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 毫秒
1.
摘 要:目的 研究番石榴Psidium guajava叶的活性成分,为开发番石榴叶资源提供依据。方法 以抗氧化活性为指标,运用多种柱色谱等现代分离手段对番石榴叶60%乙醇提取物进行活性追踪分离;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学分析鉴定了化合物的结构,并评价了其抗氧化活性。结果 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鸢尾酚酮-2-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柰酚(3)、槲皮素(4)、槲皮素-3-O-α-L-呋喃阿拉伯糖苷(5)、槲皮素-3-O-β-D-吡喃阿拉伯糖苷(6)、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7)、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8)、槲皮素-3-O-(6″-芥子酸)-β-D-吡喃半乳糖苷(番石柳叶苷A,9)、槲皮素-3-O-(6″-阿魏酸)-β-D-吡喃半乳糖苷(10)、顺式对香豆酸-4-O-β-D-吡喃葡萄糖苷(11)、去甲氧基荚果蕨素(12)。结论 对分离得到的11个化合物进行抗氧化活性测试,其中化合物4、5、6显示较强活性,1、3、7、8显示中等强度活性。化合物2、10、11、12为首次从番石榴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并鉴定少药八角Illicium oligandrum果实中的黄酮类成分。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凝胶(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ODS反相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应用核磁共振和质谱等现代波谱技术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少药八角果实的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1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山柰酚(Ⅰ)、槲皮素(Ⅱ)、槲皮素-3-O-β-D-半乳吡喃糖苷(Ⅲ)、异=鼠李素-3-O-β-D-葡萄吡喃糖苷(Ⅳ)、槲皮素-3-O-α-L-阿拉伯吡喃糖苷(Ⅴ)、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Ⅵ)、二氢槲皮素-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Ⅶ)、二氢山柰酚-3-O-α-L-鼠李吡喃糖苷(Ⅷ)、槲皮素-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Ⅸ)、山柰酚-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Ⅹ)、异鼠李素-3-O-(6″-O-α-L-鼠李吡喃糖基)-β-D-葡萄吡喃糖苷(Ⅺ)。结论11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Ⅳ、Ⅴ、Ⅶ、Ⅷ、Ⅺ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槲树Quercus d entata Thunb.为壳斗科栎属植物,在中国分布有100余种,某些品种作为民间中草药被广泛应用,并且有着悠久的药用历史,《唐本草》以及以后的历代本草都有记载,主要用于治疗痢疾、恶疮等症[1]。槲叶、槲皮、槲实仁均作为药用。国内科研工作者已将槲树叶开发成治疗泌尿系统结石的新药。但是,对该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仅见少数报道[2]。本实验从槲树叶中分离纯化得到5种酚性成分,并且通过理化性质分析和光谱解析等手段确定其化学结构分别为:槲皮素(Ⅰ)、槲皮素3-O-α-L-吡喃阿拉伯糖苷(Ⅱ)、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即金丝桃…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荷叶中的苷类化学成分,为荷叶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质量控制及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综合利用硅胶、十八烷基键合硅胶(ODS)、凝胶(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以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pHPLC)进行分离纯化,最后通过质谱(MS)、核磁(NMR)以及与已知文献比对等方法,鉴定各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荷叶经70%的乙醇提取,通过各种分离纯化方法,共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异槲皮苷(1)、槲皮素-3-O-β-D-吡喃木糖-(1→2)-β-D-吡喃半乳糖苷(2)、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6'-甲酯(3)、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6'-乙酯(4)、山奈酚-3-O-β-D-吡喃半乳糖苷(5)、鼠李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6)、柯伊利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7)、(+)-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8)、(+)-表松脂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3-4,8-9为莲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  相似文献   

5.
黄山药 Dioscorea panthaica Prain et Burkill为我国特有的薯蓣科薯蓣属植物 ,主要分布于云南、贵州、四川、湖南等地区 ,根茎含薯蓣皂苷元 1 .7%~2 .3% ,生药能祛风除湿 ,清热解毒[1] 。为了进一步探讨黄山药根茎的化学成分 ,我们对其根茎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中分离鉴定了 4个化合物 :薯蓣皂苷元 ( diosgenin, ) ,延令草次苷 ( trillin, ) ,2 6- O-β- D-葡萄吡喃糖基 ( 2 5 R) -呋喃 - 5 ,2 0 ( 2 2 ) -二烯 - 3β,2 6-二羟基 - 3- O- [α- L-鼠李吡喃糖基 ( 1 - 2 ) ]- β- D-葡萄吡喃糖苷 ( ) ,原薯蓣皂苷 ( protodioscin, …  相似文献   

6.
HIV-1整合酶是 HIV 生命周期中的关键酶。作者以生物活性为导向,从诃子 Ter-minalia chebula Retz.果实中分得4个 HIV-1整合酶(IN)抑制成分:桔酸(1)、1,3,6-三O-桔酰-β-D-吡喃葡萄糖(2)、1,2,3,4,6-五-O-桔酰-β-D-吡喃葡萄糖(3)和诃子酸(4);从大戟 Euphorbia pekinensis Rupr.地上部分中得到4个有桔酰基团的黄酮醇苷桔酸酯:槲皮素-3-O-(2″-O-桔酰)-α-L-吡喃鼠李糖苷(5)、槲皮素-3-O-(2″-O-桔酰)-β-D-吡喃葡萄糖苷(6)、槲皮素-3-O(2″-O-桔酰)-芸香糖苷(7)和山柰酚-3-O-(2″-O-桔酰)-β-D-吡喃葡萄糖苷(8),它们也显示抑制 HIV-1的活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可食用植物沙葱(Allium mongolicm Regel)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大孔吸附树脂、羟丙基葡聚糖凝胶等柱色谱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其所含化学成分进行分离、制备,并利用波谱学方法鉴定了结构。[结果]从沙葱提取物中分离鉴定了异槲皮苷(1)、槲皮素-3-O-(6′′-O-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2)、槲皮素-3,4′-二-O--D-吡喃葡萄糖苷(3)、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yl-(1→4)-β-D-glucopyranoside(4)、芦丁(5)、quercetin 3-O-(6′′-O-α-L-rhamnopyranosyl)-β-D-glucopyranoside-7-O-β-D-glucopyranoside(6)等6个单体成分。[结论]化合物2、6为首次从葱属中分离得到,1、3~5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8.
从日本七叶树 Aesculus turbinata Bl.种子的 90 %乙醇提取物中分得 3个二萜皂化合物 ,经光谱学分析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 :七叶树皂苷 IVc:2 2 α- O-巴豆酰基 - 2 8- O-乙酰基原七叶树皂苷配基 - 3β- O- [β- D-吡喃葡萄糖基 (1→ 2 ) ][β- D-吡喃葡萄糖基 (1→ 4) ]-β- D-吡喃葡萄糖醛酸 ( )、异七叶树皂苷 Ia:2 1β- O-巴豆酰基 - 2 8- O-乙酰基原七叶树皂苷配基 - 3β- O-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1→ 2 )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1→ 4) ]-β- D-吡喃葡萄糖醛酸 ( )和异七叶树皂苷 Ib:2 1β- O-当归酰基 - 2 8- O-乙酰基原七叶树皂苷配基 - 3β- O- [β- D-吡喃葡萄糖基 (1→ 2 ) ][β- D -吡喃葡萄糖基 (1→ 4) ]- β- D-吡喃葡萄糖醛酸 ( ) ,均为首次从日本七叶树种子中分得。七叶树皂苷 Ia、Ib、IVc和异七叶树皂苷Ia、Ib在 10 0 μm ol/ L 浓度的体外试验中对 HIV- 1蛋白酶活性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戟科的千根草 Chamaesyce thymifolia为巴西常用的利尿药 ,并能治疗泌尿生殖系统感染和去除肉赘。作者等从其地上部分分得槲皮素 ( ) ,槲皮素 - 3- O- β-葡糖苷 ( ) ,槲皮素 - 3- O- β-半乳糖苷 ( ) ,槲皮素 3- O- β-木糖苷 ( ) ,槲皮素 3- O- β-阿糖苷 ( )和 3 ,4 ,5 ,7-四羟基黄酮 - 7- O- β葡糖醛苷 ( )等 6个化合物。经药理试验 ,其醋酸乙酯提取部分对 HEp- 2喉癌细胞有较强的细胞毒活性 ,而其中的 和 对 型单纯性疱疹病毒 (HSV- 1)和牛腹泻病毒(BVDV)有中度的抑制作用。千根草中的抗病毒类黄酮@史玉俊…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维药蜀葵花[Althaea rosea(Linn.)Cavan.]中的黄酮类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正相硅胶、反相ODS、Sephadex LH-20等柱色谱及高效液相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并通过理化性质与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蜀葵花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了9个黄酮类单体成分,分别为木犀草素(1)、木犀草素-4′-O-β-D-吡喃葡萄糖苷(2)、山奈酚(3)、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4)、山柰酚-3-O-(6″-O-反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5)、山柰酚-3-O-(6″-O-顺式对香豆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6)、山柰酚-3-O-(6″-O-阿魏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7)、山奈酚-3-O-芸香糖苷(8)、山奈酚-4′-O-β-D-吡喃葡萄糖苷(9)。[结论]化合物6、7为首次从蜀葵属中分离得到,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鬼针草Bidens bipinnata的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硅胶、ODS柱色谱分离并结合Sephadex LH-20和HPLC分离纯化,通过理化鉴定和波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从鬼针草的正丁醇部位得到6-O-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海生菊苷)(Ⅰ)、6-O-(6″-乙酰基-β-D-吡喃葡萄糖基)-6,7,3′,4′-四羟基噢哢(Ⅱ)、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七叶苷(Ⅵ)、(E)2-己烯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Ⅶ)、正己烷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Ⅷ)、异戊基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正丁基O-α-D-呋喃果糖苷(Ⅹ)、正丁基O-β-D-呋喃果糖苷(Ⅺ)、正丁基O-β-D-吡喃果糖苷(Ⅻ)。结论 以上12个化合物中除海生菊苷和异奥卡宁-7-O-β-D-吡喃葡萄糖苷外,其他10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鬼针草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2.
色木槭Acer mono Maximowicz广泛分布于韩国、中国和日本,其叶在韩国民间用于治疗多种疾病。作者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2个新的茋苷5-O-甲基-(E)-白藜芦醇3-O-β-D-吡喃葡糖苷(1)和5-O-甲基-(E)-白藜芦醇3-O-β-D-呋喃芹菜糖基-(1→6)-β-D-吡喃葡糖苷(2),还分得包括槲皮素(3)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细梗胡枝子Lespedeza virgata全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技术对其醋酸乙酯部分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光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槲皮素-3′-甲醚(Ⅰ)、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Ⅱ)、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Ⅲ)、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Ⅳ)、槲皮素(Ⅴ)、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Ⅵ)、山柰酚-3-O-α-L-鼠李糖苷(Ⅶ)、山柰酚(Ⅷ)、正三十烷醇(Ⅸ)、正三十四烷酸(Ⅹ)。结论化合物Ⅰ、Ⅱ、Ⅸ、Ⅹ为首次从胡枝子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Ⅲ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对山茶科植物木荷Schima superba茎中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和HPLC等色谱方法进行成分分离,采用NMR、质谱等波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木荷茎中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分别为camelliagenin A(1)、Al-barrigenol(2)、barringtogenol C(3)、2,6-二甲氧基苯醌(2,6-dimethoxybenzoquinone,4)、2,4,6-三甲氧基苯酚(2,4,6-trimethoxyphenol,5)、丁香酸(syringic acid,6)、松柏醛(coniferyl aldehyde,7)、丁香醛(syringaldehyde,8)、山柰酚(kaempferol,9)、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β-D-glucopyranoside,10)、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pyranoside,11)和acernikol(12)。结论 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2以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猫爪草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提取和柱色谱分离等方法进行分离和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其结构。结果从醋酸乙酯和正丁醇部位分离鉴定了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粗贝壳杉黄酮-4′-甲醚(Ⅰ)、榧双黄酮(Ⅱ)、罗汉松双黄酮A(Ⅲ)、白果素(Ⅳ)、异银杏素(Ⅴ)、穗花杉双黄酮(Ⅵ)、猫爪草苷[4氧-代-5-(O-β-D-吡喃葡萄糖基)-戊酸-正丁基酯](Ⅶ)、4-氧代-5-(O-β-D-吡喃葡萄糖基)-戊酸甲酯(Ⅷ)、苯甲醇O-β-D-吡喃葡萄糖苷(Ⅸ)。结论化合物Ⅰ~Ⅵ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Ⅷ是新的天然产物,Ⅸ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荨麻抗风湿活性部位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柱色谱、制备型薄层色谱等方法对荨麻抗炎镇痛的活性部位进行分离;运用UV、IR、MS、NMR等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并鉴定了12个成分,分别为槲皮素(quercetin,)、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lucopyranoside,)、咖啡酸(caffeicacid,)、绿原酸(chlorogenicacid,)、东莨菪苷(scopolin,)、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山柰酚-3-O-β-D-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ide,)、异鼠李素-3-O-β-D-芸香糖苷(isorhamnetin-3-O-β-D-ruti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结论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荨麻中分得,其中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荨麻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7.
小连翘Hyp ericun erectum Thunb.为藤黄科金丝桃属植物。民间用于治疗月经不调、消化道出血、吐血,外用治疗外伤出血、疔疮肿毒、毒蛇咬伤等[1]。迄今为止各国学者仅对金丝桃属部分植物进行了初步研究,但有关小连翘的化学成分研究少见报道。为了探讨小连翘的药效物质基础,作者对小连翘地上部分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乙醇提取物的醋酸乙酯部位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现代波谱分析鉴定了其中9个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分别为1,7-二羟基酮(Ⅰ)、山柰酚-3-O-阿拉伯糖苷(Ⅱ)、槲皮素-3-O-阿拉伯糖苷(Ⅲ)、山柰酚(Ⅳ)、槲皮素(Ⅴ)、3-羟…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金叶子叶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柱色谱(正相硅胶、RP-18、大孔吸附树脂和Sephadex LH-20)、制备HPLC和光谱方法分离鉴定化学成分。结果从金叶子的叶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2α,3β,23-trihydroxyurs-5,12-dien-28-oic acid(Ⅰ)、2α,3β,23-trihydroxyurs-12-en-28-oic acid(Ⅱ)、1-O-(β-Dglucopyranosyl)-(2S,3S,4R,8Z)-2-[(2′R)-2′-hydroxydocosanoilamino]-8(Z)-octadecene-1,3,4-triol(Ⅲ)、槲皮素-3-O-β-半乳吡喃糖苷(Ⅳ)、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Ⅴ)、槲皮素-3-O-α-阿拉伯呋喃糖苷(Ⅵ)、山柰酚-3-α-鼠李吡喃糖苷(Ⅶ)、金叶子毒素-Ⅶ(craibiotoxin Ⅶ,Ⅷ)、金叶子毒素-Ⅷ(Ⅸ)、proanthocyanidin A-2(Ⅹ)。结论化合物Ⅲ和Ⅴ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获得。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藏药髯花杜鹃 Rhododendron anthopogon 叶的化学成分。方法 95%乙醇提取制备总浸膏,硅胶柱色谱分离其成分,波谱法鉴定其结构。结果 分离得到的10个已知化合物,分别为鲨烯(1)、熊果酸(2)、β-谷甾醇(3)、伞形花内酯(4)、3-羟基-3-苯基丙酰胺(5)、苔黑酚(6)、槲皮素(7)、杨梅素(8)、杨梅素-3′-O-β-D-吡喃木糖苷(9)和金丝桃苷(10)。结论 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叶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研究柿叶乙酸乙酯部位的黄酮类成分。[方法] 应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方法和波谱数据对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从柿叶的乙酸乙酯部位分离并鉴定了6 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染料木素,异鼠李素,槲皮素-7-O-β-D-鼠李糖苷,槲皮素,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芦丁。[结论] 化合物1~3 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