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9例子痫所致PRES患者的影像学表现,其中单独进行MSCT平扫4例,MRI平扫2例,同时行MSCT及MRI扫描3例,其中MRI增强3例,经治疗后复查4例.结果 PRES影像学主要表现为双侧枕叶或顶枕叶皮层下脑白质的密度/信号异常,增强扫描无强化.MSCT平扫顶、枕叶脑白质密度减低3例,顶、枕叶及左侧额叶密度减低1例,顶枕叶白质及皮层同时受累1例,单纯枕叶密度减低2例;MRI检查5例中顶枕叶皮层下白质病灶2例,顶枕叶及左侧额叶白质病灶1例,单纯枕叶白质病灶2例,所有病灶均呈长T1WI、长T2WI信号,FLAIR序列呈明显高信号,DWI上均呈等信号或低信号,在ADC上呈高信号,3例增强病灶均无强化,MRA及MRV均未见异常征象.经治疗后复查4例,MSCT/MRI显示病灶完全逆转恢复.结论 PRES的影像学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正确认识这一综合征,对早期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2.
谭莉平  黄迪开  陆建常 《广西医学》2012,34(8):1026-1028
目的 探讨孕产妇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CT及MR特征,以提高诊断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13例孕产妇PRES患者的CT、MRI及临床资料,分析PRES影像表现.结果 13例患者均行CT扫描,主要表现为以脑白质为主的多发斑片状稍低密度影,边界不清,多呈左右对称分布,其中病灶位于顶枕叶8例,顶枕叶并基底节3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区1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额叶1例.8例行常规MRI平扫及DWI扫描(其中3例行MRA检查),病灶位于顶枕叶3例,顶枕叶并基底节2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1例,顶枕叶并颞叶、基底节、额叶1例,顶枕叶并小脑半球、脑干1例,主要表现为双侧大脑皮质下或白质区对称的异常信号,在T1WI上有的病灶显示为等信号,有的病灶显示为稍低信号,在FLAIR及T2WI上病灶均显示为高信号,在DWI上表现为等或稍低信号,ADC图表现为高信号,MRA表现正常.结论 PRES的CT及MRI表现均具有特征性,MRI在显示病灶位置、形态、范围上明显优于CT,根据DWI及ADC图的表现可预测预后情况,MRI扫描应该作为诊断本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像学在诊断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1例临床诊断为PRE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其中15例接受CT检查,8例接受MRI检查,18例同时接受CT和MRI检查。结果 PRES累及双侧顶枕叶(27例)、基底节区(6例)、额叶(7例)、小脑半球(1例),主要位于双侧顶枕叶皮质下脑白质内,7例患者皮质亦受累。CT呈稍低密度影;MRI扫描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呈高信号,以FLAIR序列显示皮质病变为佳。DWI显示大部分病灶呈等或略高信号,表观扩散系数(ADC)图呈略高信号。随访所有患者病灶范围变小、数目逐渐减少。结论 PRES好发于顶枕叶白质,但也可见于基底节、额叶及脑皮质,MRI FLAIR及T2WI序列显示病灶较佳。CT、MRI头部扫描及定期复查对PRES的诊断和疗效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特征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分析35例子痫患者影像资料。其中20例有治疗后复查的影像资料,15例有治疗过程中的MRI检查资料。结果 26例CT表现为顶和(或)枕叶片状低密度,且具有可逆性;15例MR表现为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T2Flair呈高信号,DWI呈等信号,另7例合并脑出血。结论大脑后部可逆性脑病较具有特征性,但需要与其他脑内片状水肿影像表现的疾病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5.
蔡磊  马淑辉  闵剑青 《吉林医学》2012,33(24):5269-5270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子癫7例,高血压脑病2例。9例均行CT、MR检查。结果:PRES的CT主要表现为顶枕叶白质低密度影,病变累及双侧顶叶8例,枕叶5例,额叶4例,基底节区3例。MRI表现为T1WI低信号T2WI、FLAIR呈高信号。MRI对于显示病变有无、范围及皮质受累较CT更敏感。9例经积极治疗后症状消失,随访CT、MRI显示病灶逐渐减少、消失,呈可逆性改变。结论:PRES的影像学特点结合其临床资料可作出较为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6.
杨新官  邱维加  丁可  刘光俊  戴文海 《重庆医学》2012,41(23):2361-2363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表现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7例患者行MRI扫描,包括T1WI、T2WI、FLAIR、DWI序列,其中3例行增强扫描;3例患者行CT检查。结果 3例患者CT示两侧顶枕叶皮质下白质见多发斑片状低密度影,边界不清,两侧基本对称,其中1例累及额叶白质。7例MRI病灶主要位于顶枕叶皮层下白质,呈双侧对称性分布,其中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FLAIR显示4例灰质受累,大部分DWI呈高信号或等信号,表现扩散系数(ADC)图高信号或等信号,1例局部病灶ADC图呈低信号。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8例患者经过临床治疗1~4周后临床症状消失,7例1~4周后复查MRI脑白质病灶恢复正常。1例1周后复查CT额顶叶病灶低密度影消失。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性水肿是PRES的典型影像学表现,FLAIR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临床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是可逆性恢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7.
寇红伟 《吉林医学》2013,34(6):1105
目的:讨论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MR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的特点。方法:综合分析20例确诊为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发现患者均有头痛、视力模糊的表现,并且患者还伴有高血压,20例患者均做常规生化检查,血、尿常规检查,脑脊液检查,进行常规的核磁共振(MRI)、扩散加权成像(DWI)、磁共振血管造影(MRA)扫描。结果:20例PRES患者的MRI显示病变部位均位于顶枕叶并双侧基本对称,病变主要是皮质区,尤其是白质部分。病变信号主要集中在双侧基本对称的白质,T1WI上病灶呈等信号或略低信号,T2WI及FLAIR序列白质及受累皮层均呈高信号,边界不清,DWI显示部分病灶呈等信号或低信号,表现弥散系数图(ADC)上呈高信号,部分病灶上呈高信号,ADC上呈等信号。治疗后随MRI显示所有患者病灶逐渐减小,消失。结论:PRES好发于顶枕叶皮质及皮层下白质区,病变早期为血管源性水肿,晚期为细胞毒性水肿,治疗及时可以逆转,采用MRI、DWI等检查综合临床的典型特征分析可以得到比较准确的诊断。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不典型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表现及MRI特点。方法收集我院5例确诊为不典型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及MRI图像特点。结果 5例不典型PRES患者有男性1例,女性4例,其相关病因为:原发性高血压(1例)、剖宫产术后高血压(3例)以及肾功能不全高血压(1例)。发病时患者的收缩压高值平均为188mm Hg,临床症状主要为头痛。患者恢复时间为2-14d。头颅MRI:病变主要发生于额叶(1例),脑干(3例),基底节区(1例),3例伴其他部位病灶,其中仅1例伴右侧顶枕叶病灶。T1WI病变区呈等或略低信号;FLAIR及T2WI病变区呈高信号;大部分(4例)DWI病变区呈等或低信号,ADC呈高信号,小部分(1例)DWI病变区呈高信号,ADC呈等信号。患者于治疗后2-4周复查MRI,病变区均有不同程度的缩小或消失。结论不典型PRES临床表现亦不典型,但是结合MRI表现还是有其特征性,影像诊断医生应当提高对其认识,尤其是对有相关基础疾病的患者,临床症状与MRI表现明显不符,需要考虑本病的可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的MRI诊断及其对预后的判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PRES患者的MRI资料并进行追踪随访。7例患者均行T1WI、T2WI、水抑制序列(FLAIR)成像及扩散加权成像(DWI)。结栗MRI显示PRES以顶枕叶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病变,部分累及皮层,颞叶后部、额叶或小脑也可有相同性质的小片状病灶受累。病灶DWI图呈等信号3例,略高信号2例,高信号1例,病灶DWI及ADC图呈混杂小片状低信号1例。经积极治疗随访发现,DWI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者预后较好,DWI呈高信号及DWI和ADC图均显示低信号者预后较差。结论PRES的MRI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性,扩散加权成像对预后判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可逆性大脑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例PRES患者的临床资料和MR表现,并复习文献资料。结果1例妊高征子痫患者首次MR检查双侧顶枕叶及额叶皮质下白质对称性弥漫性T1WI低等信号,T2WI高信号,DWI呈等及稍高信号,皮质也可见受累。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经治疗两周复查MR,皮质及皮质下白质水肿消失,仅可见左侧顶叶皮质下出血灶;另1例SLE患者,MR表现为双侧颞枕顶叶及部分额叶以白质为主长T1长,T2信号,皮质可见受累。累及基底节及脑干及双侧小脑半球。DWI呈等及稍高信号。患者入院3d后因DIC死亡。结论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MRI有一定特征性表现,DWI反应为血管性水肿。结合病因及临床表现,可早期为临床提供提示性诊断。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MRI诊断价值。方法复习相关文献并回顾性分析1l例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8例行CT平扫,10例行MR/平扫+弥散加权成像,l例行MRJ钆喷替酸葡甲胺增强扫描。结果11例表现为大脑后部病变,10例两侧基本对称,1例单侧发生。CT表现为片状低密度影,灰白质交界模糊,皮层变薄,脑沟变浅;MRI表现为脑回样异常信号:T1WI呈等低信号,T2WI及FLAIR呈明显高信号,DWI及eADC呈等低信号,ADC呈等高信号,增强无明显异常强化。结论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的CT、MRI表现具有特征性,CT可作为本病的筛选手段,MRI应作为确诊和疗效观察的首选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相位对比磁共振成像((phase contrast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PCMRI)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检测联合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acental growth factor, PLGF)、乳酸脱氢酶(Lactic dehydrogenase,LDH)对子痫孕妇合并可逆性后部白质脑病综合征(reversible posterior leukoencephalopathy syndrome,RPLS)诊断价值。 方法 选择子痫前期(preeclampsia,PE)患者110例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头颅MR扫描,依据常规MRI检查结果将患者分为MRI正常组和RPLS组。收集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同时采用PCMRI技术测量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测定2组血清PLGF、LDH水平,比较实验室检查结果、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血清PLGF、LDH值等指标,并通过绘制ROC曲线确定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参数联合血清PLGF、LDH对PE患者合并RPLS的诊断价值。 结果 MRI正常组未见明显病灶,RPLS组常规MRI头颅扫描结果T1WI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T2WI及FLAIR呈高信号,DWI序列表现为稍低信号或等信号。RPLS组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的平均流量(mean flow,MF)、平均流速(mean velocity,MV)及血管断面面积均明显高于MRI正常组,而血流阻力指数(resistant index,RI)明显低于MRI正常组(P<0.01)。RPLS组血清PLGF水平明显低于MRI正常组,血清LDH明显高于MRI正常组(P<0.01)。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BAMV、MF及血清LDH与SBE评分显著正相关(r=0.71、0.67、0.68,P<0.01),RI与SBE评分呈显著负相关(r=-0.65,P<0.01)。PCMRI血流参数联合血管内皮损伤标志物诊断RPLS的曲线下面积为0.897(95%CI:0.853~0.941),其对应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93.0%、100.0%,明显优于各指标单独检测。 结论 RPLS的BA血流参数及血清PLGF、LDH的变化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脑水肿严重程度密切相关,影像学检查联合血清指标检测能够提高疾病诊断特异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合并脑后部可逆性脑病综合症(PRES)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PRES的MRI临床资料和MRI表现并文献复习。结果 MRI显示PRES以顶枕叶白质为主的片状对称性长T1长T2信号、FLAIR高信号病变,部分累及皮层,颞叶后部、额叶也可同时受累。结论 PRES的MRI表现具有鲜明的特征性,结合病史和MRI特征可以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提高对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MRI特点的认识。方法:分析7例PRES患者的临床和MRI资料。结果:7例MRI病灶对称性分布于双侧顶枕叶,3例累及两侧额叶,1例累及右侧颞叶,3例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无强化。结论:双侧顶枕叶对称性的血管源性水肿是PRES的典型MRI表现,FLAIR和T2WI是显示病灶的最佳序列。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CT与MRI对小脑膜瘤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小脑膜瘤的CT与MRI表现。13例均行CT、MRI平扫及MRI增强扫描,平扫包括T1WI、T2WI、FLAIR序列,增强扫描为T1WI序列。结果本组病灶位于额部5例,顶部7例,小脑幕1例,为脑凸面、大脑镰、小脑幕旁结节状或扁平状病灶,长径范围1.2-2.8cm。CT平扫表现为稍高密度结节。T1WI肿瘤呈等信号7例,稍低信号5例;T2WI、FLAIR为稍高信号8例,等信号4例;肿瘤边缘包膜4例,瘤周水肿5例,邻近颅板增厚4例;肿瘤病灶增强后明显均匀强化,8例见脑膜尾征。CT平扫检出8例(61.5%),漏检5例(38.5%)。MRI平扫检出12例(92.3%),漏检1例(7.7%):MRI增强扫描检出13侈4(100%)。结论小脑膜瘤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MRI对小脑膜瘤检出率高,临床应用价值较CT大。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肺癌粟粒样脑转移瘤的T1WI/FFE增强序列与T1WI/SE增强序列的诊断效率及图像质量,探讨T1WI/ FFE增强序列在脑多发粟粒样转移瘤中的价值。方法:应用3.0 T MR机对本院2011年7月至2012年6月期间住院的20例病理确诊肺癌临床资料证实为多发脑转移瘤的在MRI平扫时无明显异常信号的患者,进行T1WI/ SE增强及T1WI/ FFE增强扫描,观察两序列对微小病灶(〈3 mm)的显示能力;同时测量、比较病灶的信噪比( SNR),对比度噪声比( CNR),脑灰白质的对比度噪声( CNR)。结果:20例粟粒样脑转移患者中,所有病例均显示为结节状、粟粒状及小环形强化。全部病灶均能被T1WI/FFE增强序列及T1WI /SE增强序列显示,对微小病灶的显示能力T1WI/FFE序列的主观评分为3.6±0.4, T1WI/SE序列的主观评分为2.7±0.4。 T1WI/FFE 增强序列脑灰白质对比度噪声高于 T1WI/SE 序列(CNR:30±5.22 vs 20±4.28),两者之间有统计学意义(P〈0.05)。 T1WI/FFE序列的扫描时间为1 min36s, T1WI /SE序列的扫描时间为3 min 20 s( P〈0.01)。T1WI/FFE序列SNR与T1WI/ SE序列SNR,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 P〉0.05)。 T1WI /FFE 序列 CNR 与 T1WI/SE 序列 CNR,两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T1WI/FFE序列与T1WI/SE序列相比,更能够清晰显示微小病灶及脑灰白质对比,且扫描时间明显缩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影像学特点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4例产后PRES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全部CT检查,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结果 PRES在产后3-28 d出现,发生于两侧额顶叶及两侧枕叶1例,左侧额顶叶1例,双侧顶叶后部2例,CT表现为脑白质区低密度改变为主,2例病灶邻近矢状窦旁出血及病灶内散在出血,随访病灶范围、数目减少、消失;2例增强扫描,病灶未见强化.结论 产后可逆性后部脑病综合征(PRES)的临床和影像学具有一定的特征性,早期做出诊断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特征,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及 鉴别诊断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术后病理确诊的14例原发性脑内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14例患 者中男5例,女9例,年龄(55±8)岁;9例为单发,5例多发(病灶2~6个),共26个病灶。病灶均位于幕上,包括大脑半 球、基底节、胼胝体等,多数位于脑组织深部。病灶T1加权成像(T1-weighted image,T1WI)多呈等或稍低信号,T2加 权成像(T2-weighted image,T2WI)多呈等或稍高信号,弥散加权成像(disff usion-weighted imaging,DWI)多呈高或稍高信 号。全部病灶表现出明显的强化影,其中团块状强化的病灶有23个,环形强化的病灶有3个。病灶周围形成的水肿严 重程度不一,其中20个属于重度,4个中度,2个轻度。有2个病灶可见坏死、出血。结论:原发性脑内淋巴瘤具有特 征性MRI表现:位于幕上脑实质深部,多灶生长,信号强度与脑灰质接近,强化明显,弥散受限,坏死囊变少见, 占位效应明显。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3D MR减影技术的头部应用价值。方法 67例脑内占位病变患者分别行3D平扫和增强,增强的图像减平扫的图像得3D MRSI。67例病变分为两组:T1WI平扫高信号组(32例)和非高信号组(35例),比较两组原始图像和减影图像间对信号反应的差异改变,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T1WI平扫高信号组(32例)显示在增强前后仅有15.62%能在常规图像反应出病变强化的信号改变,84.38%(27/32)在MR减影图像上能反映病灶强化,有统计学差异(P0.05);T1WI非高信号组(35例)在常规和减影图像均能显示病变强化分别为93.72%(179/191)和94.24%(180/191),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3DMR减影对强化前后病灶显示在T1WI平扫高信号组优于常规图像,而在T1WI非高信号病变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