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841例经颅脑CT证实的且无癫痫病史的急性脑血管病并发癫痫患者的发生率、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及临床疗效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继发癫痫发生率为11.65%(98/841),癫痫发作与病变部位有关,累及皮层或邻近皮层者易患发作类型以全身大发作占57.14%(56/98),发作时间半年内发病率为73.46%(72/98),本组98例患者中,除3例半年后复发外,其余病人未再出现癫痫发作.结论 急性脑血管病是症状性癫痫发作的原因之一,多数于卒中后半年内发生,部分患者以癫痫为首发症状,发作类型以全身大发作为主,临床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骨成形术后癫痫发作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和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AED)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行颅骨成形术患者107例,分析术后癫痫发作、AED预防性使用及术后早期癫痫发作者术后住院日及晚期癫痫发作情况。结果术后早期癫痫发作17例(15.9%),晚期癫痫发作19例(17.8%)。自体颅骨成形术后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低于钛网成形术(P<0.05)。术后未使用AED患者早期癫痫发作发生率为23.5%,术后使用AED发生率为2.6%(P<0.01)。术后出现早期癫痫发作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日和晚期癫痫发作发生率明显高于术后未出现早期癫痫发作患者(P<0.01)。结论颅骨修补术后早期和晚期癫痫发作发生率高,早期癫痫发作可导致平均住院日延长,并增加晚期癫痫发作的风险。预防使用AED可以显著减少术后早期癫痫发作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癫痫是神经系统疾病的常见病、慢性病,70%~80%的癫痫可以用药物控制,但是药物控制后的癫痫患者5年内复发者较多.近年来通过癫痫与镁离子关系的研究,认为镁离子与癫痫的发病机制有一定关系,镁离子对大脑具有保护作用,而且发现应用硫酸镁辅助治疗癫痫时能有效地控制癫痫发作.  相似文献   

4.
应用动态脑电图检查首次出现痫性发作患者78例。随访2年,记录有无再次复发。结果首次癫痫发作后34例(43.6%)2年内有第2次发作,其中异常脑电图表现者25例(60.0%)复发,而正常脑电图表现者9例(25.0%)复发,痫性发作类型并非是复发的重要决定性因素。认为首次癫痫发作后动态脑电图正常患者复发率低,而且应用动态脑电图能够帮助判断个体复发危险。  相似文献   

5.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作2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999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经CT、MRI及腰椎穿刺证实的蛛网膜下腔出血中继发癫痫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痫发病率为14.61%(26/178),以癫痫为首发症状者11例,早期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发病2周内)者20例,经短期抗癫痫治疗,停药后未再复发;晚期发作(2周后)者6例,需长期服抗癫痫药。结论蛛网膜下腔出血容易继发癫痫,早期癫痫发作易于控制,多不复发,不需要长期服药;晚期癫痫发作者易复发,需要长期服用抗癫痫药。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复发和耐药性的预测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连续的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患者的临床资料,计算癫痫发作复发率及耐药发生率,应用生存分析及 Cox 比例风险模型分析癫痫发作复发和耐药的预测因素。结果共纳入74例连续的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患者,男性45例,女性29例,年龄(66.64±11.50)岁;早发性癫痫发作患者26例,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48例。迟发性癫痫发作[优势比(odds ratio, OR)2.56,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1.11~5.88;P =0.027]和部分性发作(OR 3.68,95% CI 1.29~10.48;P =0.015)是缺血性卒中后癫痫发作复发的预测因素;早发性癫痫发作是耐药性的独立预测因素(OR 6.20,95% CI 2.04~18.84;P =0.001)。结论迟发性癫痫发作和部分性发作患者易复发,早发性癫痫发作患者易产生耐药性。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并分析发作间期癫痫样放电(interictal epileptiform discharges,IED)对癫痫患者减停抗癫痫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ED)后复发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7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神经内科诊治≥2年无发作的癫痫患者100例,按国际抗癫痫联盟1981年推出的癫痫发作分类分为IED组51例和无IED组49例,又根据年龄分为老年组21例,非老年组79例。所有患者至少随访1年,通过门诊复诊或电话随访。结果 100例癫痫患者中,不同发作类型两两比较,肌阵挛、复杂部分发作和≥2种发作类型的癫痫患者IED发生率并无明显差异,但明显高于强直-阵挛、失神和简单部分发作的癫痫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ED组癫痫复发37例(72.5%),无IED组癫痫复发16例(32.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程(OR=1.165,95%CI:1.022~1.329,P=0.022)和IED(OR=2.794,95%CI:1.040~7.509,P=0.042)可能是减停AED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老年组病程明显长于非老年组[(10.10±7.55)年vs(5.97±4.04)年,P=0.001]。结论发作类型和病程对长期无发作的癫痫患者减停AED后是否复发具有可靠的预测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8.
随着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 ,急性脑梗死的治愈率明显提高 ,脑梗死再发脑卒中的病例也相应增多 ,现对脑梗死再发脑卒中继发癫痫者与未继发癫痫者进行对比分析 ,探讨继发癫痫者的临床特点。1 临床资料1 995年 1月至 2 0 0 1年 1月 ,我院共收治脑梗死患者 492例 ,6年内再发 1 1 5例 ,其中 2 1例继发癫痫发作(均于再发卒中后出现癫痫发作 ,以往无类似发作史 ) ,男 1 8例 ,女 3例 ,年龄 45~ 85岁 ,平均 68.4岁 ,有高血压史 1 0例 ,糖尿病史 7例。未继发癫痫发作的 94例作为对照组 ,男 61例 ,女 33例 ,年龄 42~ 86岁 ,平均66.1岁 ,有高血压史 45…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难治性枕叶癫痫的手术治疗效果和视觉功能保护效果。方法对7例难治性枕叶癫痫患者,行视力视野检查,致痫灶行皮层或局部病灶及周围胶质增生带切除术,对5~10 s内迅速跟随发作起始的症状产生区行低功率皮层热灼术或局部皮层切除术,疑有功能区放电或发作起始者加行脑磁图功能区定位,功能区行低功率皮层热灼术,并注意保护好其白质传导纤维。其中确定发作起始于功能区的2例行功能区皮层热灼术。根据Engel′s术后效果分级评估疗效;行视力视野检查,观察术后患者视觉功能变化。结果术后随访6-12个月,6例无癫痫发作,达到Engel′sⅠ级,1例术后存在稀少癫痫发作,达到Engel′sⅡ级。6例(包括行功能区皮层热灼术2例)术后视觉功能无明显变化,1例视觉功能障碍较术前加重。结论定位明确的难治性枕叶癫痫患者可行致痫灶皮层或局部病灶及周围胶质增生带切除术;功能区低功率皮层热灼术可有效控制癫痫发作,且不造成功能缺失。术前精确定位功能区,术中保护功能区皮质及白质传导纤维,可有效减少视觉功能损伤机会。  相似文献   

10.
《内科》2017,(6)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癫痫的发作情况以及丙戊酸钠预防性抗癫痫发作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6年9月我院收治的颅脑损伤患者164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2例。观察组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给予丙戊酸钠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对照组患者不给予预防性抗癫痫治疗。观察计算患者术后1个月内癫痫发生率、不同损伤类型患者癫痫发生率、不同损伤严重程度患者癫痫发生率;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个月内的癫痫发生率。结果颅脑损伤患者164例中,术后1个月内癫痫发作32例,发生率为19.51%。闭合性脑损伤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5.0%)低于开放性脑损伤(4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重度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39.3%)显著高于轻中度颅脑损伤患者(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患者术后1个月癫痫发生率(1.2%)显著低于对照组(37.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癫痫的发生率较高,术前、术中、术后给予丙戊酸钠预防性抗癫痫治疗可显著降低患者术后癫痫发生率,促进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连续纳入2012年6月至2016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神经内科急性缺血性卒中后首次癫痫发作的住院患者252例,经随访1~5年,排除7例死亡、13例失访,最终共232例(早发型111例、迟发型121例)纳入研究。按首次癫痫发作后是否复发,将232例分为复发组(108例)及无复发组(124例)。记录两组患者人口学资料、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头部MRI或CT影像学资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16分、首次癫痫发作的情况、常规脑电图或视频脑电图表现、癫痫发作出现时间等,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缺血性卒中患者首次癫痫发作后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 (1)复发组和无复发组患者NIHSS评分≥16分的比例分别为61.1%(66/108)和44.4%(55/12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495,P=0.011)。复发组患者心房颤动发生率及NIHSS评分水平均高于无复发组,年龄低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余基线资料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2)复发组迟发型癫痫发作比例高于无复发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2.0%(67/108)比43.5%(54/124),P0.05];两组癫痫持续状态及发作类型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复发组脑电图结果异常、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大面积脑梗死比例均高于无复发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8.3%(63/108)比32.3%(40/124)、51.9%(56/108)比21.0%(26/124)、38.0%(41/108)比13.7%(17/124)、48.1%(52/108)比27.4%(34/124),均P0.05];高尿酸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血症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癫痫复发的危险因素,结果显示,皮质受累(OR=3.118,95%CI:1.452~6.697,P=0.004)、出血性脑梗死(OR=2.672,95%CI:1.113~6.410,P=0.028)、大面积脑梗死(OR=2.463,95%CI:1.081~5.612,P=0.032)、NIHSS评分≥16分(OR=2.080,95%CI:1.013~4.271,P=0.046)、脑电图异常(OR=2.612,95%CI:1.175~5.808,P=0.018)、迟发型癫痫发作(OR=2.079,95%CI:1.026~4.215,P=0.042)是复发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较高为保护因素(OR=0.932,95%CI:0.896~0.969,P0.01)。结论缺血性卒中后出现首次癫痫发作的患者,皮质受累、出血性脑梗死、梗死面积大、NIHSS评分≥16分、脑电图异常、迟发型癫痫发作的患者癫痫复发的可能性大;年龄较高为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估微创术治疗脑出血时血肿腔内局部应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对癫痫发作的作用及影响癫痫发作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接受微创术联合rt-PA治疗、且术前无癫痫发作的幕上自发性脑出血患者的临床和影像学资料并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估预后。结果:共纳入181例患者,男118例;平均发病年龄(53. 3±11. 1)岁,术前平均血肿体积(39. 1±19. 3) m L,rt-PA的中位用药次数和量分别为2次和2. 0 mg,治疗结束时平均血肿清除率为82. 5%±12. 1%。中位数随访24月,19例(10. 5%)出现癫痫发作,其中89. 5%的发作发生在脑出血后1年内。回归分析发现影响癫痫发作的因素是出血累及皮层(OR 2. 90,95%CI 1. 60~4. 29,P 0. 001)和血肿体积(OR 1. 30,95%CI 1. 10~2. 82,P 0. 001)。癫痫组与非癫痫组患者预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1. 1%vs39. 5%,P 0. 05)。结论:微创术联合小剂量rt-PA治疗幕上自发性脑出血安全、有效,血肿腔内应用rt-PA不加重脑出血后的癫痫发作,出血累及皮层和血肿体积是影响癫痫发作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内科》2016,(6)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视频脑电图特点,为提高诊治水平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我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50例作为研究对象,对患者进行视频脑电图监测,并对其脑电图特点进行分析、总结。结果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早期癫痫发作的脑电图异常率为67.86%,迟发性癫痫发作患者为95.45%,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全面性癫痫发作(100.0%)及复杂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100.0%)的脑电图异常率明显高于单纯部分性癫痫发作患者(6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癫痫患者的脑电图与癫痫的发作类型、发作时间存在一定的关系,掌握其内在规律,对临床诊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脑卒中后继发癫痫的临床和视频脑电图特征。方法对102例脑卒中后癫痫患者的临床特点和视频脑电图特征进行回顾分析。结果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癫痫发生率明显高于脑梗死(69.4%vs79.6%vs 35.3%,P<0.05)。早发型癫痫为68.6%,其中蛛网膜下腔出血以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多见。迟发型癫痫为31.4%,其中脑梗死占64.7%,部分性发作占23.5%(P<0.05);病灶在脑叶皮质者癫痫的发生率为82.4%;102例患者出现脑电图特异性异常54例(52.9%)。结论脑卒中后以早发型癫痫多见,早发型癫痫以蛛网膜下腔出血多见,迟发型癫痫以脑梗死多见。病灶在脑叶皮质者癫痫发生率高。脑卒中后继发癫痫发作形式早期以部分性发作继发全面性发作多见,迟发型癫痫以部分性发作多见。脑电图出现周期性一侧癫痫样放电预后差。  相似文献   

15.
老年脑膜瘤术后早期癫痫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脑膜瘤术后早期癫痫与临床各相关因素的关系,以及临床特点及主要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收集我院老年脑膜瘤手术患者86例的临床资料,通过χ2检验、计算C值及OR值观察各临床相关因素与术后早期癫痫的关联程度。结果各相关因素中术前癫痫、术后预防用药、肿瘤位置等因素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C值依次增强(P0.05);术前癫痫发作OR1;术后预防应用抗癫痫药物OR1;位于幕下深部、幕下浅部、幕上深部、幕上浅部的脑膜瘤患者术后早期癫痫的发生率依次增高。结论术前癫痫发作为脑膜瘤术后并发早期癫痫的危险因素;术后预防应用抗癫痫药物为脑膜瘤术后并发早期癫痫的保护因素;肿瘤位于小脑幕上时,更易并发术后早期癫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初始抗癫痫药物(AED)单药治疗的长期疗效对癫痫患者撤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并分析与复发相关的临床因素.方法 收集获得3年及以上无发作后开始撤药的癫痫患者171例,根据撤药前获得长期无发作的药物治疗方案,分为初始单药组(110例)与调整药物组(61例).比较两组患者撤药后的复发率,并分析两组患者出现不同结局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表现为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外科治疗方法和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8年至2005年间25例表现为癫痫的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根据病灶位置及脑电图表现分为,运动区组9例,非运动区组16例。术中采用皮层脑电图(ECoG)监测确定致痫灶与病灶进行显微外科切除。对其中12例病灶在深部的患者采用神经导航定位。结果:25例患者海绵状血管瘤均完全切除,无一例造成新的永久性神经功能障碍。随访10个月~4.5年,运动区组9例,EngelⅠ级6例(IA5例,IB1例);EngelⅡB级2例,其中1例术后半年内无发作,1例在药物控制下偶有癫痫发作;EngelⅢ级1例。非运动区组16例,均无发作,Engel IA13例,IB 3例。结论:能否完全切除病灶和痫灶是影响运动区表现为癫痫的海绵状血管瘤术后癫痫发作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魏洪涛  贺建勋 《山东医药》2014,(23):16-19,I0002
目的:观察128导长程视频脑电图系统在耐药性癫痫术前致痫灶定位、手术方式的选择及术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方法耐药性癫痫22例患者,采用光电128导癫痫定位系统EEG9200 K脑电图机行头皮脑电图监测,并与PET及头颅核磁检查结果进行比对。结果①9例患者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结果致痫灶吻合,分别进行手术治疗。术后随访3~36个月。3个月后9例患者均再次进行头皮脑电图监测,未发现癫痫发作。且随访中未见癫痫发作。②13例患者根据发作类型,经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后,致痫灶无法准确定位,行颅内电极及深部电极置入术,应用128导脑电图机行颅内电极脑电图长程监测,同时对功能区进行定位,选择了相应的手术方式进行治疗。术后随访3~32个月。术后3~6个月13例患者再次进行头皮脑电图监测,未见癫痫发作。11例随访中未见癫痫发作,2例术后6个月出现癫痫发作,加大抗癫痫药物剂量后未见癫痫发作。结论头皮脑电图、头颅核磁、PET检查结果致痫灶吻合可定位的应积极行手术治疗,无法定位致痫灶的患者应用128导脑电图机行颅内电极脑电图长程监测可明确致癫灶,部分可进行功能区定位,选择相应的手术方法,效果良好。颅内电极脑电图可作为致痫灶定位及手术方式选择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手术适应证与术式选择。方法根据发作类型和表现、发作间期EEG及头颅MRI扫描,选择顽固性颞叶癫痫综合征23例进行手术治疗,其中单侧海马硬化16例。行前颞叶切除术7例,经颞中回侧脑室入路与经侧裂侧脑室入路选择性杏仁核海马切除术分别4、5例;蛛网膜囊肿2例仅行囊肿壁切除术;颞中回后部胶质瘤1例先行病灶切除术,术后因癫痫仍发作于术后第5天再次行前颞叶切除术;颞叶内侧肿瘤4例行肿瘤切除术加前颞叶切除术。术后随访3~22月。结果16例海马硬化中,2例术后1周内分别出现1次和2次强直阵挛发作.服卡马西平后未再发作,3例术后6~8个月的随访期内共发作1、3、3次,余11例未发作。蛛网膜囊肿者术后发作次数减少90%,颞叶肿瘤除1例术后第6天出现强直阵挛发作1次外未出现发作。结论在筛选颞叶癫痫手术适应证时,应注意癫痫发作形式和MRI表现,根椐病因选择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老年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后癫痫发作危险因素及临床治疗效果。方法老年SAH后癫痫发作患者42例为观察组,同期老年SAH未发作癫痫45例为对照组,分析可能影响老年SAH后并发癫痫发作的相关因素及危险因素。结果 SAH后癫痫发作以大发作为主,其次为精神运动性发作和小发作,发作时间集中在蛛网膜下腔出血后1 w内,其次为3 w及以上和1~3 w。相关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饮酒、出血后就诊时收缩压>170 mm Hg、格拉斯哥昏迷评定(GCS)评分、Fisher评分、Rankin评分、出血后脑血管痉挛、再出血、脑积水、脑梗死与老年SAH后并发癫痫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脑梗死、Rankin 3~4分、再出血、Fisher 3~4评分是SAH后癫痫独立危险因素。经托吡酯治疗19例,经丙戊酸钠治疗23例,1年内两种治疗方法患者死亡率、癫痫发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托吡酯治疗药物不良反应明显低于丙戊酸钠(P<0.05)。结论老年SAH后癫痫发作的影响因素较多,独立危险因素与脑损伤相关。对于有相关影响因素和独立危险因素的患者,应提早预防性应用抗癫痫药物,以期降低癫痫发作,在选择抗癫痫药物时,应充分考虑药物副作用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