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8 毫秒
1.
目的对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妊娠结局进行分析,探讨影响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结局的因素.方法回顾分析48例88个周期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临床资料,分析女性年龄、不孕年限、不孕原因、精液的处理方法、IUI治疗周期数及促排卵方案等临床因素和妊娠率之间的关系.结果年龄超过40岁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不孕年限超过10年的妊娠率明显下降P<0.05;精液的处理方法中密度梯度离心法妊娠率高于上游法,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促排卵周期的妊娠率低于自然周期,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宫腔内人工授精过程中影响妊娠率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治疗时应综合分析并把各种因素影响降到最低,提高宫腔内人工授精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影响接受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助孕患者临床妊娠率的有关因素。方法选择225例接受IUI助孕共400周期的不孕症患者,回顾分析女方年龄、治疗方案、h CG日子宫内膜厚度、IUI周期数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女方年龄>38岁的临床妊娠率(8.22%)低于年龄<30岁(21.74%)和30~38岁(17.48%),P<0.05;促排卵方案(CC、HMG、CC+HMG)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9.05%、19.66%和14.71%,高于自然周期的临床妊娠率7.14%,P<0.05;h CG日子宫内膜厚度≥8 mm组的临床妊娠率(23.56%)高于内膜<8 mm组的临床妊娠率(13.27%),P<0.05;第1至第5周期的IUI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1.30%、15.60%、9.38%、0%和0%,多次重复IUI周期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方年龄、h CG日子宫内膜厚度、治疗方案均会影响IUI的临床妊娠率,但增加IUI的治疗周期数并不能提高临床妊娠率,应综合各种因素再次评估患者的妊娠率,必要时进一步查找多次助孕失败的原因或改行IVF-ET助孕治疗。 相似文献
3.
宫腔内人工授精355个周期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选择311对患者355个周期的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方法按自然周期、克罗米芬(CC)+补佳乐+HCG、克罗米芬(CC)+HMG+HCG、HMG+HCG分为四组进行围排卵期IUI技术比较.结果311对患者进行355个周期IUI,自然周期182个,有22例妊娠率12.09%;克罗米芬(CC)+补佳乐+HCG组97个周期,有26例妊娠,妊娠率26.80%;克罗米芬(CC)+HMG+HCG组31个周期,有10例妊娠,妊娠率32.26%;HMG+HCG组45个周期,有7例妊娠,妊娠率15.56%.结论使用促排卵药物,尤其克罗米芬(CC)+HMG+HCG组,诱发排卵数目较多,子宫内膜适中,妊娠率高. 相似文献
4.
5.
宫腔内人工授精治疗不孕症1 110个周期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的临床妊娠率及影响因素.方法用阴道B超监测卵泡生长发育并测量子宫内膜厚度及类型,结合尿黄体生成激素(LH)峰判断排卵时间,用上游法处理精液,对523例不孕症患者行夫精IUI 1110个周期.结果①获临床妊娠有183个周期,周期妊娠率16.50%,自然周期(NC)组、克罗米芬(CC)组、克罗米芬-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CC-HMG)组、HMG组的排卵前1天优势卵泡平均直径依次为(18.8±1.7)、(21.7±2.0)、(21.4±2.2)、(21.3±2.2) mm;②自然周期多在尿LH峰出现后12~24 h内排卵(83.07%),促排卵周期多于注射HCG后24~48 h内排卵;③排卵前与排卵后的临床妊娠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周期授精2次与授精1次的临床妊娠率比较也没有明显差异(P>0.05);④排卵日子宫内膜呈A型的临床妊娠率显著高于B型及C型(P<0.01),B型与C型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⑤随着年龄增长,IUI临床妊娠率下降(P<0.05).结论授精时机、子宫内膜形态和厚度、女方年龄影响IUI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8年5月在我院不孕不育门诊行IUI 治疗的不育夫妇132对,216个周期.从女方年龄,不育年限,精子质量,子宫内膜厚度,排卵药物的应用,授精频率方面进行分析. 结果 IUI妊娠率女方年龄≤35岁组明显高于>35岁组,不育年限≤ 3年组明显高于>3年组,精子质量正常组明显高于异常组,子宫内膜厚度 8-12mm组明显高于其他厚度组,促排卵周期组明显高于自然周期组( P<0.05),授精1次和2次结果 接近,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 影响IUI妊娠率的相关因素为:女方年龄,不育年限,精子质量,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排卵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妊娠率及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3月~2008年5月在我院不孕不育门诊行IUI治疗的不育夫妇132对,216个周期。从女方年龄,不育年限,精子质量,子宫内膜厚度,排卵药物的应用,授精频率方面进行分析。结果IUI妊娠率女方年龄≤35岁组明显高于〉35岁组,不育年限≤3年组明显高于〉3年组,精子质量正常组明显高于异常组,子宫内膜厚度8-12mm组明显高于其他厚度组,促排卵周期组明显高于自然周期组(P〈0.05),授精1次和2次结果接近,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影响IUI妊娠率的相关因素为:女方年龄,不育年限,精子质量,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排卵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9.
目的 分析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IUI)治疗周期数与临床结局的相互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2196个IUI周期的病例资料,比较治疗周期次数与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 1 625例患者行2 196个IUI周期,有329例获临床妊娠,周期妊娠率为15%,夫妇累积妊娠率为20.2%.第1、第2、第3、第4周期组的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5.2%、14.9%、12.9%、0.0%,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3、4个周期组的周期临床妊娠率分别为19.7%、10.1%、8.9%、6.3%,累积妊娠率分别为19.7%、20.2%、26.7%、25.0%.两两比较分析显示1个周期组与2个周期组及3个周期组的周期临床妊娠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其他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间累积妊娠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UI治疗中适当增加助孕周期数可以增加累积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0.
不孕症是妇科常见病之一。随着社会发展,环境因素和性传播疾病增加等诸多因素影响,不孕夫妇比例增加,辅助生殖技术为不孕症患者带来了福音。人工授精是最早出现的,也是最简单易行的辅助生殖技术。通常所说的人工授精多指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但IUI受多种因素影响而成功率不一致。我们主要分析影响夫精官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因素,以期为临床提高IUI成功率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精液常规参数对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125例患者的178个IUI治疗周期,检测记录每个周期患者精液常规参数,并根据妊娠结果分成两组:妊娠组与非妊娠组。对主要精液常规参数精子密度、精子形态及精子总数与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125例患者IUI治疗178个周期,临床妊娠34个周期,周期妊娠率为19.10%(34/178),IUI治疗累计临床妊娠率为27.20%(34/125)。妊娠组与非妊娠组精液常规参数无明显差别;精子总数<100×106或精子密度<20×106/ml患者临床妊娠率明显降低(P<0.05)。精子形态对IUI临床妊娠率无影响。结论不孕夫妇进行IUI治疗,当精子总数≥100×106或精子密度≥20×106/ml时才有可能获得较为理想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2.
影响宫腔内人工受精结局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宫腔内人工受精妊娠结局的各种因素。方法收集1155个宫腔内人工受精周期,比较自然周期组和促排卵组的妊娠结局;按照处理前精子密度分为4组:精子密度≥40×10^6/mL;30×10^6/mL≤精子密度〈40×10^6/mL;20×10^6/mL≤精子密度〈30×10^6/mL;精子密度〈20×10^6/mL。比较4组间的妊娠结局;依据处理后每高倍视野精子数目分为两组:≥40条/HPF组和〈40条/HPF组,比较两组间妊娠结局。结果1155个周期共获得127例妊娠,妊娠率为11.0%。促排卵组妊娠率(13.91%)显著高于自然周期组(9.13%)。处理前精子密度〈20×10^6/mL组妊娠率明显低于其他各组;当该组处理后精子≥40条/HPF时,妊娠率(12.50%)较〈40条/HPF组(1.33%)显著增高。结论促排卵周期会提高宫腔内人工受精妊娠率;精子密度是影响宫腔内人工受精妊娠的关键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因素、处理后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和活动率、受精次数对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本中心2009-2010年收治的677对病人促排卵方案,子宫内膜类型及厚度,受精次数,将前向运动精子总数分为7组,即A:(4~9)×106,B:(10~12)×106,C:(13~15)×106,D:(16~20)×106,E:(21~25)×106,F:(26~30)×106,G:>30×106,分别比较各组患者年龄、不孕年限、活动率对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677个周期共获得88例生化妊娠,79例临床妊娠,平均生化妊娠率为13.15%,临床妊娠率为11.81%。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子宫内膜类型为三线征及内膜厚度大于8mm是妊娠达到10%以上的必要条件。双次人工授精妊娠率(15.27%)明显高于单次(7.57%)。各活动精子数量组妊娠率分别为0、14.37%、11.92%、15.09%、8.33%、20.34%、6.06%,A组临床妊娠率最低,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组活动率和妊娠率最高,与其余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促排卵方案以HMG组最好;三线征子宫内膜且厚度大于8mm、(26~30)×106精子密度和84%以上的活动率是获得高妊娠率的先决条件;双次人工授精优于单次。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影响夫精宫腔内人工授精妊娠率的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因不孕症行宫腔内人工授精( IUI)治疗的104对夫妇的195个周期。分析年龄、不孕年限、IUI治疗周期数、不孕原因、促排卵、成熟卵泡数目、子宫内膜厚度等因素和妊娠之间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均表明继发性不孕症患者妊娠率更高(OR=3.494,P=0.032,OR=3.657,P=0.048)。与自然周期相比,促排卵周期成熟卵泡数目更多(OR=18.279,P=0.000),子宫内膜增厚(OR=0.186,P=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宫腔内人工授精时机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行IUI助孕的756例患者,根据促排卵方法及授精时机的不同分为4组:自然周期排卵前授精组(A组)、自然周期排卵后授精组(B组)、刺激周期排卵前授精组(C组)和刺激周期排卵后受精组(D组)。对比分析4组妊娠率及流产率等情况。结果 4组注入宫腔精子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组妊娠率分别为10.9%、10.0%、15.9%、19.4%,刺激周期人工授精妊娠率较高;B组妊娠率与D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组流产率分别为0、6.2%、16.1%、17.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自然周期及刺激周期排卵前及排卵后均可进行人工授精,但刺激周期排卵后进行人工授精妊娠率更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精子顶体反应(AR)与宫腔内人工授精(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对接受IUI治疗的128例患者检测自发AR率、Ca2+载体A23187诱发AR率,收集临床资料,分析精子AR率与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结果:妊娠组的自发AR率为7.7%,诱发AR率为51.9%,非妊娠组的自发AR率为7.0%,诱发AR率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宫腔内夫精人工授精(IUI)妊娠的影响因素,提高成功妊娠率.方法:比较IUI治疗69对夫妇,共139个周期的临床资料,分析促排卵周期、排卵数及不同适应症与妊娠率的关系.结果:(1)自然周期妊娠率17.2%,高于促排卵周期妊娠率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排卵2个的妊娠率较排卵1个者妊娠率高.(3)44例男方精液异常,妊娠率16.2%;18例女方排卵障碍,妊娠率10.3%,两者妊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UI最佳适应症为男方因素引起的不孕,且自然周期妊娠成功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在宫腔内人工授精(IUI)过程中,处理后A、B级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率与IUI临床妊娠率的关系.方法 回顾该院2009年1月1日~8月31日330周期IUI的资料,比较了处理后A、B级精子总数、精子正常形态率对IUI临床妊娠率的影响.结果 ①治疗周期中排卵前后两次授精A、B级精子总数均≥(10×10<'6>)和均<(10×10<'6>)相比,其临床妊娠率分别为21.6%和9.0%,差异有显著性(P<0.05);若排卵前授精≥(10×10<'6>),排卵后<(10×10<'6>),其临床妊娠率为15.1%,与上述两组相比亦差异有显著性(P<0.05);②精子正常形态率<6%与精子正常形态率6%~10%、≥10%相比,其临床妊娠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①用于宫腔内人工授精的精液需要有10×106以上的A、B级精子总数,且排卵前授精和排卵后授精有相似的重要性;②用于宫腔内人工授精的精液精子正常形态率≥6%可获得较高的临床妊娠率. 相似文献
19.
重组FSH控制下超促排卵和宫腔内人工受精治疗不育患者-202周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重组基因的促卵泡生长激素(recombinant follicle stimulating hormone,r-FSH)在非器质原因与非排卵障碍的不育患者中进行控制下超促排卵和宫腔内人工受精的疗效.方法以88名在墨尔本Monash医院确诊的非器质原因与非排卵障碍的不育患者为研究对象,给予r-FSH超促排卵,期望最多得到3个成熟卵泡,注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36 h时,给予宫腔内人工受精.共接受202个周期的治疗.结果周期排卵率95.7%,无排卵率4.3%,周期取消率7.4%,周期妊娠率11.6%,双胎发生率15%,每名患者的妊娠率为22.7%.妊娠周期组与非妊娠周期组相比,在年龄、体重指数、周期治疗天数、成熟卵泡数、内膜厚度、治疗周期等观察指标方面差异无显著性(P>0.05),但在不孕时间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妊娠周期组的不孕时间小于非妊娠周期组.结论对于非器质性原因与非排卵障碍的不育患者,应用超排卵治疗和宫腔内人工受精不失为一种相对廉价、有一定成效的、安全的助孕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2次宫腔内人工授精(IUI)失败后助孕治疗方案的选择合理化。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2009年具有实施2个周期IUI失败病史病例211例,根据其后的助孕方式分为4组:药物保守治疗组、IUI组、IVF组、腹腔镜组。对比其不孕病因分布、年龄、临床妊娠率。结果腹腔镜组通过手术发现输卵管盆腔因素及子宫内膜异位症因素比例合约36.01%,其他三组该两项不孕因素合计平均为1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UI3次周期以上的临床妊娠率仅为7.67%,较同期本中心IUI2次周期以下的临床妊娠率明显降低;IVF组临床妊娠率为35.39%,较其他三组明显偏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IUI治疗一般不超过2次,如不能妊娠,应对不孕因素再次进行分析评价,不要盲目重复进行IUI,使其错过更有效的、更及时的助孕方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