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探讨急诊绿色通道模式下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方法回顾分析了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进入"严重创伤急救绿色通道"的102例患者资料,记录了各环节的救治情况。结果伤后至入院时间平均为207min,入院至确定性治疗时间为64.34min;死亡19例,抢救成功率92.87%。结论急诊绿色通道加快严重创伤患者确定性治疗前的院内通过时间,使急救工作更加规范、合理,对提高严重创伤救治成功率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腹部创伤为主严重多发伤的一体化急诊救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09年1月至2014年10月一体化急诊救治136例严重腹部多发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院外急救时间0.5~1.0h,院内急诊0.5h之内;1次急诊完成手术112例,实施了分阶段的创伤控制外科24例.临床治愈112例(82.4%),残疾21例(15.4%),死亡3例(2.2%).结论:院外急救以优先处理致命性创伤为主,院内急救尽早确定是1次急诊完成手术还是实施分阶段的创伤控制性外科是提高治愈率、减少伤残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徐欣   《中国医学工程》2013,(7):47-47
目的探讨分析急诊成年危重病患者24 h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2008年2月-2012年9月间在我院急诊室抢救及急诊室抢救后转至其他科室后24 h内死亡180例成年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分析急诊成年危重病患者24 h内死亡危险因素。结果创伤是导致急诊成年危重病患者24h内死亡的主要因素,占57.2%,而创伤又以交通伤为主;急诊成年危重病患者多在送达<0.5 h和0.5 h相似文献   

4.
龙新华  曾元临  刘承远  陈翔  陈海鸣 《重庆医学》2024,(7):1070-1073+1079
目的 探讨江西省1级创伤中心创伤一体化集中救治模式对严重多发伤患者救治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该院收治的671例严重多发伤患者(对照组)及2019年1月至2021年4月江西省1级创伤中心成立后救治的337例严重多发伤患者(研究组)为研究对象。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住院时间、从就诊到完成CT检查时间、开始输血时间、抢救室滞留时间、急诊手术患者入手术室时间及院内病死率等。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患者性别、年龄、致伤原因及创伤严重程度(ISS)评分等一般资料及住院时间、治疗费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30 min内完成CT检查率(55.79%vs. 35.93%,P<0.001)、30 min内开始输血率(60.00%vs. 10.64%,P<0.001)、急诊手术患者1 h内入手术室率(42.07%vs. 16.31%,P=0.015)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研究组抢救室滞留时间[55(40,71)minvs. 96(75,120)min,P<0.001]及院内死亡率(3.86%vs. 8.38%,P&l...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采用损伤控制骨科(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有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3月~2010年10月期间收治的68例严重多发伤伴骨折的病例,36例采用早期全面处理(early total care,ETC),32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的策略(damage control orthopaedics,DCO)救治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6例采用早期全面处理患者中,抢救成功27例(75%),一期手术后死亡3例(8.3%),一期手术时间平均90 min(40~150 min),术中平均出血310 mL(185~450 mL)。32例采用损伤控制骨科的策略救治患者中,抢救成功29例(90.6%),一期手术后死亡2例(6.3%)。一期手术时间平均70 min(20~110 min),术中平均出血150 mL(85~250 mL)。统计学处理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合理采用DCO策略救治严重多发伤伴有骨折患者,可减少创伤后的二次打击,有利于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并发症,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重创伤者启动MDT的指标,并分析MDT救治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启动MDT团队进行创伤救治的病例112例,患者入院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3.0±2.9,TI(trauma index)评分13.0±2.8,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21.5±11.9.启动MDT团队呼叫用时(3.7±0.8) min,MDT人员抵达急诊抢救区时间(6.1±0.9) min,完成快速CT时间(23.8±3.0) min,开始损伤控制手术时间(92.6±15.4) min.所有入院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ICU住院时间(12.6±6.7) d,治愈出院患者55例,死亡病例5例,转康复医院患者52例.结论: 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MDT模式进行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和水平,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以及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综合医院多学科协作诊疗(multidisciplinary team, MDT)模式对重症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方法: 选择2017年3月至2019年4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创伤救治中心启动MDT流程收治的严重创伤患者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讨论MDT组成和严重创伤者启动MDT的指标,并分析MDT救治模式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结果: 共收集启动MDT团队进行创伤救治的病例112例,患者入院GCS(Glasgow coma scale)评分13.0±2.9,TI(trauma index)评分13.0±2.8,ISS(injury severity score)评分21.5±11.9.启动MDT团队呼叫用时(3.7±0.8) min,MDT人员抵达急诊抢救区时间(6.1±0.9) min,完成快速CT时间(23.8±3.0) min,开始损伤控制手术时间(92.6±15.4) min.所有入院患者均得以有效救治,ICU住院时间(12.6±6.7) d,治愈出院患者55例,死亡病例5例,转康复医院患者52例.结论: 综合医院创伤救治中心以MDT模式进行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能够明显提高严重创伤患者救治能力和水平,弥补了大型综合医院分科过细对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治疗的欠缺,提高了严重创伤患者的救治效果,为大型综合医院救治严重创伤及多发伤患者以及创伤救治中心建设提供了一种可参考模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多发性创伤的临床特点、诊断与救治方法,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漏诊和误诊.方法 对自2010年1月至2012年6月,经急诊救治的165例多发性创伤伤员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交通事故伤115例(69.70%),高空坠落伤43例(26.06%),斗殴伤7例(4.24%).ISS评分<16分54例,16≤ISS< 25分71例,≥25分40例.治愈148例(89.70%);死亡17例(10.30%),其中死于脑疝6例,失血性休克死亡8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死亡2例,心包填塞死亡1例.受伤30 min内就诊死亡2例,30 min~1h就诊死亡5例,>1h就诊死亡10例.结论 (1)多发性创伤对机体损害程度重,救治难度大,死亡率高;(2)创伤性休克和颅脑外伤是主要致死原因;(3)应加强创伤急诊体系建设,实现多学科协同合作,提高救治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急诊救治及院内转运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多发伤的早期救治方法 及院内转运对策,提高多发伤急救水平及抢救成功率.方法 回顾性分析笔者所在医院急诊科2002~2009年救治的123例严重多发伤急诊救治方法 及院内转运对策.结果 经过综合救治,抢救成功104例(84.6%),死亡19例(15.4%),其中院内转运过程中死亡2例,需急诊住院手术治疗91例,发生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17例.结论 创伤的救治关键在于早期,建立健全的急诊抢救机制,为患者开辟一条绿色生命通道,尽量减少危重患者搬运,强调遵循一定的检查程序(以"CRASH2PLAN"为指导检查),最大限度地减少误漏诊,对严重多发伤积极进行抗休克及Ⅰ期手术治疗,同时采取改良的院内运送策略,以降低转运途中病死率,可显著提高多发伤的救治成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早期如何及时有效的抢救严重多发性创伤伤员的生命,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外科2008年1月-2012年12月5年间收治的167例伴有腹部脏器损伤的严重多发性创伤患者诊治情况。结果:14例伤情严重和/或伤后较晚到达科室患者死亡。153例患者得到成功救治,总体救治成功率91.6%。其中1h内接受处理患者死亡率4.6%;1~6h接受处理患者死亡率10.8%。结论:早期积极、准确判断伤情和提前干预病情,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关键;建立"急诊绿色通道"和多学科协作小组,简化住院流程、缩短各个环节可能延误的时间亦是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的重要环节之一。  相似文献   

11.
严重腹部多发伤的早期救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严重腹部多发伤的救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近3年来178例以腹部创伤为主的严重多发伤患者的流行病学特点、诊断、治疗及预后做回顾分析。结果178例全部经手术治疗。死亡15例(8.4%)。其中因失血过多.术后35h内死亡10例;术后2周以上死于MODS5例。以腹内出血为主的失血性休克存活组与死亡组之间.其内脏损伤个数、腹内出血量、休克程度和休克持续时间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尽早行确定性手术治疗。快速有效的止血。避免涌诊是降低病死率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交通伤的临床特点,观察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重型颅脑交通伤的效果。方法2005年1月至2010年10月我院医疗队实施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192批次,救护重型项脑交通伤伤员672例,对伤员现场分类,心、肺、脑复苏,手术急救,后送途中有效处理,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观察临床治疗结果。结果根据格拉斯哥预后评分(GOS)判断:在672例伤员中,良好264例(39%),中残154例(23%),重残74例(11%),植物生存27例(4%),死亡153例(23%),其中死于伤后1h以内39例(25%),24h以内101例(66%),24h以上52例(34%);死于院前51例(33%),急诊室10例(7%),住院后92例(60%):结论颅脑交通伤的创伤因素多,具有创伤重,变化快,多伴复合伤、多发伤,预后差的特点。采用院前与院内联合急救措施可明显降低颅脑交通伤的死残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急诊0~16岁儿童青少年死亡病例,探讨急诊儿童青少年死亡原因及特点,以期寻找救治急重症儿童,减少急诊儿童死亡的切入点,为降低儿童青少年病死率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临床依据。方法 从“人口死亡信息登记管理系统”中调取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2009年1月至12月期间16岁以下儿童死亡数据,按照不同的年龄段分为新生儿组(≤28 d)、婴儿组(28 d<年龄≤1岁)、幼儿组(1岁<年龄≤3岁)、学龄前组(3岁<年龄≤6岁)、学龄期组(6岁<年龄≤10岁)、青春期组(10岁<年龄≤16岁),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 导致儿童青少年死亡的主要原因:意外伤害死亡、猝死、疾病终末期,呼吸衰竭及呼吸、心跳骤停等。死亡原因第一位是意外伤害,占40%;第二位是猝死,占15%;第三位是呼吸衰竭和疾病终末期,各占13%。在意外伤害死亡病例中,男女性别比例为1.86∶1。其中交通伤占首位(42.5%),其次是坠/跌落伤(25.0%)。儿童死亡存在年龄阶段的差异,青春期组以交通伤为主要伤害类型(42.85%),学龄前组、学龄期组和婴儿组以交通伤和坠/跌落伤为主要伤害类型,幼儿组以交通伤(28.57%)和异物(28.57%)为主要伤害类型,其次是坠/跌落伤(14.28%)、溺水(14.28%)及中毒(14.28%)。儿童死亡地点发生在来院途中是第一位占37%,其次是在家中占32%,院前死亡占69%,新生儿期、婴幼儿期儿童发生院前死亡明显高于学龄前期及学龄期组儿童。结论 通州区0~16岁儿童青少年急诊死亡前3位的原因是:意外伤害死亡、猝死、呼吸衰竭及疾病终末期,不同年龄段死亡原因不同,死亡地点多为院前,年龄越小发生院前死亡风险越高,男孩多于女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腹部创伤救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6月至2012年5月该院收治的521例腹部创伤患者临床资料。结果521例腹部创伤患者损伤严重度(ISS)评分8~65分,平均23.6分。钝性伤453例,穿透伤68例。入院时休克231例(44.3%)。腹内损伤脏器777例次。腹部创伤手术率83.5%。合并多发伤331例。死亡34例(6.53%)中,平均 ISS 评分43.6分,死因为失血性休克13例:肝脏伤大出血 7例,腹内大血管伤4例,肺门血管伤2例;颅脑伤 7例;心脏 4例;胸腔严重感染致 ARDS 3例;术后腹腔间室综合征(ACS)1例;术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功能不全综合征(MODS)9例。存活者中与腹部创伤相关并发症发生率12.3%(60/487),主要为感染和出血。结论凡腹腔完整性被破坏均应手术探查;紧急情况下采用损伤控制原则(DCS)而不强求依据器官损伤分级决定手术方案;急诊室剖腹可提高腹内大血管伤救治成功率;重视“致死三联征”前兆,在其发生时应迅速终止手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严重道路交通伤院前院内一体化救护模式及效果.方法 2006-01/2010-10月,院前救护站4人和应急医疗队的4、8、12和48人的编组构成与展开流程的实践回顾.全组展开救护510起,救治严重交通伤病人1976例,对有关伤员现场分类,心、肺、脑复苏,急救手术;后送途中的有效处理;院内急救、手术与术后处理,且...  相似文献   

16.
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34例严重多发伤早期死亡患者的院前和来院后的临床资料。结果死于严重颅脑损伤者19例,顽固性休克11例,呼吸衰竭4例。除患者自身伤情严重外,影响抢救成功率的主要因素是当前急诊医疗体制的不完善。结论创伤是一个极其严重的医学和社会问题,应当引起全社会的关注。为适应严重创伤救治的需要,必须完善与提高急诊外科的应急水平,不断总结诊治中的经验教训,摸索救治程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急诊中青年昏迷患者的早期诊断和早期处理。方法对160例急诊中青年昏迷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中青年昏迷患者的主要病因为各种外源性中毒共75例(占46.9%),其中酒精中毒44例,一氧化碳中毒5例,镇静剂中毒7例,海洛因中毒6例,农药中毒13例;其次为严重创伤32例(占20.0%),急性脑血管意外24例(占15.0%,其中脑出血19例、脑梗死5例),癫痫4例(占2.5%),糖尿病及低血糖昏迷10例(占6.3%),肝昏迷2例及尿毒症5例(占4.4%),溺水6例及电击伤2例(共占5.0%);好转128例,死亡32例,其中严重创伤死亡12例(占37.5%),脑血管意外死亡7例(占21.9%),中毒死亡6例(占18.8%),溺水及电击伤死亡6例(占18.8%),尿毒症死亡1例(占3.1%)。结论急诊昏迷患者,早期明确病因诊断,及时针对病因治疗是抢救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殷刚  杨雷  刘海峰  赵小强  朱建国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6,41(12):1600-1601,1604
目的:讨论多发伤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选择,并比较其疗效。方法:选择90例接受多发伤合并股骨干骨折治疗的患者,按受伤后接受手术时间分为甲、乙和丙组,各30例。甲组在受伤后的24 h内接受治疗,乙组在受伤后24~72 h接受治疗,丙组在受伤后3~30 d内接受治疗。对3组患者的骨折部位都进行相同的切开复位内固定处理。根据3组患者在不同时间段内接受相同的手术治疗,观察和比较后期各组患者的死亡率,讨论多发伤并股骨干骨折患者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最佳时机选择,并比较其疗效。结果:甲组死亡2例(6.67%),为轻度骨折1例,重度骨折1例;乙组死亡3例(10.00%),为轻度骨折1例,重度骨折2例;丙组死亡7例(23.33%),为轻度骨折3例,重度骨折4例。甲组死亡率低于乙组,乙组死亡率低于丙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发伤并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在接受治疗时,越晚进行手术,手术以及患者死亡的风险越高,应使患者在最佳的时机接受治疗,以获得最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奉贤区奉城医院178例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探讨其规律和特点,以提高院前及医院急诊抢救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近4年178例急诊死亡病例的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死亡时间、死亡原因、户口所在地(本市或外省市)等。结果40~59岁是急诊死亡的高峰年龄段,男性(142例)死亡数明显多于女性(36例)。6:00-10:00和18:00-22:00时间段的死亡病例相对较多。院前死亡52例,占同期死亡总数的29.21%。急诊死亡原因中,心源性猝死、各种创伤和脑血管疾病分列第1、2、3位,创伤以车祸为主,儿童死亡以意外伤害为主。40~59岁年龄段患者的急诊死亡原因以各种创伤(42.31%)和心源性猝死(38.46%)为主,其中因创伤死亡的外来务工人员明显多于本市人员。结论急诊死亡病例的年龄、死亡时间段、死亡原因已发生明显变化。要重视院前死亡。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子女成为意外死亡的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20.
交通伤致多发性骨折的急救与早期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回顾性分析了2000年5月~2008年6月共152例多发骨折脱位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152例患者中,17例死亡(死亡率为11.2%),其中7例死于出血性休克,4例死于严重脑外伤,4例死于多器官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手术治疗多发骨折脱位147例,优良率达92%。结论交通伤的院前急救十分重要,首先应处理危及生命的严重合并伤与并发症,在全身情况稳定的情况下,积极处理开放性损伤与骨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