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目的比较中药与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蛛网膜下腔移植治疗缺血脑卒中大鼠脑损伤的作用。方法 147只大鼠随机分成七组,为正常组、假手术组、模型组、BMNC组、中药联合BMNC组、BMSC组、中药联合BMSC组,每组21只。除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其余组分别移植BMSC和BMNC,中药组同时进行中药联合治疗。分别于移植后4、28 d评定鼠神经功能损伤恢复情况。结果治疗28 d比治疗后4 d MMNSS神经功能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以相同剂量细胞移植,BMNC对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更好,中药联合BMNC移植对缺血性脑梗死神经功能障碍的修复具有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应用骨髓单个核细胞(BMNC)、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蛛网膜下腔移植联合中药蝮龙抗栓丸对缺血再灌注(MCAO)脑损伤大鼠脑内胶质细胞源性神经生长因子(GDNF)的影响。方法 140只Wistar雄性大鼠随机分为七组:中药联合BMSC组、BMSC组、中药联合BMNC组、BMNC组、模空组、假手术组、正常组,每组20只,分析其不同干预方法。治疗干预后4、28 d应用定量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各组实验大鼠脑组织内GDNF的含量。结果中药联合BMNC组和中药联合BMSC组较其他组在移植4 d和28 d均能上调脑组织内GDNF水平(P<0.05),且4 d时中药联合BMNC组上调能力更强(P<0.05)。结论中药分别与两种细胞联合均可显著上调GDNF水平;中药联合BMNC在移植早期上调GDNF的效果更明显,移植后期两者效果趋同。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并应用单唾液酸神经节苷酯( GM1)治疗大鼠急性脊髓损伤的效果.方法 体外培养大鼠骨髓基质千细(BMSC),传代至第6代,备用.将健康成年SD大鼠48只,采用Allen法在T9造成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将急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随机分为4个治疗组:干细胞组(治疗A组)、GMI治疗组(治疗B组)、干细胞+GMI治疗组(治疗C组)和对照组,每组12只.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用斜板试验、Gale评分观测脊髓恢复情况.结果 大鼠脊髓损伤后A、B、C组斜板试验和Gale评分优于对照组,第3天、第7天斜板试验和Gale评分C组优于A、B组(P<0.05).结论 大鼠脊髓损伤后早期应用干细胞移植联合GMI对其运动功能的恢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索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脑梗死大鼠的脑分化及神经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 3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再灌注组和MSCs移植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采用拴线法建立,术后对各组大鼠进行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程度评分(NSS)及大脑组织切片观察比较。结果缺血1、7 d MSCs移植组大鼠NSS与另外两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14、21 d时MSCS移植组NSS均明显低于缺血对照组(P<0.05)。结论 MSCs在损伤后的脑组织内能够存活并且分化为神经元、胶质细胞等,对动物神经损伤后组织重建及功能恢复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间充质干细胞(MSCS)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选取SD大鼠4只作骨髓间充质细胞的分离与培养,提取MSCS;制做脊髓横断损伤模型,细胞移植组24只,PBS(磷酸盐缓冲液)液组24只,空白对照组12只。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无菌条件下,细胞移植组以微量注射器缓慢注入含MSCS的培养液5μl,磷酸盐缓冲液组5μl,对照组未加任何干预因素。分别于术后7d、14d、28d麻醉下行心脏灌流固定取T10节段脊髓,细胞移植组与磷酸盐缓冲组取出损伤节段的脊髓,空白对照组于同一节段取出相应脊髓。应用免疫组化法观察MSCS移植后大鼠脊髓损伤区BDNF的表达变化。结果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有一定表达,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术后7d、14d及28d,细胞移植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均高水平表达,与缓冲液组相比较差别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充质干细胞在移植后通过上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的表达从而促进轴突的再生,可能是治疗脊髓损伤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促进大鼠脊髓损伤修复效果。方法:选取30只Wistar大鼠,按照移植方法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移植采取骨髓基质细胞移植兼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对照组单纯移植的骨髓间充质肝细胞(BMSCs)悬液,分析比较两组效果。结果:术后2~8周,两组神经功能评分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BMSCs移植能够提高大鼠半横断脊髓结构及功能水平恢复BMSCs与BDNF,联合应用对脊髓损伤修复具有明显协同效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沉默NgR基因的方法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损伤效果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BMSC,经小分子干扰RNA(siRNA)转染以沉默NgR基因表达,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MSC在转染前后NgR基因蛋白的表达.60只SD大鼠制成大鼠重型液压颅脑损伤模型,随机分为3组.A组20只给予NgR基因沉默的BMSC;B组20只给予等量的BMSC悬液;C组20只注射等量的不含干细胞的培养液.对各组静脉移植分别于处理后1 d、3 d、伤后1周及2周行Bederson评分并评价大鼠神经功能的损伤情况,2周后处死行NF、BrdU免疫组化和HE染色.结果:转染siRNA后,A、B组NgR基因蛋白表达量较C组明显降低,移植后1周大鼠神经学缺损评分A组<B组<C组(均P<0.05);2周后其脑组织中的NF阳性纤维数A组>B组>C组(均P<0.05),BrdU阳性细胞数A组>B组(P<0.05),C组中未检出.结论:BMSC的沉默NgR基因静脉移植治疗大鼠脑损伤可明显改善大鼠的神经学功能.  相似文献   

8.
目的: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引入大鼠皮肤损伤的治疗中,观察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注射治疗皮肤损伤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体外完成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离、培养、纯化、扩增和传代;大鼠的分组并建立皮肤损伤模型;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局部注射;Western blot检测大鼠创面角质化细胞生长因子( KGF)蛋白的表达;建模后连续创面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建模后3 d、7 d、14 d创面愈合率分别为(21.95±8.11)%、(56.25±4.96)%、(79.85±5.44)%,明显优于同期对照组的(12.11±4.87)%、(30.24±1.53)%、(58.51±6.52)%( t=4.693、3.853、2.559,均P<0.05)。建模后14 d,实验组与对照组KGF蛋白的Western Blot条带显示结果显示实验组创面组织中的KGF蛋白表达较高;观察HE染色后的皮肤组织切片发现,建模后14 d实验组小鼠创面愈合情况优于对照组。结论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移植治疗引入大鼠皮肤损伤的治疗,可以促进大鼠皮肤损伤的愈合。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移植对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星形胶质细胞增生、空洞形成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提取BMSC,制作SD大鼠脊髓损伤模型80只,随机分为埘照组(A组)和细胞移植组(B组).1周后再次手术,用微量注射器刺人B组脊髓损伤部位两端,分别缓慢推入10 μL BMSC悬液,A组注入等量PBS,于移植后1、2、4、6、8周观察神经恢复情况;移植后第1、2、3、7、14天行TUNEL染色和电镜检查观察神经细胞凋亡情况.8周后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神经生长抑制因子Nogo-A免疫组化,测量各组脊髓空洞的大小.结果:8周后A组和B组神经功能评估(BBB评分)分别为(22.0±2.1)分和(28.5±2.7)分,14 d时凋亡细胞数分别为14.4±2.7和9.1±3.3;白质中GFAP阳性细胞数分别为32.3±1.3和23.7±0.6,Nogo-A阳性神经元分别为(108.6±125.8)个和(78.3±12.4)个,空洞体积分别为(23.3±12.4)mm3和(14.5±10.6)mm3,2组间比较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通过减少星形胶质细胞的增生,缩小空洞,抑制Nogo-A以及神经细胞凋亡等机制促进脊髓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10.
张雷杨  陈鑫  徐顺霖  庄瑜 《江苏医药》2007,33(9):910-912,F0002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改善缺血心脏功能的机制.方法 以近交系F344大鼠为研究对象,结扎冠状动脉制作大鼠心肌梗死模型,1周后将BrdU标记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心梗缺血区,4周后缺血心肌切片,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BrdU、闰盘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 43)、肌球蛋白重链β(MHC)、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了解移植细胞的分化情况,并应用超声检测大鼠心脏功能的变化.结果 超声检查显示治疗组心功能明显改善,心脏射血分数(EF)值增加了(27.85±4.00)%,而对照组减少了(1.98±2.8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心肌缺血区内可见到BrdU标记的移植细胞,相当一部分移植细胞已分化为MHC和Cx 43染色阳性的心肌样细胞.同时,治疗组功能血管密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加.结论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于缺血心肌后可分化为心肌样细胞,参与改善缺血心脏的功能.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缺血后肢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兔缺血后肢的作用。方法16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2组:注射干细胞培养液组(对照组);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组(移植组)。抽取自体骨髓行干细胞体外培养,移植到兔缺血后肢,以ECT检测其血流变化。结果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功移植到兔缺血后肢,ECT检测显示在2周后移植组兔后肢血流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有效改善兔缺血后肢血供。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急性肝衰竭的机制。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培养扩增原代SD大鼠骨髓干细胞,传代培养,形态学、生长曲线及免疫表型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D-氨基半乳糖联合脂多糖致肝衰竭大鼠,观察干预治疗后1d、3d、5d、7d肝组织病理学改变、肝组织PCNA蛋白、CyclinDlmRNA表达量。结果原代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传代后,形态较均一,为梭形或纺锤形,高表达CD90(94.3%),CD29(99.4%),不表达CD11b/c(5.7%),CD45(3.2%)。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肝脏组织病理损伤(P〈0.05)。BMSCs治疗组PCNA的蛋白表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不同时间点治疗组细胞周期蛋白D1的mRNA表达高于对照组(1.182±0.248VS0.468±0.053、0.858±0.114vs0.218±0.1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减轻肝脏病理损伤,上调细胞周期蛋白DlmRNA的表达,促进肝再生,对急性肝衰竭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BMSCs)治疗脑创伤大鼠后内源性的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采用大鼠骨髓中提取出来的骨髓基质细胞,进行体外扩增后,静脉移植于大鼠脑创伤模型中,在治疗后1、3、5、7、14d,ELISA法检测损伤半球NGF和BDNF的浓度,并与对照组对比,进行统计学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骨髓基质细胞在损伤脑组织中的表达。结果:骨髓基质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后可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治疗组NGF和BDNF的表达于伤后1d至7d逐渐增加,于第7天达到高峰,至第14天降至较低水平。结论:骨髓基质细胞经股静脉移植后可在损伤的脑组织中表达。移植后的骨髓基质细胞可增加损伤脑组织中的NGF和BDNF的表达,与时间有相关性。体外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对于创伤性脑损伤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心肌无法自身修复,只能形成疤痕组织。干细胞具有多向分化能力,可以分化为各种细胞,采用干细胞移植作为一种修复心肌损伤的方法受到多方关注,尤其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将是今后心脏细胞移植研究的主要方向。我们通过局部注射的方法将大鼠自体骨髓MSC移植于AMI区,观察其在心肌内的转归及对。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千细胞(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修复作用。方法:20只成年D大鼠随机分为移植组(n=10)和对照组(n=10),均进行脊髓半切损伤。伤后1周,移植组于伤处移植大鼠MSC,而对照组仅注射等量PBS。分别于移植后1天、1周、2周、3周、4周用BBB评分观测大鼠的运动功能,并于移植后4周进行损伤脊髓的大体观察和组织学检测。结果:移植后1周两组动物运动功能恢复无明显差异。移植后2周、3周、4周,与对照组比较,移植组显著提高运动功能。移植后4周,移植组损伤脊髓的结构修复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脊髓半切损伤大鼠经MSC移植后能明显改善其运动功能和神经形态,MSC移植对脊髓半切损伤大鼠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采用培养干细胞移植治疗重度皮肤缺损。方法将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干细胞治疗组,培养液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经体外培养后,应用于皮肤重度缺损的异体大鼠创面上,以平均愈合时间和平均愈合速度为指标,观察各组动物损伤皮肤的修复情况。结果干细胞治疗组皮肤修复速度为(42.42±2.07)mm2/d;平均愈合时间为11.63±4.18d,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同种异体干细胞进行皮肤损伤的治疗效果明显,为临床治疗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黄连的主要有效成分小檗碱联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于高糖作用下血管内皮细胞能量代谢的影响。方法 1 MTT法检测细胞增殖以及活性情况;2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3彗尾法检测细胞DNA损伤情况;4HPLC测定细胞中ATP、ADP、AMP含量,能荷EC值;5 RTPCR法测定CCR、COX mRNA表达;6 Western blot法检测COX、CCR的蛋白表达。结果 1高糖干预损伤后的血管内皮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增殖能力减弱,S+G_2期的细胞数量明显减少,出现一定程度的DNA损伤,而小檗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联合使用均能不同程度提高细胞活性和增殖能力,增加S+G2期的细胞数量,促进DNA的修复(P<0.01),且小檗碱联合干细胞组的效应优于单用组;2血管内皮细胞经高糖干预损伤后ATP和ADP含量减低、AMP含量增多、EC值明显降低,小檗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联合使用均能提高ATP和ADP含量(P<0.01);且小檗碱联合干细胞的效应优于单用组;3血管内皮细胞经高糖干预损伤后,COX、CCR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降低,经小檗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及其联合使用干预后,CCR、COX mRNA和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或P<0.05),且小檗碱联合干细胞的上调作用最为明显。结论小檗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以及两者联合使用对于高糖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能量代谢的改善具有促进作用,其机制可能是小檗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上调COX和CCR mRNA和蛋白的表达,从而介导葡萄糖类氧化物的水解,改善血液环境,增加血管内皮细胞的葡萄糖供应和摄取,从而改善高糖损伤后血管内皮细胞的能量代谢。  相似文献   

18.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为多能干细胞的一种类型,其日后可分化成为脂肪细胞、软骨细胞、骨细胞、神经元细胞、肝细胞等。经过多项实验资料表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减轻或抑制肝纤维化,并且不诱发免疫排异,在治疗肝硬化、修复肝细胞损伤的前景非常突出。  相似文献   

19.
脊髓损伤通常会引起损伤区域神经元数目减少,造成严重的功能障碍、截瘫或四肢瘫。目前,脊髓损伤还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脊髓损伤长期治疗主要包括康复训练,缓解疼痛,控制痉挛及预防并发症。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利用其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减少神经退行性变并且增强修复效果、为损伤的神经系统提供营养支持,这使它成为临床应用热点。笔者就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对脊髓损伤治疗的临床应用进行重点综述。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与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心肌梗死的疗效。方法将SD大鼠建立心肌缺血模型,1周后随机取30只采用随机分组法分为3组,A组为联合移植组,B组为单纯干细胞移植组,C组为对照组,通过一系列检测,对比3组的疗效。结果 A组的疗效优于B组和C组,B组的疗效优于C组(P〈0.05)。结论 VEGF基因转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比单纯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综合疗效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