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 探讨MDT复治对降低DDS单疗已愈MB病人复发的作用。方法 : 运用改良的MDT对DDS单疗治愈的 6 5 7例MB病人复治 1年 ,并进行临床和细菌学监测 17年 ,进行统计学比较分析。结果 :94 .74 %的病人完成治疗 ,毒副反应少。 1例在随访 14年复发 ,复发率 0 .12 % ,或者 0 .15 10 0 0人年。复治过的病人较未复治者复发率明显下降 (P <0 .0 0 1)。结论 : 复治效果明显 ,但考虑到复治的费用 ,在复发率高、有条件的地区可实施。持久菌引起的麻风晚期复发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2.
我们收集21例复发MB病人观察对比MDT前后及监测5年的组织病理学变化。观察MDT对复发MB的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MDT后病理学指数明显下降,而且停药后仍继续下降,但5年后仍有24%的病例有泡沫细胞浸润,14%的病例细菌阳性。MDT对复发MB有较好疗效,但是否应延长MDT疗程仍值得商讨。  相似文献   

3.
报告1例瘤型麻风发生Ⅱ型麻风反应。患者女,43岁。因眉毛脱落11余年,全身散在红斑2年余,加重伴发热4 d就诊。皮肤科检查:面部、躯干、四肢有大小不一的斑疹、斑块及结节,双耳垂肥大,眉毛、睫毛脱落,右侧耳大神经粗大。无麻风病家族史,在省外务工11余年期间,被误诊为"脂膜炎"、"荨麻疹"及"银屑病"。皮损组织液涂片查抗酸杆菌阳性,腹部皮损组织病理检查为瘤型麻风。诊断:瘤型麻风发生Ⅱ型麻风反应。  相似文献   

4.
Ⅱ型麻风反应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以Ⅱ型麻风反应首发的瘤型麻风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误诊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临床表现不同的Ⅱ型麻风反应的临床和病理特点。结果:1例为典型的麻风结节性红斑(ENL),1例是以丘疱疹、脓疱为首发的严重麻风反应,组织病理表现为麻风反应的急性期和慢性期的病理改变。两人对激素治疗的反应不同。结论:11型麻风反应的临床表现复杂,熟悉其临床特点和病理特点是减少误诊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WHO/MDT方案治疗中I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11例I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与型别关系,临床表现,反应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6.
研究MB麻风在MDT期间发生神经损害的情况及评估泼尼松治疗效果。定期对患者的神经功能进行检测并详细填写《麻风患者畸残记录表》;对麻风反应所致的神经损伤亦详细记录;对泼尼松的治疗效果进行全面评估。每例患者在初治前均有多条神经受累,MDT后神经粗大的例数和条数显著减少(P<0.01)。泼尼松对疼痛性神经炎及无疼痛性神经炎均有良好疗效,但对已发生运动功能障碍者效果有限。早期发现和早期治疗麻风病,以及在MDT期间注重对麻风反应的合理有效处置是防治神经功能发生障碍的主要措施和环节。泼尼松对各类神经炎具有良好疗效,但尚需采取其它综合措施以期取得更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多菌型麻风联合化疗后复发3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云南一个麻风病高流行地区对经WHO推荐的短程联合化疗停药后的麻风患者,实施常规监测过程中,发现3例临床重新活跃,经细菌、病理、证实为多菌型麻风短程联合化疗后复发。详情报告如下。例1,男,28岁,壮族,农民。1992年1月发病,当年9月发现,病期9个月。MDT前皮损5块(颜面、右大腿外侧各1块,左大腿外侧3块)受侵外周神经3条(双尺N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联合化疗(MDT)中发生麻风反应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相关因素,为麻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6-2020年在全国麻风病防治管理信息系统(LEPMIS)中登记并终审通过的山东省所有完成MDT且在此期间发生麻风反应的患者的相关信息,应用SPSS 23.0软件进行一般描述性统计分析和非参数Spearman秩相...  相似文献   

9.
1 病历摘要 患者男,33岁.因躯干及四肢反复出现皮损伴发热、淋巴结增大1年余,加重1周,于2008年1月就诊.患者1年多前无明显诱因左肘关节伸侧出现一皮下结节,约一元硬币大,压痛明显,伴有发热,体温波动于39~40℃.继而左手背出现3枚花生米大类似结节,颈部、腋窝、腹股沟多处淋巴结增大.在某医院就诊,手术切除手背结节行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示皮肤纤维瘤,予青霉素、甲硝唑(灭滴灵)等静脉滴注后,左肘部皮下结节渐缩小,体温下降,波动于38℃左右.  相似文献   

10.
11.
12.
111例Ⅰ型麻风反应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WHO/MDT方案治疗中Ⅰ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对111例Ⅰ型麻风反应的发生率、与型别关系、临床表现、反应出现时间及持续时间进行分析.结果2 004例麻风患者中出现Ⅰ型反应者111例,占5.54%,其中界线类(BT、BB、BL)麻风占反应病人总数的77.49%.仅有皮损者4例,占3.06%,皮损伴神经损伤者93例,占83.78%,仅神经损伤者14例,占12.61%.疗前、疗中出现反应者102例,占91.89%,MDT疗后1年内出现反应者58例,占52.25%,持续6月左右者69例,占62.16%.结论麻风患者采用MDT治疗的Ⅰ型麻风反应发生率为5.54%,多在疗后1年内初治界线类麻风产生,易引起神经损伤且持续时间长,要及早采用皮质类固醇治疗,以避免产生畸形.  相似文献   

13.
自 198 2年世界卫生组织 (WHO)联合化疗 (MDT)组织研究推荐采用MDT治疗麻风病人方案已在世界各国范围内分别实施 ,规则服药取得前所未有的效果。但是 ,近几年来陆续收集到 5例麻风病MDT后及监测后复发的患者 ,现就其临床及病理表现作如下分析。1 临床资料1 1  5例病例中 ,男性 3例 ,女性 2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5 7岁 ,平均年龄 32 4岁 ,按Ridleylopline分型 ,BL 2例 ,BB 2例 ,BT 1例 ,初治 3例 ,复治 2例 ,病期最短 10个月 ,最长 5年 ,平均病期 3年。1 2 治疗方法 ,按WHO推荐采用MDT方案规则给予服药 ,MB 2 4个月 ,PB …  相似文献   

14.
钟锋 《中国麻风杂志》2011,(11):793-794
我院发现麻风联合化疗(MDT)后复发病人1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我院自1986~2002年底用WHO制定的麻风病MDT方案共治疗麻风病144例。现将其中24例复发MB麻风MDT的疗效观察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多菌型麻风(MB)的临床及实验室特点。方法对2007年新发的14例MB患者的一般情况、症状体征、组织切刮涂片、病理活检、抗酸染色进行分析。结果2007年新发麻风病例中,MB占70%,细菌指数平均为3.9,病理活检均有表皮下无浸润带,大量泡沫细胞,巨噬细胞肉芽肿,抗酸杆菌平均4.6+。结论14例MB均有典型的症状体征、病理特征、抗酸染色强阳性。新发PB虽占总患病数少,可能与症状不典型有关,提示寻求快速准确的检测手段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7.
667例多菌型麻风MDT后监测5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667例多菌型麻风(经治608例,未治59例)、用WHO MDT MB方案治疗24个月停药时,两组的临床活动性皮损大部分消退,年均BI分别下降0.6和0.84;监测期间年均BI逐次下降,监测5年时,分别有603例和568例细菌阴转,阴转率分别为99.17%和98.30%;两组共有675例达到临床显著进步,占99.70%;575例按尘我国际标准治愈占86.20%,监测5年时有2例经治疗病例昨发(0.  相似文献   

18.
2例均系男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44岁,因患多菌型麻风病而进行联合化疗(MDT),分别在完成疗程10个月、4个月后出现Ⅱ型麻风反应,用抗麻风反应药物治疗效果不好,而且皮肤查菌细菌指数升高,但(加)用联合化疗药物后,麻风反应被控制,皮肤查菌也渐转阴,达到或接近临床治愈标准。  相似文献   

19.
氨苯砜(D.D.S)用于治疗麻风已有50多年,国内使用联合化疗(MDT)治疗麻风也有近20年的历史,为了比较两种方法治疗多菌型麻风(MB)后皮肤检查麻风杆菌的变化情况,我们对部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