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河南省CT机性能检测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海南省CT机性能状况及其应用中存在的质量问题,为提高医疗质量提供依据。方法按照《大型医用设备配置与使用管理办法》和GB/T 17589—1998《X射线计算机断层摄影装置影像质量保证检测规范》对CT机进行性能检测。结果 39台CT机各项性能的合格率为100%。其中头部空间分辨力为0.60~1.25 mm,低对比度分辨力为2.5~4.5 mm。结论海南省现用的39台CT机性能较好。但还应进一步加强该省CT机的应用质量监测与管理,特别是县级医院和经济不发达地区的CT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掌握保定市医用CT机的性能检测指标层厚、CT值线性、均匀性、噪声、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床定位光精度、水的CT值、剂量指数(CTDI)等工作状况。方法对保定市72台医用CT机进行了性能检测。结果保定市区16台CT机层厚、CT值线性、均匀性、噪声、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等六项指标合格率为100%,床定位光精度与CTDI两项指标合格率为75%,水的CT值合格率为87.5%;保定各县(市)56台CT机层厚、CT值线性、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合格率为100%,均匀性合格率为89.3%,噪声合格率为92.9%,床定位光精度与水的CT值合格率为71.4%,CTDI合格率为94.6%。结论保定市72台医用CT机层厚、CT值线性、空间分辨力、密度分辨力等四项性能指标均合格,其他指标出现不合格的原因主要是与CT机日常维护以及扫描条件的设定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河南省CT机影像质量现状,掌握其动态变化水平。方法 用CT性能检测模体和CT剂量仪对河南省医疗机构CT机进行影像质量保证检测,抽取两个地市两年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由2007、2009两年检测结果可见,整机合格率分别为94.8%和97.1%,其中一手机(安装时为新机,未经淘汰和转手)整机合格率2007、2009年检测结果分别为98.0%和98.8%,明显高于二手机(淘汰机器经维修或升级后再次在其他医院安装使用)76.5%、89.5%的整机合格率,2007、2009年同批CT机绝大多数指标检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二手机应用质量明显比一手机差,应加强CT机的验收检测和状态检测,应用质量差的二手CT机应进行维修调试,必要时应强制淘汰。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掌握广西CT机的应用质量和患者的受照剂量情况,制定有效控制措施,保护患者安全。方法 采用国家标准及其检测方法对广西206台医用CT机进行现场性能检测,记录检测结果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广西CT机的CT剂量指数CTDI100合格率为99.0%;空间分辨力、低对比分辨力合格率分别为95。1%和100%;噪声、均匀性合格率分别为74.8%和80.8%;不同材料CT值合格率分别为聚乙烯99.0%,聚丙烯79.1%,水93.2%,丙烯酸酯99.5%和聚四氟乙烯92.2%;10mm、5mm和1~2mm层厚偏差的合格率分别为98.1%、99.4%和100%。结论 广西99%的CT机对患者造成的X射线照射剂量符合国家标准规定的要求;95%的CT机分辨力可满足临床诊断要求;不同品牌CT机多项性能指标有显著性差异;应加强对CT性能的检测并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确保患者的健康与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对CT机进行应用质量专项检测,为大型医用设备配置许可证的发放提供技术支撑。方法 依据国家标准和卫生部评审规范,进行性能检测和临床照片评估,并按照河北省有关规定进行分等定级。结果 223台CT机中A级2台,占0.9%,B级147台,占65.9%,C级29台,占13.0%,D级(不合格)45台,占20.2%。螺旋CT整体质量明显好于平扫机。结论 应加强对二手或使用时间过长的CT机的应用管理和质量控制,确保CT机应用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莱州市CT机运行质量状况,保障受检者医疗安全。方法 依据国家标准,使用CT机性能检测模体和CT剂量模体对CT机进行质量控制检测。结果 我市在用的14台CT机中,各项质量控制指标均合格的CT机有12台,合格率86%;有2台CT机存在不合格项。结论 应加强对CT机的质量控制检测,确保在用CT机处于良好的工作状态;应加强监管,强制淘汰质量性能差又不能修复的CT设备。  相似文献   

8.
河南省CT设备应用质量检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 检测河南省CT机应用质量。方法 根据国家标准规定的统一方法。结果 共检测了208台CT机,整机不合格的一手机有4台,二手机有22台。结论 CT机应用质量检测结果,基本反映出河南省CT机应用质量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建立全国医疗单位放射诊断指导水平提供科学数据,并了解内蒙古地区CT机使用状况。方法 用CT机性能检测模体和CT剂量仪对CT机进行影像质量保证检测。结果 通过对83台CT机性能检测结果分析得知,8项检测指标合格率较高,均在83%以上。结论 可作为全国医疗单位放射诊断指导水平的参考数据使用。内蒙古西部地区CT机的总体性能状况良好,且质量较往年有所提高。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保证CT影像质量控制。方法 采用victoreen公司生产的检测设备进行影像治疗控制检测。结果 CT机的CT值和均匀性超过或接近《规范》要求的几率较大。结论 若要CT机长期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重点还是在医院对此项工作的重视,对影像质量保证工作的应常抓不懈。  相似文献   

11.
165台CT机性能检测与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检测165台CT机的性能,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CT机应用状况。方法 采用卫生部《X-射线计算机体层摄影装置(CT)应用质量检测与评审规范》确定的检测指标、检测方法和评价方法。结果 多数CT机都能达到要求,少数CT机经调试后也可达到要求,总合格率为96.4%。结论 CT机的应用质量与管理、操作人员、CT机本身状态有关;二手机性能大多处于临界状态,性能不容乐观;检测与评审规范应及时修订。  相似文献   

12.
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与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塞的CT诊断价值及最佳复查时间。方法 20例颅脑损伤患者首次CT检查后,分别与2、5、7天CT复查扫描,结合临床分析外伤性脑梗塞的CT表现。结果 外伤性脑梗塞在颅脑外伤后3天的出现率约为50%,继发于脑挫裂伤,脑出血,硬膜外血肿,硬膜下血肿,颅骨骨折;7天以内的发现的梗塞占80%。结论 颅脑损伤继发外伤性脑梗塞的最佳复查时间为7天以内,外伤后及时复查CT是确诊外伤性脑梗塞的可靠手段,有助于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3.
云南省部分CT机应用质量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省17台CT机应用质量检测结果显示,其中6台检测指标全部合格,占总检测数的35%,65%的CT装置均有一项或多项指标不合格,分析了项目检测不合格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述了各高端CT(如双源CT、Brilliance iCT、320排CT、宝石CT)的核心技术,并分别对探测器技术、低剂量控制和后处理技术进行了性能比较与分析,最后给出了各高端CT的优势与不足。  相似文献   

15.
本文通过使用CT性能体模对CT进行性能测试,在获取大量质量数据的基础上,研究探讨了CT值属性的质量数据的分析方法,并使用该方法对CT值数据进行分析,从而对CT的图像质量做出质量评价。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掌握河南省CT机应用质量水平。方法 用CT性能检测模体和CT剂量仪对河南省2007~2008年168台CT机进行影像质量保证检测。结果 本次检测二手机139台,一手机29台。一手机和二手机合格率分别为97.8%和72.4%,二手机应用质量明显比一手机差。结论 应加强CT机的验收检测和状态检测,强制淘汰质量差的二手CT机。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内蒙古地区各级医疗单位的CT机使用状况,本文采用X射线线性衰减系数与人体组织相近的物质制成均质圆柱形模体和辐射剂量仪对医用CT机进行影像质量控制检测。通过对108台医用CT机质量控制检测结果分析得知,8项检测指标合格率较高,均在80%以上。所检测的内蒙古地区的108台CT机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8.
2006年河南省地下水总α、总β放射性抽查结果及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 分析2006年河南省地下水总α、总β放射性水平。方法 采用《生活饮用水卫生规范》和《饮用天然矿泉水检验方法》等国家标准。结果 地下水按《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总α超标66.6%,总β超标2.2%。结论 全省地下水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必须按国家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或规范来检测,符合标准或规范的可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否则不宜作为生活饮用水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文探讨了肌间脂肪瘤的CT及超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了1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肌间脂肪瘤的CT及超声影像资料。结果超声表现为团块状强回声、低回声及中等回声;CT平扫病灶均表现为类圆形或分叶状肿块影,边缘清楚,其内绝大部分呈均匀低密度影,CT值-40HU~-120HU,并间杂纤细条索状、条片状稍高密度影。结论高频超声结合CT检查对诊断肌间脂肪瘤具有一定的特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