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   总被引:102,自引:4,他引:102  
目的 探讨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方法 选择连续行主动脉弓 +全脑血管造影检查的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 196例 ,将其中 17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的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 (18~4 4岁 )、中年组 (45~ 5 9岁 )及老年组 (≥ 6 0岁 ) ,分析脑动脉狭窄随年龄变化的分布规律。结果  171例脑动脉狭窄的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 (80 .7% )明显高于颅外动脉 (5 6 .1% )。青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的比例较高 ,主要发生在大脑中动脉。中年组及老年组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数目随年龄不断增加(P <0 .0 0 1)。结论 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狭窄的发生率高于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2.
后循环缺血是指后循环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和脑梗死,约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20%,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引起的瘫痪大多数是破坏性的,某些卒中类型的病死率极高或预后差.其主要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引起的血栓形成,动脉狭窄或闭塞以及动脉源性或心脏性栓塞,最终导致脑灌注不足及梗死.早期发现血管病变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治疗,可显著降低后循环缺血的发病率及复发率.  相似文献   

3.
当前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已成为人们的共识。既往多基于危险因素及是否已经发生冠心病、卒中糖尿病等疾病对高危患者进行干预。然而,约半数心肌梗死和卒中发生于表面健康且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明显升高者¨。,如何在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之外进行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高危患者的早期诊断、早期干预至关重要,因此人们开始重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临床前期病变(preclinical atherosclerosis,PCA)的研究。PCA通常指已有客观的动脉硬化证据,而尚无重要动脉血管(如冠状动脉、脑动脉、肾动脉以及外周动脉)严重粥样硬化狭窄而导致明确相应临床症状的情况,也有人称为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病变(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踝臂指数(ABI)对脑动脉狭窄程度的预测价值,探讨ABI与缺血性脑卒中的关系。方法选择缺血性脑卒中患者200例,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仪对每例患者行ABI测量,同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根据北美症状性颈动脉内膜切除试验NASCET分级法将患者分为正常组(40例)、轻度狭窄组(51例)、中度狭窄组(44例)和重度狭窄组(65例),比较每组ABI值,并分析脑动脉狭窄程度与ABI的相关性,计算不同的ABI截断值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生重度脑动脉狭窄的预测作用。结果 2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ABI异常率34.5%。与重度狭窄组比较,正常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ABI明显升高(P<0.05)。ABI异常是重度颅内动脉狭窄的独立预测因素;ABI≤0.9作为截断值预测缺血性脑卒中脑动脉重度狭窄具有较好的敏感性(83.6%)和特异性(71.5%);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与ABI呈负相关。结论 ABI≤0.9对脑动脉重度狭窄有较好的预测作用。ABI技术可定量地反映脑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助于临床评价和诊断早期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  相似文献   

5.
经DSA分析100O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华人患者的病因特点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目的探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病因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经TCD、B超筛选过的1 000例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诊断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患者737例,将其分为脑梗死组471例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266例,分别对患者脑动脉狭窄及闭塞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 000例患者中,871例有与症状相关的颅内-外脑血管病变.其中明确为动脉粥样硬化性动脉狭窄和闭塞的737例中,颅内病变367例,占49.8%;颅外病变245例,占33.2%;颅内-外联合病变125例,占17.0%.脑梗死患者中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P=0.02),在椎-基底动脉系统中表现尤为明显(P=0.002);而TIA患者颅内-外病变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颈动脉系统仍以颅内病变为主(P=0.04),而椎-基底动脉系统则主要以颅外动脉病变为主(P=0.02),狭窄部位依次为颈内动脉起始部(25.7%)、大脑中动脉(18.7%)、椎动脉起始部(15.9%).结论在华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病变发生率高于颅外动脉,但在TIA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病变仍以颅外病变为主.  相似文献   

6.
颅内外大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闭塞性病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和复发的重要危险因素,研究显示中国人与白种人在闭塞性脑血管病的分布上存在差异,这种差异被归因于种族的不同或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不同.印度的缺血性脑梗死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介于白人和东方人之间[1].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为脑梗死患者和颈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均是颅内病变多于颅外病变,但椎基底动脉短暂脑缺血发作则以颅外病变为主[2].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特征为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青年患者,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而青年患者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患者前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青年患者[3].本文回顾性分析老年与中青年脑梗死患者颅内动脉和颅外颈动脉狭窄的患病率以及相关的血管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脑血管疾病主要包括颅内动脉瘤、脑动静脉畸形等,其发病率及病死率极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因此对于脑血管疾病的治疗成为目前的热点问题。复合手术作为一门新兴技术和学科热点,在治疗脑血管疾病,尤其是颅内巨大动脉瘤、特殊部位和特殊类型动脉瘤、高级别脑动静脉畸形、颅内外动脉串联狭窄或闭塞病变等疾病,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尽管我们在复合手术治疗复杂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及急诊脑血管病等方面的经验尚存在不足,但相信随着多学科以及多中心的系列应用研究的齐头并进,复合手术在治疗脑血管疾病的应用将更加广泛。本文主要论述复合手术在脑动脉瘤及脑动静脉畸形治疗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断中MRA和DSA分析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苏州市市立医院北区神经内科于2010年5月—2012年4月收治的2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经MRA检查以诊断脑血管狭窄程度,合并30例经MRA诊断为脑血管狭窄患者经DSA检查以进一步分析病变原因和病变部位。结果 236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经MRA分析,脑血管正常71例,占30%;脑血管狭窄(含闭塞)165例,占70%。30例经MRA诊断为脑血管狭窄患者实施DSA检查,其病因分布情况为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21例,非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9例。21例动脉粥样硬化脑血管病的病变部位分布为颅内病变11例,颅外病变6例,颅内外联合病变4例。结论临床应用上优先采用磁共振血管造影术为急性缺血性脑卒实施诊断,对诊断为重度狭窄(>70%)以上的患者实施DSA,以进一步分析病变部位和病变原因,采取合理有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学特点及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31例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并与同期收治的33例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比较,所有患者均行头颅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及数字减影脑血管造影(DSA)检查,分析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影像特点、与脑动脉狭窄之间的关系。结果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分水岭梗死发生率67.74%,脑动脉狭窄发生率80.65%,重度狭窄发生率为58.06%,溃疡性斑块发生率45.16%,高于非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组24.24%、36.36%、12.12%、15.15%(P<0.01)。结论中重度脑动脉狭窄及溃疡性斑块是进展性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早期检查及处理脑动脉狭窄,对预防进展性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   总被引:9,自引:2,他引:9  
目的探讨不同年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规律。方法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340例行全脑血管造影,其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105例(TIA组),脑梗死患者235例(脑梗死组);又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54例)、中年组(137例)、老年组(149例)。结果脑梗死组吸烟、饮酒明显高于TIA组(P<0.05);老年组颈动脉狭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5);青年组颅内动脉狭窄高于颅外动脉狭窄,老年组颅外动脉狭窄高于颅内动脉狭窄(P<0.05);缺血性脑血管病和脑梗死患者前循环动脉狭窄高于后循环(P<0.01);老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明显高于中年组和青年组(P<0.01);中年组前后循环及后循环动脉狭窄高于青年组(P<0.01)。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疾病和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1.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但也常有血管闭塞而无临床症状者称为无症状性脑梗死。而利用股动脉穿刺进行主动脉弓及全脑血管造影是诊断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它可以直观测定血管狭窄程度和范围,观察侧支循环情况,为进一步治疗提供病理学基础。笔者对我院7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脑血管造影进行回顾性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2.
<正>国内外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是我国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复发、致残和致死的主要元凶。我国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约为51%以上,颅内、外动脉狭窄患病比率约为1.4:1,而欧美仅为9%。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缺血性脑卒中占全部脑卒中的60%、甚至更高。现有治疗(药物和血管内介入)不能完全控制继发于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脑卒中发生和复发,使脑卒中死亡和重残率居高不下,给家庭社会造成重负。SAMMPRIS研究表明,颅内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临床预后并不比药物治疗临床转归  相似文献   

13.
动脉粥样硬化性颅内动脉狭窄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病因[1].对其进行早期干预和治疗,对预防卒中的复发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过去的近20年,对颅内动脉狭窄,单纯药物治疗或血管内介入治疗,哪种选择更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相似文献   

14.
动脉粥样硬化(AS)主要累及大动脉及中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脑动脉和主动脉,其他常见的AS类型还有小动脉硬化和动脉中层硬化.其特点是受累动脉的病变从内膜开始,先后有多种病变合并存在,其基本病变是动脉内膜的脂质沉积、内膜灶性纤维灶、粥样斑块形成,导致管壁变硬、管腔狭窄,并引起斑块内出血、斑块破裂及局部血栓形成等一系列继发性病变,特别是发生在心和脑等器官,可引起缺血性改变.  相似文献   

15.
<正>缺血性脑卒中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已成为危害我国居民健康及生活质量的最严重的疾病之一[1-3]。而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ICAS)是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4-7]。单纯评估狭窄动脉形态学(如颅内动脉狭窄程度分级、狭窄处斑块性质和狭窄后侧支循环代偿情况)不能全面反映颅内狭窄动脉对脑灌注的影响,也不能准确预测缺血性脑卒中风险,因此对ICAS进行综合评估显得尤为重要,随着医疗技  相似文献   

16.
脑动脉粥样硬化性脑动脉狭窄是导致缺血性卒中的重要因素。而对于脑动脉狭窄的患者,在采用传统的药物治疗后依然存在很高的卒中风险。近年来。随着柔顺支架的出现,采用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治疗脑动脉狭窄已成为现实。2002年2月-2005年12月我科共完成脑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置入术(CAS)23例,手术均获得成功,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存在颅内外脑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55例,按年龄分为中青年组(年龄33~59岁,51例)和老年组(年龄≥60岁,104例)。通过全脑血管造影检查,对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特征及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55例患者中共有狭窄或闭塞472处,颅内外病变分别以大脑中动脉狭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最易发生。单发脑动脉病变80例(51.6%),其中单纯颅内动脉病变44例(55.0%),单纯颅外动脉病变36例(45.0%);颅内外动脉并存病变75例(48.4%),其中颅内外动脉串联病变27例(36.0%)。单纯前循环狭窄58例(37.4%),单纯后循环狭窄19例(12.3%),前后循环并存狭窄78例(50.3%)。与中青年组比较,老年组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和前循环狭窄明显降低(22.1%vs 41.2%,31.7%vs 49.0%,P<0.05)。部分患者存在高血压、高脂血症等危险因素与颅内外动脉狭窄分布模式存在相关性。结论颅内外脑动脉狭窄的分布有年龄特征性,随着年龄增长,逐渐以颅内外动脉及前后循环并存狭窄为主。高血压和高脂血症与颅内外动脉并存狭窄有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脑动脉狭窄病变的分布,以及与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77例经脑血管造影检查的脑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由两名神经科医师分别对血管狭窄病变的部位、程度进行统计,并按照病变发生的部位及程度,分为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组、单纯颅外动脉病变组、重度狭窄及闭塞组以及多发性血管病变组,对其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1)377例患者中,存在脑血管病变的患者有285例,共检出病变数892处,其中颅外动脉病变438处(49.1%),颅内动脉病变454处(50.9%)。前者最常见于颈内动脉颅外段(19.6%,175/892),后者最常见于颈内动脉颅内段(15.0%,134/892)及大脑中动脉(12.4%,111/892)。②对血管狭窄程度的分析表明,颅外动脉中,以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狭窄程度最为严重,与颈总动脉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颅内动脉则以大脑前动脉及大脑中动脉的狭窄程度严重。③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比率较单纯颅外动脉病变者多(80.39%,59.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5)。存在严重血管病变患者的多项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较造影正常的患者增多。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动脉病变略多于颅外动脉。椎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狭窄程度较为严重。单纯颅内动脉病变的患者合并有高血压病的比率较单纯颅外动脉病变者明显增高;动脉硬化危险因素增多,脑血管造影出现血管重度狭窄的概率增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颅内动脉狭窄WingSpan支架成形术后早期发生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以评估支架成形术早期的安全性。方法前瞻性分析连续人院的29例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行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的患者。在支架成形术前、术后(72h内)行磁共振弥散成像(DWI)检查,记录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的情况,结合患者一般临床情况、手术情况等,评价WingSpan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早期的安全性。结果支架成形术后72h内总体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17.2%(5/29,包括血尿、便血、上消化道出血等),神经系统临床并发症发生率为6.9%(2/29例)。永久神经功能障碍的发生率为0,无死亡病例。术后DW1检出的新发缺血性脑损害13例(44.8%),其中无症状者11例,有临床症状者2例。13例中,共检出新发缺血性脑损害病灶63个,其中55个位于靶血管供血区域(87.3%),8个位于非靶血管供血区域(12.7%);2个出现在(3.2%)支架覆盖血管相关穿支供血区域。13例中,5例病变为LMA分型中的Ⅱ~Ⅲ型径路,4例行球囊预扩张时发生移位。结论DWI检查在评价颅内动脉狭窄支架成形术中的安全性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应用WingSpan支架系统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围手术期较为安全,但术后早期有一定比例的缺血性脑损害发生,并且与支架成形术相关操作以及病变本身的解剖特点有关。  相似文献   

20.
脑梗死是由于脑部供血动脉发生粥样硬化和血栓而导致血管管腔狭窄,甚至脑血管闭塞,从而发生局灶性的急性缺血性病变。但也可以是因为异物随血液循环进入脑动脉系统,造成脑血管血流的阻断,或是导致脑血管血流量骤减,从而产生相应的支配区域的脑组织软化,甚至是坏死而导致发病。本文对中老年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脑梗死的临床特点、发病原因、部位及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