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脂肪肝与性别,年龄,血脂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郑南东  叶勇敏 《人民军医》1999,42(7):398-399
目前,有些学者认为,脂肪肝与单纯肥胖、饮酒、营养失调、糖尿病等有关[1]。为探讨南方地区体检人群中脂肪肝的患病率及其与性别、年龄、血脂的关系,我们于1997年5~10月对来我院体检的1069名地方在职职工及离退休干部进行了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1069名受检人员中男637人,女432人;年龄21~81岁,平均39岁。体检项目包括血压、胸透、心电图、B超、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等。1.2 方法 全部受检者清晨空腹行腹部B超检查。B超固定一名主管技师操作,所用仪器为日本产AlokaSSD-256,探头频率3.5MHz,常规探查肝脏…  相似文献   

2.
宋建  朱国标  张利 《人民军医》2009,(7):409-410
2008年5月12日-7月30日,我们共收治经输血治疗的地震伤员133例,疗效满意。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德阳地区伤员医疗救治的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 分析汶川地震中伤员的伤情特点、救治过程和效果,探讨灾难救援中信息侦察、军事化救援、损害控制原则的应用和作用.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2008年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地震伤员资料,分析各部位伤发生率和各年龄组受伤情况,回顾早期救治分类、救治方法和内容.结果 1420例伤员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占76.69%;多部位伤331例,占23.3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他部位损伤;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占68.80%,明显多于其他时间(P<0.01);19~45岁年龄组伤员多于其他年龄组(P<0.01);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 平时灾难救援中救治的速度是关键,信息侦察是保证早期灾害救治的前提;在救治中应遵循损害控制原则,平时加强自救互救训练和急救知识培训可挽救更多伤员的生命,军事化救援是今后灾害救援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4.
大地震常造成众多人员伤亡,我国虽在地震伤员的救治过程中积累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但地震伤员伴发的皮肤伤(病)尚未引起足够重视。而忽略地震伤员的皮肤伤(病)治疗,不利于地震伤员的全面康复。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笔者对首批入住我院的地震伤员进行了皮肤专科巡诊,收集皮肤伤(病)情况,并展开皮肤伤(病)治疗工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伤员医疗救治模式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灾难救援中,军事医学救援的作用和地位.方法 收集了四川省德阳市某医院在5月12日~5月31日收治的1420例地震伤员资料.分析伤情特点、早期军事医学救援的方法、内容及效果.结果 1420例中,共有1821处损伤,单个部位伤1089例(76.69%),多部位伤331例(23.31%).单个部位伤明显多于多部位伤(P<0.01);四肢损伤、体表和软组织损伤多于其它部位损伤(P<0.01);伤员流在震后前2天最多(68.80%),明显多于其它时间(P<0.01);对968例伤员进行了分类分检;伤后12小时以上才得到救治的伤员最多(P<0.01).结论 军事医学救援应在地震后24小时内快速展开,对规范救治秩序、保证批量伤员救治有效进行将起到重要作用,"德阳模式"探索了一种军事医学救援的重要方法,军事医学救援足今后灾难救援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成年健康人循环单核细胞各亚群细胞的数量和比例,探讨成年国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各亚群与性别和年龄的关系.方法 连续纳入2012-05在武警后勤学院附属医院健康体检中心进行常规体检的175名成年人,采集外周静脉血后以枸橼酸钠抗凝,进行CD14/CD16/CD86三色流式细胞术分析,探讨单核细胞各亚群数量和比例的年龄和性别分布特点.结果 45人因检出糖尿病、高血压病等相关临床疾病或可疑疾病而未纳入统计.130位成年人中,男性与女性健康体检者比较,外周血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计数与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91,P=0.701),中间型单核细胞(CD14^++CD16^+,P=0.082,P=0.474)、非经典型单核细胞(CD14+CD16^++,P=0.085,P=0.756)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CD14++CD16-型、CD14^+CD16^++型单核细胞计数与比例统计在不同年龄段人群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D14^++CD16^+单核细胞计数随着受试者年龄的增加而增加[青年组单核细胞计数为11(6.5,13.5),中年组为9.5(7.0,18.0),老年组为9(7.0,17.5),P=0.012],同时CD14^++CD16^+型单核细胞比例也有增高趋势,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本研究首次证实国人循环单核细胞亚群存在年龄分布的差异,尤其是CD14^++CD16^+型单核细胞亚群随年龄增加而增多,对国人单核细胞亚群相关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此次汶川大地震大批伤员救治中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如早期现场救治力量不足,检伤分类和医疗后送滞后等.因此,应加强伤员救治的组织,采取分级救治的原则,合理配置和使用救治力量,最大限度地发挥各级救治力量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年龄和性别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452例行冠状动脉造影住院患者据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n=328)和对照组(n=124),以性别、年龄、高血压病、糖尿病、血脂、载脂蛋白等多重危险因素及冠脉评分进行多变量分析。结果:冠心病组男性比例、年龄均高于对照组(P<0.01);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和糖尿病与冠心病独立相关(P<0.05);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性别、载脂蛋白B、高血压病与冠脉病变评分独立相关(P<0.01)。结论:年龄和性别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诊超声在大规模地震灾害伤救援中的作用。方法分析经手术和临床确诊的1032例汶川地震伤员的急诊超声诊断情况。结果与手术和临床诊断结果对照,急诊超声诊断总符合率为99.32%(1025/1032)。结论急诊超声能快速评估伤情,对地震伤早期诊断、分类、救治很有价值,急诊超声在大规模地震灾害伤救援中的应用可以为抢救生命、提高伤员的综合救治水平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回顾性分析187例芦山地震骨科住院伤员基本情况与伤情,并与汶川地震同期地震伤员进行对比,以总结本次地震骨科伤员伤情特点,为今后健全完善区域地震医疗救援应急体系提供决策参考. 方法 收集震后至4月28日地震伤员的相关资料,分析伤员基本情况.资料录入采用EXCEL表格,统计分析采用SPSS 18.0软件. 结果 与“5·12”汶川地震同期比较,本次地震肢体近端、开放骨折及多脏器损伤伤员所占比例少,胸腰椎、肢体远端骨折伤员所占比例多. 结论 区域性灾害医疗救援应急反应、搜救能力、优化现场分拣流程、挽救危重伤员生命、保全肢体功能已经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69例骨科伤员的病情特点及救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汶川地震后送伤员四肢和脊柱骨折的病情特点及救治对策。方法回顾性研究我科2008年5月17日~2008年6月25日收治的汶川地震伤员69例,其中肋骨骨折9例,锁骨骨折5例,四肢骨折58例,骨盆骨折7例,颈椎骨折i例,胸椎骨折1例,腰椎骨折11例,截肢术后5例,采用分类检伤,损害控制,分次手术等方法积极救治。结果全部病例均得到及时准确的救治,无死亡、无院内感染、无内固定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地震后送伤员,病情复杂,伤口污染程度高,应分类检伤,采用损害控制,后期专科手术的救治。  相似文献   

12.
汶川特大地震医学救援的经验教训与发展建议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根据灾区调研和文献分析,总结"5.12"汶川地震医学救援的基本概况,提出了以下几条经验:震区内医疗力量起到支撑作用;分3个阶段区别处置重点;多学科协作救治;多种机制整合救援力量;军队救援力量发挥重要作用.另外,从救援过程暴露的问题中,应该认识到我国自然灾害医学救援水平的重点应该包括:健全国家灾害医学三级救援体系;完善灾害医学区域救援预案;在二级学科"外科学"下设置"创伤外科学与野战外科学";建立全国性的伤员转运体系和机制;建立国家创伤救治技术培训基地等.  相似文献   

13.
汶川大地震中伤员阶梯救治原则探讨   总被引:17,自引:10,他引:7  
目的 探讨阶梯救治原则在地震灾害紧急医疗救援中的应用价值和方法改进.方法 对参加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现场医疗急救、前方医院和后方医院的医疗工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现场救治伤员4 689例次,处置危重伤员413例,完成清创术等各类手术197例,3例重伤员死亡,开放伤口感染率近80%;前方医院收治伤员1 400多例次,完成手术200台次,抢救危重伤员110例次,截肢率3.0%,伤口感染率66.8%;后方医院为125例伤员开展了1-5次/部位的确定性手术治疗,术后无医院感染,无死亡,无截肢.结论 阶梯救治原则是重大自然灾害批量伤员救治的基本原则,急救人员应尽早开展现场急救;后送力量是保障救治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完善伤票制度能显著提高救治效率;前方医院主要开展生命支持、创面处理和简单骨折的救治工作;确定性专科治疗应在后方医院进行.  相似文献   

14.
对8例儿童地震伤员进行伤情救治与心理救治,创伤救治有骨折内外固定术、肢体清创术、肢体残端修整术、截肢术等;心理救治主要采取了心理干预4原则。无1例出现严重心理障碍,大多数已恢复健康。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对汶川大地震中414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细菌感染分布特性及药敏结果进行分析,以指导临床特别是自然灾害中抗生素的使用.方法 对414例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的创面分泌物进行细菌培养和药敏监测.结果 G+球菌12例(2.9%),G-杆菌66例(15.9%),G+杆菌2例(0.5%),多重感染6例(二重感染5例,三重感染1例),感染率为1.5%.主要致病菌:(1)G+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人葡萄球菌;(2)G-杆菌:阴沟肠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大肠埃希菌、铜绿假单胞细菌、普通变性菌、美洲爱文菌;(3)G+杆菌:枯革芽孢杆菌.对G+球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万古霉素、利福平、左旋氧氟沙星、庆大霉素;对G+球菌敏感较低的药物有青霉素、氨苄西林、红霉素等.对G-杆菌较敏感的药物有亚胺培南、丁胺卡那霉素、左旋氧氟沙星、妥布霉素;对G-杆菌敏感较低的药物有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等.结论 地震中四肢开放性损伤伤员细菌感染率较高,感染菌株种类较多.因此,应尽早作创面分泌物的细菌培养+药敏鉴定,针对性合理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灾后群体伤员转运接收和护理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突发事件中批量伤员转运接收和护理管理工作,直接影响伤员救治质量和医护人员工作效率。汶川地震医疗救援中,我院承担了140例伤员的转运接收和护理任务,护理部充分准备、准确实施、加强管理,确保了汶川地震灾后批量伤员的转运接和救治工作规范有序,高效快捷。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自然灾害后革兰阴性杆菌感染性疾病的治疗和医院感染控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临床送检的地震伤员标本进行常规细菌培养、鉴定和药物敏感性试验,并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地震伤员的感染病原菌以多重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为主,295例标本共培养出247株细菌,阳性195例(66.10%),革兰阴性杆菌中发现4株全耐药的不动杆菌属细菌、2株克雷伯菌属细菌及2株铜绿假单胞菌及2株荧光假单胞菌,还发现产ESBL的大肠埃希氏菌25株(64.10%)及克雷伯氏菌8株(38.10%).结论:地震灾害后感染性疾病是常见的并发症,伤员在运送途中及住院治疗期间应遵循严格的隔离制度和抗生素准入制度,以防高度耐药的病原菌引起医院感染的爆发和流行.  相似文献   

18.
92例汶川地震后送伤员的救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汶川地震中转送至我院的伤员的伤情特点,总结地震伤后送伤员的救治经验. 方法 间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92例汶川地震伤员的一般资料、伤情、治疗措施及治疗效果. 结果 全部伤员无院内感染,无再次截肢,无骨折相关并发症. 结论 地震后送伤员在短期内集中大量到达,后方医院有效的组织工作、接诊医师全而评估病情、制定详尽有效的救治计划、注意内科合并疾病的处理,能取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目的 通过对汶川地震致脊柱损伤住院患者与平时脊柱损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的比较分析,探讨地震致脊柱损伤特点,促进地震脊柱损伤救治水平的提高.方法 从“5.12”地震伤情数据库中提取汶川地震脊柱损伤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地震伤组),从“中华创伤数据库”中提取大坪医院2001-2007年间收治的脊柱损伤首次住院患者病历资料(对照组),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伤因、伤情、救治、结局等流行病学特点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1)地震伤组脊柱损伤发生率为16.7%(524/314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4%(682/10644) (P<0.01);(2)地震伤组脊柱损伤中女性比例显著高于对照组(57.4%∶31.8%)(P<0.01);(3)地震伤组患者年龄(47.9±20.9)岁,随着年龄增长,患者数量呈波动上升趋势,而对照组则呈抛物线型分布;(4)地震伤组脊柱损伤原因主要为压砸伤(69.3%)和多因素所致伤(12.8%),而对照组则主要为跌倒/坠落伤(56.0%)和交通伤(23.6%);(5)地震伤组中82.3%合并多处损伤,其中48.1%合并两处以上损伤,而对照组仅分别为28.9%和12.0%.地震伤组新损伤严重度评分(NISS)为(11.6±8.8)分,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5±4.8)分(P<0.01),而且地震伤组中NISS值≥16分的比例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6)地震伤组患者住院天数为(40.5±24.5)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23.9±26.7)d(P<0.01).地震伤组治疗无效率高达9.2%,高于对照组(4.8%)(P<0.01).结论 地震时脊柱损伤发生比例高,女性、老年占比高,合并损伤比例高,损伤更重,平均住院时间更长,治疗无效率高.地震救援时应重视脊柱损伤的抢救、诊断和运送规范,减少漏诊、误诊和继发性损伤,以提高脊柱地震伤的救治水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5.12"汶川地震中德阳市第二人民医院接收的伤员行手术治疗时的麻醉方式. 方法 在900多名伤员中,通过检伤分类,在72 h内对83例伤员行急诊手术,72 h后对21例伤员行择期手术,地震10 d后,需行手术治疗的伤员均转移后送至远离震区的后方医院.在所有手术伤员中,四肢伤89例(85.6%),颅脑伤11例(10.6%),胸部伤3例(2.8%),腹部伤1例(1.0%).所有手术伤员于术中监测无创血压、心电图、脉搏及血氧饱和度.除1例连枷胸伤员于术后12 h死亡外,其余均生存. 结果 所有手术伤员的麻醉方式中,腰硬联合麻醉35例(33.7%),神经丛阻滞33例(31.7%),腰硬联合+神经从阻滞5例(4.8%),全身麻醉28例(26.9%)(其中行气管插管者17例,占16.4%,未行气管插管者11例,占10.6%),局部麻醉术中监测3例(2.9%).各种麻醉方式下的手术时间占该伤员在手术室停留总时间比例,全身麻醉组伤员为(51.29±12.38)%,神经丛阻滞组为(53.24±11.39)%,腰硬联合组为(58.43±9.27)%,神经丛+腰硬联合组为(77.15±9.27)%.从该比例上来看,腰硬联合+神经丛阻滞麻醉组与其余三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全身麻醉、神经丛阻滞、腰硬联合麻醉三组相互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地震医疗救援早期,在属于二级救治机构的医疗场所里,短时间内手术通过量较大,伤情以四肢伤为主,腰硬联合及神经丛阻滞麻醉使用频率较高,从节省伤员手术时间、提高伤员手术通过量、保证伤员术后安全,促进伤员术后恢复等方面都表现出其良好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