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环县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玉环县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预防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1—2004年,甲型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2.5/10万,甲型副伤寒杆菌已成为绝对优势株;夏秋季为流行高峰,但发病提前趋势明显,每年的3~4月份就开始上升;外来务工人员已成为主要发病人群。结论加大农村改水改厕力度,加强公共卫生设施建设是有效控制疫情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2.
张元杰 《职业与健康》2007,23(8):620-622
目的探讨临沂市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制定有效的控制措施。方法收集该市1956-2005年伤寒疫情报告及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汇总分析。结果1956-2005年,临沂市共发生伤寒病人11674例,死亡7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47/10万,病死率0.60%;发病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和季节性;年龄主要集中在15~40岁年龄段,占67.06%;农民和中、小学生是主要的发病人群,占75.81%;平原伤寒、副伤寒发病率高于山区;临床特征由典型转为不典型;近3年我市以甲型副伤寒发病为主。结论应采取以切断经水传播、免疫接种和敏感药物治疗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以控制临沂市的伤寒、副伤寒疫情。  相似文献   

3.
1993~2002年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及防治对策分析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目的 探讨广西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制定有效的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分析广西1993~2002年伤寒、副伤寒疫情报告资料及实验室检测资料。结果 1993~2002年广西共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47305例,年均发病率10.27/10万,以15~19岁最高(14.50/10万),男性发病高于女性,年均病死率0.10%;病例以农民为主(占41.09%),主要分布在桂林市及所辖区(占51.99%);发病高峰在6~10月份(占61.56%);年均发病年龄以10~44岁为主(占86.52%)。10年间共发生暴发疫情趁起,传播方式大多为水型(占77.27%),多数发生在农村学校和城乡结合部的大中专院校,并有以桂林市及所辖区为重点向其他地区扩散的趋势;1994~1998年实验室分离的菌株216株,均为伤寒沙门菌,自1999年以后以甲型副伤寒为主,占92.64%(630/680)。伤寒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氟哌酸、氯霉素等常用抗生素的敏感率均超过90%,但对磺胺的敏感率较低,分剐为25%和77%。影响流行的因素主要有城镇和农村的供水和污水处理严重滞后、学校卫生安全存在薄弱的环节、迟报疫情和误诊、传染源的管理不善等。结论 近10年广西伤寒、副伤寒维持较高的发病水平,优势菌型由伤寒沙门菌转向甲型副伤寒沙门菌。  相似文献   

4.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发病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4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率为61.56/10万,优势病原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2.1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69.47/10万和53.16/10万;以民工、农民、学生、工人和家务待业发病为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推进,是预防和控制甲型副伤寒流行和暴发流行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状况及其变迁,为临床用药、应急药品储备及预防服药等提供依据。方法采用WHO推荐的改良K—B法,对贵阳市2000—2007年部分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对多种抗菌素耐药,合计耐药率93.2%,其中,萘啶酸耐药率最高89.0%,其次是头孢噻吩7.5%,复方新诺明、头孢噻肟和氯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2.7%、2.1%和1.4%。头孢噻吩的耐药率呈上升的趋势。双耐药、三重耐药及四重耐药菌株主要采集于甲型副伤寒高流行县区。结论贵阳市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存在多重耐药性,可能是其流行原因之一;耐药性日趋严重,提示药敏监测对该地区甲型副伤寒流行控制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玉溪市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特征和趋势,为今后的防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对玉溪市1999-2010年期间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报告的伤寒甲型副伤寒疫情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999-2010年玉溪市报告伤寒甲型副伤寒13 977例,年度发病率波动在10.29/10万~99.87/10万之间,1999年报告发病率最低,2001年起疫情呈快速上升趋势(主要是红塔区),且间隔1~2年出现1次高强度流行;2008-2010发病率较低.流行季节集中出现在4~11月份;全市9县区均有病例报道,但以红塔区及澄江县发病较高,坝区乡镇发病高于山区乡镇;发病职业以农民、学生、工人和干部职员为主(占77.85%);发病年龄组以10 ~ 45岁为主(78.93%);病原菌以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为主.结论 2008年后玉溪市伤寒甲副伤寒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发病人数以青壮年农民和学生为主,做好重点地区、重点人群的防治工作对控制伤寒甲型副伤寒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某私立中学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流行病学特点和流行原因,为制定防控对策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和分析方法,实验室菌株分离、鉴定。结果本次发生副伤寒病例45例,其中学生44例,食堂工人1例;流行时间为21天(4月20日至5月10日);临床表现以持续发热为主;血培养和粪便培养检出11株甲型副伤寒杆菌,水质中未检出肠道致病菌。结论早期报告,早期发现,早期隔离与治疗,是有效控制疫情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8.
宁波市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伤寒副伤寒高发地区的流行病学和病原学特征.方法 运用描述流行病学与分析流行病学对1988-2007年伤寒副伤寒疫情资料和暴发资料进行分析.采集市场贝壳类海产品进行污染情况检测,并对患者中分离到的菌株进行实验室系统研究.结果 1988-2007年全市累计报告伤寒副伤寒病例19 404例,死亡7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7.68/10万,病死率为0.36‰.发病呈现周期性波动,冬春季高发,且存在明显地区聚集性,发病以20~50岁年龄的青壮年为主.流行菌株以甲型剐伤寒沙门菌为主.传播因素调查分析显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从市场所采集的毛蚶和牡蛎中,各检出1株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并带有TEM-1型耐药基因.甲型副伤寒沙门菌在海产品牡蛎中存活观察试验证实菌株在带壳牡蛎活体水体中至少能存活10 d以上.PFGE基因分型表明,X2型是宁波地区甲型副伤寒优势流行株.结论 宁波地区居民生吃毛蚶和牡蛎是造成伤寒副伤寒高发的丰要危险因素,加强对贝壳类海产品的卫生监督管理和对居民的健康教育是预防控制伤寒副伤寒的关键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一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进行调查分析,并制定针对性的预防和处理办法,为疾控中心日后的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运用现场流行病菌调查法对爆发疫情的流行原因、流行特征进行调查,并制定针对性的防控措施。结果:该起甲型副伤寒爆发疫情中共发现病例15例,所有病例均在同一社区内被发现,包括9例男性患者和6例女性患者,患病人群主要集中在20~30岁的年龄区间内。甲型副伤寒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头痛、畏寒等。结论:疾控中心发现甲型副伤寒病例后要立即处置,予以高度重视,做好日常宣传和预防工作,以提升民众的卫生保健意识。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解伤寒、副伤寒流行规律,分析流行因素,探讨控制措施。方法用描述流行病学分析全市伤寒副伤寒发病强度、三间分布,用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发病流行因素。结果2000--2007年全市伤寒副伤寒年平均发病率为19.49/10万(3.12-61.56/10万),2000年开始优势菌由伤寒杆菌转变成甲型副伤寒杆菌,2004年流行达高峰(61.56/10万),发病点多面广又相对集中,表现为夏秋季发病高峰,2004年表现为春季和夏秋季两个高峰;各年龄组均有发病,20--49岁发病数占病例总数的78.88%;男女发病率分别为23.34/10万和18.86/10万;全市以农民、学生、工人、民工和家务待业为发病主,流行因素专题调查显示,饮水污染所致的餐饮业餐具食品的二次污染和密切接触是造成流行的主要原因,饮水污染直接引发的暴发进一步加剧了疫情,在外用餐和贝类食品的食用方式也是流行因素。结论及时全面发现和规范管理传染源,是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发病流行的重要措施,饮用水消毒的落实,清洁卫生水供应量的增加,食品卫生管理的加强,改厕粪便污水无害化实施,使甲型副伤寒流行和爆发流行逐步得到控制。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浙江省温岭市2004年甲型副伤寒发生原因,分析流行特征,为政府采取预防控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流行病学调查、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对资料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全市共报告甲型副伤寒病例1874例,发病率为163.26/10万,比2003年增长426.48%,疫情波及全市16个镇、街道。结论引起2004年浙江省温岭市甲型副伤寒较大规模流行是以餐饮业污染、生吃半生吃贝类食品和井水污染为主的传播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高虹镇2007年发生的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流行因素,为制定防制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设计相结合的方法,以高虹镇集镇所在地一山之隔的杨桥村作为暴露对照,分析水源暴露对副伤寒发病的影响:并根据1:1配对设计共选取70对病例与对照经多因素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估计副伤寒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两地水源暴露的相对危险度之比为3.88(95%CI:1.59~9.47),且高虹镇副伤寒病例中74.07%可归因于水源暴露。“以自备井水作为饮用水”、“以集中式供水作为洗漱用水”、“用集中式供水冲洗水果”3项因素是本次高虹镇副伤寒发病的可疑危险因素。结论水源污染是本次甲型副伤寒疫情暴发的主要因素,加强改水改厕工作和流动人口管理,针对重点流行地区集中力量开展疾病监测和预防控制措施是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13.
2001年广西伤寒监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及时全面了解、掌握广西伤寒主要流行菌型变化动态和传染源。方法 在广西桂林市及其辖区7个县开展伤寒监测,对发热疑似病人进行病原学、血清学检测;并对密切接触者、病人病后带菌调查;水体及疫点环境调查。选取桂林市10家医院作为哨点医院。结果 2001年8个监测点发病数为2889例,占广西病例总数的52.28%,发病率为80.55/10万。哨点医院病原学监测.阳性率22.28%,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95.34%,伤寒沙门氏菌仅占4.66%。监测点血培养阳性率15.64%,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占92.69%,伤寒沙门氏菌占7.31%。结论 我区目前流行的主要菌型以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为主,传染源仍广泛存在,防治形势不容乐观。加强监测和有效降低医疗费用,是管理、控制传染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潋江县伤寒、副伤寒的流行趋势,掌握其流行规律,为制定预防和控制伤寒、副伤寒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潋江县1998年~2008年伤寒、副伤寒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潋江县1998年~2004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上升趋势,2004年达高峰;2004年~2008年呈下降趋势,年均发病率为119.48/10万;地区分布主要以坝区为主;季节分布集中在4月~8月份;人群分布以农民和学生为主;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10岁~50岁组。[结论]及时发现和控制传染源、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的监测和管理力度、加强对重点人群的发热症状监测,并采取综合的防治手段,是控制潋江县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2001年玉环县副伤寒甲临床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2001年玉环县副伤寒甲暴发的流行病学特点、成因,以制订相应的防治措施。[方法]对402例副伤寒甲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全年发病以夏秋季为主,7、8月份为发病高峰;人群普遍易感,好发于男性青壮年;职业分布以工人、个体户为主:发病集中在城关和坎门两镇。症状以不典型和轻型为特点;水源污染及海岛居民的不良卫生习惯是暴发流行的主要因素。[结论]应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措施以控制副伤寒甲的暴发或流行。  相似文献   

16.
一起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现场流行病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甲型副伤寒暴发疫情的特征和原因。方法应用描述性流行病学研究方法,使用Epi Info 3.3软件统计。结果这是一起经水传播的甲型副伤寒点源暴发疫情,共发病269例,罹患率24.48%。饮用生水和不良卫生习惯是疾病发生的危险因素。甲型副伤寒早期临床症状以发热、头晕、头痛、咽干、咽痛、干咳为主,潜伏期7~27天,平均15天。结论甲型副伤寒早期临床症状及潜伏期等有待研究,加强农村饮用水卫生,是控制经水传播甲型副伤寒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7.
甲型副伤寒由甲型副伤寒沙门菌(以下称甲副)引起,是宁波市常见的肠道传染病。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据流行病学调查,该市的甲型副伤寒以食源性为主,疾病的诱发因素主要与生吃、半生吃贝类海产品有关。对该类海产品的甲副检测,大多数实验室均采用国标方法,但尚无从食品特别是海产品检出甲副的报道。为查明食源性甲型副伤寒病原,提高食品中甲副的检出率,我们应用3种方法同步检测生吃、半生吃贝壳类海产品中甲副,并对增菌方法进行改良,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1997~2006年浙江省伤寒副伤寒流行特征,为伤寒副伤寒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将浙江省历年疫情资料录入EXCEL2003中整理数据后用SPSS12.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浙江省1997~2006年伤寒副伤寒发病率呈现以2004年为高峰的单型变化趋势,地区上仍以沿海地区为高发,发病以春季和夏秋季为主,呈明显的季节性,发病人群构成以农民、学生、工人为主,集中在20~40岁年龄组。爆发疫情以水型为主。病例多为甲型副伤寒。伤寒副伤寒沙门菌主要对磺胺(SD)产生耐药,不同型别沙门菌株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有所不同。结论伤寒副伤寒发病率虽呈现逐年下降的趋势,但局部仍有爆发,疫情形势仍不容乐观,甲型副伤寒的发病呈上升趋势,应继续加强疫情监测、健康教育、落实改水改厕等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多项实验室指标在甲型副伤寒患者及其并发症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在961例甲型副伤寒患者中,进行血细胞计数、尿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961例患者中,白细胞计数减少者占21.64%,其中以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最为明显占81.27%;尿常规异常占51.62%。以蛋白尿、血尿多见;血清生化检测以并发肝功能损伤最为常见,其中ALT异常率达65.97%;其次是心肌酶的异常改变,LDH异常率占29.76%,CK的异常率占21.12%;肾功能的异常率较低约2%。CRP的异常升高者达92.82%,ADA也明显升高。药敏试验显示阿米卡星等6种抗生素100%耐药,而头孢他啶等6种抗生素的敏感率为100%,阿莫西林A群青霉素等6种抗生索的敏感率均在98%以上。结论:血细胞计数对甲型副伤寒的临床诊断和病程分析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尿常规、血清生化指标可用于甲型副伤寒并发症的诊断和病情的监测;通过药敏实验分析对了解本地流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的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及防治细菌耐药性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巩固麦盖提县伤寒、副伤寒的防控成果,为下一步防控伤寒、副伤寒措施的制定与实施提供工作思路。[方法]对麦盖提县2006~2010年伤寒、副伤寒流行趋势与在人群中的分布以及流行菌株的分型及其采取的预防控制措施进行分析。[结果]以2006~2010年麦盖提县伤寒、副伤寒共发病492例,发病例数有下降趋势;发病人数以学生、农民等青壮年为主;其致病菌株均为伤寒沙门菌。[结论]在全县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改善全体居民的卫生设施,提高全体居民的卫生意识,是减少伤寒副伤寒流行的一项长期的基本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