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1 资料与方法1.1 临床资料 收集1998年12月…  相似文献   

2.
颅内动脉瘤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原因 ,死亡率可高达 2 5 %~ 6 0 % [1] 。以往手术夹闭动脉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近年来 ,由于显微导管和栓塞材料的可控性研制 ,使得颅内动脉瘤的血管内栓塞治疗越来越普遍。本院自1999年底至 2 0 0 2年 2月 ,开展脑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 10例 ,取得了明显的效果。而且该手术具有创伤小 ,病人恢复快的优点 ,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术资料10例病人中 ,男 7例 ,女 3例 ;年龄为 2 5~ 5 8岁 ,平均年龄为 4 1岁 ;入院时表现为颅内出血 6例 ,头痛 3例 ,神经功能障碍 1例。2 护理要点2 .1 术前护理2 …  相似文献   

3.
一般把发生在后交通动脉,而非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交叉部位的动脉瘤称作"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非常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1],大的动脉瘤更少.1990年Kudo[2]报道了27例此类动脉瘤.本文报道1例用动脉瘤夹重建方法治疗的"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  相似文献   

4.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4,(4):311-312
<正>内脏动脉瘤(VAAS)的发生率为0.1%0.2%[1],其中以脾动脉瘤最为常见(46%0.2%[1],其中以脾动脉瘤最为常见(46%60%),其次是肝动脉瘤(2 0%)及肠系膜下动脉瘤(5%-6%)[16],75%的VAAS无症状脾动脉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左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伴有恶心、呕吐脾动脉瘤瘤体破裂发生率为3%60%),其次是肝动脉瘤(2 0%)及肠系膜下动脉瘤(5%-6%)[16],75%的VAAS无症状脾动脉瘤临床表现主要为左上腹疼痛,可放射至左肩,伴有恶心、呕吐脾动脉瘤瘤体破裂发生率为3%8%,可导致失血性休克,死亡率极高,治疗方法包括剖腹手术、腹腔镜手术、血管腔内治疗,其中血管腔内治疗  相似文献   

5.
李伟  史志  段佐平 《重庆医学》2008,37(15):1758-1759
吸毒者发生的假性股动脉瘤伴感染破溃大出血的处理极为困难,动脉瘤切除和血管结扎术后的截肢率为23%[1],而行血管重建术后移植物感染率为21.1%~32.4%,败血症发生率为9.8%~11.3%,截肢率仍高达7.5%~13.5%[2].1997 年5月至2007年5 月,本院共收治此类患者13 例,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颅内动脉瘤是常见病,发生率占人群的1.0%-1.4%,单发动脉瘤首次破裂出血病死率为10.0%~15.0%,是蛛网膜下腔出血的主要病因[1-2].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被认为是诊断颅内动脉瘤的"金标准"[3].但近年来,由于64排CT问世并广泛应用,三维CT血管造影.表面遮盖显示技术(3D-CTA-SSD)已被证明也是显示颅内动脉瘤的一种快速、简单、无创和便捷的方法[4].作者对3D-CTA-SSD与DS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性做一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7.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异常膨出的部分[1],近年来随着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神经介入技术日益成熟和介入材料的不断改进,电解可脱弹簧圈(GDC)栓塞治疗动脉瘤已在临床广泛应用[2],栓塞后的护理尤为重要。我科2010年1~12月采用GDC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35例,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脉瘤是颅内动脉壁上的异常膨出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1] :脑动脉瘤的发生率为人群的 0 .2 %~ 8.9%。长期追踪观察未破裂的脑动脉瘤每年发生破裂的危险性在 1%~ 2 %并伴随每次破裂出血导致 5 0 %的致死率[2 ] 。故对颅内动脉瘤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极为重要的问题。而理想的治疗方法是在不影响正常血循环的同时 ,将动脉瘤永远排除在血循环之外。我院 1998年 5月— 2 0 0 1年 3月先后收治颅内动脉瘤 6 2例 ,现对其显微外科治疗结果分析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 2 8例 ,女 34例 ,年龄 14~ 71岁 ,平均5 1.3岁。动脉…  相似文献   

9.
颅内动脉瘤较常见,占正常人群的3%~6%[1].颅内动脉瘤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脑血管病之一,一旦破裂,病死率和致残率均很高,所以,早期、及时且准确地检出颅内动脉瘤对手术和血管内介入治疗非常重要.磁共振三维时空飞越法血管成像(3 D time-of-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 TOF MRA)作为一种真正无创伤性的血管成像方法,不使用对比剂,无电离辐射,正在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临床颅内动脉瘤的诊断[2].  相似文献   

10.
一般把发生在后交通动脉,而非颈内动脉和后交通动脉交叉部位的动脉瘤称作“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真正”后交通动脉动脉瘤非常少见,约占颅内动脉瘤的0%~3%[1],大的动脉瘤更少。1990年Kudo[2]报道了27例此类动脉瘤。本文报道1例用动脉瘤夹重建方法治疗的“真正”后交通动脉  相似文献   

11.
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破裂的处理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近年来,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技术已经成为颅内动脉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1]。我院自1995年以来,共施行可脱性弹簧圈血管内栓塞颅内动脉瘤126例132个。其中,用机械可脱性弹簧圈(MDS)栓塞的85例90个动脉瘤中,有3例术中动脉瘤破裂,电熔可脱性弹簧圈(GDC)栓塞的41例42个动脉瘤,有1例动脉瘤破裂,现结合文献就动脉瘤栓塞过程中破裂的原因、预防措施及动脉瘤破裂后的急救处理进行分析。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男3例,女1例,年龄19~58岁。4例均为反复多次蛛网膜下腔出血,其中1例反复出血4次,另3例各出血3次。栓塞前2例神志清楚,1例呈朦胧状态…  相似文献   

12.
成年人群颅内动脉瘤的发病率为2%~5%,其中每年发生破裂而致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危险是1%~2%[1].脑血管造影通常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但是,脑血管造影中有0.33%~0.5%有导致永久性神经并发症的危险[2].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技术是一种非创伤、不用对比剂血管成像技术,已经用于破裂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本文报告23例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颅内动脉瘤MRA诊断,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比较分析,探讨三维时间飞跃法磁共振血管成像(3DTOFMRA)诊断并发急性蛛网膜下腔出血颅内动脉瘤的价值与限度.  相似文献   

13.
颅内肿瘤合并颅内动脉瘤非常罕见,迄今为止文献[1-2]共报道了约200例左右,其发生率在0.3%~4%.最常见的是脑膜瘤合并脑动脉瘤,其次是垂体瘤和胶质瘤等合并脑动脉瘤[3].现报道1例脑膜瘤合并脑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水解微弹簧圈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总结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经验,着重探讨微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方法、技术和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防治.方法 回顾性分析血管内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20例,共22个动脉瘤,所有病例均采用水解脱铂金弹簧圈治疗.结果 栓塞治疗后18例患者20个动脉瘤90%~100%栓塞,2例患者2个动脉瘤80%~90%栓塞.术后发生手术相关并发症5例,包括微弹簧圈脱出至载瘤动脉1例,术中动脉瘤破裂1例,严重脑血管痉挛1例,术后脑梗死2例,无死亡病例.结论 血管内栓塞治疗动脉瘤是一种微创、安全、有效的方法;选择正确的技术和方法对改善动脉瘤栓塞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盘丽华 《医学文选》2013,(5):653-654
颅内动脉瘤是发生在颅内动脉管壁上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位原因,颅内动脉瘤破裂而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死亡率约20%~30%[1].其传统手术方法是开颅直接行动脉夹闭,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恢复慢.血管内栓塞是近年来临床上常用于治疗颅内动脉瘤的技术,具有微创、损伤小等优点.我院自2009年应用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破裂患者30例,围手术期给予精心细致的护理,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讨论可脱性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的疗效及技术要点。方法对18例颅内动脉瘤患者、20个动脉瘤分别采用电解及水解可脱弹簧圈进行动脉瘤囊内栓塞。结果 20个动脉瘤中14个被100%闭塞,4个90%闭塞,术中动脉瘤破裂2例,3例在术中出现颈内动脉痉挛。术后DSA随访11例,1例复发,1例弹簧圈轻度移位。结论血管内弹簧圈栓塞动脉瘤是防止动脉瘤再出血的有效办法。  相似文献   

17.
<正>内脏动脉瘤(visceral artery aneurysm,VAA)是指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肠系膜下动脉及其分支的动脉瘤,相对罕见。发病率为0.01%~0.1%[1],其破裂和出血发生率高,可快速危及生命[2-3]。脾动脉(约占60%)和肝动脉(20%)最常出现病变,肠系膜上动脉仅占4%,而胃左动脉瘤(left gastric artery aneurysms,LGAAs)的发病率更低[4]。吴长才等[5]报道了临床上的胃左动脉瘤破裂出血案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造影增强(contrast enhance,MRA,CE-MRA)与时间飞跃技术磁共振血管成像(Time-Of-Flighttechnique,MRA TOF-MRA)对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前瞻性对比研究,探讨二者对头颈部动脉瘤的诊断价值。[方法]临床怀疑头颈部动脉瘤患者共100人,经手术或DSA证实头72个动脉瘤病灶,所有患者均行TOF-MRA与CE-MRA检查,对TOF-MRA与CE-MRA的诊断价值进行评价。评价内容:二者对头部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正确率;对合并出血的动脉瘤的显示,对动脉瘤腔内血栓的评价比较。[结果]CE-MRA对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97.2%(70/72)、特异性100%(28/28)、正确率(98%);TOF-MRA对头颈部动脉瘤诊断的敏感性83.3%(60/72)、特异性46.4%(13/28)、正确率73%,配对χ^2检验显示二者的敏感性(χ^2=8.1)、特异性(χ^2=13.1)、正确率(χ^2=12.1)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TOF-MRA未显示14例合并出血动脉瘤病灶,CE-MRA对该14个动脉瘤均做出准确评价;TOF-MRA显示37例瘤腔内血栓中16例证实为伪影,CE-MRA对21例瘤腔内血栓均做出准确评价。[结论]TOF-MRA可以作为疑似头部动脉瘤患者的筛选检查,当临床高度怀疑存在颅内动脉瘤而TOF-MRA无异常发现,或由于合并颅内出血TOF-MRA无法明确是否存在动脉瘤,以及需要对瘤腔内是否存在血栓做出准确评价时应选择CE-MRA检查。  相似文献   

19.
龙飞  秦坤明  冯大勤 《微创医学》2012,7(3):252-254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42例患者共49个动脉瘤的血管内介入栓塞治疗的临床资料.结果 49个动脉瘤中100%栓塞39个,95%栓塞 6个,90%栓塞3个,失败1个.术后发生脑血管痉挛3例,脑栓塞1例.42例随访2~8个月无复发.结论 血管内介入治疗对颅内动脉瘤治疗创伤小,效果好,术中出现并发症也可当即处理,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前循环动脉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颅内动脉瘤是脑动脉上的异常膨出部分,是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颅内动脉瘤好发于组成脑底动脉环的大动脉分叉或分支的远侧角处[1],发生率为0.2%~1%,动脉瘤首次发生破裂后1个月内的死亡率可高达40%~50%,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手术治疗一直是预防颅内动脉瘤再次破裂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2].随着显微技术的提高,颅内动脉瘤的治愈率也逐步提高,死亡率和致残率有显著下降.显微手术要根据每个患者的病变部位及性质,进行准确的设计开颅部位,并充分利用脑组织间隙时手术路径最短、损伤最小、并发症最低.2005年1月~2006年9月收治31例前循环动脉瘤,以翼点入路显微手术治疗,效果满意,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