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通过对纹状体内囊区域大小不同面积梗死患者的临床表现与磁共振(MRI)影像特点的对比性分析,探究其发病的病因和机制。方法分析根据发病48h内磁共振弥散加权像(DWI)的结果,确定梗死的部位及大小,按照纹状体内囊梗死(SCI)的影像诊断标准,将58例患者分为(SCI组)26例和(非SCI组)32例。并分别进行临床表现与影像特点的分组对比。结果临床资料显示,两组在NIHSS评分、血压、血糖及CRP等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指标均有显著差异。影像资料显示,病灶分布情况、白质病变在2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颈内动脉颅内段、大脑中动脉受累无显著差异。结论 (SCI组)动脉源性或心源性栓塞是主要病因之一,(非SCI组)病因考虑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纹状体内囊梗死(striatocapsular infarction,SCI)的临床特点和与大脑中动脉局部病灶的关系。方法 5例发病在24h内入院的基底节区梗死患者,病灶直径>3cm,对其临床表现、发病72h内的头、颈部磁共振和磁共振血管成像、全脑血管造影表现进行分析。结果 5例梗死灶均局限在基底节区白质,无皮层受累,4例有早期运动进展;1例为病灶侧大脑中动脉夹层,3例病灶侧大脑中动脉主干中度以上狭窄。结论 SCI患者易发生早期运动进展,可能与病灶同侧大脑中动脉主干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3.
4.
5.
脑桥梗死62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桥梗死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本文对我院1997年1月-2002年1月收治的62例脑桥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头部MRI所示的解剖相关性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最常见而且最主要的临床症状为眩晕,典型的脑桥综合征和单纯眼肌麻痹者并不多见。结论脑桥腔隙性梗死占脑桥梗死的绝大多数且预后较好。MRI检查有助于确定临床与解剖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脊髓梗死的临床及MRI特点. 方法回顾分析11例脊髓梗死病例的临床及MRI资料. 结果脊髓梗死急性起病,呈卒中样病程.主要表现为疼痛、瘫痪、分离性感觉障碍及括约肌功能障碍.MRI 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DWI高信号.横轴位显示病变位于脊髓前2/3区域.结论 脊髓梗死表现为脊髓前动脉综合征,MRI可多方位、多参数扫描,为诊断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纹状体内双靶点注射 6 -羟基多巴 (6 - OHDA)制备帕金森病大鼠模型的方法。方法 将2 2 0± 10 g雄性 Wistar大鼠随机分为 3组 :模型制备组 30只 ,假手术组 10只 ,正常对照组 10只。应用立体定向仪将6 - OHDA分两点注入大鼠右侧纹状体 ,每点 10 μg/5 μl。假手术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术后以阿朴吗啡检测旋转行为 ,平均每分钟逆时针旋转大于 7转者为成功模型。术后 2个月处死大鼠 ,行纹状体和黑质的 HE染色和 TH免疫组化染色 ,观察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30只模型制作鼠中 ,共有 2 2只在阿朴吗啡多次注射后 ,恒定地转向左侧 ,每分大于 7转 ,为成功模型。光镜下 ,HE及 TH免疫组化染色可见模型组左侧黑质内有胞浆浓染、形状不一的 DA能神经元存在 ,数量较多 ,呈带状斜行排列。右侧 SNc区内 DA能神经元几乎消失 ,残存细胞萎缩。左右侧黑质内DA能神经元数目有显著差异 (P<0 .0 5 )。结论 纹状体内注射 6 - OHDA是一种有效的制备帕金森病模型的方法 ,模型制作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作者列举了几种典型脑梗死的影像学表现,包括:皮层下型及皮层后型合并皮层下型脑分水岭梗死、纹状体内囊梗死、流域性脑梗死以及半卵园中心梗死,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纹状体内囊梗死(SCI)的临床和影像特征并探讨其发病机制.方法 回顾分析34例SC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将患者分为皮质型SCI(CSCI)和非皮质型SCI(NCSCI)2组,进行临床和影像资料的对比分析.结果 CSCI 23例,NCSCI 11例.CT血管成像共检出大脑中动脉和颈内动脉狭窄或闭塞25例.CT脑灌注成像检出26例大脑中动脉供血区内血流灌注减低,其中19例累及广泛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CSCI患者中检出上述动脉狭窄或闭塞21例,明显高于NCSCI患者中的4例(χ~2=3.27,P=0.020),CSCI患者中检出MCA供血区内血流减低区21例,明显高于NCSCI患者中的5例(χ~2=8.62,P=0.007).结论 SCI有临床和影像特征,大部分由于MCA原位病变所致.动脉病变和其造成的灌注减低是发生皮质症状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分类中大面积梗死、出血性梗死、多发性梗死人们较为熟悉,分水岭梗死(CWI)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CWI)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1.
脑干梗死与眩晕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脑干梗死所致眩晕症状的临床特点、发生率及诊断注意事项。方法 对46例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及主要症状的急性脑干梗死的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脑干梗死均以眩晕发作起病,旋转性眩晕84.78%,非旋转性眩晕15.22%。结论 脑干梗死临床表现复杂。眩晕症状突出,发生率100%。行MRI检查,以防漏诊或误诊。  相似文献   

12.
腔隙性梗死是指脑血管深穿动脉阻塞后形成的微梗死,在脑实质中遗留下不规则的大小2~50mm的腔隙。常见于50岁以上老年人。病灶好发于基底节、内囊、丘脑和脑干[1]。此病发展变化快,如不及时治疗,后果严重。早期明确诊断对腔隙性梗死的治疗至关重要[2]。本文通过回顾性分析我院神经内科2012-01—12收治的31例腔隙性梗死患者的CT和MRI检查资料,对比研究CT与MRI在腔隙性梗死中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分水岭梗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血栓形成性脑梗死的分类中大面积梗死、出血性梗死、多发性梗死人们较为熟悉,分水岭梗死(CWI)较少见,现将我院收治的脑分水岭梗死(CWI)临床资料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1 临床资料14例桥脑基底部梗死患者均经头颅CT (1例 )、MRI(13例 )检查结合临床病征而确诊。1.1 一般情况 患者 14例中男 7例 ,女 7例 ,年龄 4 3~ 6 9岁 ,平均 6 2 .5岁。高血压病史 11例 ,合并糖尿病史 4例。全部病例均为急性、亚急性起病 ,并除外既往有过脑卒中史并遗留神经系统阳性体征或同时伴有大脑半球、基底节及小脑梗死。1.2 临床表现 起病有头晕症状 14例 ,其中 1例为眩晕。14例患者均有病灶对侧的中枢性面、舌瘫及肢体瘫 ,其中右侧肢体瘫痪者 9例 ,肌力Ⅰ~Ⅳ级 ,伴言语不清构音障碍者 7例 ;左侧肢体瘫痪者 5例 ,肌力…  相似文献   

15.
小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 5 %~ 10 %。因梗死部位、病灶大小而症状表现各异 ,特别是大面积小脑梗死 ,形成占位效应 ,临床症状和体征缺乏特异性 ,诊断困难 ,故临床易导致误诊。现对我院自 1997年 7月~ 2 0 0 1年 10月间收治经CT确诊的小脑梗死患者 2 7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视神经脊髓炎的临床、CT与MRI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视神经脊髓炎(NMO)与多发性硬化(MS)的区别。方法 对32例NMO患者的临床表现、CT与MR检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24例(75%)NMO患者有多次(平均2.9次)缓解复发,复发时症状仅限于视神经和/或脊髓;头颅CT和MRI检查均未发现新的脱髓鞘斑块。结论 NMO与MS有所区别。前者多闪复发,病主局限于视神经和/或脊髓部位。支持NMO是一个独立疾病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小脑、小脑脚梗死的MRI分型与临床表现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45例小脑、小脑脚梗死患者的临床及MRI资料进行分析,并对MRI表现按动脉支配区进行分型。结果 小脑下后动脉(PICA)区梗死23例,小脑下前动脉(AICA)区梗死13例,小脑上动脉(SCA)区硬死9例;小脑脚型16例,小脑脚小脑型17例,小脑型12例;各类型的临床表现均有其特点。结论 MRI分型可提高对本病的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上矢状窦血栓的临床及CT,MRI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上矢状窦血栓的临床特点及影像学改变。方法分析13例上矢状窦血栓病人的临床资料,CT及MRI改变。结果上矢状窦血栓以持续性无缓解的头痛、呕吐、视乳头水肿、抽搐及双下肢瘫为特征,CT及MRI可早期明确诊断。结论上矢状窦血栓借助于CT及MRI早期诊断不难,及早恰当的治疗可大大降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9.
20.
磁共振弥散成像对脑桥梗死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磁共振弥散成像(DWI)对脑桥梗死早期的诊断价值及对不同时期脑桥梗死灶的评估作用,现将15例脑桥梗死患者的DWI、MRI改变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1.1对象系2004年11月~2005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脑桥梗死患者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40~81岁,平均63.5岁;病程3h~7d,平均3.8d;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