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分析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2  
王昱  何念海 《重庆医学》2006,35(21):1932-1934
目的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旱防旱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及预后判断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10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中病因分析明确的占66.7%(140/210).主要原因有新生儿溶血病、感染、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窒息、G-6-PG缺陷症、旱发母乳性黄疸、头颅血肿、肝胆疾病及遗传代谢性疾病;与围产因素相关的占33.3%(70/210).胎膜旱破、宫内窘迫、羊,批粪染、高龄初产、剖宫产、出生后体重明显下降、母乳缺乏、肝内胆管淤积症、妊娠期高血压、胎龄以及母亲产前使用催产素、镇静剂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积极处理孕期疾病。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人为催产的比例.加强高危妊娠、高危分娩的监测.积极喂养并及时处理新生儿期的并发疾病。可以有效地减少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2.
目的 分析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围产期危险因素.方法 选择在我院进行分娩的新生儿2 379例为调查对象,共821例纳入调查.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剖宫产、母乳缺乏、体重下降>10%、围产窒息、宫内窘迫、母亲高龄产妇、感染、产前使用催产素是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期危险因素(P<0.05或<0.01).结论 剖宫产、母乳缺乏、体重下降>10%、围产窒息、宫内窘迫、母亲高龄产妇、感染、产前使用催产素是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围产期危险因素,临床工作中应尽量避免这些危险因素,以降低新生儿患高胆红素血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方法:选择我院于2014年1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220例患有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同期选择220例非高胆红素血症的新生儿,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结果:出生体重、1min Apgar评分、母乳开奶时间、首次排便时间、血糖检测以及母亲年龄、孕期合并症、分娩方式、羊水情况、胎膜早破、母乳量少均为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结论:影响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较多,较少或早期避免这些高危因素对预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洪涛  叶安青 《当代医学》2014,(11):32-3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早防早治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520例新生儿经皮胆红素的水平与相关联的产式及有无高危因素的关系。结果剖宫产新生儿总人数150例,其中47例需临床干预;非剖宫产新生儿总例数390例,其中87例需临床干预;其它高危因素组(头颅血肿、官内感染及喂养困难及延迟排胎便的新生儿)总人数150例,其中45例需临床干预;无高危因素组总人数240例,其中42例需i15床干预。统计显示,剖宫产组与非剖宫产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772;P〈005)、剖宫产组与无其它高危因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061;P〈0.05),剖宫产组与其它高危因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195),其它高危因素组与无高危因素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22;P〈005)。结论剖宫产与其它高危因素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具有相关系,而剖宫产更甚。积极处理孕期疾病,严格掌握剖官产指征,对于减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剖宫产分娩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简称高胆)的关系。方法对我科2004年3月至2005年3月收治的新生儿进行病例对照研究,通过监测经皮胆红素,血清胆红素,比较剖宫产与非剖宫产娩出新生儿发生高胆的情况。结果分析结果显示,剖宫产组新生儿高胆发生率为36.9%,非剖宫产组新生儿高胆发生率为21.8%,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剖宫产组中母亲有妊高征者新生儿高胆发生率略高于母亲无妊高征者,两者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患儿合并室息、缺氧缺血性脑病(HIE)、吸人综合征、感染等疾病对高胆的影响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刮宫产可能是引起新生儿高胆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6.
赵燕霞 《大家健康》2016,(2):134-135
目的:探讨剖宫产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5年1月到2015年9月共计1805例新生儿情况,按不同生产方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观察剖宫产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结果:顺产组新生儿共计1112例,共有173例新生儿出现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约为15.56%,剖宫产组新生儿共计693例,共计发生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59例,发生率约22.94%。X2=15.51,P <0.01,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剖宫产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病率明显高于顺产组,是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因素之一,临床应该严格控制剖宫产的手术指征,来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7.
刘长靖  覃靖 《中国现代医生》2012,50(14):119-120
目的探讨应用成分血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在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成分血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25例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术前和术后进行血清胆红素、血红蛋白、血小板、白细胞等的监测。结果换血术后血清总胆红素下降50.25%(P〈0.01),未结合胆红素下降51.21%(P〈0.01),结合胆红素下降34.82%(P〈0.01),换出的主要是未结合胆红素,最高下降63.25%;换血后血红蛋白变化不大(P〉0.05),白细胞下降(P〈0.01),血小板下降(P〈0.01)。结论采用成分血进行外周动静脉同步换血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效果满意,操作简便易学,值得广泛推广,尤其在基层二级医院推行。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导致足月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可能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07年7月~2009年10月经临床确诊的112例足月原因不明的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病例组),以及同期137例正常足月新生儿(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孕周、出生身高、性别、出生体重、出生体温、喂养情况、排便情况、孕母年龄、家族黄疸发病史、是否多胎、妊娠合并症高血压、糖尿病及胎盘钙化等情况,分析上述影响因素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新生儿孕周、出生体温、出生体重、出生身高、孕母年龄、胎盘钙化、多胎史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新生儿开奶时间及开始排便时间均较对照组晚,生后2d喂养总量及生后2d排便总量均较对照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两组新生儿性别、分娩方式、母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家族黄疸发病史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开奶时间晚及排便时间延迟、生后2d喂养量不足及生后2d排便量少是足月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危险因素;剖宫产、孕母有妊娠高血压、妊娠糖尿病及家族中有黄疸发病史是足月新生儿不明原因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高危因素对早期新生儿胆红素水平的影响,为临床预防及早期干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高危因素组新生儿172例,按疾病分为5组:宫内肺炎组48例、新生儿窒息组33例、头颅血肿组47例、红细胞增多症组21例、糖尿病母亲儿组23例;对照组82例,无高胆红素血症的高危因素,比较高危因素组及对照组新生儿生后120 h内总胆红素升至第75百分位以上的例数,高危因素组内各疾病组之间比较予x2检验.结果 高危因素组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危因素组内各疾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具有高胆红素血症高危因素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明显增高,需加强监测并予早期干预.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O型孕妇产前IgG抗-A(B)抗体的不同效价对新生儿红细胞致敏及发病的关系。方法对783例O型孕妇进行IgG抗-A(B)抗体效价测定和对出生为A或B型新生儿的脐血进行血型抗体释放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游离抗体试验及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调查。结果507例O型母亲IgG抗-A(B)抗体随效价的增高,其新生儿抗体致敏试验、直接抗人球蛋白试验和游离抗体试验阳性率也增高,当IgG抗-A(B)抗体效价≥1:512时。其新生儿上述三种抗体阳性率分别达100%、55.6%和88.9%,明显高于当母亲IgG抗-A(B)抗体在1:32时,5.0%、0和1.7%。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与母体IgG抗-A(B)不同效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两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差异存在高度统计学意义(x^2=-59.4,P〈0.001)。血型血清学三项试验诊断为ABO系统新生儿溶血(ABOHDN)的不同模式中,三项试验均阳性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高达56.3%。结论血型血清学诊断ABOHDN阳性率及临床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与其母亲体内的IgG抗-A(B)抗体效价的高低呈正相关。O型孕妇分娩A或B型新生儿后,用脐血进行血型血清学检验,对预防和治疗新生儿溶血病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60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方法:回顾分析160例住院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相关资料。结果: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依次为:感染因素60例(37.5%),母乳性黄疸42例(26.25%),围产因素32例(20.0%),原因不明16例(10%),其它因素8例(5.0%)。结论:积极防治新生儿感染,正确指导母乳喂养,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胎儿缺氧是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影响婴儿脐血IgE值的可疑因素,提出预防婴儿过敏的早期干预措施.方法 对将分娩孕妇进行问卷调查并于分娩时采集脐血IgE,跟踪婴儿记录出生情况,对影响脐血IgE的因素进行统计分析.通过皮肤点刺试验筛查出牛奶蛋白过敏婴儿并进行喂养干预.结果 检查的645例婴儿脐血中,IgE阳性共189例(29.3%),婴儿脐血IgE阳性者母亲过敏性疾病史发生率、婴儿出生时体重值均明显高于脐血IgE阴性者(P<0.05),并且性别为男孩及出生时有窒息史者对IgE阳性的发生也有影响(P<0.05);55例牛奶蛋白过敏的干预组婴儿有18例(32.7%)发生湿疹,明显低于未干预组(P<0.01).结论 父母亲尤其是母亲的过敏史是导致脐血IgE升高的危险因素,同时,婴儿的出生情况包括体重、性别、窒息史等与IgE有相关性,母乳喂养或水解蛋白配方奶喂养及高风险食物的回避使婴儿过敏发生率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3.
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龚峰 《医学综述》2013,(19):3604-3606
目的 讨论引发非糖尿病母亲所分娩的低血糖新生儿的因素.方法 将2010年3月至2012年5月在菏泽市牡丹区中心医院治疗的170例低血糖患儿作为低血糖组,另选择同期出生的血糖正常的新生儿17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分析对比两组新生儿发生低血糖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低血糖组中的日龄、出生体质量和小于胎龄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低血糖组的母亲年龄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显著(P〈0.05);两组均以肺感染性呼吸系统疾病和新生儿窒息为主要合并症.进一步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日龄、出生体质量、小于胎龄儿、母亲年龄、先天性心脏病、高胆红素血症、妊娠期高血压疾病是新生儿低血糖的危险因素.结论 对存在引起低血糖疾病因素的患儿要加强监测,预防低血糖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108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因的相关因素,及对其并发症急性胆红素脑病临床分析和换血治疗的疗效。方法统计2002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1 082例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病例,回顾性分析各病例引起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及检查化验结果数据。结果在1 082例高胆红素血症中,最主要是由于早发母乳性黄疸30.3%、晚发母乳性黄疸25.1%和感染因素占17.4%。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的病因中,感染性黄疸易导致急性胆红素脑病(42.4%),其次是溶血性及其他因素性(均24.2%),母乳性黄疸不易发生急性胆红素脑病。对符合换血疗法的23例高胆红素血症患者,采用自身前后对照研究,治疗前后TSB及B/A值为(582.3±220.5)μmol/L,(294.6±82.1)μmol/L;(9.61±2.69)×10-3,(5.32±1.31)×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病因中,母乳性黄疸占主要部分,其次是感染性黄疸。换血疗法能迅速降低间接胆红素和减低间接胆红素对脑组织的损伤,可作为急性胆红素脑病和高胆红素血症的首选方法之一,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早期喂养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的关系。方法 120例足月健康新生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采取混合喂养的方式达到早期足量喂养,对照组单纯母乳喂养,比较两组新生儿胎粪排出时间、大便转黄时间、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以及胆红素水平,并观察产妇首次泌乳时间。结果观察组在胎粪排出时间、大便转黄时间上均较对照组短,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妇泌乳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喂养尽早达到足量喂养能降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并不影响产妇泌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儿科医师进驻产科查房,规范实施新生儿黄疸管理指南对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转归的临床影响。 方法 研究对象为出生健康的足月儿和晚期早产儿,分为管理组(3 785例)和对照组(4 131例),2组新生儿性别、出生体重、胎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监测经皮胆红素和血清总胆红素值。回顾性观察2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门诊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率、入院时血清总胆红素值、符合换血标准比率、高胆红素血症门诊随访率等指标。 结果 ①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管理组16.2%,对照组15.6%,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51,P=0.446);②门诊高胆红素血症再入院率:管理组35.5%,高于对照组的29.3%(χ2=5.534,P=0.024);③血清总胆红素值:管理组为(299.0±27.6)μmol/L,对照组为(303.0±31.9)μmol/L,管理组血清总胆红素值低于对照组(t=2.380,P=0.022);④符合换血标准比率:管理组为2.1%,对照组为4.0%,管理组低于对照组(χ2=3.891,P=0.047);⑤新生儿黄疸的门诊随访率:管理组(82.7%)显著高于对照组(54.6%);⑥新生儿黄疸相关因素:围产期因素38.4%、早发母乳性黄疸23.6%、感染10.6%、溶血9.1%、头皮血肿4.5%。 结论 儿科医师进驻产科查房,通过对产科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全程、规范管理并进行适时干预,有效随访,可减少严重的高胆红素血症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状况,并分析其主要原因,为有效预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整群抽样方法进行调查,共选择学龄前儿童1379例为调查对象。调查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情况以及主要的影响因素。结果血红蛋白平均值为(128.4±10.7)g/L,其中82名调查对象Hb<110 g/L,占5.95%。轻度缺铁性贫血78例,占95.1%,中度4例,占4.9%,无重度缺铁性贫血。儿童曾患贫血病史、儿童为少数民族、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未接受相关健康教育、胃肠疾病>2次/月、儿童饮食中奶、豆及相关制品摄入频率低、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月是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P<0.05或<0.01)。结论儿童曾患贫血病史、少数民族儿童、母亲孕期和哺乳期未接受相关健康教育、胃肠疾病、儿童饮食不均衡、家庭经济条件差是学龄前儿童缺铁性贫血的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