,4′-四羟基芪2-O-β-D-吡喃葡萄糖苷(2,3,5,4′-tetrahydroxystilbene2-O-β-D-glucopyranoside,Ⅸ)、没食子酸甲基酯(methylgallate,Ⅹ)和吲哚-3-(L-α-氨基-α-羟基内酸)甲酯[Indole-3-(L-α-amino-α-hydroxypropionicacid)methylester]。其中,化合物Ⅺ为新的天然产物。上述蒽醌和萘类化合物以及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Ⅻ)、大黄酸(rhein,)、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大黄酚8-O-β-D-(6′-O-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6′-O-malonyl)glucopyra-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窄叶大黄根及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进行分离,通过化学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6个蒽酯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酮(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Ⅳ)、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Ⅴ)和ω-羟基大黄素(citreorosein,Ⅵ)。结论上述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窄叶大黄中分得。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多酚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石油醚及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Ⅰ)、大黄酚(chrysophanol,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Ⅳ)、橙皮苷(hesperidin,Ⅴ)、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Ⅶ)、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Ⅷ)。结论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紫菀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4.
研究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 从藏边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大黄素(4)、芦荟大黄素(5)、波叶素(6)、胡萝卜苷(7)、d-儿茶素(8)、反-3,5,3′,4′-四羟基茋(9)、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6″-O-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1)、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大黄素甲醚-1和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a和13b)、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蔗糖(15)。同时得到一种大黄酸类似物,因量少未得到最终的结构确定。结论 化合物11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苷(rheoside),化合物13a和13b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5.
从太白米Notholirion bulbuliferum干燥小鳞茎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分离并鉴定了3个甾体生物碱苷,经 IR、13CNMR、MS 等方法分别鉴定为茄次碱-3-O-β-D-吡喃葡萄糖苷(solanidine-3-O-β-D-glucopyranoside,Ⅰ)、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苷(solanidine-3-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Ⅱ)、茄次碱-3-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1→4)]-β-D-吡喃葡萄糖苷(solanidine-3-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Ⅲ).其中化合物Ⅰ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毛脉酸模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分离手段,通过理化性质及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毛脉酸模乙醇提取物的60%乙醇洗脱部位中分离出10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酸模素(Ⅰ)、大黄素(Ⅱ)、6-羟基芦荟大黄素(Ⅲ)、6′-乙酰基-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Ⅳ)、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Ⅴ)、白藜芦醇(Ⅵ)、9,9′-双蒽酮2,2′-二甲基-5,5′-二(β-D-吡喃葡萄糖)-9,9′,10,10′-四氢4,4′-二羟基10,10′-二羰基(Ⅶ)、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Ⅷ)、白藜芦醇-3-O-β-D-葡萄糖苷(Ⅸ)、芦丁(Ⅹ)。结论化合物Ⅶ经文献检索为新化合物,命名为酸模苷A(rumoside A)。化合物Ⅲ、Ⅳ为首次从酸模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Ⅴ、Ⅷ、Ⅹ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目的 对华北大黄中非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化学成分。结果 从 95 %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13个非类化合物 ,分别鉴定为 :大黄酚、大黄素甲醚、β-谷甾醇、大黄素、胡萝卜苷、大黄酸、大黄素甲醚 -8-O-β-D-葡萄糖苷、rheumin、没食子酸、d-儿茶素、蔗糖、1,6-二没食子酰 -O-β-D-吡喃葡萄糖、1-O-β-D-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结论 首次证明华北大黄含有少量大黄酸 ;除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素外 ,其他成分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活性成分,为开发番石榴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番石榴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鸢尾酚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番石柳叶苷A,9)、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去甲氧基荚果蕨素(12)。结论 对分离得到的11个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4、5、6显示较强活性,1、3、7、8显示中等强度活性。化合物2、10、11、12为首次从番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对荨麻抗炎镇痛的活性部位进行分离;运用UV、IR、MS、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成分,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咖啡酸(caffe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东莨菪苷(scopolin,)、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β-D-ruti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荨麻中分得,其中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从秦岭大黄RheumqinlingenseY.K.Yang,D.K.ZhangetJ.K.Wu根茎的乙醇溶性部分分得10个化合物,经光谱学鉴定,它们的结构分别为大黄酚(chrysophanol,Ⅰ)、大黄素甲醚(physcione,Ⅱ)、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Ⅲ)、大黄素(emodin,Ⅳ)、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glucopyranoside,Ⅴ)、大黄素甲醚8-O-β-D-吡喃葡萄糖苷(physcione8-O-β-D-glucopyranoside,Ⅵ)、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aloe-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Ⅶ)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pyranoside,Ⅷ)、大黄酸(rhein,Ⅸ)和大黄酚8-O-β-D-(6′-O-丙二酸单酰基)吡喃葡萄糖苷[chrysophanol8-O-β-D-(6′-O-malonyl)glucopyranoside,Ⅹ]。其中化合物Ⅹ系新化合物,Ⅵ和Ⅷ为首次从秦岭大黄中分得。  相似文献   

11.
唐古特大黄多糖及其组分的抗氧化损伤作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 比较唐古特大黄多糖(TMP)对小鼠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并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保护作用:小鼠190只,随机分19例。预先以TMP100,200和400mg.kg^-1,TMP-I50,100mg.kg^-1灌胃(ig)给药,2次.d^-1,5d;第6日用CCl4(156mg.kg^-1)、D-Gal-N(800mg.kg^-1)和TAA(550mg.kg^-1)腹腔注射(ip)复制小鼠急性肝损伤模型。并用生理盐水做对照,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比色法测定血清的ALT与AST活性,机制研究:P小鼠90只,随机分9组,以TMP200mg.kg^-1,400mg.kg^-1,TMP-I50mg.kg^-1,100mg.kg^-1ig,ip约药,2次.d^-1,5d;应用硫代巴比妥酸比色法测定肝组织MDA含量,DTNB直接法测定肝组织和血清中GSH-PX的活性。结果 唐古特大黄多糖能显著提高TAA引起肝损伤动物存活率,降低各模型组动物肝组织MDA含量,降低血清中ALT,AST水平,两种给药途径ig,ip均能使正常小鼠肝组织GSH-PX活性增加,结论 唐古特大黄多糖对CCl4,D-Gal-N和TAA引起的小鼠急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TMP-I可能是其有效组分,唐古特大黄多糖抗肝损伤的作用可能与其抗氧化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微小RNA(microRNAs)分子miR-21和miR-22对于C2C12细胞体外成肌分化进程的影响。方法以C2C12细胞体外成肌分化为模型,Northern blot检测miR-21和miR-22两个分子在分化过程中的表达变化及组织表达谱,转染DNA/LNA杂合体反义链进行loss-of-fuction功能研究,RT-PCR分析其对分化相关分子的影响。结果成功建立C2C12细胞体外成肌分化模型,2个分子在分化过程中均表达上调,且它们具有各自的组织分布特点;建立了以DNA/LNA杂合体反义链为手段的microRNAs研究的loss-of-fuction平台;与对照组比较,抑制这2个microRNAs对于成肌分化相关的骨骼肌α-肌动蛋白、成肌素和MEF-2D等分子的表达没有影响。结论抑制miR-21和miR-22在C2C12细胞成肌分化过程中的上调不影响其分化,说明这2个分子对于分化的进程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3.
补体是机体的重要防御因子,其成人有多种,以C3、C4含量最高,由于补体的不稳定性,其结果的准确性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我们观察了标本存放因时间对检测结果的影响。1材料和方法采集患者外周血后及时分离血清,密封存放4℃冰箱,采用速率放射免疫浊度测定法,通过同一型号定标液定标,从收到标本的当天起连续测定7d,所用试剂为上海荣盛生物试剂有限公司提供的C3、C4抗体试剂和定标液。2结果和讨论共测30例血清标本的C3、C4含量,证明其含量随存放天数的延长明显升高,不同存放时间C3、C4增长的百分率见表1。表1不同存放时间增长百分率(%,x±s…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ω3脂肪酸对脓毒症大鼠骨骼肌蛋白酶体活性的作用机制.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5组:空白组、模型组、假手术组、常规TPN组和ω3脂肪酸组.模型组采用盲肠结扎穿刺术复制脓毒症模型,假手术组仅翻动盲肠,不做结扎处理.实验期间大鼠禁食不禁水,ω3脂肪酸组给予加用ω3脂肪酸的肠外制剂,TPN组未加用ω3脂肪酸外,其余成分相同.其余3组仅给予生理盐水肠外注射.在模型复制前5 d即开始连续给予相应治疗.分别于造模第16和24小时检测20S蛋白酶体活性及不同亚基C2和C8亚基的活性.结果 16小时点各组伸趾长肌的20S蛋白酶体活性:空白组与假手术组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20S蛋白酶体活性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TPN组活性下降,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ω3脂肪酸组的20S蛋白酶体活性显著下降(P<0.05).24小时点的20S蛋白酶体活性比较:模型组、TPN组和ω3脂肪酸组的20S蛋白酶体活性均比空白组明显增加(P<0.05),3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16小时点各组伸趾长肌的C2亚基mRNA表达水平比较:空白组与假手术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C2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TPN组C2基因转录水平下调,但差异无显著性(P>0.05);ω3脂肪酸组的C2亚基基因转录水平明显下降(P<0.05).24小时点的各组大鼠伸趾长肌C2亚基基因转录水平变化趋势与16小时点一致.16小时点的空白组与假手术组大鼠伸趾长肌C8 mRNA表达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空白组相比,模型组的C8 mRNA表达明显增加(P<0.05).与模型组比较,TPN组和ω3脂肪酸组的C8基因转录水平均没有显著下降(P>0.05).24小时点的各组大鼠伸趾长肌C8亚基基因转录水平变化趋势与16小时点一致.结论 ω3脂肪酸能够降低脓毒症大鼠骨骼肌内20S蛋白酶体活性及C2亚基活性,但对16及24小时点C8亚基的基因转录水平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丙型肝炎(HC)86例,经临床观察发现其临床特点是:①潜伏期长短不一,长者120d短者26d,平均40.5±14.5d。②起病缓慢而隐匿。③病状轻,体征不明显,病程长。④肝功能损害程度与症状、体征不一致,往往不能及时诊治。⑤肝功能恢复慢,ALT、AST有持续升高或反复异常。⑥治疗:用治疗肝炎的常用药物仅对改善症状有一定作用,对缩短病程及肝功能恢复无效。  相似文献   

16.
元顺女 《吉林医学》2011,(8):1520-1522
目的:了解吉林省延吉市丙型肝炎(丙肝)病毒感染状况,为延吉市丙型肝炎防治提供基本依据。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就诊于延边大学福祉医院的体检、门诊患者和住院患者血清中HCV抗体进行检测。结果:延吉市人群丙肝血清抗体总阳性率为2.54%;其中,男性阳性率为2.64%,女性阳性率为2.4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职业丙肝抗体阳性率分析,医护人员最高。并且HCV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结论:延吉市丙型肝炎感染率与年龄和职业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Myostatin干扰质粒在小鼠骨骼肌成肌细胞系C2C12细胞中的沉默作用。方法:根据Myo-statin mRNA序列,选择3个19nts的靶序列,设计并合成包含各正反义靶序列的互补DNA链以及1个无干扰作用DNA链,退火后插入pSilencer2.1-U6表达载体,构建3个RNAi阳性质粒:M1/pSilencer、M2/pSilencer、M3/pSilencer及一个阴性质粒Mc/pSilencer并转染C2C12细胞,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观察RNAi对C2C12细胞中MyostatinmRNA和蛋白表达的下调作用。结果:构建的3个阳性干扰质粒中M1/pSilencer能显著降低C2C12细胞中Myostatin表达量,随着M1/pSilencer干扰质粒剂量的增加,Myostatin表达量逐渐降低。结论:成功构建Myostatin RNAi质粒,该质粒能下调目的基因Myostatin在C2C12细胞中的表达量。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分别检测丙肝病毒抗体(HCV-Ab)、丙肝病毒核心抗原(HCV-cAg)和定量检测HCV-RNA,探究丙肝病毒核心抗原检测对于丙型肝炎诊断的意义。方法对36例丙肝抗体阳性患者和120例丙肝抗体阴性患者同时检测HCV-Ab、HCV-cAg和HCV-RNA。丙肝抗体检测采用间接ELISA法,丙肝核心抗原检测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丙肝HCV-RNA检测采用荧光PCR法定量检测。结果36例丙肝抗体阳性组中,HCV-cAg阳性28例,HCV-RNA阳性25例。120例丙肝抗体阴性的门诊肝炎患者中HCV-cAg阳性有2例,HCV-RNA阳性有1例。结论 HCV-cAg检测可以缩短HCV抗体检测窗口期,特异性高,操作简便,可将二者联合起来,提高丙型肝炎病毒的检出率及准确度。  相似文献   

19.
史亮  彭观景  赵晟 《陕西医学杂志》2011,40(1):102-103,111
目的:探讨肾移植前后血清中CRP,IL-1,βTNF-α的水平与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方法:将54例肾移植患者分为术后稳定组,急性排斥反应组及抗排斥逆转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 ISA)法动态监测移植前后血清CRP,IL-1,βTNF-α水平。结果:急性排斥反应组CRP,TNF-α及IL-1β表达显著高于术后稳定组(P<0.01),而术后稳定组与抗排斥治疗逆转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对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RP,IL-1,βTNF-α进行监测,可反映肾移植受者的免疫反应状态,并为排斥反应的监测和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补体分子C3a、C5a及其受体阻断剂(C3aRA、C5aRA)对体外培养的肾小管上皮细胞株HK-2细胞β-catenin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体外培养的HK-2细胞分成C3a组和C5a组,各组再分成4亚组:C3a组[对照组,1 μmol/L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组,50 nmol/L C3a组,1 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