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在机械通气撤机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分别应用ASV模式撤机及SIMV模式撤机的两组病例的资料。结果:ASV模式下,患者的RR、Peak、Pmen较SIMV均有所下降(P〈0.05),而吸气压和潮气量有所升高;并且fspont明显升高(P〈0.01)而kd明显下降(P〈0.01);PEEPi、吸呼比和P0.1均有所下降(P〈0.05),而吸气流速、Csta较SIMV升高(P〈0.05),呼气流速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SV组撤机成功率为91.67%;与SIMV组的撤机成功率83.33%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ASV组中20例(83.3%)患者自觉舒适,4例(16.7%)患者需应用镇静药;SIMV组中16例(66.7%)患者自觉舒适,有8例(33.3%)患者需应用镇静药。两组舒适率有差异,ASV组较高,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撤机过程中均无容量伤或气压伤发生。结论:ASV模式在撤机中应用,安全有效,呼吸功耗减少,并具有肺保护作用,且参数设置简单,适合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刘真君  李懿  熊中华 《吉林医学》2011,(8):1464-1465
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并与间断正压通气(IPPV)比较。方法纳入重症肺炎机械通气患者22例,通过自身前后对照比较ASV和IPPV在呼吸力学、血气分析、血流动力学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显示ASV通气模式较IPPV模式气道峰压(Ppeak)、呼吸频率(RR)、呼吸机作功(WOBV)、吸气阻力(Rins)和PaCO2显著降低(P<0.05),而潮气量/理想体重(VT/PBW)和pH值显著升高(P<0.05)。ASV通气模式下血流动力学指标每搏排出量(SV)和心排出量(CO)显著升高(P<0.05),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左心室射血前期(PEP)、外周血管阻力指数(SVRI)、加速指数(ACI)等指标没有差异性。结论ASV模式在呼吸力学、血气分析结果方面较IPPV模式更能满足患者机械通气的需求,并且在对血流动力学方面影响较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颈髓损伤后呼吸衰竭患者使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与同步间歇指令通气(SIMV)模式机械通气的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7年1月至2010年1月本院重症医学科室治疗的颈髓损伤合并呼吸衰竭患者30例,应用ASV模式机械通气1h后转为SIMV模式。应用每种模式,均待患者呼吸平稳30Min后开始每10min记录患者心率、呼吸频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力学指标的变化,连续记录3次.进行血气分析检测并询问记录患者的主观舒适度。结果:2种通气模式下,患者的心率、平均动脉压及呼吸力学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气分析显示患者的pH值、动脉血氧分压(P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ASV模式与SIMV模式机械通气比较,前者患者的主观舒适度较高[(2.4±1.2)分比(6.6±2.0)分,P〈0.01]。结论:ASV模式较SIMV模式机械通气更适合颈髓损伤后呼吸功能不全患者的治疗。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与同步间歇性指令通气(SIMV)模式比较,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是否可以减少快通道全身麻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方法选取相同快通道全麻方案冠脉搭桥术后患者46例,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选用ASV通气模式,对照组选用SIMV通气模式。观察对比两组患者机械通气的持续时间、吸气峰压、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气分析指标及其化验次数等。结果术后ASV组患者机械通气持续时间[196(152~286)]min短于SIMV组[253(196~498)]min(P<0.05),ASV组患者ICU停留时间(14.5±0.7)h短于SIMV组(16.8±0.4)h(P<0.01)。ASV组患者进行动脉血气分析的次数[5(4~7)]少于SIMV组[7(6~9)](P<0.05)。结论通过ASV模式进行撤机可以缩短快通道麻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缩短ICU停留时间,可简化临床医生对机械通气的管理。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适应性支持通气在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纳入2008年至2013年淮安市第二人民医院ICU收治的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病人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给予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及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SIMV)加压力支持通气(PSV)两种通气模式。比较两组机械通气后的呼吸力学、血气等指标。结果与SIMV组比较,ASV组潮气量(VT)显著增加[(627.3±58.8)mL比(430.5±76.8)mL,P〈0.01],而呼吸频率明显下降[(15.5±3.6)次/min比(22.3±2.8)次/min,P〈0.01],气道峰压(PIP)显著下降[(2.31±0.60)kPa比(3.31±0.82)kPa,P〈0.05],平均气道压无明显改变(Pm)[(0.74±0.68)kPa比(0.77±0.25)kPa,P〉0.05],吸气阻力(R)显著下降[(1.51±0.52)kPa·L^-1·s^-1比(2.35±0.24)kPa·L^-1·s^-1,P〈0.05]。ASV组器械附加功(WOBimp)(0.02J/L比0.06J/L,P〈0.01)和吸气压力时间乘积(PTP)(0.027kPa·s比0.051kPa·s,P〈0.01)均较SIMV组明显降低,带机时间明显缩短[(7.2±2.1)d比(9.5±2.9)d,P〈0.05]。SIMV和ASV两种呼吸模式下血气分析、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的SIMV模式相比,ASV可以降低呼吸功并改善高通气力学,缩短带机时间,推荐用于重症哮喘合并呼吸衰竭患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在高龄肺功能低下食管癌术后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56例术前肺功能(MVV≤50%和FEV1/FVC〉45%)低下的食管癌患者,年龄(72.3±4.1)岁。其中术后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37例为A组;术后常规治疗,未行呼吸机辅助呼吸的19例为B组。观察两组患者血氧饱和度、心律失常、动脉血气以及住院时间等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无死亡病例。A组中脉搏血氧饱和度(97.6±1.4)%,心律失常发生率29.7%(11/37),呼吸机辅助呼吸时间(33.2±5.4)h,术后住院时间(7.6±2.3)d;B组中脉搏血氧饱和度(92.4±1.2)%,心律失常发生率47.4%(9/19),术后住院时间(10.1±3.1)d,其中2例因血氧饱和度降至80%,立刻行呼吸机辅助呼吸;两组术后血气的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肺功能低下的食管癌手术患者,应用机械通气辅助呼吸可扩大手术适应证,减少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比较ASV和SIMV+PSV模式在体外循环下心脏手术后患者脱机中的研究,为临床寻找一个更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将我院2010年1月-2011年12月期间体外循环下行非复杂心脏外科手术者(包括房间隔缺损、室间隔缺损、二尖瓣置换术、主动脉瓣置换术)纳入研究。体外循环心脏手术后患者常规转入ICU,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两组(ASV组和SIMV+PSV组),分别给予ASV和SIMV+PSV两种通气模式,并按标准的脱机程序脱机。术后比较两组患者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血气分析、呼吸力学指标、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机报警次数、人工操作次数、生命体征等指标。结果:共31例患者完成该研究,其中ASV组16例,SIMV+PSV组15例。ASV组与SIMV+PSV组相比,机械通气时间[(223.9±22.1)min VS(302.9±30.2)min]、呼吸机报警次数[(2.0±1.3)bpmVS(4.0±1.8)bpm]人工操作次数[(4.8±1.4)bpm VS(8.2±3.4)bpm],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呼吸力学指标:ASV组与SIMV+PSV组相比,气道峰值压力[(15.8±1.4)cmH2O VS(20.4±1.3)cmH2O],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而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结论:ASV模式能加速气管插管的拔除,简化操作,ASV模式作为一个脱机模式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对危重支气管哮喘病人呼吸力学的影响. 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对23例危重支气管哮喘病人,序贯应用压力控制同步间歇指令-压力支持通气模式(P-SIMV-PSV)和ASV模式进行机械通气(MV),记录两种模式下各项呼吸力学参数. 结果 患者总呼吸频率明显降低(P<0.05),自主呼吸频率增加(P>0.05),潮气量(Vt)明显升高(P<0.05),气道峰压、平台压(Pplat)和平均气道压(Pawm)明显下降(P<0.05),顺应性(Cst)无明显变化,P0.1(0.1秒的口腔闭合压)稍有下降(P>0.05),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和血流动力学指标无明显变化. 结论 ASV可根据危重支气管哮喘病人的呼吸力学状况自动调整吸气压力支持水平,提高潮气量、降低呼吸频率,而对血流动力学和生命体征无影响.  相似文献   

9.
张洪  卢年芳  郑瑞强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4,(22):2941-2944,2965
目的:通过比较 ASV (适应性支持通气)和SIM V-PSV (同步间歇指令通气-压力支持通气)模式在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快通道脱机中的研究,从而为非复杂心脏外科手术后患者寻找一个更加合适的脱机模式。方法:选取我院2007年1月-2013年12月期间体外循环下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患者(二尖瓣置换术或主动脉瓣置换术)纳入研究。体外循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常规转入 ICU ,使用随机数字表随机分为2组,ASV组和SIMV-PSV组,分别给予ASV和SIMV-PSV两种通气模式,并按标准程序脱机。术后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呼吸力学指标、机械通气时间、快通道的成功率。结果:共53例患者入选该研究(ASV组26例,SIMV-PSV组27例)。 ASV组与SIMV-PSV组相比,血流动力学以及血气分析结果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呼吸力学指标:ASV组与 SIMV-PSV 组相比,第一阶段的平均气道内压力[(7.3±1.3)cmH2O VS (10.6±1.5)cmH2O],肺组织动态顺应性[(70.6±13.2)ml/cmH2O VS (50.7±10.3)ml/cmH2O],P0.1[(1.7±0.3) cmH2O VS (3.5 ± 0.8)cmH2O]两组相比具有统计学差异。机械通气时间明显缩短[(205.8±85.6)min VS (328.2±91.0)min];快通道成功率明显增高(84.6% VS 55.6%)。结论:ASV模式能改善呼吸力学指标,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增加快通道的成功率,ASV模式为心脏术后的一个安全而理想的脱机模式。  相似文献   

10.
张志花 《包头医学》2022,(4):3-4+20
目的 :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ASV)在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9年11月~2020年11月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94例,依据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n=47)与对照组(n=47),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结果:观察组指令呼吸频率均低于对照组,通气时间短于对照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均低于治疗前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照组均低于治疗前均高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ASV治疗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能有效促进患者自主呼吸恢复,改善患者通气张状态,减少通气时间,抑制炎症反应。  相似文献   

11.
食管癌术后的营养支持是维持患者基本新陈代谢和促进患者康复、预防术后并发症的重要手段.随着肠外营养技术和对肠内营养的认识的进步,我们对于食管癌患者的营养支持手段日益渐多.本文就目前在临床中广泛使用的营养支持技术的研究背景和临床应用研究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食管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安全性和临床疗效。方法将2007年5月~2008年1月住院食管癌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组(EEN)和传统肠内营养组(TEN),每组25例,所有患者于术后第1、8天分别测定血清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F)、总蛋白(TP)、血红蛋白(Hb)和淋巴细胞计数(TLC),临床观察患者生命体征、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以及各种不良反应。结果所有患者在研究期无死亡,无严重并发症。EEN组较TEN组PA和TF水平以及外周血TLC均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Alb水平未见明显改变;肛门排气时间较TEN组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食管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支持安全可行,即能改善营养状态,维护和促进胃肠道功能。  相似文献   

13.
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支持方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营养支持方式对食道癌病人术后营养状态的影响,探讨食道癌病人术后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方法:选择食道癌病人115例,术前随机分为肠外营养组(PN组,n=38)、肠内营养组(EN组,n=38)及肠外、肠内营养联合应用组(EN+PN组,n=39),同时将只进行常规补液的食道癌病人42例作为常规补液组。均于术后第1天开始给予营养支持或补液,分别于术后第1天、第8天测定营养相关指标并进行比较,再比较各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营养支持平均费用、住院费用、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以及术后住院天数等临床相关指标。结果:术后第8天4组病人体重均较术前下降,其中常规补液组和EN组下降幅度较大(P〈0.05),而PN+EN组和PN组下降幅度较小(P〉0.05),与常规补液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PN+EN组和PN组病人血浆总蛋白、白蛋白、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均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且与常规补液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8天EN组病人的前白蛋白及血红蛋白水平较术后第1天明显升高(P〈0.05),但低于PN+EN组和PN组(P〈0.05),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高于常规补液组(P〈0.05),但与术后第1天相比无明显升高(P〉0.05);术后第8天常规补液组上述指标在术后第8天较术后第1天均无明显升高,血浆总蛋白和白蛋白的水平甚至低于营养支持前(P〈0.05)。常规补液组切口感染发生率也高于其它3组(P〈0.05)。PN组的日均营养支持费用、住院费用高于EN组和PN+EN组(P〈0.05)。EN组和PN+EN组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短于PN组和常规补液组(P〈0.05)。PN组、EN组和PN+EN组术后住院天数少于常规补液组(P〈0.05)。结论:食道癌病人术后肠内、肠外营养联合应用可避免单用肠内或肠外营养支持的不足,并可降低手术和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达到最佳的费用效益比。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足量家庭肠内营养支持对食管癌术后管饲患者的BMI、营养不良发生率、术后体重下降及营养指标的影响,以及评价该方法的效果。方法:对照组:选取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常规术后家庭肠内营养宣教的食管癌管饲患者136例为对照组,干预组: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19年12月常规术后家庭肠内营养宣教+营养食谱干预的食管癌管饲患者146例作为干预组。研究对象均为家庭肠内营养管饲患者。比较两组患者在营养干预前后体重、BMI、营养不良发生率、体重丢失情况及营养指标的变化。结果:出院时,对照组和干预组在体重、BMI和营养不良发生率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营养指标中总蛋白、白蛋白、淋巴细胞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营养干预3周后,干预组体重、BMI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营养不良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与对照组相比,3周后体重丢失和BMI变化值均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营养指标相比,干预组总蛋白、前白蛋白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白蛋白略微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个体化的肠内营养能够为食管癌术后管饲患者提供足够的营养支持,可以明显预防术后体重丢失,降低术后营养不良发生风险,改善术后营养状况。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对单肺通气(OLV)食管癌患者肺损伤保护作用的影响。方法 选择我院行外科手术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4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随机分为肺保护性通气策略组(F)和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 策略组(DF),每组20例。F group在麻醉过程中单纯采用肺保护性通气策略,DFgroup于麻醉诱导前10 min 开始静脉泵注盐酸右美托咪定0.3 μg/kg/h,并维持至手术结束,同时术中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于术前双肺通气时(T0),OLV开始30 min(T1)、OLV后90 min(T2)和术毕(T3)四个时间点采集患者的桡动脉血5 mL,比较两组各时点的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介素6的表达水平,以及动脉血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指标。结果 超氧化物歧化酶和白介素6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超氧化物歧化酶水平均高于F group,白介素6水平均低于F grou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脉氧分压、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在两组间的变化趋势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在T1、T2和T3时间点,DF组的PaO2、氧合指数和肺顺应性水平均高于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联合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以通过抗炎与抗氧化应激反应减少单肺通气食管癌患者围术期的肺脏损伤,改善患者的肺脏功能,降低了外科治疗对患者造成的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加肺复张策略(LRM)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收集创伤后合并ARDS的患者28例,先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维持8 h后,随机选择ASV或继续IPPV机械通气。选择ASV通气模式时,其分钟通气量设置应与IPPV时相同。通气时,两种模式下的呼气末正压(PEEP)均按0、5、10cmH2O依次增加,每一PEEP的通气时间为60 m in。ASV通气模式时,在每一PEEP水平加用LRM(ASV+LRM模式)。前一通气模式使用3h后,将通气模式调为IPPV,PEEP调到0;1h后换另一种模式。每个PEEP水平通气50 m in时,用Swan-Ganz导管、心电监测仪、呼吸机监测记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结果在同一PEEP水平下,ASV+LRM模式与IPPV模式相比较,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SV+LRM模式时,同一PEEP水平下气道峰值压(PI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EEP为5cmH2O时,肺动态顺应性、动脉氧分压和氧供均增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LRM模式比IPPV模式更有利于ARDS患者的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适应性支持通气(ASV)模式加肺复张策略(LRM)在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RDS)患者中的效果。方法 收集创伤后合并ARDS的患者28例,先采用间歇正压通气(IPPV)模式维持8 h后,随机选择ASV或继续IPPV机械通气。选择ASV通气模式时,其分钟通气量设置应与IPPV时相同。通气时,两种模式下的呼气末正压(PEEP)均按0、5、10 cmH2O依次增加,每一PEEP的通气时间为60 min。ASV通气模式时,在每一PEEP水平加用LRM(ASV+LRM模式)。前一通气模式使用3 h后,将通气模式调为IPPV,PEEP调到0;1 h后换另一种模式。每个PEEP水平通气50 min时,用Swan-Ganz导管、心电监测仪、呼吸机监测记录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呼吸力学和氧代谢指标。结果 在同一PEEP水平下,ASV+LRM模式与IPPV模式相比较,血流动力学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ASV+LRM模式时,同一PEEP水平下气道峰值压(PIP)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PEEP为5 cmH2O时,肺动态顺应性、动脉氧分压和氧供均增加,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SV+LRM模式比IPPV模式更有利于ARDS患者的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5%NaHCO3对下段食管癌单肺通气(one-lung ventilation,OLV)患者术中循环、呼吸、酸碱和电解质的影响。【方法】择期下段食管癌开胸患者40例,随机等分两组。空白对照Ⅰ组;实验Ⅱ组:应用1.2mmol/kg的5%NaHCO3。连续监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心率(heartrate,HR)、血气。两组均采用静吸复合麻醉,诱导静脉注射芬太尼3μg/kg、丙泊酚1.5~2mg/kg、琥珀胆碱1.5mg/kg,维持吸入1.5%~4%七氟烷、持续输注瑞芬太尼0.1~0.2μg.(kg.min)-1和间断静注罗库溴铵0.1~0.2mg/kg。OLV后应用5%NaHCO(3Ⅱ组:4ml/min)。分别在麻醉前(T0)、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30min时(T2)、手术完毕前(T3)采外周动脉血2ml进行血气分析。【结果】麻醉后组间比较:MBP和HR在T2时间段Ⅰ组比Ⅱ组下降明显(P〈0.01)。脉搏血氧饱和度(pulse oxygen saturation,SpO2)在T2时间段Ⅰ组有所下降,与Ⅱ组比较(P〈0.01)。动脉血氧分压(arterial oxygentension,PaO2)、动脉血氧饱和度(arterial oxygensaturation,SaO2)在T2时间段Ⅱ组比Ⅰ组升高明显(P〈0.05和P〈0.01)。pH值T2时间段Ⅰ组比Ⅱ组下降明显(P〈0.01)。碱超(baseexcess,BE)值T2、T3时间段Ⅰ组比Ⅱ组下降明显(P〈0.01)。[Cl-]在T2时间段Ⅰ组比Ⅱ组升高明显(P〈0.01)。【结论】5%NaHCO3能使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循环、呼吸系统平稳,较高的PaO2和SaO2有利于血液运氧。保持血液pH值和BE值相对稳定,无高氯代酸倾向,也不影响CO2的排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