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外伤性脾破裂的B型超声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外伤性脾破裂的B型超声诊断陆建元我院1988年1月幻1993年12月经B超检查并由手术病理或随访证实的97例外伤性脾破裂,旨在探讨B超检查对其诊断的意义.本组97例均系住院病例,男78例,女19例,年龄11-65岁,平均35.7岁.97例均有明确外伤...  相似文献   

2.
B超诊断50例脾破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超诊断50例脾破裂分析邮政编码239000安徽省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B超室郭晓琪本文报告脾破裂50例,男40例,女10例,年龄12~73岁。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创伤史,主要表现为腹痛,严重者出现休克症状。B超检查所见:脾脏明显增大、脾实质内见不规则液性...  相似文献   

3.
B超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超在腹部外伤中的应用邬景河①马立新孟晓玲1资料B超诊断腹部外伤35例,男29例,女6例,年龄最小7岁,最大60岁,患者从受伤到B超检查最短20分钟,最长两周。其中肝破裂6例,脾破裂7例,肾破裂9例,小肠破裂1例,肝、脾内血肿12例。检查方法是采用腹...  相似文献   

4.
我们总结了近几年B超对腹部外伤的诊断及脾破裂的声像图特点,分析了漏诊、误诊原因,以进一步提高正确诊断率。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5例均为外伤后行急诊B超检查的住院病人,男20例,女5例;年龄5~70岁,以18~35岁居多。初诊时间最早在伤后1小时,...  相似文献   

5.
B超诊断脾破裂78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超诊断脾破裂78例分析沈荣我院1985年6月~1997年6月,经B超检查并手术证实脾破裂78例,现分析如下。资料和方法本组脾破裂78例,男性61例,女性17例。年龄最小8岁,最大64岁,平均33.6岁。就诊时间最短1小时,最长17天。采用Aloka...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的发病机理及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2003年间收治18例延迟性脾破裂患者的诊断。结果:根据外伤史、临床表现、诊断性脾腔穿刺、腹部B超和CT等检查结果,诊断符合率达94.4%。本组18例均行手术治疗,全部治愈。其中并发脾窝积液1例,切口感染1例。结论:对胸背、腹部外伤病人应仔细检查、严密观察。诊断性腹腔穿刺结合B超及CT检查可使患者获得满意诊断。  相似文献   

7.
张旭升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27):6751-6752
目的了解外伤延迟性脾破裂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断水平。方法对广东省武警总队医院2001-05-2005-05收治的21例外伤延迟性脾破裂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复习分析。结果首诊时有19例误诊,分别被误诊为胸膜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肝癌破裂、脾周围炎等,经腹部B超或CT、腹腔穿刺、剖腹探查证实为脾破裂,通过保守疗法、手术治疗治愈20例,死亡1例。结论外伤延迟性脾破裂的诊断应重视外伤史询问,腹痛、腹部体征,结合腹腔穿刺、腹部B超或CT。  相似文献   

8.
B超诊断睾丸破裂的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报告10例经超声诊断的睾丸破裂,并经手术治疗,手术证实B超诊断符合率为90%。根据超声表现我们把睾丸破裂分为为裂伤型和血肿瘤,建议B超应做为睾丸外伤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9.
本文应用超声对210例脾脏外伤进行诊断研究。并将其声像图特征分为Ⅳ型:Ⅰ:脾包膜下血肿。呈无回声暗区型;Ⅱ:真性脾破裂。呈混合型(强回声与低回声或无回声与强回声等);Ⅲ:中央型破裂。呈强回声光团或无回声区型;Ⅳ;脾蒂撕裂伤型。脾内回声均匀,脾周呈无回声暗区或血肿回声。其超声诊断符合率为97.6%。同时,对脾外伤保守治疗以及修补术后的声像图演变过程进行了研究和总结.提出B超应作为脾脏外伤及随访观察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迟性脾破裂(DRS)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993年2月至2004年1月收治的16例延迟性脾破裂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延迟性脾破裂由于发病率不高,临床表现不典型,易被误诊。本组病人11例行脾切除术,4例脾部分切除术,1例行保守治疗,无手术死亡。结论:外伤史、腹部B超、CT及诊断性腹腔穿刺是延迟性脾破裂诊断的重要手段;脾切除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脾创伤非手术治疗期间的监测作用。方法腹部肝脾创伤后非手术治疗患者66例,其中行单纯保守治疗20例(保守治疗组),超声造影引导下经皮穿刺注射止血剂治疗46例(局部注射治疗组),治疗期间对两组患者行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定时监测2周,动态观察治疗效果。结果常规超声显示,治疗前非手术治疗患者肝脾创伤灶呈偏高回声,边界不清,2周内回声逐渐减低,但仍稍高于周围实质,其中保守治疗组和局部注射治疗组各有9例和27例创伤灶内可见不规则低回声液化区。局部注射治疗组患者注射α-氰基丙烯酸酯处可见强回声灶,后伴声影,超声造影观察创伤灶呈不规则低至无增强区,边界清楚,3d内创伤灶变化不明显,3d后开始逐渐缩小。常规超声观察腹腔积液量增加,提示3例再发活动性出血,超声造影依据造影剂溢出确诊其中1例活动性出血。常规超声引导穿刺抽液确诊1例肝内胆漏;常规超声和超声造影确诊1例脾动静脉瘘。结论常规超声通过腹腔积液量的变化间接提示腹腔活动性出血,超声造影能较常规超声更清楚显示创伤灶部位、范围及创伤脏器微循环变化情况,明确创伤的预后,常规超声及超声造影在肝、脾创伤非手术治疗监测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分类治疗中的价值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腹部实质脏器创伤快速分类治疗中的作用。方法对105例腹部实质脏器创伤患者的超声造影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CT和(或)手术结果进行对照。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的方法是在超声造影引导下,首先于肝、脾或肾创伤灶内多点注射蛇毒凝血酶,继之于肝、脾创伤灶和活动性出血部位多点注射旺一氰基丙烯酸酯黏合胶;保守治疗的方法是卧床休息、常规给予抗生素和补充血容量。结果在所有105例患者中,超声造影与增强CT两者诊断结果有很好的一致性(P〈0.001);在手术治疗的19例患者中,超声造影与手术诊断结果完全一致。在105例肝、脾、肾创伤患者中,保守治疗28例,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58例,手术治疗19例。保守治疗、超声造影引导注射治疗和手术治疗率分别为26.7%(28/105)、55.2%(58/105)和18.1%(19/105),非手术治疗率为81.9%(86/105)。结论通过超声造影对创伤伤情的分类,所有患者得到快速、安全和有效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脾脏外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分析临床疑诊的45例脾脏外伤患者的超声造影与临床表现.结果 45例患者中经CT或手术证实脾损伤42例,其中常规超声检出31例,超声造影检出40例;常规超声诊断脾外伤的敏感性73.8%,特异性33.3%,准确性71.1%;超声造影诊断脾外伤的敏感性95.2%,特异性66.7%,准确性93.3%.两种方法诊断脾外伤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超声造影作为一种非损伤性检查手段,能迅速、准确评估脾损伤程度,但也应认识到其局限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可吸收网脾包裹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2例Ⅲ-Ⅳ级脾外伤患者行可吸收网脾包裹术治疗,应用常规超声结合超声造影对其术前及术后进行评价。结果32例脾外伤患者,术前常规超声检出28例,漏诊4例,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为:阴性4例,Ⅰ级3例,Ⅱ级5例,Ⅲ级12例,Ⅳ级8例;而超声造影检出所有病灶,脾外伤程度分级诊断为:Ⅲ级19例,Ⅳ级13例,与术后探查结果一致;5例可见造影剂外溢,提示活动性出血。所有病例均行可吸收网脾包裹术。术后3d内复查,其中29例手术治疗成功,患者腹腔积液消失,脾周显示有强回声膜状物包绕,膜状物内可见片状无增强区,脾脏呈不规则增强。3例手术失败:1例于术后发生感染,超声造影显示脾脏仅下极增强,中上极未见增强;1例于注入造影剂后,造影剂于脾门处突然中断,脾脏实质未见增强,提示脾动脉主干受压;1例术后出现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提示仍存在活动性出血,此3例均行再次手术切除脾脏。结论常规超声通过腹腔积液量的动态变化,判断患者是否存在活动性出血;而超声造影可通过显示组织的微循环灌注,对脾外伤进行术前准确分级及术后评估,两者结合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造影在肝脾外伤非手术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48例血流动力学稳定的肝脾外伤患者行非手术治疗,对其进行血流动力学及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结合监测随访.结果 44例非手术治疗成功,3例中转手术,1例死亡.超声造影发现肝外伤性动脉瘤各1例.非手术治疗成功组血流动力学持续稳定,超声造影低-无增强区逐渐缩小.中转手术组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超声发现腹水进行性增加.超声造影显示实质内无增强区范围增大.结论 血流动力学变化情况在肝脾外伤非手术治疗中起决定性作用,超声造影结合常规超声对肝脾外伤非手术治疗进行监测和随访,对于发现并发症、病情变化以及预后有一定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引导下局部注射止血剂治疗兔脾外伤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2只健康新西兰兔用锐器划伤其脾脏制成脾外伤模型,其中20只实验兔出现1-2级脾脏外伤。待模型形成后即刻行超声造影,注入造影剂确定损伤范围,超声引导下局部注入注射用血凝酶及医用生物蛋白胶,于注射即时、第5天、第14天及第21天分别行超声造影,记录造影表现,测量损伤范围大小,在第21天处死实验兔取出脾脏标本送病理。结果注入止血剂后,随着时问推移,实验兔脾外伤损伤范围逐渐减小,在第21天取出实验兔脾脏可见其被纤维结缔组织包裹,病理可见纤维化及肉芽肿形成。结论超声造影引导局部注射止血剂治疗实验兔1-2级脾外伤可行,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脾外伤保脾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46例脾外伤患者行保脾手术治疗,应用常规超声与超声造影对其术前及术后进行监测。结果:46例脾外伤手术分级,Ⅱ级5例,Ⅲ级32例,Ⅳ级9例;常规超声共检出42例,漏诊4例;超声造影对46例损伤均作出诊断,其中9例可见造影剂外溢。术后常规超声发现1例腹腔积液进行性增加;超声造影发现2例并发症,1例脾动脉主干受压,1例患者术后发生感染难以控制,其脾脏术后增强体积小于原来体积的1/5。结论:超声造影能够为脾外伤保脾手术术前提供选择依据,术后进行监测和随访,对于发现并发症、伤情变化以及预后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总结超声引导微创治疗腹部实质性脏器创伤性出血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2013-11经床旁超声造影介入治疗的腹部实质性脏器创伤性出血患者152例的护理经验,总结治疗前、治疗中和治疗后的护理要点。结果:通过规范、有效的护理措施,取得很好的临床效果。结论:超声造影引导下对腹部实质脏器外伤出血进行局部止血剂注射可有效治疗腹部实质脏器外伤出血,规范、有效的护理工作,是保证治疗效果、促进患者康复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评价脾脏创伤后活动性出血成像特点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2004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92例可疑肝脾脏创伤患者的超声及超声造影图像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92例中超声检出396个可疑肝脾脏创伤灶(肝脏179个、脾脏217个);超声造影显示脾脏创伤伴活动性出血34例(34/217),均被CT诊断证实,超声造影检出脾脏创伤伴活动性出血的准确率为15.7%,其中开腹手术9例、微创治疗24例、保守治疗1例。34例(CT和手术证实)确诊患者中25例(73.5%)显示创伤灶内有造影剂外溢或浓聚,提示存在活动性出血。其中5例(14.7%)创伤灶内及包膜处均见造影剂外溢或浓聚;4例(11.8%)于包膜破口处见造影剂外溢或浓聚。结论脾脏创伤后活动性出血的超声造影表现为多种形态。超声造影可显示脾脏创伤后活动性出血,为创伤程度的判定及预测、外科手术或非手术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在外伤患者脾脏不典型病灶中的诊断价值。方法43例常规超声发现脾脏内病灶,但难以定性的外伤患者进行超声造影检查,观察不同病灶造影增强过程的特点。结果43例脾内不典型病灶,常规超声表现:病灶呈低回声25例,高回声5例,无回声6例,混合回声7例;病灶边界清晰14例,边界欠清或不清29例。超声造影表现:血肿27例,血管瘤6例,分叶脾2例,脾先天性切迹3例,动脉瘤5例。脾脏病灶常规超声正确诊断35例,超声造影正确诊断42例,误诊1例不完全灌注的血管瘤为血肿。结论超声造影对脾脏外伤不典型病灶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