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 毫秒
1.
目的 探讨端粒酶逆转录酶(TERT)基因转染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对血管性痴呆大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方法 60只大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模型组(B组)、常规BMSC组(C组)和转染BMSC组(D组);采用Morris迷宫测试、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相关指标.结果 C组、D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B组;D组逃避潜伏期显著长于B组.与A组比较,B组、C组、D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 mRNA、TERT mRNA、突触前区突触素(SYP) mRNA及蛋白表达均显著降低,A组大鼠突触间隙排列清晰,SYN阳性细胞数较多;D组突触间隙更为清晰,SYN阳性细胞数量和突出间隙排列结构都接近于A组.结论 TERT转染BMSC对血管性痴呆大鼠的治疗作用明显,其作用机制与促进BDNF、TrkB表达、改善突触的可塑性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糖尿病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影响.方法:STZ诱导产生慢性实验性糖尿病,1 wk后行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作糖尿病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和RT-PCR方法分别检测大鼠海马BDNF和BDNF mRNA水平的变化.结果:手术2 wk后,假手术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免疫反应阳性信号面积密度(%)为21.32±1.38,糖尿病组、血管性痴呆组和糖尿病血管性痴呆组BDNF水平均有下降,分别为15.12±1.41,17.32±1.11和9.62±0.87,其中糖尿病血管性痴呆组与单纯血管性痴呆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手术后4 wk和8 wk时,这种差异更为显著.在各个时间点上,糖尿病血管性痴呆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少于单纯血管性痴呆组(P<0.05).结论:糖尿病加重血管性痴呆大鼠认知功能障碍至少部分是由于BDNF的缺乏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低浓度酒精对成年大鼠空间位置的记忆及海马CA1区BDNF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低浓度酒精摄取对成年大鼠空间位置记忆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低浓度酒精摄取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成年雄性SD大鼠给予连续3d Morris水迷宫训练,然后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动物给予5%(V/V)酒精为唯一饮料喂养,对照组动物以自来水代替酒精。在给与酒精喂养后的3,7,14,21,30d行Morris水迷宫行为观察。动物在水迷宫行为学观察后,取脑、冰冻切片,用ABC法行BDNF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Motic 3.2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给予低浓度酒精喂养3d与7d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分别为(8.93±1.38)s,(9.66±1.04)s]与对照组[分别为(8.24±2.94)s,(10.07±O.71)s](P>0.05),酒精喂养14,21,30d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分别为(9.19±1.81)s,(10.45±0.97)s,(12.37±1.81)s]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7.14±3.66)s,(18.83±1.25)、s,(21.41±2.73)s],差异有显著性(P<0.05)。BDNF的免疫组化反应显示低浓度酒精喂养3d时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平均灰度值(145.3±14)与对照组(143.8±1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低浓度酒精喂养7d、14d与21d时,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25.6±17,127.4±15,130.7±14)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7.5±13,142.7±10,145.8±16)(平均灰度值与阳性产物的多少成反比)(P<0.05);酒精连续喂养30d后,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平均灰度值(146.2±11)接近于对照组(144.5±14),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短期内低浓度酒精摄取有助于成年大鼠空间位置记忆的保持,其机制可能与低浓度酒精摄取上调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丁苯酞(NBP)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丁苯酞对VD的保护作用。方法:将80只健康Wistar大鼠按随机区组法分为假手术组、NBP对照组(假手术+NBP注射剂)、VD组(VD模型)和NBP处理组(VD模型+NBP注射剂),每组20只,每组又分为4个亚组,即术后1、2、4和8周组,每个亚组5只。永久性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VD大鼠模型。NBP对照组和NBP处理组大鼠腹腔注射NBP注射剂5 mg·kg-1·d-1,连续给药7 d。假手术组和VD组大鼠每次腹腔注射4 mL生理盐水,连续注射7 d。各组大鼠在术后各时间点(1、2、4和8周)留取海马组织,应用实时定量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CA1区BDNF表达水平。结果:定时定量PCR法,术后2、4和8周,VD组大鼠海马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5),术后4和8周,NBP处理组大鼠海马BDNF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D组(P < 0.05);免疫组织化学法,VD组大鼠4周时BDNF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假手术组(P < 0.05),术后8周时NBP组大鼠CA1区BDNF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VD组(P < 0.05)。结论:VD模型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在遭受缺血损伤后,BDNF反应性表达增加,而NBP则可明显提高VD大鼠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研究加减薯蓣丸对模型大鼠行为学及海马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的影响,探讨加减薯蓣丸干预血管性痴呆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改良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将大鼠双侧颈总动脉分次结扎并剪断,选取造模成功大鼠分为模型组和中药组,并设假手术组,每组20只。中药组予加减薯蓣丸10 g·kg-1·d-1,其余2组用等量生理盐水。连续灌胃8周后,各组大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定位航行实验、空间探索实验);取海马组织,应用荧光定量PCR检测海马区BDNF 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的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穿越平台次数减少、游动速度下降(P0.05),海马组织BDNF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模型组比较,中药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穿越平台次数和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延长(P0.05),中药组大鼠海马区BDNF mRNA表达明显升高(P0.05)。结论:通过改良的双侧颈总动脉阻断法造模,可有效模拟血管性痴呆的行为学下降;加减薯蓣丸方可提高海马区下降的BDNF mRNA表达水平,这可能与影响神经突触可塑性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17-β雌二醇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认知功能及脑组织神经生长因子(NGF)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雄性Wistar大鼠48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雌二醇组,各组均16只。采用结扎双侧颈总动脉方法制备慢性前脑缺血动物模型后,雌二醇组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其余2组腹腔注射花生油。60d后应用Y迷宫、ELISA法分别检测VD大鼠认知功能以及脑组织中NGF和BDNF含量变化。结果:大鼠学习尝试次数、记忆测试10次的正确次数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认知功能显著改善;模型组、雌二醇组脑内NGF和BDNF的含量较正常对照组均增高,雌二醇组脑组织内NGF和BDNF的含量较模型组增高(P均<0.01)。结论:腹腔注射17-β雌二醇可显著改善VD大鼠的认知功能,增加VD大鼠脑内NGF和BDNF含量,具有脑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VD)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的长时间动态变化,初步探讨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在血管性痴呆发生与发展中的作用。方法60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7d组、模型15d组、模型1m组、模型2m组和模型4m组,每组10只。免疫组化分析海马组织BDNF的表达情况。结果①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7d组大鼠海马的BDNF表达增多,CA1区BDNF阳性神经元排列密集,着色深,染色清晰;模型组大鼠15d组、1m组、2m组和4m组各时点海马BDNF阳性细胞均比假手术组明显减少,分布稀疏,显色较浅,有的BDNF阳性细胞呈萎缩状,胞体明显缩小。②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7d组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总面积增多(P〈0.01),而模型15d组、1m组、2m组及4m组大鼠的海马BDNF阳性神经元表达明显减少(P〈0.01)。模型大鼠各组间比较,BDNF免疫反应阳性神经元数量及总面积逐渐减少(P〈0.05,P〈0.01),但模型2m组和4m组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BDNF在VD大鼠脑缺血再灌后早期对海马缺血的神经元起保护作用,后期BDNF的保护作用减弱在血管性痴呆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低浓度酒精摄取对成年大鼠空间位置记忆的影响,并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低浓度酒精摄取后海马CA1区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表达.方法 成年雄性SD大鼠给予连续3 d Morris水迷宫训练,然后动物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动物给予5%(V/V)酒精为唯一饮料喂养,对照组动物以自来水代替酒精.在给与酒精喂养后的3,7,14,21,30d行Morris水迷宫行为观察.动物在水迷宫行为学观察后,取脑、冰冻切片,用ABC法行BDNF免疫组织化学反应,用Motic 3.2图像分析系统测定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平均灰度值.结果 给予低浓度酒精喂养3 d与7 d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分别为(8.93±1.38)s,(9.66±1.04)s]与对照组[分别为(8.24±2.94)s,(10.07±0.71)s](P>0.05),酒精喂养14,21,30d后,动物找到平台的潜伏期[分别为(9.19±1.81)s,(10.45±0.97)s,(12.37±1.81)s]明显短于对照组[分别为(17.14±3.66)s,(18.83±1.25)s,(21.41±2.73)s],差异有显著性(P<0.05).BDNF的免疫组化反应显示低浓度酒精喂养3 d时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平均灰度值(145.3±14)与对照组(143.8±12)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而低浓度酒精喂养7 d、14d与21d时,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平均灰度值(分别为125.6±17,127.4±15,130.7±14)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47.5±13,142.7±10,145.8±16)(平均灰度值与阳性产物的多少成反比)(P<0.05);酒精连续喂养30d后,海马CA1区BDNF的表达平均灰度值(146.2±11)接近于对照组(144.5±14),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短期内低浓度酒精摄取有助于成年大鼠空间位置记忆的保持,其机制可能与低浓度酒精摄取上调BDNF在海马CA1区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针刺后海穴对血管性痴呆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1区突触素蛋白表达及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 将48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和针刺组, 每组16只, 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2-VO)方法制造血管性痴呆模型, 针刺后海穴3个疗程后, 采用Morris水迷宫、免疫组化及电镜技术观察各组大鼠学习记忆功能、海马CA1区突触素蛋白表达及神经元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 与空白组和模型组比较, 针刺组逃避潜伏期、原平台象限停留时间和大鼠海马CA1区突触素蛋白表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刺组神经细胞包膜完整, 核内常染色质均匀分布, 线粒体丰富, 线粒体嵴未见明显断裂或缺失, 粗面内质网丰富;神经胶质细胞细胞器较少, 髓鞘未见明显肿胀、撕裂、溶解。[结论] 针刺后海穴可改善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的学习记忆能力, 其机制可能与改善CA1区突触素蛋白表达及超微结构有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对血管性痴呆(VaD)模型大鼠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及海马CA1区突触素(SYN)表达的影响.方法 体外分离、扩增大鼠骨髓MSCs,并用BrdU标记.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2-VO)制备VaD模型.将经过Y-迷宫筛选的大鼠随机分为A、B、C 3组.MSCs移植组(A组)于2-VO后4周尾静脉注射MSCs;对照组(B组)注射同等剂量的PBS;假手术组(C组)暴露双侧颈总动脉但不结扎,不进行尾静脉注射.Y-迷宫实验检测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功能;免疫荧光染色观察MSCs注射后4周大鼠海马区BrdU标记细胞;免疫组化染色观察海马CA1区SYN表达的变化.结果 MSCs移植后4周A组大鼠海马区可见荧光标记的MSCs;A组大鼠Y-迷宫作业成绩错误次数(EN)为(7.39±0.68)次,较B组[(12.25±0.77)次]明显减少,差异有显著性(t=4.86,P<0.05),全天总反应时间(TRT)为(348.94±27.92)s,较B组[(542.22±30.27)s]明显缩短,差异有显著性(t=193.28,P<0.05);A组大鼠SYN光密度值(OD)为(0.284±0.041),较B组(0.093±0.036)显著增加(t=0.191,P<0.05).结论 静脉移植MSCs使V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改善并使海马CA1区SYN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1.
P53、Noxa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中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测P53、Noxa在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表达,探讨血管性痴呆的发病机制。方法经Morris水迷宫筛选出学习记忆能力处于正常值范围的雄性SD大鼠24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和模型组(各12只),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手术后2个月用Morris水迷宫观测各组大鼠在空间学习记忆方面的变化,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锥体细胞形态学变化,免疫荧光染色检测P53、Noxa在海马CA1区锥体细胞的表达。结果模型组大鼠相对假手术组大鼠平均逃避潜伏期延长(P〈0.01),空间记忆能力减退(P〈0.01),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凋亡明显,P53、Noxa在海马CA1区表达的阳性细胞数明显升高(P〈0.05),且直线相关分析显示Noxa的表达与P53的表达呈正相关(P〈0.01)。结论海马CA1区P53和Noxa的表达升高在血管性痴呆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软脉灵口服液对实验性血管性痴呆(vascular dementia, VaD)大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和海马CA1区无嘌呤/无嘧啶核酸内切酶/氧化还原因子1(apurinic/apyrimidinic endonuclease/redox factor-1, APE/Ref-1)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制作VaD模型。将45只VaD大鼠随机分成模型组、尼莫地平组、低剂量软脉灵组和高剂量软脉灵组。另外15只正常大鼠行假手术作为对照。于造模次日分别用生理盐水、尼莫地平和软脉灵口服液灌胃,共30 d。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测定大鼠学习记忆能力,用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海马CA1区APE/Ref-1的表达。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高剂量软脉灵组大鼠逃避潜伏期缩短(P〈0.01),1 min穿越原平台所在位置次数增加(P〈0.01)。高剂量软脉灵组与低剂量软脉灵组大鼠海马CA1区APE/Ref-1阳性细胞数比模型组增多(P〈0.01);与低剂量软脉灵组和尼莫地平组比较,高剂量软脉灵组大鼠海马CA1区APE/Ref-1阳性细胞数增加(P〈0.01),低剂量软脉灵组与尼莫地平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软脉灵口服液能改善拟VaD大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对拟VaD大鼠海马CA1区APE/Ref-1表达的下降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骨髓基质细胞(BMSCs)向血管内皮细胞诱导分化后移植对血管性痴呆(VD)大鼠行为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采用2-AO法制作VD大鼠模型;经Y型电迷宫筛选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n=8)、PBS移植组(n=8)、BMSCs移植组(n=8)、BMSCs源内皮细胞移植组(VECs移植组,n=8);移植30天后Y型电迷宫检测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处死大鼠,大鼠脑切片检测VEGF蛋白表达、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结果 VECs移植组、BMSCs移植组、PBS移植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均较假手术组下降(P〈0.05).移植后30天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VECs移植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显著优于BMSCs移植组(P〈0.05);VECs移植组VEGF阳性细胞多于BMSCs移植组(P〈0.05);VECs移植组海马CA1区锥体细胞数高于BMSCs移植组(P〈0.05).结论 BMSCs源内皮细胞移植町改善VD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增加VEGF蛋白表达和保护海马区神经元,显著优于BMSCs移植.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海马CA1区是否有血管新生和突触新生,以及二者是否有一致性。方法采用动脉夹箝闭双侧颈总动脉,制作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模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大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立即处死组、24h组、48h组、3d组、7d组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和突触素(SYP)表达的情况。结果VEGF对照组呈极低表达,缺血再灌注后阳性细胞数增加灰度值增强,48h达峰值,再灌注3d,表达呈下降趋势但仍在较高水平,再灌注7d有少量表达,略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YP缺血再灌注后立即处死组、24h组SYP阳性产物的光密度值低于对照组(P〈0.05),再灌注48h,光密度值达峰值(P〈0.05),再灌注3d、7d阳性表达逐渐呈下降趋势,略高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EGF和SYP早期的高表达有助于保护缺血半暗带,可能与血管新生和突触新生有关,血管新生与突触新生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5.
GDNF基因修饰的BMSCs对大鼠缺氧复氧神经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腺病毒介导的外源性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基因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中的表达及其对缺氧复氧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 将GDNF基因重组腺病毒感染大鼠BMSCs,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外源性GDNF基因在BMSCs中的表达水平;将GDNF基因修饰的BMSCs与缺氧复氧神经元共培养,观察神经细胞的凋亡情况.结果 GDNF基因感染组在感染后3~12 d能稳定表达GDNF蛋白,空质粒载体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基本上无GDNF蛋白的表达;与BMSCs共培养组相比,BMSCs/GDNF分泌的GDNF能显著降低缺氧复氧神经细胞的凋亡率(复氧12 h至5 d,P<0.05).结论 腺病毒介导的基因感染技术能够有效地将GDNF基因转至BMSCs中,表达和分泌有生物学活性的GDNF蛋白,这为进一步研究GDNF基因修饰的BMSCs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MAP-2、NF表达变化,探讨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神经元骨架蛋白表达变化与学习记忆的相互关系。方法采用Morris水迷宫筛选空间学习记忆能力正常的雄性Wistar大鼠60只;正常组(Normal);椎动脉焊扎组(VO);双侧颈总动脉结扎20min再灌组(BCCO/R);全脑缺血20min再灌组(GI/R);后三组又分为存活7,14和30天组,处死前作水迷宫检测。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MAP-2和NF表达,常规尼氏染色法镜下计数海马CA1区存活神经元。结果水迷宫检测GI/R组大鼠潜伏期增加,尼氏染色证实GI/R组锥体神经元减少(P<0.01)。与Normal组比较,BCCO/R7d组海马CA1区辐射层MAP-2表达减弱,神经元突起中NF表达减少(P<0.05);而BCCO/R14d和30d组胞浆MAP-2和NF表达均无变化(P>0.05)。GI/R组海马CA1区MAP-2、NF的表达在突起中几乎消失,而在锥体神经元核周有强表达,与各对照组比较判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AP-2、NF在神经元突起中减少,而在胞体中聚集,是神经元可塑性的体现,在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中,可能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滴丸对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CA1区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将实验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治疗组3组,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作血管性痴呆大鼠模型,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超微结构的改变。结果模型组大鼠海马CA1区神经元水肿明显,核膜不完整,线粒体肿胀明显,内质网扩张、空泡化;治疗组海马CA1区神经元较好,核膜较完整,核内染色质分布均匀,胞质内线粒体及其他细胞器结构均较好、趋向正常。结论复方丹参滴丸能减轻缺血、缺氧后海马神经元的损害,改善血管性痴呆模型海马CA1区损伤的超微结构,从而对神经元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