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风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致死疾病之一,也是致残的疾病之首.我国每年有195万新发生的中风患者,每年有156万死于中风,生存的中风患者为500万~700万.50%以上的中风患者会遗留有偏瘫,目前对于中风偏瘫药物疗效不肯定,康复费用高、疗程长[1].近年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综合治疗中风偏瘫患者60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发病率及致死、致残率高;中风恢复期多遗留有肢体活动不利,严重影响了患者的劳动能力,与西医对中风急性期治疗相比,中医综合-康复疗法治疗中风偏瘫恢复期优势明显,特别是在专业康复师缺失的社区更有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3.
推拿治疗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风病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之一,具有高患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和高复发率"四高"特点.在存活的中风患者中,约有75%患者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其中偏瘫痉挛状态是病发后主要的难题,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质量和社会参与能力.中医推拿疗法一直在中风康复治疗中具有显著的优势,尤其对偏瘫痉挛状态疗效突出.通过文献理论研究和临床研究,从康复医学角度对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推拿康复进行以下综述.  相似文献   

4.
中风(又名急性脑血管疾病、脑卒中)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常见疾病之一,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特点.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功能障碍. 中医外治法是中医学独特的治疗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内容,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中具有独特优势.近年来随着各种治疗手段不断完善,中医外治疗效有所提高,但是对治疗时机及对于针药结合治疗报道较少.现通过对近几年来相关文献的研究、分析与概括,对针灸、穴位注射、按摩疗法等治疗中风偏瘫进行阐述,旨在探讨中医外治法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并探讨针灸配合康复锻炼在中风偏瘫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将我院2009年8月-2010年11月收治49例中风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实验组26例,患者在接受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还进行针灸及运动康复锻炼治疗;对照组23例,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两组治疗30d后进行疗效评定.结果:实验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针灸配合运动康复锻炼显著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生活质量,疗效优于单纯使用药物治疗,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6.
<正>中风又称脑卒中,是指因脑血管的突然阻塞或破裂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综合征,已成为全球范围内第二大死因和成人残疾主要原因。数据统计显示75%的中风患者会遗留后遗症[1],其中偏瘫最为常见[2]。中医针灸对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好的效果,具有疗效显著、操作简单、安全性高、副作用小等特点[3]。本研究笔者将针刺与中药中风贴联合应用于中风后偏瘫患者的治疗,现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7.
中风其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其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以及生命.随着医疗水平的提高使急性期病死率明显降低[1],但功能障碍康复是中风防治中的重要课题.传统中医研究发现其对脑血管意外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但临床中对康复训练以及传统中医的联合治疗是否具有取长补短的效果尚存在较大分歧,且缺乏长期随访研究.在本研究中,我们针对300例中风偏瘫患者进行为期两年临床疗效观察,探讨常规躯干训练与针刺背腧穴联合躯干训练对中风偏瘫的运动康复的作用,以提高对中风后患者偏瘫的治疗水平.  相似文献   

8.
刘飞 《双足与保健》2019,(14):37-38
中风是急性脑血管疾病的统称,是一组以脑部缺血及出血性损伤症状为主要特征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等特点。临床上,将中风分为出血性中风与缺血性中风两类,且出血性中风占据比例较高,具有较高的死亡率,对于存活患者仍有多数伴有不同程度运动障碍、认知障碍、言语吞咽障碍等后遗症,影响患者健康、生活。因此,加强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患者治疗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临床上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治疗方法相对较多,包括:康复锻炼、药物指导等,虽然能改善患者症状,但是远期预后较差,患者治疗耐受性、依从性较差。针灸是针法与灸法的总称,是将毫针根据一定的角度刺入体内,配合捻转、提插等方法刺激相应的穴位,从而实现临床治疗的目的。而推拿是指在人体上根据经络、穴位利用推、拿、捏、揉等手法进行治疗,但是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研究较少。因此,该文以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为起点,分析针灸推拿在中风后偏瘫状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制定有效的措施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颅骶疗法结合康复训练对于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60例中风后偏瘫痉挛状态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颅骶疗法配合康复技术治疗,对照组仅用康复技术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用Brunnstrom's运动功能评分法评定肌痉挛和运动功能水平.结果:治疗后两组偏瘫患者肢体痉挛及肢体运动功能均有改善,治疗组总有效率达到9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3.3%,治疗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与单纯使用康复技术相比,颅骶疗法结合康复技术对于中风偏瘫痉挛状态的康复具有更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风后偏瘫是中风后最常见的后遗症之一,给个人、家庭及社会均带来严重的负担。近年来,针灸结合康复技术在中风后偏瘫的临床治疗中的显著疗效得到了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头针、体针、腹针、电针及综合针刺法均可以结合康复技术治疗偏瘫,明显减轻患者的致残率,使患者早日能够生活自理,回归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中风是高致残率的常见病,中风后最常见的残障表现是痉挛性偏瘫。针刺与康复皆是痉挛性偏瘫的主要治疗方法。针刺作为中医治疗中风偏瘫的主要手段,近年已得到国际康复界的重视。在我国中风痉挛性偏瘫患者在康复训练的同时常联合针刺治疗,且不同的针刺方案在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广泛研究,并开始尝试分析针刺与康复的联  相似文献   

13.
分期整体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敏  陈新  陈越峰  饶萍  刘健 《四川中医》2005,23(12):95-96
目的:探讨分期整体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对中风偏瘫康复的作用.方法:将60例急性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采用针灸配合现代康复治疗,对照组单纯采用现代康复治疗,治疗前、后3个月采用简化Fugl-Meyer评价法和改良Barthel指数分别评定运动功能水平、日常生活能力.结果:治疗组两种康复评定疗效均比对照组明显提高(均P<0.05).结论:根据Brunnstrom偏瘫恢复的六阶段理论采取的分期整体针刺疗法结合现代康复技术治疗中风偏瘫效果良好,有助于提高中风病人的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中风偏瘫患者针灸结合康复护理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以我科在2009年3月~2010年9月期间收治的62例脑血管意外中风偏瘫患者为研究对象,将62例患者随机分成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采用针灸结合传统的康复护理的治疗方法,对照法则只采用康复护理训练,对比分析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研究组和对照组患者的生活能力(以Bathel指数来评价)和运动能力(以Fugl-Meyer量表来评价),发现研究组生活、运动能力较对照组有显著的改善.结论:针灸结合康复护理有助于改善中风偏瘫患者的生活及运动能力,降低中风致残率.  相似文献   

15.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颞穴为主针刺治疗中风偏瘫的临床疗效观察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彭旭明,靳瑞、张家维、赖新生(指导)主题词中风偏瘫/针刺疗法,颞穴/临床应用中风偏瘫是指中风经救治,所遗留的半身不遂,一侧肢体活动不利,从而导致患者生活障碍,丧失工作能力,针刺颞穴治疗...  相似文献   

16.
中风遗留偏瘫功能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中风偏瘫有着丰富的认识,其中对偏瘫又称半身不遂,属于中医学“偏枯”范畴,中医治疗中风偏瘫有独特方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电针结合康复对中风后偏瘫肩痛患者疼痛和上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9例中风患者随机分为3组,电针康复组46例,采用电针结合康复进行治疗,电针组41例、康复组42例,分别采用单纯电针和单纯康复进行治疗,3组均于治疗前后进行Fugl -Meyer肩关节活动度评分及简化Fugl-Meyer上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各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各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显著(P<0.05),电针结合康复组优于其他两组.结论:电针结合康复能促进中风后偏瘫患者肩痛及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18.
现代康复学者Bobath通过临床经验的总结指出,中风后患者肢体的运动能力的恢复一般需要经历固定的三个阶段:迟缓期;痉挛时期;相对恢复时期。根据针灸经络理论及Signe Brunnstrom提出的中风偏瘫后机体运动功能恢复的六个阶段的特殊病理过程,灵活采用针刺、放血、点穴推拿以及火针等治疗方法对不同分期的中风偏瘫患者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在中风偏瘫的康复治疗过程中常常把传统的中医针刺与现代康复技术积极的结合在一起,对偏瘫患者的功能康复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对近五年此类文章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9.
<正>偏瘫几乎和中风同时发病,也有的先出现肌体麻木,而后出现中风。因为中风来势凶险,故抢救中风患者,使其早日康复是首要的任务,治疗偏瘫往往放在第二位。由于推迟偏瘫治疗,失去了偏瘫治疗的最好时机,使偏瘫患者后期康复困难,甚至不易康复。笔者自1996年3月至1998年1月共21个月,改变以往的常规即治疗偏瘫放在中风恢复后,而是将偏瘫和中风同步治疗,先后治疗103例偏瘫患者疗效显著,偏瘫患者大多数康复快,疗效好。尤其采取综合治疗更显出治疗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20.
中风的发病和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中风具有高发病、高死亡、高致残及高费用等特点。发病前往往缺乏明显的临床症状,一旦发病,重者偏瘫或死亡,幸存者多遗留不同程度的残疾,且在首次发病后1~5年内有再次发生中风的危险。为降低其发病率,进行了很多实验研究本文采用针灸预处理的方法,通过临床康复量表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初步判断对中风的预防作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