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0 毫秒
1.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支持体外造血和造血干/祖细胞扩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 (humanumbilicalveinendothelialcell ,HUVEC)对体外造血和造血干 /祖细胞扩增的支持作用 ,为造血干 /祖细胞体外扩增提供新的实验资料。方法 :用甲基纤维素集落形成实验检测集落形成情况 ,采用HUVEC与脐血单个核细胞和CD34+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的方法观察HUVEC对体外造血和造血干 /祖细胞扩增的支持作用。结果 :HUVEC上清具有集落刺激活性。将HUVEC与脐血单个核细胞直接接触共培养 ,结果表明HUVEC能维持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存活至少 4周。将脐血CD34+细胞与HUVEC直接接触共培养 ,动态地观察有核细胞扩增倍数、CD34+细胞扩增倍数、CD4 1a+细胞百分比和CFU GM扩增倍数的变化。结果发现 ,有核细胞扩增倍数、CD34+细胞扩增倍数和CD4 1a+细胞百分率均在第 3周达最高 ,分别为 (6 8.1± 14.8)倍、(6 .6± 1.4 )倍和 15.6 % ,而CFU GM扩增倍数则于第 2周达最高 ,为 (5.7± 2 .1)倍。结论 :HUVEC能支持体外造血和造血干 /祖细胞扩增并具有促进巨核系细胞分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低剂量辐射对脐血的免疫刺激作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低剂量辐射对脐血T淋巴细胞膜分子表达,IL-2分泌及LAK细胞体外抗肿瘤活性的影响。方法:新鲜分离的脐血淋巴细胞及LAK前体细胞接受低剂量γ射线照射,分别用直接免疫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MTT法及3H-TdR释放实验检测T淋巴细胞膜分子的表达,IL-2分泌的LAK体外杀伤肿瘤靶细胞(K562,HL-60)活性。结果:(1)62mGyγ射线照射后,脐血淋巴细胞CD3,TCR/CD3复合物,CD4,CD8分子表达显著上调,且均在4-24h,人随时间推移而逐步增强,CD4/CD8比值无显著性变化;(2)62mGy γ射线照射后,脐血单个核细胞上清IL-2活性随培养时间推多逐渐增强,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3)脐血LAK细胞对K562和HL-60的杀伤活性与成人外周血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接受低剂量辐射的脐血LAK细胞对K562和HL-60的细胞毒性显著高于非照射组(P<0.01),结论:低剂量辐射可促进脐血T淋巴细胞的成熟,活化和信号的转导及IL-2的分泌,增强脐血LAK杀伤肿瘤靶细胞的细胞毒活性,从而可能在脐血移植中加速免疫功能重建,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对人脐带血(HUCB)中所含有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影响。方法:取脐带血,肝素抗凝,Percoll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低糖DMEM培养获得贴壁细胞层。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流式细胞仪检测表面抗原。结果:脐带血的单个核细胞与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经体外培养贴壁后出现形似纤维状细胞形态并表达与MSCs相关的抗原(CD13,CD44,CD71,CD166)。但不表达造血细胞抗原(CD34,CD45),这与源于骨髓的MSCs一致。结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培养上清共孵育,对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及扩增有支持作用。  相似文献   

4.
γ射线照射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观察γ射线照射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和NK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取正常分娩的新生儿脐带血,体外肝素抗凝,应用常规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MNC),计数并调整细胞浓度。Gamma Cell 1000数控细胞照射仪体外照射脐血MNC细胞,吸收剂量率3.72 Gy/min。①采用3H-TdR掺入法测量脐血淋巴细胞增殖:取已分离的单个核细胞,调至细胞浓度1×106个/ml,接受0.248、0.496、0.992、1.984、3.9685、.952、7.936和15.872 Gyγ射线照射。照射后继续培养56 h后加3H-TdR(3.7×107Bq/孔)再培养8 h后收集细胞,用Beckman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计数/min)。②采用3H-TdR释放法检测脐血NK细胞活性:取传代培养24~48 h的K562细胞为靶细胞,调整浓度1×106个/ml,加入3H-TdR(3.7×108Bq/ml)孵育6 h,洗涤2次去除游离的3H-TdR,再制备成5×105个/ml备用。脐血单个核细胞调整细胞浓度为1×107个/ml作为效应细胞(效靶比20∶1),给以上述不同剂量γ射线照射。将效应细胞与制备好的靶细胞继续培养18 h后收集细胞,用Beckman液体闪烁计数器计数放射性核素每分钟闪烁数。结果在γ射线对脐血淋巴细胞增殖活性影响的研究中,0.248~15.872 Gyγ射线照射显著降低淋巴细胞增殖能力,增殖活性抑制程度与辐射剂量呈正相关(r=0.839,P<0.05);3.968 Gyγ射线照射组增殖活性仅为对照组的30.86%(P<0.01),SI=7.8,其中3.968~15.872 Gyγ射线照射未发现其明显的增殖活性。而γ射线对脐血NK细胞活性的影响的观察中发现0.248~1.984 Gyγ射线照射可引起脐血NK细胞活性显著增高(P<0.01);3.968 Gyγ射线照射保持NK细胞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52~15.872 Gyγ射线可引起脐血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显著降低(P<0.01)。结论3.968 Gyγ射线照射完全抑制脐血淋巴细胞增殖的同时仍呈现脐血NK细胞抗肿瘤活性。因此,在进行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或混合脐血移植时,应用3.968 Gyγ射线照射淋巴细胞,再进行过继性细胞免疫治疗可能降低移植物抗宿主病效应,同时不影响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混合脐血移植时增强移植物抗白血病效应。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脐血红细胞调控白细胞CXCR4表达能力的变化。方法采用灭活癌细胞(S180,5×106/ml)0·2ml(或生理盐水)加入全血细胞(或白细胞)0·2ml和血浆0·3ml中,37℃温育1h,用流式细胞仪免疫荧光法测定红细胞CD35和白细胞(淋巴细胞、粒细胞)CXCR4分子表达量。分组:①癌细胞悬液0·2ml加全血细胞悬液0·2ml和血浆0·3ml;②生理盐水0·2ml加全血细胞悬液0·2ml和血浆0·3ml;③癌细胞悬液0·2ml加白细胞悬液0·2ml和血浆0·3ml;④生理盐水0·2ml加白细胞悬液0·2ml和血浆0·3ml。结果脐血红细胞CD35表达量在S180激活后下降不如正常人红细胞明显,而白细胞CXCR4表达量在S180激活后上升不明显;正常人全血红细胞CD35表达量在S180激活后明显下降(40·21%±11·52%vs28·65%±8·08%,P<0·01),而粒细胞CXCR4表达量明显上升(40·62%±17·89%vs64·18%±11·69%,P<0·01)。结论脐血红细胞免疫调控能力和白细胞免疫功能都明显低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体外光化学疗法处理的调节性树突细胞对T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获取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利用白介素-4重组人粒细、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生成未成熟的树突细胞(imDC).分离获取人脾脏淋巴细胞(SP),经光化学疗法(PUVA)处理后获得PUVA-SP;将imDC与PUVA-SP共培养得到体外光化学治疗性树突细胞(ecpDC);将imDC与SP共培养得到SPDC;imDC加入10ng/ml的脂多糖(LPS),培养1d后得到DC.收集4组细胞,检测其表面抗体CD11c、CD83、CD86的表达.采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的方法 检测吞噬了供者凋亡的脾淋巴细胞后的受者imDC对受者T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 经PUVA处理后细胞早期凋亡率为91.33%.表面分子CD83、CD86在ecpDC的阳性表达率为分别为22.83%±5.26%、22.06%±4.37%,与在imD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5.06%±0.59%、15.19%±1.83%)相近(P>0.05),但明显低于在DC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99.79%±0.36%、99.85%±0.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吞噬了供者凋亡的脾淋巴细胞后的受者imDC细胞可明显抑制受者T细胞的增殖.结论 体外光化学疗法诱导的凋亡脾淋巴细胞可抑制树突细胞的成熟,并可抑制受者T淋巴细胞的增殖.  相似文献   

7.
脐血基础与临床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目的 对脐血进行系列研究,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分离新鲜脐血单个核细胞,未行或行低剂量^60Co γ射线62mCy照射,并用^3H-TdR掺入和释放法、ELISA分析、流式细胞仪、MTT和粒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测定等方法对脐血量、单个核细胞(MNC)数量、活性MNC百分率、CD34^+细胞数及其与新生儿月龄、性别、脐血血象及产妇年龄关系、脐血T淋巴细胞、NK细胞活性、低剂量照射脐血后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变化、脐血清集落刺激活性物质和临床用于白细胞减少症疗效进行了实验和临床研究。结果 每份脐血在100~150ml范围内占95.4%,其量与MNC无相关性,存放在6℃冰箱3d以内较适宜,活性MNC在91.2%以上;脐血中CD34^+细胞数除与性别相关外,与其他因素无相关性;脐血T淋巴细胞和NK细胞活性偏低,低剂量照射能提高其活性;脐血清富含细胞集落刺激活性物质,以IL-3为主;白细胞减少症患者输注脐血可提升外周血白细胞总数水平。结论 由于以上诸多优势,故脐带血具有临床应用的广阔前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脐血CD3AK细胞对难治性恶性淋巴瘤的治疗作用。方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采用Anti-CD3McAb和rⅡ-2C EY YTETG CD3AK细胞。运动MTT法测定CD3AK细胞的杀瘤活性,并采用静脉输注和瘤体内注射治疗难治性恶性淋巴瘤15例。结果:脐血单个核细胞诱生的CD3AK细胞在体外对K562和Raji细胞有明显杀伤作用,治疗15例难治性恶性淋巴瘤,完全缓解4例,部分缓解2例,有效率40%,结论:脐血CD3AK细胞绎难治性淋巴瘤具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脐血移植对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效果。方法 1例12岁患儿行人白细胞抗原相合的同胞脐血移植,预处理采用白消安/环磷酰胺方案:白消安1mg/kg,每6 h一次,用2 d,共8次;环磷酰胺50mg/(kg·d),用4 d;抗胸腺球蛋白100 mg/d,用4 d。输入脐血有核细胞2.57×1 07/kg,CD34+细胞1.18×105,kg。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的预防采用环胞菌素A+骁悉+甲泼尼龙。移植后应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白细胞介素-11及促红细胞生成素以加速造血重建。结果 +2l天粒系植入,+48天血小板植入,+28天患者骨髓DNA指纹图示完全嵌合状态。随访11个月,患者各项检查正常,未发生急、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疾病。结论本例为国内大陆首例成功脐血移植治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为今后儿童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浆C反应蛋白 (CRP)与急性冠脉综合证 (ACS)冠脉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测定正常人 (n =5 2 )及不稳定心绞痛 (USA ,n =83)和急性心肌梗死 (AMI,n =4 2 )患者血浆CRP浓度 ,分析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病变支数及病变类型与相应CRP浓度的关系。结果 :CRP浓度在正常组、USA及AMI组依次增高 ,分别为 ( 3 11±1 82 )mg/L ,( 12 2 0± 5 86 )mg/L和 ( 18 90± 8 96 )mg/L ,P <0 0 1。在ACS组中 ,轻度狭窄、中度狭窄及重度狭窄 ,其CRP浓度也依次增高 ,分别为 ( 6 0 2± 2 18)mg/L ,( 10 0 4± 2 87)mg/L和 ( 18 2 2± 7 6 ) 1mg/L ,P <0 0 1;单支病变、双支病变以及三支病变 ,其CRP浓度依次增高 ,分别为 ( 11 75± 5 33)mg/L ,( 16 86± 5 6 0 0 )mg/L和 ( 2 2 4 1±10 2 5 )mg/L ,P <0 0 1;A型病变、B型病变和C型病变 ,其CRP浓度依次增高 ,分别为 ( 8 2 4± 3 78)mg/L ,( 14 2 1± 4 30 )mg/L和 2 2 4 0± 8 32mg/L ,P <0 0 1。结论 :CRP浓度与冠脉病变程度关联密切。  相似文献   

11.
甲氧基聚乙二醇修饰几种红细胞稀有血型抗原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用甲氧基聚乙二醇(mmthoxy polyethylene glycol,mPEG)修饰红细胞稀有血型抗原,为制备通用型血寻找可能的途径。方法:用3种具有不同瑞基的mPEG修饰红细胞,观察其对红细胞表面4种稀有血型抗原的修饰效果及对红细胞结构、功能和存活期的影响。结果:实验表明,在1.0mmol/L时mPEG-BTC(苯并三唑碳酸酯端基PEG)就可以使红细胞表面Jk^a,Jk^b,k和P1抗原性消失,而对红细胞形态、渗透脆性、自身溶血、乙酰胆碱酯酶、胆固醇、ATP、2,3-DPG含量、变形性以及存活期无影响,其他2种mPEG对红细胞修饰效果不好。结论:mPEG-BTC(可有效遮蔽红细胞表面的稀有血型抗原,对其结构、功能及存活期无影响,本实验为mPEG包裹法制备通用型血提供了有力的实验证据。  相似文献   

12.
为了研究可供人体应用的造血干细胞动员剂,将低相对分子质量葡聚糖硫酯给狗静脉观察其对造血干细胞的动员作用。结果显示,注射DS 15mg/kg1h后外周血中WBC、单个核细胞和粒-巨细胞集落形成单位计数开始升高,3h达到峰值,每升血中的细胞计数分别为药前的1.6、2.1和4.5倍。  相似文献   

13.
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观察骨髓基质细胞输注对外周血干细胞移植(PBSCT)后造血恢复的影响,经放、化疗预处理的BALB/c小鼠,分别输入动员的外周血干细胞(PBSCT组)、外周血干细胞联合扩增的骨髓基质细胞(实验组),观察受体鼠4周的生存率、骨髓有核细胞(BMNC),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GM)、成纤维细胞集落形成单位(CFU-F)、外周血白细胞计数等指标。结果显示,实验组的生态率,BMNC、CFU-GM、CFU-F较PBSCT组显著升高(P<0.005);白细胞的最低值较PBSCT组高(P<0.01),白细胞恢复较PBSCT组块(P<0.01)。提示骨髓基质细胞输注有促进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造血恢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的“质”“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对脐带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质”“量”作出评估,使其更广泛有效地应用于临床。 方法 利用免疫磁珠分离法、FACS分析与分选、体外液体培养,铺展贴壁等方法对脐带血CD34^+造血干、粗细胞及其的数量、体外增殖分化性能、生长因子扩增效应,植入成人骨髓基质效率等进行研究,数据经t检验。结果 脐带血有核细胞、CFCs、CD34^+细胞及其亚群等的绝对数量明显低于常规骨髓移植所需的细胞数量,但脐带血CD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确定人类白细胞抗原-G(HLA-G)区别于CD4~+ CD25~+ FoxP3~+ 调节性T细胞的细胞表型特征,观察HLA-G~+ T细胞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移植免疫调节中的活性和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 HLA-G~+ GD8~+ HLA-G~+ T淋巴细胞的含量,分选HLA-G~+ T淋巴细胞,分析细胞表型,采用RT-PCR检测调节性T细胞的特异性标志FoxP3在HLA-G~+ T淋巴细胞的表达情况,以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的PBMC、CD4~+ CD25~(high)、CD4~+ CD25~-细胞作为对照.取5对活体肾移植供受者的淋巴细胞进行混合培养,分别加入流式细胞术分选纯化后的HLA-G~+ 、HLA-G~- T淋巴细胞,对照组只加入供、受者淋巴细胞,MTT法观察细胞增殖和抑制情况.结果 肾移植受者外周血CD4~+ HLA-G~+ 、CD8~+HLA-G~+ T淋巴细胞表达率分别为1.95%±0.34%、3.13%±0.56%.流式细胞术分选HLA-G~+ T淋巴细胞后纯度可达55.0%~75.1%.RT-PCR 结果证明上述细胞CD25、FoxP3均为阴性表达.与HLA-G~- 组、对照组比较,混合淋巴培养3d后HLA-G~+ 组细胞增殖率明显受到抑制(P<0.05).结论 在肾移植受者外周血中存在CD4~+ HLA-G~+ 、CD8~+HLA-G~+ T淋巴细胞,这类细胞不同于CD4~+ CD25~+ FoxP3~+调节性T细胞,它们不表达CD25和FoxP3而表达免疫耐受分子HLA-G,在混合淋巴培养体系中,能显著抑制反应性细胞增殖,具有免疫调节功能.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程控降温后液氮保存对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含量和活性的影响。方法:13例接受APBSCT患者分离的造血干细胞利用程控降温仪进行冷冻,然后置液氮液相内(-196℃)保存,检测患者冻存前后的有核细胞数,CFU-GM,CD34+细胞。结果:冻存前后CFU-GM,有核细胞数,CD34+细胞统计学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自体外周血干细胞体外冷冻处理和保存是有效和适当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延迟复苏对犬40%血容量失血后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雄性Beagle犬8只,按全身血容量的40%半小时放血完毕。伤后24 h开始液体复苏,伤后第二个24 h按失血量的3倍给予乳酸林格液,48h后给予生理需要量。记录动物72 h死亡率,采集伤前及伤后1、4、24、48、72 h的外周静脉血,检测T淋巴细胞凋亡率、增殖能力、CD3+/CD4+和CD3+/CD8+T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并计算其比值。结果与伤前比较,失血性休克后1、4、24、48、72 h各点T淋巴细胞凋亡率均较伤前显著降低(均P<0.05);伤后24 h和72 h淋巴细胞增殖能力较伤前降低,但24 h和72 h之间无显著差异。伤后CD4+T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CD8+T细胞比例较伤前显著增加。CD4+/CD8+T淋巴细胞比例于伤后1 h开始下降,伤后4、24、48、72 h均比伤前显著降低(P<0.05);但复苏前后无显著差别。结论犬40%血容量失血导致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持续抑制,延迟复苏并不能有效改善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