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皖南医学院学报》2020,(2):165-168
目的:探讨心肌桥患者左心室功能变化情况。方法:回顾性研究分析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弋矶山医院行冠状动脉造影或冠脉CT的237例患者,根据心肌桥冠状动脉收缩期压缩程度分为2组,Ⅰ级组(冠状动脉收缩期受压程度<50%),Ⅱ级组(冠状动脉收缩期受压程度≥50%);正常对照组为行冠状动脉造影除外冠心病及心肌桥的患者;所有患者均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评价正常对照组与心肌桥亚组左心室构型及功能指标变化情况。结果:临床诊断为单纯心肌桥的患者42例,冠状动脉心肌桥检出率为17.7%,均为左前降支;与心肌桥Ⅰ级组及正常对照组相比较,心肌桥Ⅱ级组左心室舒张功能指标E、e′降低,E/e′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Ⅰ级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无明显变化;心肌桥Ⅱ级患者左心室舒张功能明显减退,左心室舒张功能随着心肌桥冠状动脉收缩期压缩程度加重而逐渐减退。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应用。方法:对51例经冠状动脉造影术排除冠心病后符合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的患者进行评价。结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显示:冠状动脉分布呈右优势型28例,左优势型13例,均衡型10例。其中44例左、右冠状动脉及其各分支边界光滑,无狭窄。右冠状动脉近段狭窄30%、中段局限性狭窄40%各1例,左前降支近段局限性狭窄约40%1例,左前降支中段狭窄20%1例,左回旋支近段局限性狭窄30%2例,前降支心肌桥1例,狭窄〈50%。左室造影21例,左心室腔扩大,左室广泛收缩活动减弱37例。射血分数0.35±0.17(0.19~0.52)。结论:冠状动脉造影术在排除冠心病确诊扩张型心肌病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心肌桥对冠状动脉(冠脉)血流储备的作用.方法2000年9月至2003年1月,13例冠脉造影显示心肌桥患者即刻测定冠脉血流储备,与同期32例冠脉造影正常对照者比较.结果两组患者一般情况无差异.13例心肌桥患者临床均有稳定型心绞痛;心肌桥均位于左前降支(中段11例,中远段2例),收缩期及舒张期冠脉狭窄分别为(78±7)%和(15±5)%,血流储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2.0±0.3和3.3±0.6,P<0.001).结论心肌桥使冠脉血流储备降低,这可能是患者发生心绞痛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冠状动脉计算机断层扫描血管造影(CTA)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分型特点,旨在进一步提高对心肌桥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冠状动脉CTA诊断为心肌桥的1 658例患者资料,分析心肌桥在整个冠状动脉系统中的分布特点,测量不同形态心肌桥壁冠状动脉长度及收缩期狭窄程度,统计分析不同类型心肌桥形态学和收缩期狭窄发生情况的差异。结果 1 658例心肌桥患者中,1 606例(96.86%)为单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9例(0.54%)为单支冠状动脉多发心肌桥,43例(2.59%)为多支冠状动脉单发心肌桥。左前降支心肌桥患者1 559例(94.03%)共1 606处心肌桥,左回旋支心肌桥81例(4.89%)87处,右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1.09%)19处。不完全型心肌桥患者1 244例(75.03%),完全型心肌桥362例(21.83%),兼有两型特点的复杂型心肌桥52例(3.14%)。复杂型心肌桥患者壁冠状动脉长度长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4.32±4.02)mm vs(16.13±1.27)mm,P<0.05];不完全型心肌桥壁冠状动脉收缩期狭窄>50%的发生率[31.19%(388/1 244)vs 41.16%(149/362)]、近端冠心病发生率[9.41%(117/1 244)vs 35.08%(127/362)]、临床缺血症状阳性率[32.88%(409/1 244)vs 58.29%(211/362)]和心电图缺血表现阳性率[37.78%(470/1 244)vs 65.75%(238/362)]均低于完全型心肌桥,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冠状动脉心肌桥发生部位多为左前降支,以单支单发为主。心肌桥可分为不完全型、完全型和复杂型3种类型,以不完全型为主,不同类型心肌桥的形态学和临床表现不同。  相似文献   

5.
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行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人群中冠状动脉肌桥的发生率、临床特点及预后。方法:回顾性总结我院1991年12月至2002年5月接受选择性冠脉造影2876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在2876例行选择性冠脉造影的人群中,共发现18例冠状动脉肌桥,发生率为0.626%,均为左前降支心肌桥。收缩期狭窄≥50%的有15例,其中8例收缩期狭窄≥75%。14例有心绞痛症状。8例收缩期狭窄≥75%的患者行心肌核素显像提示前壁心肌缺血。2例患者发生前壁心肌梗塞,其心肌桥于收缩期致100%血流阻断。使用b-阻滞剂可缓解心肌桥昕致心绞痛。16例随访1~5年,无1例新发心肌梗塞、心脏性猝死及左心功能不全。结论:冠状动脉肌桥多发生于左前降支,可致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b-阻滞剂可缓解昕致心绞痛,极少心肌桥患者需行心肌桥剥离术。冠状动脉内支架术可能是治疗冠状动脉心肌桥安全有效的办法。冠状动脉心肌桥患者预后较冠状动脉固定狭窄的冠心病患者为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心肌桥患者及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和痉挛患者病变的临床特点。 方法 回顾性收集131例通过冠状动脉造影术发现心肌桥的患者,对其冠状动脉病变及临床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131例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心肌桥多位于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47例,狭窄位于前降支近段34例(72.3%);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痉挛28例,痉挛位于前降支中段(心肌桥处)21例(75.0%)。心肌桥狭窄组中,吸烟、高血压、糖尿病患者高于单纯心肌桥组和心肌桥痉挛组(P<0.05),表明冠心病的危险因素可能存在心肌桥的这类特殊人群中。131例患者均有胸闷胸痛等不同程度类似冠心病的临床症状,而且Noble分级程度越高,症状越明显,同时合并冠状动脉狭窄或痉挛,则表现更典型。 结论 冠状动脉造影目前仍是心肌桥诊断的金标准,心肌桥可导致心肌缺血,引起心绞痛症状,症状与收缩期狭窄程度有关,亦与心肌桥合并冠状动脉狭窄和痉挛有关。治疗上主要以药物治疗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对心肌桥(MB)的诊断价值。方法:对203例可疑冠心病患者行16-MSCT冠状动脉成像检查,发现21例患者存在心肌桥,将检查结果与冠状动脉造影(CAG)作对照。结果:两种方法对心肌桥检出的部位及数目具有一致性;21例患者心肌桥均出现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位于前降支近段2例,中段16例,远段2例,对角支心肌桥1例。结论:多层螺旋CT对心肌桥诊断与冠状动脉造影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传统冠状动脉造影与64排螺旋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在诊断心肌桥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135例患者纳入本研究并行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T Angiography,CTA),其中50例CT检查前后2周内行传统冠状动脉造影(Conventional coronary angiography,CCA)检查.CT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有无肌桥、肌桥位置、长度、深度分型、收缩期狭窄程度、邻近管壁情况.CCA图像分析内容包括有无肌桥,肌桥位置、长度、收缩期狭窄程度.描述分析2种方法的肌桥检出率,CT中肌桥的位置及邻近管壁情况,评价2种方法收缩期狭窄程度的相关性及差异性,并分析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深度及长度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35例患者诊断肌桥9l例,共103个,CTA肌桥检出率为67.4%,前降支中段占60.2%,浅表型69个,纵深型34个,50例存在近侧管壁斑块,5例存在远侧管壁斑块.CTA与CCA收缩期狭窄程度间存在相关性,相关系数0.785;CTA中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长度问存在正相关性,相关系数0.282;CTA中肌桥收缩期狭窄程度与深度间存在正相关,相关系数0.561.2种方法的收缩期狭窄程度无明显差异性.结论:CTA能直接、清晰显示心肌桥与壁血管的形态学特征;心肌桥深度越深,范围越长,收缩期管腔狭窄越明显;与传统冠状动脉造影相比,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能明显提高对心肌桥的检出率,但在对壁血管收缩期狭窄程度测量方面不及传统冠状动脉造影准确.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肌桥患者的冠脉造影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 分析我院行冠脉造影的25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确诊为冠状动脉肌桥症的患者的冠脉造影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256例患者中,经过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冠状动脉肌桥症的患者28例,检出率为10.94%,且28例患者冠状动脉肌桥现象普遍发生在左冠状动脉前降支,其中前降支近段10例,占35.71%,前降支中段15例,占53.57%,前降支远段2例,占7.14%,仅有1例出现于回旋支,占3.57%.结论 冠脉肌桥是较常见的解剖异常,多发生在左前降支,收缩期狭窄程度多为轻中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在冠状动脉造影时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我院876例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的病历中,发现22例冠状动脉有心肌桥,发生率为2.51%,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2例中,19例心肌桥位于左前降支远端,1例位于左回旋支中段,2例位于右冠状动脉中远段,心肌桥长度12-40mm,收缩期狭窄程度30%-95%,16例有明显心绞痛症状,其收缩期狭窄程度〉75%以上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心绞痛症状,心电图提示有缺血性ST-T改变,合并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9例,高血压3例,高血脂症4例,孤立性心肌桥6例,分别给予β受体阻滞剂及钙拈抗剂治疗后症状缓解,其中1例发生猝死,2例反复心绞痛患者,前降支心肌桥内植入TAXUS支架后症状消失。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可引起心肌缺血及心电图改变,临床表现与狭窄程度有关,多发于前降支中远段,个别可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及猝死,临床上对有症状的心肌桥应给予积极药物治疗,必要时植入支架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对冠状动脉血流灌注的影响。方法i22例主动脉瓣中至重度关闭不全患者(A组)和30例无瓣膜疾病的受试者(B组)均接受经胸超声心动图检查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采用TIMI计帧法测量主动脉瓣关闭不全患者冠状动脉血流速度。结果:A组收缩压、脉压差、左心室心肌重量指数(LVMI)、前降支(校正后)、回旋支、右冠TIMI帧数显著高于B组[(16.64±2.14)帧vs(12.67±1.68)帧P〈0.05,(24.41±3.43)帧vs(19.23±2.54)帧P〈0.05,(22.13±2.8)帧vs(17.89±2.18)帧P〈0.05],舒张压、射血分数(EF)低于B组。结论:主动脉瓣关闭不全但冠脉造影正常患者的冠脉血流速度减低,提示冠脉血流灌注不足,可能是导致该病患者发作心绞痛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比较带侧孔和不带侧孔指引导管行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探讨带侧孔指引导管行支架植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30只雄性西藏小型猪随机分组为带侧孔组和不带侧孔组,分别用带侧孔和不带侧孔的右Judkins指引导管行小型猪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测量两组左右冠状动脉血管直径,有创压力监测冠状动脉内血压,实时心电监测心律失常。结果:小型猪带侧孔组和不带侧孔组的右冠状动脉直径分别为(2.51±0.12)mm和(2.54±0.11)mm(P〉0.05),左前降支直径分别为(2.40±0.09)mm和(2.42±0.12)mm(P〉0.05),右冠状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14.9±6.5)mmHg和(30.5±9.5)mmHg(P〈0.05),左冠状动脉收缩压分别下降(15.5±6.8)mmHg和(32.4±10.2)mmHg(P〈0.05)。心律失常带侧孔组发生率低(P〈0.05)。结论:带侧孔指引导管完成小型猪左右冠状动脉造影和支架植入术简便、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伴有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对缺血性心肌病患者远期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04年1月—2009年12月冠状动脉造影检查中经左室造影证实左室射血分数≤35%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899例,经心电图检查证实存在柬支传导阻滞25例(LBBB组)。选择同期无束支传导阻滞缺血性心肌病患者48例为对照组。通过住院病历记录,门诊随访、再入院复查、电话随访了解患者的预后。结果 LBBB组饮酒史高于对照组(32.0%vs.14.6%,P<0.01),心功能分级Ⅱ级高于对照组(24.0%vs.10.4%,P<0.01),前壁心肌梗死病史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88.0%vs.75.0%,P<0.01),心脏超声左房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大于对照组患者[(41.0±6.9)mm vs.(37.0±3.8)mm,P<0.01;(65.0±5.3)mm vs.(60.0±4.8)mm,P<0.01],前降支合并回旋支病变的比例高于对照组(16.0%vs.8.3%,P<0.01)。LBBB组患者发生全因死亡、血流动力学终点事件的比例亦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2.0%vs.6.3%、64.0%vs.27.1%,P均<0.01)。Cox回归分析显示:前壁心肌梗死、左柬支传导阻滞是缺血性心肌病发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室性心律失常、心脏移植复合终点事件的危险因素(RR=1.04、1.13,P<0.01)。结论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是左室射血分数≤35%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与无束支传导阻滞的缺血性心肌病患者比较,发生全因死亡、心力衰竭再入院、心脏移植的比例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14.
目的:应用实时三维超声心动图(RT-3DE)评价左冠状动脉前降支供血的心肌节段的功能状态,探讨对其病变程度的判断价值.方法:103例行择期冠状动脉造影且存在前降支(LAD)狭窄病变的冠心病患者,分为50%≤狭窄<75%组(A组)53例;狭窄≥75%组(B组)50例.选取同期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68例为对照组(N组).均行RT-3DE检查,获取17节段容积-时间曲线,记录LAD支配的心肌节段的平均运动幅度(EA)、收缩期心室运动峰值时间(TS)、舒张末容积(sEDV)、收缩末容积(sESV),计算节段射血分数(sEF),并对部分参数进行ROC曲线分析及判别分析.结果:(1)B组左室前壁和前间隔中间段及心尖段EA值、前壁中间段和前间隔心尖段sEDV及sEF、前壁心尖段sESV及sEF均明显小于A组及N组(P<0.05),A组与N组之间均无明显差别(P>0.05).(2)ROC曲线分析显示前壁心尖段、中间段、前间隔心尖段sEF以及前壁和前间隔的中间段、心尖段EA均对冠脉狭窄有较高诊断价值,其中以前间隔心尖段EA和sEF更佳,前壁心尖段EA取值≤5.67时判断LAD狭窄≥75%的敏感度和特异度最佳,分别达91.27%和91.07%.(3)以前间隔心尖段sEF、EA为自变量建立的判别函数Y=0.461sEF+0.672EA(P<0.001),判别临界值YLAD=0.438,对判断前降支狭窄程度≥75%的敏感性为88.00%,特异性为92.45%,总正确率为90.29%.结论:RT-3DE可准确、定量评价节段心肌运动幅度和收缩功能,推测相应供血冠脉的病变程度,选择适宜参数建立的判别函数可能成为预测冠脉介入治疗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学特征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十堰市红十字医院200例经解剖证实的冠状动脉左前降支被心肌桥包裹且并无其它任何原发性心血管疾病的患者的尸体解剖心脏标本为观察组,另选100例无冠状动脉心肌桥的正常人为对照组;观察组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距离分为近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3.5 mm,n=62)、中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3.5~5.0 mm,n=58)、远端动脉(冠状动脉心肌桥距左冠状动脉起始处〉5.0 mm,n=80)。分析冠状动脉心肌桥不同位置及年龄对粥样硬化指数的影响。结果①观察组中,120例(60%)有1条冠状动脉心肌桥,62例(31%)有2条冠状动脉心肌桥,18例(9%)有3条或者3条以上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冠状动脉心肌桥距离左冠状动脉起始位置的平均距离为(4.38±1.08)cm。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分别为(1.83±0.89)、(0.76±0.31)、(0.88±0.44);其中,冠状动脉心肌桥近端动脉的粥样硬化指数高于中端动脉及远端动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54~〈6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60~〈70岁者,60~〈7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低于70~〈80岁者,70~〈80岁的近端动脉、中端动脉、远端动脉粥样硬化指数80~85岁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状动脉心肌桥的解剖学特征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的临床特点与低游离三碘甲腺原氨酸(freetriiodothyronine,FT3)的关系。方法选择2012年10月~2013年3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AMI并行冠状动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患者共106例。收集研究对象的临床和CAG资料,对其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106例患者中54例(50.9%)FT3减低,52例(49.1%)FT3正常。低FT3组和正常FT3组糖尿病的发生率分别为40.74%、19.23%(P=0.000);左室射血分数分别为(50.00±11.90)%、(56.67±12.84)%(P=0.045);血红蛋白分别为(129.27±19.31)、(139.64±17.99)g/L(P=0.041);与正常FT3组比较,低FT3组心功能差,KillipⅠ级患者比例少,KillipⅣ级患者比例多,梗死相关动脉多为前降支(left anterior descending,LAD),右冠状动脉病变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MI患者发生低FT3比例高,低FT3组糖尿病发生率高、心功能差、血红蛋白低、冠脉LAD病变多。  相似文献   

17.
吴宇 《四川医学》2014,(1):119-121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CTCA)对心肌桥的诊断价值,提高心肌桥检出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40例行CTCA与冠状动脉造影(CAG)患者的影像学资料.结果 CTCA心肌桥检出率为52.50%、心肌桥长度(1.94±0.53)cm和完全性心肌桥厚度(3.48±0.41)mm;CAG检出率为22.50%、心肌桥长度(1.13±0.40)cm和完全性心肌桥厚度(1.57±0.33)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CA检查与CAG检查显示的心肌桥主要位于前降支,分别为21处和9处.CTCA显示冠状动脉狭窄程度越重,心肌桥厚度越厚、长度越长(rY1=0.357,P<0.05;rY2=0.312,P<0.05).结论 CTCA能多方位、多角度、直观显示冠状动脉与心肌的解剖关系,提高心肌桥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形态学变化的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测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形态学变化,探讨心肌桥与壁冠状动脉病变的关系。方法收集40例尸体心脏标本,观测心肌桥的出现率;测量心肌桥的长、宽、厚度;取心肌桥前、桥下、桥后的冠状动脉,分别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观察各部位血管壁结构的变化。结果在40例心脏标本中,发现心肌桥23处,出现率为56%。其中左冠状动脉及分支上出现心肌桥为18例(占45%),右冠状动脉及分支上发现心肌桥为5例(占12.5%)。心肌桥平均长、宽、厚度分别(1.49±0.135)cm、(0.39±0.036)cm、(0.18±0.050)cm。心肌桥冠状动脉内膜测量,桥前段较桥下、桥后段有明显不规则增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肌桥的出现以单一前室间支为主。心肌桥宽度、长度对桥前壁冠状动脉内膜厚度影响较小,心肌桥的厚度与桥前冠状动脉内膜增厚呈正相关。心肌桥的厚度对冠状动脉病变可能有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9.
李繁  官荣光  陈锦超 《河北医学》2013,19(3):384-386
目的:对老年冠心病患者临床特点与ECT心肌显像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86例老年冠心病患者,按临床表现特点将其分为A组和B组。A组患者临床表现有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或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B组患者临床表现无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和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症状。上述患者均进行正常心电图检查和ECT心肌显像。结果:在合并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或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的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的发病率和心功能≥Ⅲ级的人数明显高于不伴有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和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的B组,存在显著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冠心病患者的心功能等级和出血部位与慢性完全性左束传导阻滞(CLBBB)和左前支传导阻滞(LAFB)有一定的相关性。ECT在老年冠心病检查中灵敏度高、安全性好,可广泛使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病变的特点。方法对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北京顺义区医院心内科住院并确诊的154例NSTEMI和166例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及冠状动脉造影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与STEMI患者相比,NSTEMI患者的危险因素较多,NSTEMI组既往心绞痛与陈旧性心肌梗死史多见(32.5%vs13.3%,11.7%vs 2.4%,P<0.01),NSTEMI组合并高血压的比例及女性所占比例较STEMI组高(70.8%vs 53.0%,P<0.01;27.9%vs 16.9%,P<0.05);NSTEMI组梗死后心绞痛比STEMI组增多(19.5%vs 1.8%,P<0.01)。NSTEMI组肌酸激酶、肌酸激酶同工酶水平低[(650.7±625.4)vs(1825.8±1318.1);(77.2±71.4)vs(208.5±147.5),均P<0.01]。NSTEMI组三支病变及左主干病变的比例较STEMI组高(56.5%vs 42.2%,13.6%vs 6.0%,P<0.05);NSTEMI组中度狭窄(76%89%)、重度狭窄(≥90%)病变较STEMI组多(14.3%vs 7.2%,P<0.05;55.2%vs 27.1%,P<0.01);NSTEMI组完全闭塞病变较STEMI组少(24.0%vs 61.4%,P<0.01);NSTEMI组侧支循环比STEMI组多(23.4%vs 10.8%,P<0.01)。结论 NSTEMI组患者危险因素较多,冠状动脉病变严重,三支病变、左主干病变及严重狭窄病变发生率高,梗死后心绞痛常见,应重视对其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