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周玉娟  黄均英  林雨 《广西医学》2009,31(5):676-677
目的分析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的特征。方法对308例(330眼)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像进行分析。结果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清晰显示荧光渗漏点,典型荧光素渗漏点164例,占53.2%;不典型渗漏点144例,占46.8%;渗漏点位于黄斑中心凹中央无血管区44眼,位于中心凹外无血管拱环内103眼,超越无血管拱环外183眼。荧光渗漏点位置对患者视力影响有关。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能显示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对视网膜色素上皮的影响程度、荧光渗漏部位、渗漏点数,对了解该病变的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背景]传统的药物疗法对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交的疗效不确切、复发率高.[病例报告]分析自1999年4月到2002年4月间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确诊并接受激光治疗的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300例,治愈率达87.1%.[讨论]激光治疗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交时封闭渗漏点确切,治疗时间短,复发率低,疗效可靠。  相似文献   

3.
    
陆颖丽  李鑫 《安徽医学》2012,33(11):1502-1503
目的了解早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6例早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患者其中4例门诊首诊均误诊为中心性浆液性视网膜病变的临床资料、荧光血管造影检查结果。结果 6例患者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VKH后给予大剂量激素冲击治疗后视力提高。结论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可明确区别早期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与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具有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VKH)并发脉络膜皱褶患者眼底、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青绿血管造影(ICGA)和光学相关断层成像(OCT)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伏格特-小柳-原田综合征43例中并发脉络膜皱褶患者12例,所有患者均行FFA检查,2例患者行ICGA检查,4例患者行OCT检查。结果:43例VKH患者中,12例(27.9%)出现脉络膜皱褶。眼底表现为明显视网膜水肿,缺乏明显明暗相间的条纹,FFA中以数目不等细小条状弱荧光为主,有时也表现为粗大弱荧光,多围绕视乳头呈放射样排列。ICGA造影早期表现为条状低荧光或正常荧光,造影晚期为高荧光或低荧光,与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的低荧光条带相对应,但没有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明显。OCT显示脉络膜皱褶累及脉络膜和RPE层,呈波浪样或局部小突起。所有患者治疗后,脉络膜皱褶减少或消失。结论:VKH综合征并发脉络膜皱褶临床并不少见,FFA多表现为围绕视盘放射状弱荧光,治疗后可减少或消失。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激光治疗中心性浆膜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59例(62眼)经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确诊为中心性浆膜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眼,治疗组采用氩激光治疗,对照组给予活血化瘀药物治疗,定期观察治疗后视力、眼底情况.结果 激光治疗组在术后各个随访时间达到治愈的病例数均较对照组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激光治疗能明显缩短病程,是一种治疗中心性浆膜性脉络膜视网膜病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回顾性分析810-nm眼底激光治疗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27例27眼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伴黄斑区视网膜脱离患者使用810-nm半导体激光治疗的临床资料,治疗后第1、3、6、12月复诊,包括视力、眼底照相、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及黄斑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等检查,根据瘤体萎缩及黄斑积液情况决定是否再次激光治疗。结果:经多次激光治疗后疗效显著18例(66.67%),好转9例(33.33%),所有病例眼底照相瘤体萎缩,B超显示瘤体高度下降,黄斑OCT示网膜下液吸收。结论:810-nm激光光凝可显著改善孤立性脉络膜血管瘤患者的临床症状,方法简易、费用低廉、疗效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影像检查来协助临床诊断脉络膜血管瘤。方法:对脉络膜血管瘤5例行B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MRI检查。结果:脉络膜血管瘤5例均为孤立性,声像特征为后极部及视乳头附近球壁局限性卵圆形或盘状隆起,凸向玻璃体腔,表面光滑,内回声均匀,中等强度,无声影,可探及球后壁。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图为早期窦状强荧光;动静脉期荧光渗漏呈强荧光;晚期瘤体呈高荧光。MRI表现为瘤体T1加权像呈等信号或略高信号,T2加权像呈高信号。结论:应用影像检查,可诊断视网膜血管瘤的存在,对难以确诊的病例,通过B超随访检查可帮助诊断。  相似文献   

8.
苏兆安  马进  藤艳 《中华医学杂志》2006,86(48):3440-3442
眼底血管荧光造影技术在国内已广泛应用,视网膜荧光素血管造影(FFA)所发生的不良反应已多有报道,脉络膜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CGA)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则很低,而同步造影不良反应则很少见到报道。随着ICGA应用日益增多,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将大大提高视网膜脉络膜疾病的诊断率,对指导眼底病治疗有重大意义。为了观察眼底视网膜脉络膜同步荧光血管造影不良反应发生率,以及是否高于单独FFA或ICGA的不良反应。现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2004年3月至2006年5月所做的953例同步血管造影检查中见到不良反应进行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9.
目的:报道1例钝挫性眼眶外伤患者的检眼镜和放射检查结果。该患者由眶底骨折时眶壁的一片碎骨引起眼内异物。设计:病例报道。方法:1例18岁的患者在打篮球发生右眼钝挫性眼外伤后1周进行全面的检眼镜检查。并进行B超检查和眼眶计算机断层扫描。结果:视力、眼压和眼前节检查未见异常。检眼镜检查发现了一截碎骨穿透巩膜、脉络膜和视网膜。并可观察到巩膜上的裂孔。未行任何处理。3个月后,患者没有出现任何眼部症状或与损伤有关的并发症。结论:患者眼眶的碎骨可能引起眼内异物,异物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进行保守性的随访观察。眶底骨折的碎骨引…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血管荧光造影分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荧光血管造影对 36例视网膜色素变性的眼底血管改变进行了观察研究 ,本病伴有的眼底血管改变可分为 3种类型 :Ⅰ型为单纯视网膜血管病变型 ,呈现视网膜血管明显缩窄或闭塞。Ⅱ型为视网膜和脉络膜血管病变型 ,除视网膜血管的变细或闭塞之外 ,还伴有脉络膜血管改变及脉络膜萎缩。Ⅲ型为脉络膜血管病变型 ,主要表现为脉络膜血管的充盈迟缓和进行性萎缩 ,或伴有轻微的视网膜血管的缩窄。因其具有典型的视网膜色素变性眼底改变。因此 ,不难与弥漫性脉络膜萎缩相鉴别。作者认为Ⅰ型可能是本病的继发性改变 ,而Ⅱ、Ⅲ型血管改变可能是本病的原发性症候。此外 ,概述了本病眼底血管病变分型与发病年龄、遗传因素和视功能关系  相似文献   

11.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高度近视疗效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高度近视性眼底病变对LASIK手术疗效的影响,探讨其安全有效性。方法对162例(318只眼)屈光度在-6.00D以上的高度近视患者进行散瞳眼底检查,对其中38例(76只眼)进行了FFA和ICGA,并就患者高度近视程度、眼底病变程度与患者手术后视力、眼底并发症等进行比较分析。结果①所有患者(318只眼)都接受了LASIK手术治疗。手术前检查发现有13只眼(4.09%)周边视网膜变性及微小裂孔,有21只眼(6.60%)脉络膜新生血管,其中5只眼(1.57%)FFA检查阴性而ICGA检查阳性。都先进行了眼底激光治疗;手术后1年内有2只眼(0.63%)出现新生血管,有36只眼(11.32%)出现了黄斑水肿,有9只眼(2.83%)出现了眼底出血,有2只眼(0.63%)出现了视网膜脱离,经对症治疗后痊愈。②手术后超高度近视组的矫正视力低于普通高度近视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3.68,P〈0.05)。③手术前及手术后较严重眼底病变组的矫正视力均低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t手术前=2.28,t手术后=2.46,P〈0.05)。④手术后1年内较严重眼底病变组出现的眼底并发症多于普通眼底病变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χ2=7.78,P〈0.01)。结论对高度近视眼行LASIK手术是安全有效的,但其高度近视程度和眼底病变程度会影响手术疗效,手术前应做详尽的眼底检查及相应的预防性治疗,必要时可行FFA和ICGA检查及预防性光凝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CV)临床特点、病程变化和预后。方法4例PCV患者经行眼底彩照、眼底荧光血管造影和吲哚氰绿血管造影确诊,随访时间6~26个月,观察患者临床特点、最佳矫正视力、眼底彩照、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或吲哚氰绿眼底血管造影检查结果、患者接受的治疗方式及其预后。结果4例患者4只眼,眼底均表现为视网膜下出血以及血液性或浆液血液性视网膜色素上皮脱离,均能透见特征性的视网膜下橘红色病灶。吲哚氰绿造影(ICGA)均显示息肉状病灶。1只眼接受了PDT治疗,另外3只眼接受药物保守治疗。1只眼息肉状病灶完全消失,1只眼息肉状病灶部分消退。随访视力0.3以上3只眼。1只眼出现玻璃体出血。结论PCV患者诊断明确,病程预后相对好,光动力疗法是有效治疗方法,但应结合患者自身情况选取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中药龙血竭片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中药龙血竭片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2007年9月~2010年4月门诊及住院确诊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患者共23例26眼。其中,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渗出性)18眼,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6眼,高度近视性视网膜病变(出血性)2眼。所有患者治疗前均需检查:最佳矫正视力、眼压、裂隙灯显微镜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等,同时排除青光眼、白内障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引起的视力改变的患者。采用龙血竭片口服,1日3次,1次1.6 g,连续服用3个月。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2个月和3个月复查,每次复查视力、眼压、晶状体和眼底情况。治疗3个月后另外还需复查FFA。每例患者均需观察3个月以上。结果治疗后痊愈21眼,占80.77%;显效5眼,占19.23%;无效0眼。结论中药龙血竭片是治疗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病变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氩激光视网膜光凝(Panrentinalphotocoagulation,PRP)治疗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FA)结果,对确诊为缺血型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的46例46眼进行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治疗,光凝后每2周复查眼底,每3个月复查FFA,并随诊观察6个月~2年。[结果]本组46眼经视网膜光凝后39眼有效,总有效率为84.8%,光凝治疗后视力提高7眼,占15.2%;33眼视力不变,占71.7%,视力下降6眼,占13.1%。[结论]氩激光视网膜光凝术治疗治疗缺血型视网膜静脉阻塞是安全、有效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激光光凝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近4年来46例81眼的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行激光光凝治疗后,定期观察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造影检查(3~4月后),记录新生血管、视网膜出血渗出、玻璃体积血等变化情况,观察期4月至2年。结果视网膜光凝治疗后视力变化1月后视力提高>2行,48眼,无变化的有26眼,视力下降>2行,20眼。眼底情况经FFA观察及检眼镜检查,在有效的光凝点数下,81眼中52眼1~2月微血管瘤基本消退,6眼经再次补充光凝后渐消退,8眼无变化,2眼进展为增生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反复出现小的出血,均经再次补充光凝后于4~8月渐吸收。结论激光光凝是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几种类型视网膜变性患者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表现进行观察研究.方法:8例(16眼)视网膜变性患者按常规方法进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结果:双眼改变较为对称,病变相对安静,层次偏浅,以视网膜色素上皮和脉络膜毛细血管层萎缩为主,早期脉络膜背景荧光暗淡,透见脉络膜大血管,并可出现低荧光区.与继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有区别.结论:脉络膜毛细管萎缩造成的脉络膜微循环障碍可能是导致视网膜变性患者视网膜色素上皮及视网膜感光细胞营养不良的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B超检查对于成熟期白内障术前眼底病变的阳性诊断率,从形态结构方面协助术后视功能恢复的评估。方法收集2008年1月-201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行因成熟期白内障行手术,并术后明确眼底病变的患眼120例,术前行眼科B超检查形态改变特征与术后眼底OCT及FFA检查结果相比较。结果 120眼中超声确诊玻璃体疾病及视网膜脱离符合率达100%;对于后部葡萄膜炎病变诊断符合率为85.7%,黄斑区病变诊断符合率96.4%,总阳性符合率95.8%。结论 B超检查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明显形态学改变的眼底病变情况,并能为估计预后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王素卿  何苗 《四川医学》2009,30(1):96-97
目的分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合并视网膜静脉阻塞(retinal vein obstruction,RVO)眼底改变及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luorescence fundus angiogmphy,FFA)特点。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眼科55例(58只眼)糖尿病视网膜静脉阻塞的眼部眼底改变、FFA及全身情况。结果55例DR合并RVO的患者中,双眼同时发病3例,其余为单眼。其中中央静脉阻塞最多,35只(60.3%),颞上10只(17.2%),颞上鼻上4只(6.9%),颞上颞下5只(黄斑分支静脉阻塞1只,8.6%),鼻上1只,颞下2只,鼻下1只。55例中48例伴有高血压、高血脂、肾病、颈动脉狭窄等疾病。结论糖尿病并发RVO是又一特殊体征,也是严重损害视力的因素之一,要长期定时对眼底进行检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激光治疗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Branch Retinal Vein Occlusion,BRVO)的疗效。方法确诊为BRVO并经激光光凝治疗的患者35例(35眼),观察治疗前后的视力、眼底及眼底荧光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的变化。结果激光治疗后视力提高者13眼(37%),不变16眼(46%),下降6眼(17%)。初始视力为0.2或更差的患者激光治疗后视力预后较初始视力为0.2以上的患者差。经1-3次光凝治疗,35眼中31眼视网膜出血水肿及新生血管消退,FFA显示渗漏及毛细血管无灌注区消失(88.6%)。无玻璃体出血、新生血管性青光眼、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等并发症发生。结论激光光凝治疗能加速视网膜出血的吸收,消除黄斑水肿,有助于视力的恢复;初始视力与视网膜分支静脉阻塞的预后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经瞳孔温热疗法(TTT)治疗渗出性老年性黄斑变性(AMD)时对脉络膜新生血管(CNV)的封闭效果及对视力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自身对照、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41例临床诊断为老年性黄斑变性中的脉络膜新生血管患者进行治疗。治疗效果用国际标准视力表和荧光眼底血管造影(FFA)进行评估。结果随访6~15个月,视力提高或不变为45眼,占98%(45/46);视力下降为1眼,占2%(1/46)。CNV膜完全或部分封闭率为84%(31/37),保持不变为15%(6/37)。结论TTT是治疗渗出性AMD的一种有效方法,它能够封闭大部分CNV,维持或提高患者的视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