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红军  崔秀洁 《中外医疗》2012,31(15):106+108-106,108
目的观察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防治效果。方法将76例乳腺癌、恶性淋巴瘤等化疗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均行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联合化疗,治疗组加用参麦注射液,观察两组病人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心脏毒性反应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联合应用参麦注射液能有效预防和减轻蒽环类药物的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比较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对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0例临床明确诊为癌症患者在均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基础上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三组均给予蒽环类药物进行治疗,A组:右丙亚胺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基础上单独加用右丙亚胺静脉滴注,B组:参麦组则对该组患者加用参麦注射液50mg/日,C组即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组,上述三组均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开始即对应应用,连续应用12天,并记录观察三组患者中出现心脏毒性反应的发生比率。结果:比较三组患者心电图变化、心脏彩超变化、心肌酶学化验及发生其他心源性损害的比例,其中C组发生心脏毒性的概率低于A、B两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应用蒽环类药物治疗的癌症患者,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可以有效减轻蒽环类药物对心脏的毒性作用,可减少蒽环类化疗药物在治疗癌症的同时带来的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探讨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丙二醛(MDA)表达在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时心脏毒性中的意义,并进一步阐明右丙亚胺预处理对患者心脏的保护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128例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所有患者均行AC-T方案(环磷酰胺600 mg/m2,d1;表阿霉素100 mg/m2,d1;多西他赛75 mg/m2,d1)化疗,对照组行常规化疗,研究组蒽环类药物化疗前行右丙亚胺预处理。在化疗第1周期的前1 d、化疗第4周期后第1天、化疗第4周期后第7天,分别运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oBNP)、糖原磷酸化酶同工酶脑型(GPBB)水平,采用黄嘌呤氧化酶法测定血清SOD水平,以ELISA法测定血清MDA水平,并检测化疗前后心脏功能状态。结果:在4个周期AC化疗后第1天和第7天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血清NT-poBNP和GPBB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4个周期AC化疗后第1天和第7天比较,对照组和研究组血清SOD和MD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在4个周期AC方案化疗后第1天、第7天,对照组和研究组比较LVEF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MDA在乳腺癌蒽环类药物化疗患者中异常高表达,SOD在化疗中持续降低,且均与患者心脏损害密切相关。右丙亚胺预处理具有显著的心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右丙亚胺降低MDA水平、升高SOD水平,抑制氧自由基生成有关。  相似文献   

5.
恶性肿瘤是一种常见病。在恶性肿瘤治疗中,手术、放射疗法能使1/3未转移早期病人治愈。早期诊断应用上述疗法有50%病人可以治愈,而其它病例需配合应用化疗。抗肿瘤药物在综合治疗中占重要地位,对于某些恶性肿瘤如绒毛膜上皮癌、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睾丸肿瘤和恶性淋巴瘤等,化疗已取得相当高的治愈率,但是化疗有很大的缺点,它对肿瘤的选择性抑制作用不强,而全身毒性较大。其中,化疗药物的心脏毒性是一种严重而且经常困扰临床医生用药问题。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比较右丙亚胺注射液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及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对治疗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将105例已明确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随机分为右丙亚胺组、参麦注射液组和联合用药组,每组各35例。每组患者均应用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在此基础上,右丙亚胺组患者在化疗前30 min将右丙亚胺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参麦注射液组患者用50 mg/d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联合用药组患者联合应用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静脉滴注。比较并记录3组患者心肌酶数值变化,心电图改变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联合用药组患者各项心脏损害的指标均低于其他两组。结论:右丙亚胺联合参麦注射液治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患者,其效果优于单纯右丙亚胺或参麦注射液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7.
探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缓解措施,为其临床合理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对360 例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分析其心电图及心脏保护药使用情况,比较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的心脏保护疗效。结果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发生率为11.2%,结果显示,右丙亚胺单独使用、二丁酰环磷腺苷钙针和磷酸肌酸钠合用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有保护作用,2 种心脏保护方案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保护的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0.05)。结论蒽环类药物有致心脏毒性的作用,在化疗过程中对患者心脏功能进行监测、合理使用心脏保护药物是预防或减缓心脏毒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对乳腺癌患者分别应用不同的蒽环类药物进行辅助化疗,并对其临床的化疗效果以及毒副作用进行观察与对比。方法:选取自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乳腺癌患者共计166例,在征得了患者本人及其家属的同意后对其进行临床观察与对比。将患者分为 CTF 组与 CEF 组,CTF 组有84例患者,CEF 组有82例患者,两组患者均进行6个化疗周期,每3周进行一次,由护理人员对两组患者提供无差别的优质护理服务,并对其临床的化疗效果与毒副反应情况进行观察并对比。结果:经过化疗与26个月的随访,CTF 组与 CEF 组患者在一年内无病的生存率分别达到了97.3%与95.0%;总体生存率达到了100%,在生存率方面两组患者间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 >0.05),临床中主要的毒副反应有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以及肝肾功能的损伤等。在化疗的过程中 CEF 组在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方面要明显高于 CTF 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对乳腺癌患者进行辅助化疗时,CTF 与 CEF 的化疗效果并无明显差异,但 CTF 组的毒副反应要明显轻于 CEF 组,在临床中更值得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右丙亚胺(Dexrazoxnae,DEX)对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术后接受蒽环类药物辅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 将82例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DEX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6周期,DEX组在使用蒽环类药物化疗的基础上加用右丙亚胺(右丙亚胺:表柔比星=10:1).在第1次应用蒽环类药物时即给予右丙亚胺.通过监测各时期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V),统计临床心功能不全的发生率来进行心脏功能评估,同时观察治疗的非心脏毒性及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ECOG评分和分期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从表柔比星(EPI)治疗第1个周期开始cTnI明显上升,到治疗结束时达到最高,直到治疗后2年仍然维持在较高水平;加用DEX组在治疗期间及治疗后cTnI水平都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而LVEF在两组的各个治疗阶段水平都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的非心脏副反应没有差异.两组生存及无进展生存之间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EPI从第1次应用时对心脏就产生了明显的毒性,加用DEX可以降低这种心脏毒性.  相似文献   

10.
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监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蒽环类药物是最具活性的抗肿瘤药物之一,对造血系统肿瘤和实体瘤具有高效的作用。在临床化疗方案中蒽环类药物呈现出明显的剂量一效应的线性关系,但是随着剂量的增加,其骨髓抑制、心脏毒性、脱发等副作用也愈加突出,尤其是心脏毒性的累积作用,限制了它的长期使用。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临床表现有急性、慢性和迟发性3种。较为常见的是慢性心脏毒性,多出现在治疗1年以内,表现为充血性心力衰竭和(或)心肌病。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探讨稳心颗粒对乳腺癌术后蒽环类药物化疗时的心脏保护作用。方法将85例乳腺癌术后行辅助化疗的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42)和试验组(n=43)。2组均采用蒽环类药物的方案化疗(TEC方案)。在此基础上,试验组采用稳心颗粒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治疗后血清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血浆肌钙蛋白Ⅰ(cTnⅠ)、脑钠肽(BNP)的水平,左室射血分数值及治疗后心电图异常、心电异常(ST-T改变、Q-T间期延长、房性/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结果 2组治疗后Q-T间期延长发生率,治疗后血浆BNP水平及左室射血分数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心电图异常及ST-T改变、房性/室性早搏、心房颤动、窦性心动过速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均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血清CK、CK-MB和血浆cTnⅠ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长期口服稳心颗粒可有效预防蒽环类药物导致的心脏毒性,具有一定的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针对蒽环类药物柔红霉素(DNR)在100例维吾尔族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进行临床分析.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收治的100例急性白血病患者应用DNR化疗后出现的心脏毒性,按患者的体表面积计算DNR的累积剂量,对比化疗前后的各项客观检查指标及临床症状.结果 100例患者中出现心脏毒性者共22例,发生率为22%,其中急性或亚急性心脏毒性15例发生率为15%,慢性心脏毒性7例发生率为7%,心肌损害出现的中位疗程数为6个疗程,中位时间为34周.本研究中DNR的心脏毒性在不同累积剂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01),二者之间呈现正相关(r=O.443,P=0.000),其中心律失常、非特异性ST-T改变发生率在药物不同累积剂量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心肌酶升高、TNT升高及心力衰竭发生率在药物不同累积剂量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脏毒性与患者年龄呈正相关(r=O.210,P=0.042),55岁以下年龄组心脏毒性的发生率更高.在55岁以下年龄组,女性患者发生心脏毒性的危险性更高(r=0.351,P=0.005),而55岁以上年龄组未表现出以上相关性.结论 本研究表明维吾尔族白血病患者DNR的心脏毒性与药物的累积剂量、患者的年龄具有明显相关性,与患者的性别具有一定相关性,因此在治疗过程中应限制药物的累积剂量以减少心脏毒性的发生,对于维吾尔族老年患者、女性患者应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4.
参麦注射液对恶性肿瘤化疗减毒作用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机分组前瞻性对比观察参玫注射液+联合化疗与单纯联合化疗治疗中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各40例,结果显示:参麦注射液能够减轻联合化疗的毒副作用,改善病人的体力状况,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联用抗葸环类药物化疗所致心脏毒性的作用.方法:16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同时给予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静脉点滴,对照组单用化疗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在化疗过程中的心脏毒性反应和心功能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仅2例出现急性心脏毒性反应,发生率为2.5%,而对照组有12例,发生率为15%,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两组治疗前LVEF无明显差异,化疗后对照组较治疗组下降27.9%(P<0.01).对照组的血清肌钙蛋白均值在各个时段均高于治疗组均值(P<0.01),并随着化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结论:门冬氨酸钾镁与参麦注射液在蒽环类药物化疗过程中具有心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6.
参麦注射液对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预防作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给家兔静脉注射阿克拉霉素(ACM),病理证实能产生心肌病变,成功地建立蒽环类药致心肌损害的动物模型。将家兔分为:正常对照组,注生理盐水。注ACM前3天,预防性注射参麦注射液+ACM.心肌标本作光镜、电镜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第10天预防组家兔CK、CK—MB、AST等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对照组心肌纤维超微结构基本丧失。实验结果表明参麦注射液能预防蒽环类药物所致的心肌毒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右丙亚胺对蒽环类药物(阿霉素)引起的心脏毒性模型大鼠的心脏保护效应以及其相关作用机制。方法:选择50只成年雌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右丙亚胺低剂量组12.5mg/kg、右丙亚胺中剂量组25mg/kg、右丙亚胺高剂量组37.5mg/kg,每组10只。每周给药一次,观察一般生命体征,给药6周后,处死大鼠,采集血清检测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肌钙蛋白I(cTnI),并进行心脏病理学检查。结果:模型组大鼠MDA与cTnI表达量高于正常对照组和右丙亚胺各剂量组,而SOD表达量则低于正常对照组和右丙亚胺各剂量组。与模型组比较,右丙亚胺各剂量组MDA与cTnI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其中右丙亚胺中、高剂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各剂量组SOD表达量则均不同程度升高,其中右丙亚胺中、高剂量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右丙亚胺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肌病理损伤。结论:大鼠注射阿霉素后,可致心脏毒性,引起MDA与cTnI表达升高,SOD水平降低;右丙亚胺可升高SOD水平,降低MDA与cTnI表达量,对心脏毒性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脂质过氧化与减轻对于心肌细胞损伤有关。  相似文献   

18.
19.
目的:观察比较右丙亚胺注射液单用,参麦注射液单用及右丙亚胺参麦注射液联合使用对急性白血病患者化疗期间心脏毒性的影响。方法将2010年1月-2014年6月该院收治的105例已明确诊断为急性白血病的患者随机分为3组,每组35例。每组患者均应用含有蒽环类药物的化疗方案。A组:右丙亚胺组,在应用蒽环类药物化疗前30 min将右丙亚胺注射液快速静脉滴注。 B组:参麦注射液组,对化疗患者给予参麦注射液保护心脏治疗,用法为50 mg/d静脉滴注。 C组:联合用药组,化疗同时联合应用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保护心脏。每组药物均在化疗期间使用,化疗结束后停止使用。观察并记录3组患者心肌酶数值变化,心电图改变及左心室射血分数的变化。结果比较3组患者化疗前后的心电图变化,心肌酶变化及左心室射血分数变化,观察其心脏损害的程度及比例。结果表明C组患者各种心脏损害的指标均低于A,B两组。结论右丙亚胺及参麦注射液联合应用对于接受以蒽环类药物为基础的化疗方案的患者,可明显减轻其心脏毒性作用,可作为降低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20.
《新乡医学院学报》2018,(3):244-247
蒽环类药物已普遍应用于实体瘤和血液系统肿瘤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疗效,但其临床应用的安全性,特别是心脏毒性越来越受到重视。目前,唯一获批的预防蒽环类所致心脏毒性的药物为右雷佐生,但其临床使用仍存在一定限制。因此,探究能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药物是肿瘤心脏病学医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肿瘤患者的生存率及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本文将近年研究认为极具应用前景的预防蒽环类药物心脏毒性的方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