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正> 胃阴虚有两种含义,一是指胃中阴液不足,二则为具有一系列胃津亏虚的某些病证。养胃阴又叫滋胃阴、益胃阴,是指使用甘凉濡润或甘寒生津的药物,滋养胃中阴液,以治疗胃津亏虚的一种方法。胃阴虚的形成有多种因素,总括起来不外乎外感、内伤两个方面。外感损伤胃阴,以暑热、燥热和温热之邪为最主要。暑热伤人,汗  相似文献   

2.
脾与胃在中医理论中占有重要地位,《素问.玉机真藏论》称脾为"中央土,以灌四傍",《素问.五藏别论》又说:"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源也。"故称脾胃为"后天之本"。脾与胃,向为医家所重视。在当今各类饮食易受到污染、各类工种易致饮食不节的环境之下,脾胃疾患更是成为临床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故尤其应重视脾胃病的治疗。本文从中医理论基础上多方面分析各类胃病的病因病机,并结合数十载的临床经验,总结出升脾阳与养胃阴在中医脾胃病的治疗中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祖国医学认为,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以升为和,胃以降为顺。一受一运,一升一降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过程。脾主升可使饮食的精微转输,分布营养全身;胃主降可使饮食下行,便于进一步消化、吸收及排泄。因此脾病主要表现在消化、吸收方面,胃病主要表现在受纳、腐熟方面,但两者相互影响,所以脾胃多为同病,但有关其X线征象少有探讨,本文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特就脾虚证,胃虚证进行临床X线分析。 1 胃虚证 1.1 胃气虚:胃气虚则不能腐熟消化水谷之物,出现胃脘痞闷、食少纳呆、乏力、气短、面黄肌瘦,舌淡有齿印、苔薄白、脉细弱。  相似文献   

4.
略论冠心病的病机与治则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陈俊文 《陕西中医》1996,17(9):407-408
运用中医理论探析了冠心病的病机与治则,认为其发病的关键是气虚,由气虚而导致血瘀、痰阻、寒凝,最后形成心脉痹阻,其病变性质属本虚标实,强调治疗该病,无论何型何期,均需标本兼顾,更应毋忘补气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5.
<正>1升脾阳与养胃阴的理论基础1.1生理理论基础脾主升、升属阳,胃主降、降属阴;脾主运、运属阳,胃主纳,纳属阴;脾喜燥、燥属阳,胃喜润、润属阴。《难经·四十二难》中亦说:脾主裹血,温五脏。所谓温五脏,就是说明脾在生理上属阳,有温煦其他五脏的功能。此外,李杲在《脾胃论》中又指出:人察天之湿化而生胃也,  相似文献   

6.
一、益脾阳与养胃阴概述脾胃为水谷之海,气血生化之源,脏腑经络之根,是人体赖以生存的重要脏腑,故有“后天之本”之称。因而,脾胃病的调治在临床实践中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脾胃病的治法很多,但就其最根本的治法来说,可以概括为“益脾阳,养胃阴”两方面,其它治法均属于这一治法之内。所以,探讨“益脾阳、养胃阴”的治法很有必要。 (一) “益脾阳、养胃阴”的形成“益脾阳、养胃阴”这一治法源于《内经》。经云:“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脾恶湿,急食苦以燥之……。”前人在这一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脾胃理论和许多方  相似文献   

7.
试论补火生土与滋肾养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脾胃为后天之本,调理脾胃是中医治疗学的重要内容。调理脾胃不仅要注意调整本脏的虚实和阴阳的偏颇,还要注意利用脏腑间的生化关系,调它脏以养脾胃。脾阳不足者常用补火生土法,但补火有补肾阳、补心阳之异,就补肾阳而言,用药亦有刚柔之别。胃阴不足者,通常用甘凉濡养之法,但肾胃相关,若肾阴亏耗,以致胃阴久久不复者,又非滋肾养胃不可。笔者学习前贤心法,结合个人体会,略陈管见如次。  相似文献   

8.
中西医结合对脾胃虚证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令彪 《北京中医》2005,24(3):182-1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其重要层次。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笔者经验,提出两个观点:1)脾虚证应辨相对脾虚证和绝对脾虚证;2)用药如用兵,治疗脾胃病意在调控中州。  相似文献   

9.
孔令彪 《北京中医药》2005,24(3):182-183
脾胃学说是中医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脾虚证是其重要层次.许多医家运用现代科学的手段对脾虚证的本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依笔者经验,提出两个观点:1)脾虚证应辨相对脾虚证和绝对脾虚证;2)用药如用兵,治疗脾胃病意在调控中州.  相似文献   

10.
目的:运用数据挖掘技术,探讨当代名老中医治疗脾胃虚类证的方药配伍规律。方法:以《当代名老中医典型医案集》丛书为资料来源,采用SPSS 21.0中分层聚类法对数据进行频数统计、层次聚类分析,对筛选出的具体病案方药进行分析,探讨脾胃虚类证型的方药配伍规律以及各类证型的用药特点。结果:通过对辨证后的处方进行聚类分析得到脾胃气虚证核心药组3个,脾胃不和证核心药组3个,湿困脾胃证核心药组3个,脾胃阴虚证核心药组4个,脾胃阳虚证核心药组3个。结论:5类证候对应用药皆有补气药,其余为补血、理气、疏肝、消食、养阴使用较多,符合临床实际。  相似文献   

11.
略论对血证治则的体会郁梅平(江苏省江阴市中医院214400)关键词血证,治疗法则止血、消瘀、宁血、补虚四法为清代唐容川《血证论》吐血篇中提出的治疗原则,我把它视为治疗一切出血证的原则应用于临床,收到较为满意的效果。1止血法唐氏指出:“所谓出血者,即谓...  相似文献   

12.
黄芪建中汤和补中益气汤是治疗虚寒胃疼和脾虚泄泻的常用有效方剂。为探讨两方的作用机制,我们从1980年11月~1981年9月在门诊选择西医诊为消化性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及慢性痢疾,中医辨证属虚寒胃疼和脾虚泄泻的患者,分别以黄芪建中汤和补中益气汤加减化裁治疗,测定其服药前后淋巴细胞转化率和免疫球蛋白(IgG、IgM、IgA)及补体C_3的指标。现报导如下。一、观察对象及方法辨证标准:凡具有胃脘胀满,隐疼,喜按,喜热怕凉,胃纳减少,或兼嗳气,吞酸,舌苔薄白或白腻,脉细或细弦者,属虚寒胃疼;凡泄泻日久,腹胀肠鸣,面色萎黄,倦怠懒言,食凉或油腻物加重,舌苔薄白  相似文献   

13.
证与治则的实验研究(二)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相似文献   

14.
15.
妇女之生 ,以血为本 ,其经、孕、产、乳等生理过程都与血有密切关系 ,各种病因均可导致女性血行阻滞、瘀塞不通 ,产生以疼痛、肿块、出血等为主症的多种妇科病证 ,因此 ,对妇科血瘀证发病机理与治则的研究 ,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和发展前景 ,兹就其研究近况作一概述。1 妇科血瘀证病因病机的现代研究妇科致瘀多见气虚、气滞、热灼、寒湿以及异常出血和外伤 ,其病理改变主要表现在生殖系统的循环障碍、局部缺血、组织异位、增生粘连、变性溃疡等[1] 。柴丽娜[2 ] 等采用群体调研、心理测定、临床实验等方法进行研究 ,证实阳虚体质和不健康的心…  相似文献   

16.
17.
18.
19.
20.
证与治则的实验研究(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