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目的评价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AM I)患者的临床特征和治疗现状。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至2008年收治1556例AM 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结果女性发病年龄高于男性(64.5±9.8)岁∶(57.8±12.2)岁;女性患者中并发高血压病、糖尿病者比例分别显著高于男性患者(58.2%∶44.1%,31.2%∶17.6%);男性吸烟者显著高于女性(61.0%∶9.6%)。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STEM I)女性患者比例多于男性(76.4%∶81.0%)。结论我院AM I女性患者发病年龄高于男性,女性合并危险因素较多。  相似文献   

3.
不同性别急性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晓丽  冯建萍  廖荣宏 《重庆医学》2003,32(8):1103-1104
本文对女性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临床特点进行分析 ,以探讨其与男性AMI的不同之处。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  371例AMI为本院 1 989~ 2 0 0 1年住院患者 ,其中女 1 36例 ,男 2 35例。均符合WHO1 979年制订的AMI诊断标准。按男女分组比较。1 .2 方法 分析内容包括 :两组的发病年龄 ,发病到入院时间(<2 4h ,>2 4h及不明确 ) ,既往史 (心绞痛、高血压、糖尿病 ) ,并发症 (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脑血管病、梗死后心绞痛、再梗死、房颤、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及室颤 )及病死率和主要死亡原因 (心源性…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本院10年前后2个时段STEMI的临床使用药物治疗情况和病死率变化。方法:对我院1993-1994年45例和2003-2004年8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资料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住院病死率从1993—1994年的15.2%降至2003—2004年的8.5%。结论:10年前后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变化及早期溶栓治疗致使STEMI住院病死率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5.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死亡原因,很多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性别的病死率不同,目前认为女性AMI患者的病死率明显高于男性。其中女性患者住院期间的并发症如重度心衰、心源性休克出现的机会明显升高.这些因素是促进女性患者病死率增高的主要原因。国内相关研究结果发现女性AMI患者尽管介入治疗能开通冠脉,改善预后,但女性患者的病死率仍高于男性。本研究目的在于对比分析我院2004年11月-2005年9月不同性别AMI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以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急性心肌梗死(AMI)临床特点与性别的差异,以提高防治效果。方法对收治住院的AMI患者50l例(男323,女178),进行男女比较分析。从发病年龄(分为<45,45—54,55—64,≥65岁)梗死部位,并发症及病死率死亡原因比较。结果年龄<45岁,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P<0.01),>65岁男性发病率低于女性(P<0.01);非Q波梗死女性高于男性(P<0.01);高血压发生率女性高于男性(P<0.01);死于心脏破裂女性高于男性(P<0.01)。结论 AMI存在着性别差异,男性体内的雄激素在冠心病(CHD)的发病中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不同接诊方法与预后之间的相互关系,旨在提高AMI抢救成功率。方法对该院急诊科2000~2010年出诊院前急救的AMI患者132例(观察组)和同期由家属或同事送来急诊救治的AMI患者136例(对照组)作回顾性对比分析。结果观察组病死率为12.12%,低于对照组的22.79%(X2=3.89,P〈0.05)。结论不同接诊方法对AMI患者预后有差别,院前急救能降低AMI患者病死率。  相似文献   

8.
对66例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显示,绝经后女性患病比例高于男性;男性患者吸烟比例高于女性(P<0. 01);平时未监测血糖、患高脂血症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P<0. 01);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死亡的比例女性高于男性(P<0 .05)。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死1488例病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 1992~ 2 0 0 1年十年收治急性心肌梗死住院病人14 88例。现对 14 4 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患病年龄、性别与发病率 ,病死率进行统计分析。1 资料与方法来源于病案统计室 1992~ 2 0 0 1年十年内所收治的 14 88例急性心肌梗死出院病人病案首页电脑资料 ,进行微机统计 ,年龄分组参照《疾病和有关键康问题的国际统计分类》第二卷。2 结果2 1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年龄与性别结构分析见表 1。表 1 患者年龄、性别构成比年龄组 (岁 ) 合计 男性 女性性别比构成比 (% )2 5~ 34 7 7 0 - 0 4735~ 44 74 65 97 2 2∶1 4 9745~ 54 1 73…  相似文献   

10.
目的回顾分析我院近4年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临床诊疗情况,探讨影响住院期间病死率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2003-2006年,就诊于CCU病房的1409例AMI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评价治疗方式及相关危险因素与住院病死率的关系。结果(1)吸烟在AMI各项发病影响因素中占据首要地位,约占52.3%;高血压患者约占44.4%;高总胆固醇(TC)与高甘油三酯(TG)血症患者各占26.9%及19.1%;糖尿病患者占18.9%;(2)抗血小板药物、低分子肝素、他汀类调脂药物已成为治疗常规,约达90%以上;β受体阻滞剂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ARB)各占74.7%和69.3%;(3)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已超过溶栓治疗,成为最重要的再灌注治疗手段,占41.1%;溶栓治疗占33.4%;(4)住院期间138例患者死亡,病死率为9.8%。年龄、糖尿病、休克为危险因素,PCI治疗为有利因素。结论(1)吸烟不容忽视,应大力加强对AMI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防治的宣传教育;(2)AMI患者的药物治疗日趋完善,PCI介入治疗已成为最重要的再灌注方式;(3)AMI患者住院期间的病死率仍较高,早期再灌注治疗为降低病死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静脉溶栓治疗适应证的性别差异。方法依据121例AMI静脉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比较男性、女性的溶栓效果、溶栓适应证相关条件及溶栓获益。结果与男性血管再通率(52.6%)比较,女性血管再通率(75.0%)较高(P<0.05),再闭塞率和4周病死率稍低(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治疗效果女性优于男性,女性比男性溶栓适应证的范围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早期阴离子间隙(AG)与院内死亡率的关系。方法:回顾性研究459例STEMI患者,分为AG升高组(AG≥16mmol/L,n=230)和AG正常组(AG<16mmol/L,n=229),对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肌钙蛋白I(TnI)、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和射血分数(EF)等进行分析;以院内是否发生死亡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AG与年龄、性别、eGFR和EF的相关性。结果:两组性别、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吸烟、家族史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AG正常组相比,AG升高组的NT-proBNP和TnI升高(均P<0.05),eGFR和EF降低(均P<0.05),院内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显著升高(均P<0.05)。Logisitic回归分析发现AG升高是STEMI患者早期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OR=1.179,95%CI:1.034~1.345,P=0.014)。结论:AG升高可增加STEMI患者院内心力衰竭和死亡风险,是STEMI早期评估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刘军  金惠根  刘宗军  周华  陈万春 《上海医学》2005,28(11):962-964
目的分析直接经皮冠脉成形术(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期间的死亡原因.方法按入选标准对连续入院的235例AMI患者行直接PCI,记录住院期间死亡率、死亡原因及相关因素.结果15例患者住院期间死亡,住院总病死率为6.4%,心脏性死亡率为6.0%.直接死亡原因包括心脏破裂5例(33.3%),心室纤颤5例(33.3%),泵衰竭4例(26.7%),脑卒中死亡1例(6.7%).心脏破裂患者中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者1例.所有心室纤颤患者均为继发性,继发于再次心肌梗死的心室纤颤2例,继发于不稳定性心绞痛2例,继发于左室衰竭1例;1例为迟发性心室纤颤(PCI后2周).泵衰竭患者中,心源性休克3例,左室衰竭1例.结论直接PCI治疗AMI患者住院期间死亡率为6.4%,心脏破裂、心室纤颤和泵衰竭是主要的死亡原因,术后严重心肌缺血和心力衰竭是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住院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和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构成比及院内死亡率逐年变化趋势。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于海军军医大学(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心血管内科住院治疗且出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的4 868例患者资料,通过年度变化百分比法(APC)分析STEMI和NSTEMI构成比和院内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4 868例AMI患者中STEMI 患者3 064例(62.9%),NSTEMI患者1 804例(37.1%)。NSTEMI的比例在12年内呈上升趋势(APC值为14.0%,P<0.01),由2007年的15.7%上升至2018年的45.2%;STEMI患者的比例呈下降趋势(APC值为-5.5%,P<0.01),由2007年的84.3%下降至2018年的54.8%。2007-2018年,AMI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为-6.6%,P<0.05),由2007年的7.0%下降至2018年的4.3%;NSTEMI院内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值为-11.9%,P<0.05),由2007年的13.9%下降至2018年的1.9%;而STEMI的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变化(APC值为-3.8%,P=0.225)。结论 2007-2018年我院住院AMI患者中,NSTEMI患者比例呈上升趋势。NSTEMI院内死亡率在12年内呈下降趋势,而STEMI的院内死亡率并无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陈旧性心肌梗死(OMI)心肌存活状态的差异。方法应用SPECT对63例Q波MI患者行常规99mTc-MIBI心肌显像(静息显像),隔日舌下含服NTG(1.0mg)后5分钟静注99mTc-MIBI,再行心肌显像(介入显像),其中4例患者行冠脉搭桥术(CABG),3例于CABG术后3月再行心肌显像。结果静息显像中239个节段灌注异常,NTG介入后有97个节段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改善率为40.59%,静息显像平均得分为9.65±4.31,介入显像平均得分为7.75±4.66,两者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3例CABG术前检测有改善的6个节段,术后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AMI组与OMI组1月-6月组,6月-3年组相比较,存活心肌的检出率分别为43.10%,42.80%,35.15%,虽呈逐渐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NTG介入99mTc-MIBI心肌显像可明显提高存活心肌的检出率,且该方法简便易行,安全可靠。OMI患者亦有存活心肌,也可从血运重建中获益。  相似文献   

16.
张平 《海南医学院学报》2012,18(1):55-56,60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对患者的危害和有效急救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5年9月~2010年7月治疗的186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93例行常规治疗方法,观察组行常规治疗方法+良好的生活习惯+适当的心理干预,定期复查。结果:经过不同的急救措施,观察组较对照组患者疾病的恢复情况良好,病情稳定,心梗复发率及心梗危险因素的控制等多方面都有显著的疗效。结论:心梗对于患者危害极大可致死,所以对于心梗发生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的急救措施是保证患者生命的基础,而如何控制心梗的发生也是保障患者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7.
王妮  王晨霞  白延平 《陕西医学杂志》2010,39(12):1635-1637
目的:探讨住院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死亡特征构成,探讨降低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的措施。方法:回顾分析28例住院期间死亡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性别、年龄、发病诱因、危险因素、并存疾病、梗死部位、发病至死亡时间、致死原因等资料。结果:因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住院患者中,男性20例(71.4%),女性8例(28.6%);28例患者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并存疾病中,高血压病16例(57.1%),吸烟者18例(64.3%),血脂代谢异常者18例(64.3%);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为广泛前壁共16例(57.1%);主要死亡原因中,致命性心律失常11例(39.3%),泵衰竭10例(35.7%)。结论:因急性心肌梗死致死的患者中,男性明显多于女性;28例患者均有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并存疾病;最常见的梗死部位以广泛前壁多见;恶性心律失常及泵衰竭是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主要原因;日常生活对危险因素积极干预是预防急性心肌梗死发生的有效措施,在发病时间窗内及时再灌注治疗是挽救生命的重点。  相似文献   

18.
年龄和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对急性心肌梗死(AMI)住院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1994年1月至2004年12月期间在我院住院且未行再灌注治疗的全部AMI病例,对比不同年龄和性别AMI患者住院期间缺血复发(包括心绞痛和再梗死)、心力衰竭和死亡发生率的差异。结果:共有1?315例患者入选,男性897例,女性418例。在≤60岁, 61~80岁和≥81岁三个不同的年龄组,女性患者比例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别为18.4%、 37.8%和53.8%,P均<0.05);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分别为16.0%、30.0%、49.2%和4.1%、10.0%、32.3%, P均<0.05);缺血复发率无统计学意义。女性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高于男性患者(分别为34.4% vs 22.1%, P<0.001;11.7% vs 7.8%, P<0.05),排除年龄因素后,性别对死亡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MI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和死亡的发生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性患者心力衰竭发生率显著高于男性,死亡率也高于男性,但排除年龄因素后,不同性别死亡率的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急性心肌梗死(AMI)患服用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降脂药物的现状,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β受体阻滞剂对于AMI早期及其预后的重要意义和他汀类降脂药物对于AMI患调脂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分析从200—2002年226例因AMI入院的患出院时服用β受体阻滞剂、他汀类降脂药物和抗血小板、硝酸酯类药物的情况,血清胆固醇水平。【结果】从2000—2002年AMI患服用β受体阻滞剂无明显改变,使用率较低,平均为37.6%。他汀类药物的使用情况呈逐年上升的趋势,血清胆固醇水平呈逐年下降趋势,达标率逐年上升,但无统计学意义。【结论】β受体阻滞剂和他汀类药物对于AMI及其预后具有多种有益效应,应加强其应用力度,在临床中应注重血清胆固醇的达标率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