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抗精神药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对8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随机分组,一组用经典抗精神病药氯丙嚷治疗,另一组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利培酮治疗,对血清中肝功能各项指标进行抗精神病药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的比较.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在治疗4周后明显异常,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肝功能的影响明显小于经典抗精神病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肝功能异常,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机体肝功能的损害较轻.  相似文献   

2.
桂琴 《当代医学》2016,(27):150-151
目的:观察分析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的损害影响。方法选取确诊并接受药物治疗的精神分裂症患者1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3例。实验组通过口服经典抗精神病药物氯丙嗪进行治疗,对照组通过口服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氯氮平进行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对患者进行肝功能检测,分析比较患者用药后肝功能变化。结果氯丙嗪引起的肝功能损害23例,发生率为36.51%,氯氮平引起的肝功能损害12例,发生率为19.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氯丙嗪对肝功能指标ALT(67.3±9.7)U/L、AST(32.3±10.6) U/L、DBIL(2.4±1.3)U/L;治疗8周,氯丙嗪对肝功能指标ALT(35.3±9.4)U/L、AST(31.6±9.8)U/L、DBIL(2.3±1.6)U/L。实验组肝功能损害显著大于氯氮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精神病药物可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其中经典抗精神病药物较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对患者肝功能损害更大。  相似文献   

3.
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性肝损害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服用抗精神药物后引起的肝损害情况,以提高医务人员对这一特殊群体药物性肝损害的认识。方法:对2005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住院的606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患者服药后引起肝损害的发生率为26.7%,发生时间多在1~2个月内,占80.6%,新型非典型抗精神分裂症药物引起的肝损害明显少于经典药物,合并使用保肝药物治疗效果较好。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后肝损害的发生率较高,应注意观察临床症状,定期进行肝脏超声检查、肝功能监测,合理用药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甘草酸二铵预防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 89例抗结核治疗的HBV携带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1例和甘草酸二铵组48例,两组患者均给予2HRZE/4HR抗结核治疗,对照组加服维生素C片0.2 g,1日3次;甘草酸二铵组加服甘草酸二铵胶囊150 mg,1日3次;监测、比较两组患者的肝功能.结果 甘草酸二铵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为12.5%,而对照组为31.7%,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抗结核治疗后甘草酸二铵组的肝功能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甘草酸二铵能明显减少HBV携带者服用抗结核药物致肝功能损害的发生,而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5.
杨玉清  高慧  盛嘉玲  顾燕 《中国民康医学》2012,24(17):2049-2050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41例住院使用抗精神病药物合并肝损害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采用甘草酸二铵治疗,另一组给传统保肝降酶药,治疗12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4、8、12周末观察其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指标变化、临床疗效、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后甘草酸二铵组患者血清ALT、AST水平均明显降低,痊愈率占61.9%、总有效率95.2%,明显优于对照组,其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未见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甘草酸二铵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是有效和安全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77例符合使用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和甘草酸二铵胶囊进行护肝治疗,对其疗效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肝功能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甘草酸二铵肠溶胶囊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肝损害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对恶性肿瘤患者全身化疗所致肝损害的防治效果。方法:100例患者采用自身对照。每例用同一化疗方案连续化疗2周期。其中一周期单纯化疗。另一周期化疗同时加用甘草酸二铵注射液;观察化疗后肝功能变化。结果:两周期化疗后谷氨酸转氨酶升高分别为15.0%、5.0%(χ^2=5.556,P=0.018);谷氨酰胺转移酶升高13.0%。5.0%(χ^2=3.907,P=0.048)。加用甘草酸二铵周期的肝功能损害的发生率明显减少。结论:甘草酸二铵注射液对全身化疗引起的肝功能异常有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618例服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的肝功能异常,发现肝功能异常发生率为17.15%,多在服药后1~2月发生,与所服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无明显关系,同时使用各类“保肝”药物对减少肝损害的意义不大。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肝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52例抗结核药物所致轻中度肝损害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给予甘草酸二铵、维生素C、肌苷等常规治疗;治疗组24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5%葡萄糖注射液250ml+还原型谷胱甘肽1.8mg静滴1次/日,疗程3周。结果:治疗后两组临床症状及肝功能各项指标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且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在不停用抗结核药物治疗下,对抗结核药物所致的轻中度肝损害能较快使肝功能恢复正常,比单独应用甘草酸二铵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0.
新型与传统抗精神病药物对心电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应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与传统(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后心电图变化的差异情况。方法:60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分别使用阿立哌唑、利培酮、氯氮平、氯丙嗪治疗,分别于第1、2、3个月复查心电图。结果:使用新型(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3个月后患者心电图改变显著低于使用传统(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患者(P&lt;0.05);心电图改变与性别、年龄无关,与使用药物剂量有关。结论: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导致心电图异常率较典型抗精神病药物低,临床使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的发病规律与临床特点,加深对药物性肝炎的认识.方法 根据服药史、血象、肝功能检验、腹部B型超声检查等,对抗精神病药物治疗过程中出现肝损害的112例患者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影响抗精神病药物致药物性肝炎的相关因素有患者年龄、用药时间、抗精神药物种类.典型和非典型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发生率分别75.0%和25.0%,其中以氯丙嗪(25.9%)和利培酮(8.9%)应用最多.大多数药物性肝炎出现与服药后1~3个月.结论 认识影响抗精神病药致药物性肝炎有多种因素,在药物性感损坏的高发时期加强监测肝功能,做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相似文献   

12.
张绍文  张群  罗毅  宋鑫 《中国民康医学》2003,15(10):588-589
目的:比较精神分裂症患临床药物使用情况。方法:对我院279例精神分裂症住院患三年前后临床使用抗精神病药物的种类、剂量、合并用药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两组问的差异有显性意义。结论:合并用药率,常用剂量及大剂量治疗率均低于以往;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逐渐取代传统的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其治疗作用及副作用方面亦优于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  相似文献   

13.
常用抗精神病药物与肝功能异常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抗精神病药物与肝功能异常的关系。方法观察255例长期单一使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患者的肝功能情况,并定期检测肝功能指标。结果抗精神病药物引起患者肝功能损害,临床上以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血清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较为多见。结论长期单一服用抗精神病药的精神分裂患者,应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发现肝功能异常者,应及时应用保肝护肝药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双环醇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为临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选择2012年6月~2013年6月黄骅安定医院收治的120例使用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0例给予双环醇片治疗(每次25mg,tid),对照组60例则给予甘草酸二铵胶囊治疗(每次150mg,tid),治疗4周后对比两组的临床疗效、症状改善情况、肝功能改善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4周后,观察组显效率和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临床症状复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7一谷氨酰转肽酶(γ-GT)均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ALT、AST和7一GT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环醇片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致肝损害疗效确切、安全,能有效减少肝损害,保护肝脏。  相似文献   

15.
许建君 《吉林医学》2012,33(4):725-726
目的:探索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及其影响因素。方法:检查120例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血清Hcy水平,并根据性别、用药情况等分层进行分析。结果:精神分裂症男性患者的血清Hcy水平明显高于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非典型抗精神药物治疗组Hcy水平明显高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Hcy血症的发生率方面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组也明显低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组(P<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高Hcy血症的发生率较高,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可能降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Hcy的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治疗肝功能损害的疗效。方法选择肝功能损害患者129例,按照随机数表的方法随机将其分为A、B、C 3组,各43例。其中A组患者采用单纯甘草酸二铵进行治疗,B组患者采用单纯还原型谷胱甘肽进行治疗,C组则采用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进行治疗,疗程为8周,治疗结束后对3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经治疗后,在肝功能方面,3组患者均有了显著的改善,其中C组的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组和B组(P<0.05);在疗效方面,C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3.02%)明显高于A组(65.12%)和B组(72.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还原型谷胱甘肽联合甘草酸二铵用于肝功能损害的治疗中能够较快促使肝功能损害的恢复,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生脉饮预防及治疗抗精神病药物所引起的药物不良反应的疗效。方法:随机抽取180例住院精神分裂症患者,设立预防组、治疗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用西药对症治疗,预防组在服抗精神病药物同时口服生脉饮,治疗组出现药物不良反应时口服生脉饮。预防、治疗两组每隔2、4、6W观察不良反应减少情况。结果:预防组及治疗组出现的药物不良反应如头晕、窦性心动过速、心电图T波异常、口干、便秘、震颤等发生率明显减低或有治疗作用。结论:生脉饮对抗精神病药物的部分不良反应有一定预防作用和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甘草酸二铵联合苦参素治疗结核病化疗引起肝损害的临床效果。方法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将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我县疾控中心就诊的82例结核病化疗引起肝损害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患者采取甘草酸二铵进行治疗,试验组患者采取甘草酸二铵联合苦参素进行治疗,并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经过有效治疗后,试验组患者谷草转苷酶、谷丙转氨酶和总胆红素等肝功能指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甘草酸二铵联合苦参素在治疗结核病化疗引起的肝损害患者方面临床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肝功能,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析服用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3年10月间我院收治的精神分裂症患者8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41例)和观察组(41例),应用奥氮平(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为对照组患者进行治疗,应用氯丙嗪(抗精神病药物)为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肝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将对比的结果及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的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5.12%,对照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2.68%,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前,两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均处于正常水平,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患者的肝功能指标略高于正常水平,但差异不显著(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观察组患者的各项肝功能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水平,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肝功能出现异常,而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对精神分裂症患者肝功能的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奥氮平、利培酮及喹硫平与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对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体重、血糖及血脂等的影响。方法住院的126例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选择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利培酮治疗的33例,奥氮平治疗的40例,奎硫平治疗的25例;选择经典的抗精神病药物奋乃静治疗的28例,在12周的治疗的不同时期观察体重、体重指数、腹围、血糖及血脂的变化,同时对四组之间进行以上数据的比较研究。结果四组患者治疗前后体重、体重指数及腹围的增加具有显著性意义,而血脂等变化没有显著性意义;使用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较典型抗精神病药物更容易引起体重及体重指数的增加。而非典型的抗精神病药物中,奥氮平组的体重及体重指数增加较利培酮及喹硫平更加明显。结论非经典抗精神病药物与经典抗精神病药物都会引起老年精神分裂症患者部分代谢指标的变化,非经典药物,特别是奥氮平对体重、体重指数等的影响要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